忆往昔岁月峥嵘 从头越而今迈步——新中国成立60年孝感学院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忆往昔岁月峥嵘从头越而今迈步——新中国成立60年孝感学院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党委书记肖波

院长丁么明

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四分五裂,动荡不安,任人宰割的局面,为各项事业的发展,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幸福奠定了最深刻的政治基础。孝感学院作为孝感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高等院校,也与新中国共同成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60年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孝感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43年的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而后主要经历了湖北省立安陆师范学校、孝感师范学校、武汉师范学院孝感分院和孝感师范专科学校等阶段。在新中国成立60年后的漫长岁月里,她完成了从中专向大专,大专向本科和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在全国同等院校中有影响的教学型现代大学的奋进历程。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孝感学院实现了五次重大跨越发展。

1949年—1965年在暴风骤雨中成长。创建于1943年的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战乱中辗转迁徙,新中国成立后,复校安陆,迁校三汊,定址孝感,其时狠抓传统教育,加强组织思想工作,培养大批祖国需要人才,时任党委书记的张玲同志还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在孝感学院办学历史中留下厚重的一页。

1966—1975年卷入“文革”浪潮。“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卷入“文革”浪潮,学校受到冲击,但学校排除万难,保持学校的稳定,1973年秋季又恢复招生,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1978-1983年成为一所独立的普通师范专科学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在拨乱反正中壮大,1983年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武师孝感分院的基础上组建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83-2000年,向“以师范为主体的综合本科院校”转型,成立孝感学院。当时学校领导班子因势制宜确立了“改革、充实、提高、发展”的办学方针,坚定地提出“走在全省师专前列”的办学目标,后又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力争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战略构想。师生员工众志成城,披荆斩棘,短短17年间,学校办学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办学事业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2000至今为合格本科院校建设和全面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影响的教学型现代大学时期。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按照现代教育理念与高等教育规律办学,走地方院校创新发展之路,推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新的奋斗目标,以此带领学校进入发展建设的新阶段。

二、60年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学校硬件条件进一步改善。60年来,学校从不断迁徙到克服重重困难,定址孝感。校园面积增加到1440.6亩,校舍建筑面积增加到47万平方米。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增值到6056万元,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图书馆藏书达到91万册,电子文献40万种(册),可共享湖北省数字图书馆电子文献42万余种(册)、电子期刊9000余种。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在校生由1950年的几百人增加到现在的15377人。成职教学生常年保持在2000人左右,且形成了多层次办学的格局,学校分别被省教育厅、劳动厅定为湖北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师资队伍力量迅速加强。专任教师由1950年的20余人增加到64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达到267人,占专任教师41%,已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增加到现在的388人,占专任教师的59%,另聘有兼职(客座)教授54名。教师队伍中还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湖北省优秀教师等共21人。

——学科专业建设不断优化。学校学科建设得到加强,1950年学校只3个班,目前学校发展到文学、理学、法学、工学、农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8大学科门类,43个本科专业。教育学原理、光学、有机化学及植物学等4个学科被湖北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立项建设硕士点,省级品牌专业4个,具有双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15个。2008年植物学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和“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化学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均属历史性突破。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学生中呈现出获奖等次高、考研率高、就业率高“三高”的可喜局面。学生获学士学位论文奖和科研成果奖的等次和数量均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在全国大学英语竞赛中获得特等奖2人,一等奖31人;在电子设计大赛和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17项,特别是2007年我校代表队一举夺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2008年获得数学建模竞赛湖北赛区本科组一等奖。2008年考研率达到9.41%,累计考取研究生人数超过700人。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位居全省高校前列,2007年学校被评为“湖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二)科技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升本以来,学校以4个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室)和1个人文社科省级研究基地为依托,争取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536篇,其中被SCI、EI等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180篇;申请国家专利15项,并获得8项授权;出版专著、主编教材106部;获得各级政府科技进步奖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省级教育科学成果奖10项。《孝感学院学报》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学校发挥自身优势逐步打造了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植物培育与病虫害防治、农副产品深加工、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孝文化研究与建设等一系列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特色品牌。

(三)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学校整合校内资源,成立了15个二级学院,逐步推行管理重心下移,初步建立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以新的机制建立的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管理严格,办学规范,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高。深入推进“一主两翼多层次开放办学”模式改革工作,办学活力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方面,扩展了与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成人职业教育方面,南方建校首次恢复招生,与北大青鸟实现合作办学,还承担了孝感市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师资培训任务;积极推进开放办学,与武汉大学再度携手,在武汉城市圈内率先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学校还与孝感市签订《孝感市支持孝感学院发展框架协议》,开创了校地合作的新局面;已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签订了两校合作办学协议与相关谅解忘备录,为今年开始招收国际合作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学校2008年先后召开了第二届教代会一次会议和第二次党代会,全面加强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和校务公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2006年学校在全省高校党建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工作经验,并被评为“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成为全省学生工作的十面红旗之一。2007年学校荣获“湖北省语言文字先进集体”、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高校组织奖、“湖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2008年学校被评为“湖北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和“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连续三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五)始终坚持立足地方,凸显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贡献力量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基层的面向,为孝感市培养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孝感学院目前生源四到五成在孝感,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普通本专科人才5万余人中,3万余人直接服务于孝感经济社会建设。为孝感市培养函授、自考、业余和脱产本专科毕业生和中职生4000人,培训各类人员10000多人次;瞄准地方经济发展前沿,突出开展应用性研究。科技工作服务于工业企业,在电子、化工、建筑、规划设计方面,初步产业化,为地方创造过亿的经济效益;科技工作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在板栗、白果(银杏)、红栀子、柑桔、早蜜桃、玉皇李、太子米等农作物培养和病虫害防治方面,麻糖、米酒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为地方农业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锻造建筑规划与设计品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我校利用现有城镇规划专业人才优势,专门成立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作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平台。目前为止,学校已为湖北省广大地区的中小城镇提供了一系列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新农村规划的编制,现状图测量以及建筑设计等工程服务,先后为孝感市内外广大乡镇节约了150余万元规划设计费用;打造孝文化研究与建设品牌,推进文化创新。近年来,学校立足孝感孝文化资源优势,成立了“孝感学院孝文化研究中心”,着力推进“孝文化建设工程”,研讨孝传统,开展孝教育,建设孝学科,弘扬孝文化,并以孝文化为养料丰富学校思想教育,把“人文关怀、孝亲敬老”当作必修课程,把感恩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推进孝文化进书本、进活动、进思想。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举办了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孝招商”、“以德引资”、“给孝文化安上经济的翅膀”等孝德文化的经济学解读视点登上国际讲坛,不仅扩大了孝文化的影响力,也增强了孝文化的辐射力。

三、60年发展的主要经验

孝感学院60年来高教发展的历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开创伟大进程的生动写照。60年不懈探索,60年风雨兼程,60年辉煌业绩,凝聚着全校师生员工不屈不挠、锐意进取、兴学报国的办学品格,书写着当代孝感学院人负薪续火、创新强校的崇高使命,积淀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经验:

一是要有长远的战略思维与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几届领导班子在办学发展的各个阶段,认真思考国家和省市政策取向、办学需求,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和自身实际,科学定位,把握发展方向,确定发展目标,从而引领学校实现一次次跨越发展。

二是坚持办学以兴学育才为宗旨,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名校、开放办校、依法治校六大发展战略,苦练内功、固本强基,谋求长远,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三是始终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突出围绕服务地方创特色,以特色促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扩大学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是精心发展校本文化,锤炼大学精神,汇聚创业动力。始终坚持和培养以“感恩、奉献、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学校精神,建设和谐校园和适合学校发展、学生成才的校内外生态环境,提升办学的“软实力”。

五是要以大的气魄和长远规划,加快推进开放办学和国际合作。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实行“一主两翼、多层次、开放办学”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办学的视野和发展境界。

六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确立师生的主体地位,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办学,尊重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赢得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团结广大教职员工一道负重拚搏,艰苦奋斗,众志成城,赤诚奉献,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发展。

60年的办学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办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着力建设有特色的高校,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立足地方,凸显特色;尊学崇术,创新发展”,促进学校事业不断跨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