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发展 推进新跨越

【科学谋发展推进新跨越】

中共孝南区委书记 仇平贵 孝南区人民政府区长 杨军安

近几年,我们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有力地推进了孝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2007年,孝南区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中居27位、比2006年上升28位,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绝对额居全省市辖(一市一区)区之首,在全市县(市、区)责任目标考核中综合排名第一,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先进单位、利用外资先进单位。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区内特大秋汛的不利影响下,仍然实现保目标、保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7.0亿元,同比增长1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1亿元,同比增长46.5%;财政收入4.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3亿元,增长32.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6亿元,比上年净增6482万元,增长37.8%。孝南区在2008年度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综合排名上升到24位,在全市县(市、区)责任目标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一、充分发挥优势,走特色产业之路

我们注重发挥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区域竞争力。

一是大力发展以纸品业为支柱的特色工业。围绕把孝南建成华中纸都,我们先后引进壮大了维达、恒安、中顺等一批全国知名生活用纸生产企业,引进新上了金田中、金装、丰环、森源、恒丰、金隆等一批纸品包装企业。目前,我区有纸品生产企业14家,产品覆盖整个华中地区,辐射华东、西南、西北市场,纸品产业现有生产能力20万吨,其中生活用纸产能达12万吨,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纸品生产基地,成为我区工业经济第一支柱产业,2008年规模以上纸品工业企业产值达13.1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9.2%。目前,我们还正在建设保丽45万吨牛皮卡纸项目,维达10万吨、恒安3万吨、中顺1万吨生活用纸和森源2.3万吨包装用纸扩能项目,力争再引进一批知名纸品企业,形成大品牌扎堆,通过2—3年努力,使我区纸品产能达到110万吨,其中生活用纸达到35万吨,纸品业年产值达到70亿元。

二是大力发展以香稻、水产为主导的特色农业。充分利用我区香稻育种全省领先、省政府支持我区香稻生产的有利条件,狠抓香稻规模化生产,已建成育种基地100亩、培植集中连片高产香稻示范样板2万亩、香稻种植面积8万亩,培育“楚爽”香米品牌1个,正在向全省香稻第一区迈进。坚持加快水产业发展,渔业养殖水面达到16.4万亩,年水产品产量7.8万吨,渔业产值8亿元,其中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4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集中连片野生寄养基地;休闲垂钓水面达4万亩,鳄鱼养殖达到1万条,全区水产综合排名居全省第十九位,已正式进入全省水产大县行列。

三是大力发展以酒店、休闲旅游为重点的特色服务业。围绕城市居民要求,我们坚持在城内大力发展餐饮服务业,在城郊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在引进兴办了王朝、锦怡、孝感人家、全洲、青莲等一批大酒店的基础上,2008年又引进兴办了万事达、艳阳天等高档次宾馆酒店,还准备将付冲宾馆改造成16层四星级酒店,将三里酒店、玉泉宾馆改造成三星级酒店,以此推动城区酒店业的提档升级。休闲旅游业形成一区二村多点的格局,北部有投资近2亿元的天紫湖生态度假区,南部有投资8000万元的嘉伦河湿地温泉度假村,城郊有投资1亿元的融兴休闲度假村,四周有天姿、天佳、聚友、森淼、七彩园、小梁山等一批休闲农庄,旅游业已成孝南发展的新亮点。

二、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走经济转型之路

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导向,坚持以发展优先、民生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效益优先的理念,大力推进经济发展转型,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以三新三型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过去我区小纸厂多、小砖瓦厂多,污染大、资源破坏严重,按照科学发展要求,我们下决心进行关闭和淘汰,同时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社会要求,大力发展三新三型产业。近年来,引进建设了以桑厦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项目,以改性塑料、聚乳酸、中都混凝土、凤凰商品砼、天然居等为代表的新材料项目,以兴龙包装、松林光电为代表的新技术项目,以世安科技、中碧环保为代表的环保型项目,以晟舜焊接、双辉炉料为代表的循环型项目,以维达、恒安、中顺为代表的集群型项目。“三新三型”项目建设促进了全区工业产业的升级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区工业节能减排工作。2008年全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26.6亿元,同比增长51.3%。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97%,COD、SO2减排均为3%。

二是以低污染、无公害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突出发展生态林业,将生态林与经济林有机结合,重点发展黄栀子和早蜜桃种植,黄栀子种植面积已达到4.2万亩,成为全省黄栀子之乡;早蜜桃面积达到3.2万亩,形成40里不断线,6个乡镇连成线的桃花走廊。大力推广生态技术,重点推广配方施肥技术、立体农业技术、无公害防虫治病技术,在全省组建了第一家民营植保应急防治机防队,购置机动喷雾器3000多台,农田机防率达80%,2008年12月全国30多个省市100多名植保专家到我区参观;在全省率先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全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达到27万亩,覆盖率达50%,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覆盖率达100%。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实施以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的清洁乡村工程,切实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在村庄开展了“三清”(清运垃圾、清洗污沟、清理卫生死角)、“五改”(改水、改厕、改栏、改厨、改路)、“五建”(建沼气池、建垃圾池、建稻场、建休闲活动场所、建湾子林)活动。2008年,共清运屋前屋后垃圾500吨,建设湾间道路180公里,改厕1236座、改栏1254个、改厨1200个,建设农村休闲活动场所8个、村级垃圾池2501个、沼气池5100口,完成集中供水工程6处,使2万多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解决了5万多人安全饮水问题。

三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导向,全力支持乡镇发展。通过简政放权、财政倾斜、政策优惠等措施激发乡镇发展内动力,乡镇经济出现了多年没有好势头,财政收入过千万元的乡镇场街道达到7个,比上年增加5个。为了支持乡镇经济发展,我们按照隶属关系不变、归口管理不变、统计口径不变、纳税属地不变、利润分成不变的原则,鼓励乡镇场街道到开发区北区兴建园中园。目前,车站、广场、书院3个街道和新铺、朋兴、陡岗3个乡镇场在开发区北区建立了工业园中园,共吸纳工业企业56家,引进资金7.8亿元,其中建成厂房及配套用房16万平方米、投产企业36家,预计入园企业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8亿元,上缴税金1亿元。一些乡镇通过产业兴镇,吸纳农民进镇就业居住成效明显,如肖港镇通过发展商贸业,2008年吸纳农民进镇5000人,使镇区总人口达到4万人,新铺镇、毛陈镇通过发展工业,全年分别吸纳农民就业2000多人。

三、坚持扩大开放,走招商引进之路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实行“三大”(承接大转移、开展大招商、推进大发展),狠抓“三个主攻”(主攻名牌产品、主攻知名企业、主攻关联产业),体现“三个突出”(突出引进资金、突出重奖个人、突出全员招商),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发挥优势实行产业招商、坚持改革盘活实行存量招商、坚持增资扩能实行以商招商),2008年引进内资14.5亿元,利用外资249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8.6%、34.4%。

一是围绕扩大内需争项目、引资金。2008年,成功向中省申报项目54个,总投资55747.4万元,争取国家投资23377.9万元。特别是根据国家紧急安排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扩大内需的措施,我们成功向上申报项目22个,总投资14279.6万元,争取国家投资5831.3万元。同时,争取开行支持,成立金融办,组建金誉信用担保公司,构建了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二是做好武汉招商文章。发挥孝南处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优势,抓住武汉产业外迁、转移、拓展的机遇,着力引进武汉企业和项目,在成功引进武汉红人集团、防腐材料厂、东鑫集团、嘉沦河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引进了晟舜焊接、世安科技、宏大安信复合地板、东方润滑油、铁路轨道塑料、欧基鞋业、天佳集团、金太阳建材城、新景园等投资过3000万元的项目,武汉已成为孝南招商引进重点区域和重要平台。

三是建好园区招商载体。我们按照“统一管理、方便快捷、市场运作”的办法,对开发区进行了重大改革。依据“托管区、控管区、指导区”3个类型调整了开发区发展布局,并将毛陈、朋兴、新铺3个乡镇的14个村成建制划归开发区托管,使开发区管辖范围由5平方公里拓展到17平方公里,形成了南北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明确开发区为副县级行政单位,设立“一办一所八局”10个副科级机构,赋予相应管理职能,切实做到“办事不出开发区”。采取银行融资、市场运作的办法,2008年共筹资1.3亿元,全面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项目吸纳能力,每年落户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10个以上,工业园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35家,2008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8亿元,财政税收1.4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2万多个。在2007年、2008年全省同类省级开发区(县一级)综合考评中,孝南开发区综合排名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先进开发区”称号。

四、注重改善民生,走和谐发展之路

我们立足把政府钱袋子多向老百姓口袋子转移,坚持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每年投入改善民生财政资金达4000多万元,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老百姓明显感到上学负担变轻了、就业门槛变低了、看病费用变少了、住房面积变大了、低保范围变广了、脸上笑容变多了。

一是着力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努力改善办学条件,2008年多渠道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新建、改造校舍面积2.6万平方米,目前我区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对全区8万名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实行了免除,对1万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投资560万元,在孝南开发区新建了区第二实验小学,同时安排一批农民工子女在城区学校就读,在入学、收费等方面享受城区学生同等待遇,从而进一步提高儿童入学率,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抓住我区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试验区的机遇,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和学校资源,从2009年起,每年筹资4000万元,用3年时间,把全区99所学校全部建成标准化学校。

二是着力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一次性将7676教职工全部纳入医疗保障范围,积极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区城镇居民参保率达到91.6%,农民参合率达到91.2%,同时,建立了参保对象健康档案和免费体检制度,基本实现小病不用扛、大病有保障。对全区村级、社区卫生室和乡镇医院进行改扩建,医疗条件得到改善。2008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视察了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对我区新农合工作进行了肯定。三是着力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坚持将劳力输出向技能输出转变,向外输出向区内区外就业转变,加强职业培训,组建了武汉市东西湖职校孝南分校、劳动力实训基地、红人学校,武汉城市圈职业培训基地也落户我区,采取定向订单培训、校企联合培训、实用职业技能培训等办法,开展大培训、大转移、大就业,每年培训达7000多人次,在外务工人员达15.5万多人,通过发展区内一、二、三产业,增加公益性岗位等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到目前区内就业人员达10.5万人,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针对农民工返乡增多的情况,我们实行“增岗减障”,及时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供信息,引导创办企业共安置就业2000多人。

四是着力解决贫困户住房困难问题。在城区对低收入家庭实行了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全区已有1917户享受了廉租住房补贴,480户通过摇号获得了经济适用房。在农村大力实施“消危工程”,2008年共筹措资金980多万元,扶持1829户雪灾、“8·30”特大秋汛倒房户恢复重建住房。同时,我们还配合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了三里冲沟、槐荫广场、后湖冲沟、沿河大道、长征南路的建设和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五是解决社会保障问题。2008年,全区社会保险新增扩面1万多人,参保人数达112184人,覆盖面90.5%。城市低保对象共有10160户26638人,月发低保资金258万元;农村低保对象有7802户18021人,月发低保资金80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