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动应城融入武汉城市圈的进程
【全面推动应城融入武汉城市圈的进程】


中共应城市委应城市人民政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发挥武汉在全省经济中的‘龙头’作用”的战略决策,武汉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强武汉与省内各地市州城城通开、城乡通开”的决定,全面加强了武汉与省内各地的联合协作,有力地促进了武汉城市圈的形成。2005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全省,尤其是带动武汉周边城市发展”的重要决策,省第八次党代会和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加快武汉经济圈的发展”。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与周边城市组成的经济联合体。它不是行政区划的概念,而是经济联系的范畴。从近期看,武汉城市圈主要是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城市构成的城市圈,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圈。建设武汉城市圈,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实现湖北更快更好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应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目前,《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经多次修改,已基本完稿,武汉城市圈的影响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圈内各城市往来十分频繁。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切实增强融入武汉城市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在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中走在圈内各城市的前列。

第一,全面分析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切实增强融入武汉城市圈的使命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分工、交流、合作、竞争诸关系的日益强化,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只有大城市和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才具备全球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也只有大城市和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才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竞争。区域经济的竞争已经由简单的企业和单一城市经济实力的竞争,发展成为由产业集聚经济带支撑的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从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来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个一级城市圈一马当先,以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近60%的经济总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增长极。今年3月,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湖北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面积近8500平方公里,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八,是华中地区的交通信息中心、商贸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产品制造中心。从湖北省来看,武汉城市圈以全省31%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省50.9%的人口,创造了全省60%的地区生产总值、60%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70%的外贸出口。由此可见,武汉城市圈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湖北成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内在需要。我们应城作为一个县级城市,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又是应对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第二,充分认识武汉城市圈对应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切实增强融入武汉城市圈的责任感。应城与武汉地域相近、人员相亲、经济相融、联系紧密。长期以来,政府和民间依托武汉的活动频繁开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互融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很高,对武汉市场的依赖性较强。武汉是我市重要农副产品和大宗工业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全市每年近4万吨优质大米、6000吨面条,1万多吨蟹、鳖等特种水产品,以及大量的生猪、家禽、禽蛋等畜禽产品销往武汉。我市与武汉企业配套协作关系密切,每年销往武汉和经武汉外销的食用盐、工业用盐120万吨,纯碱30万吨,原膏及膏粉80万吨,各类汽车零配件3万余套,还有不少产品通过武汉内外贸企业销往国内外。武汉是我市科教创新的主要依靠力量。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与我市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目前被聘请的科技人员、专家教授超过100人,每年邀请武汉的专家教授来我市为企业拿脉问诊开药方,帮助解决企业科技攻关和产品上档升级中的具体问题。武汉是我市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之一。近几年,我市从武汉引进的企业超过20家,投资总额约3亿元。一产业有湖北长绿公司、武汉康欣公司、意顺澳林公司、江南公司、华兴公司等,主要在我市从事速生林和生态农业开发;二产业有武汉化研公司、志诚公司、汉星公司、力发公司、湖北粮油进出口公司、三五醇公司等,主要在我市发展精细化工和食品加工;三产业有中百仓储、加泰公司、湖北木兰天池旅游公司等,在我市从事商贸流通、房地产和旅游开发,这些项目和企业的进入,极大地提升了我市的产业档次和水平,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武汉是我市开发旅游业的主要客源。汤池温泉等旅游景区主要客源来自武汉,也有赖于武汉的旅行社吸引外地客源。由此可见,我市的发展与武汉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只有积极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应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第三,清醒认识武汉城市圈强劲的发展态势,切实增强融入武汉城市圈的紧迫感。武汉城市圈一经提出,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圈内城市的热烈响应。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要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成立了融入武汉城市圈办公室或工作专班,城市圈工作实现了有专门办公场所、有专项经费、有领导分管、有专人负责,确保了工作的顺利推进;参与了《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修改、衔接工作;圈内城市间交通项目相继启动,区域空间一体化工作扎实推进;部门互动联系紧密,高层往来频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已形成制度,谋划合作框架,深化合作意识,扩大合作领域,拓宽合作空间。咸宁与武汉签订的21个经济合作项目,已开工、竣工15个,项目总金额7.17亿元。黄冈市先后与城市圈内兄弟城市达成合作协议83项,协议总投资161亿元,其中已建成和在建项目74个,投资金额139亿元。孝南、汉川的外来投资中,武汉投资已占到三分之一。去年,汉川抓住汉正街改造升级的机遇,引进湖北川东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汉川兴建汉正服装工业城,总投资达6亿多元。我市距武汉城区80公里,武荆高速公路建成后,半小时内可直达武汉,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可能进入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圈。近两年,我市在融入武汉城市圈上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圈内其他城市如火如荼的融入势头相比,与我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良好基础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总的感觉是融入的意识不强,氛围不浓,劲头不足,也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措施,一些单位自发的活动多,有组织引导的活动少;企业联系的多,部门联系的少;有的不敢高攀,没有主动联系,甚至有的自我感觉良好,满足于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自觉把融入武汉城市圈作为事关应城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作为推进应城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来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融入武汉城市圈这篇大文章。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力推进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

建设武汉城市圈,最关键的是要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整合资源,实现共赢。以市场为导向,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在区域内合理布局,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以利益为纽带,就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各地都能从区域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实现共赢。以企业为主体,就是发挥企业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体作用,以企业的扩张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应城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交通接轨、工业配套、农业入市、资源共享、旅游加盟”的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采取“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的模式,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把应城打造成武汉传统产业的转移基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高新技术的试验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和圈内市民的休闲娱乐基地,全面提升应城在武汉城市圈内经济的融合度,确立应城在武汉城市圈内的重要工业城市地位,形成与圈内城市特别是武汉市市场相通、体制相融、资源共享、产业对接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努力把我市建设成武汉城市圈内的经济强市和中等城市。主要工作目标:全市基础设施、产业、城乡建设基本融入城市圈一体化;实现交通、公用通信网现代化;扩大优质农产品、重要工业品和劳动力输出,优质农产品和消费品打入武汉大型流通企业的超级市场;壮大支柱产业,增强吸纳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能力,推动市场融合;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企业跨区域重组,促进产业链延伸;形成盐业化工、精细化工、石膏建材、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群;形成以汤池温泉为主体的生态特色旅游品牌,提高城市品位;全市人均生产总值高于城市圈平均水平。主要工作任务:围绕区域市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建设等四个一体化,全面开展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科技教育与人才交流、要素市场与基地建设、旅游产业、武汉经济协作区等六大重点领域的的联合协作。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点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工业配套,提高产业竞争力。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的发展路子,以项目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对接武汉产业链,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构筑差异性竞争优势,以主角、配角、伙伴三种身份,积极融入武汉城市经济圈,嫁接改造传统企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一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抓骨干,打造圈内支柱产业。坚持依托而不依赖的方针,集中力量做强优势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在部分行业中争当“主角”。要围绕建设全国知名的盐化工业基地、石膏建材基地和精细化工基地的目标,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加快盐业化工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着力抓好久大100万吨原盐新建项目、新都20万吨碱肥扩批项目、广盐华源50万吨原盐扩建项目等在建和拟建项目的建设,扩大综合生产能力,为武汉市化工行业重大项目、大企业提供原料。充分利用武汉市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着力把盐化产业做深、做精、做细,努力建成全省最大和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盐业化工基地。依托得天独厚的石膏资源,依靠武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技术力量,着力开发和生产高强石膏模型粉、膏渣砌块、石膏晶须、石膏装饰材料、高强水泥等新产品,实现以石膏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向深加工为主的转变,建成全省最大的新型石膏建材基地。加强与武汉化工行业的联系,提升精细化工产业水平,加快建设国家火炬计划应城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氟硅系列精细化工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二是抓配套,融入圈内强势产业。抓住武汉产业结构调整、“退二进三”的机遇,承接武汉地区的产业转移,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壮大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一批新兴产业,力促部分企业当好行业“配角”。目前,武汉城市圈规划了九条产业链: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医药、钢材制造及其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化工、农产品加工、物流、旅游。我们要认真研究,加强引导,全方位涉足,同时选择部分行业,全力突破,借船出海。围绕挤进湖北汽车走廊,充分发挥我市机械制造、轻工纺织业的基础优势,支持神风、怡禾、恒达、欧科公司等企业扩大汽车启动电机、汽车油箱、内饰件、中凝器等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努力建成我省重要的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继续大力发展摩托车整车及配件,建设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燃油箱和车架生产基地。三是抓对接,做好圈内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项目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落脚点和基础。圈内城市间的对接,归根到底还是项目的对接。目前,省和武汉市在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方面安排了大量的项目,前景可观。我们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加强跟踪,做细工作,争取武汉城市圈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信息网络、能源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更多地惠及应城,争取武汉城市圈在产业布局上应城能占到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要借助武汉城市圈这个平台,提升我市重大项目的争取力度,重点要把国家石油储备项目纳入城市圈重点项目向上争取,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加强对武汉招商引资工作,继续采取以商引商、委托招商、挂靠招商等办法,千方百计与武汉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等取得联系,掌握产业走向、投资动向,及时跟进做工作,争取有更多的汉牌项目落户应城;加强与应城籍在汉“四有”人员的联系,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引进一批老板回乡创业。同时,要筛选一批重点项目挤进武汉城市圈重点项目库,借助武汉强大的传媒力量,宣传应城,推介项目。充分利用武博会、武洽会、食博会、光博会、农博会等五大会展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要组建工作专班,主动参与孝感市即将举办的金秋十月汤池温泉度假区大型招商活动,争取把这项活动做成我市招商引进的品牌。四是抓园区,构建圈内产业平台。以“一区三园”为载体,加强与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对接、项目对接,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扩张。一方面,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园等园区加强联系,在人才交流、项目对接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强合作,提升我市工业园区建设水平。另一方面,加快发展“一区三园”,培植特色产业群体。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一手抓新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一手抓招商引进和项目工作,力促园区达到10亿元的产出规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东城区化工工业园要进一步搞好园区规划,扩大园区范围,建成武汉化工行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四里棚盐化工业园要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狠抓现有企业的技改扩能,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市民营经济园要充分发挥入园企业的机制、体制优势,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中小企业的聚集区。

(二)推进农业入市,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工农互动、城乡一体发展的必由之路。融入武汉城市圈就是通过大力推进应城农业产业化,提升入门水准,接受武汉市场、科教、流通的强势辐射,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嬗变。总体要求是: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突出地域特色,依托资源,壮大板块;在龙头企业发展上突出规模经营,科、培、产、加、销一体化;在市场开拓上突出盯紧武汉,多元推进;在原料基地建设上突出标准化生产,规范运作;在利益联结上突出制度约束,立足长远,共兴共荣;在政策环境上突出均衡和公平,一、二、三产业同等对待。通过努力,真正把我市建成武汉市的生鲜品供应地、加工品的采购地、新品种的示范地、乡情游的休闲地。一是要依托地域资源,壮大优势农产品板块规模。重点建设优质稻米、水产、畜禽、双孢蘑菇、林果茶和蔬菜6大基地板块。优质稻米生产以杨河、陈河、杨岭、三合、城北、田店等稻米大镇为主体,通过实行品种主推制,逐步形成“多村一品”和“一镇一品”的生产格局。继续提升糯米品质,进一步强化糯米在国内酿酒行业加工用粮的主导地位。发挥稻谷种植技术精良、环境生态的优势,为龙头企业实现稻米产业化提供优质、安全、绿色的原料。水产业要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品种上主攻名特优,技术上推广套养、混养,不断提高单产效益。用3-5年的时间,建成6万亩河蟹、1万亩甲鱼、5000亩南美白对虾,2万亩黄鳝、鳜鱼、鳢鱼,5000亩小龙虾养殖基地。畜禽业要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步伐,发挥“小群体、大规模”的集聚效应,逐步凸现聂景山供港活猪的品质优势,高扬全省第二蛋品产量的规模优势,增强武汉市民餐桌消费的吸引力。双孢蘑菇要紧跟市场回暖的利好变化,恢复发展大棚蘑菇,扩大地栽菇面积,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下功夫,力争达到1万吨产销规模。林果茶生产要利用我市丰富的“四荒”资源,大力实施日元贷款造林、退耕还林、灭荒造林、长防林等林业项目,积蓄资源总量,打造绿色、生态平台,承接旅游加盟。蔬菜生产要建设好万亩无公害基地,今年完成3000亩建设任务,完善配套设施,立足自给,适量外销,逐步实现农超直达配送,成为大型超市的生鲜采摘地。要围绕三五醇金陵酱菜有限公司,以订单形式建立稳定的蔬菜原料基地,实现企业农户双赢。二是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3家省级、6家孝感市级龙头企业,市委、市政府将紧紧抓住国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解决企业在发展上的资金、技术、基地配套、环境等重大问题,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龙头企业要注重市场营销,紧盯武汉,拓展沿海,积极出口。要建立与农户利益同向的联结机制,立足长远,共同发展。要注重政策运作,积极争取国家的产业化政策投入。要积极推进与武汉农业龙头企业的互通联合,充分利用应城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实行专业招商,突出发展加工业,不断提高农业的延伸效益。三是要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逐步推进标准化生产,满足消费者高品质需求。要积极与武汉农业科研院所联合,不断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要在已有的甲鱼协会、毛蟹协会、金水梨协会、糯米协会、食用菌协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多种专业合作组织,以科技为支撑,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满足市民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要进一步提高“白玉”面条、“豪丰”系列大米、汤池甲鱼、赛湖毛蟹、黄滩酱油、富源蘑菇、松林岗金水梨的品牌知名度,打造湖北地产名牌,扩大超市销售量,建立稳定的产销联系。

(三)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其综合实力、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强劲。要依托武汉市,主动吸附功能辐射,突破性地发展以旅游、商贸和现代物流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形成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体系,培育发展一批各具特色、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促进区域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一是积极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我市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去年十月汤池温泉旅游度假区开园以来,轰动武汉,客如潮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武汉市场的巨大能量和旅游业的巨大潜力。要尽快制定全市旅游规划,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和指导,力争2-3年内,形成年游客100万人次,收入2亿元以上的产业水平。充分发挥汤池温泉的带动作用,坚持以观光休闲为取向,积极鼓励支持投资主体来我市开发旅游资源,加快以汤池温泉、八汤线生态旅游经济带、短港水库、烧香台森林公园为重点的旅游开发建设,与武汉旅游线路融为一体,把应城打造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健身的多功能旅游胜地,打造成武汉城市圈观光休闲的后花园。汤池温泉要着力抓好二期工程建设,加快水上游乐园、森林公园、高尔夫球场等运动休闲项目和风景别墅等设施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推出李白等历史名人“玉女汤”的旅游文化和温泉保健养生理念,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旅游品牌。要发挥应城——汤池沿线丰富的山水、林果资源优势,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保护环境”的总体思路,大力开发八汤线生态旅游经济带,重点抓好团山林场休闲农庄、松林岗林果休闲山庄、祝墩石膏矿井旅游、渔子河水库水上旅游开发、汤池农业生态园、汤池甲鱼良种繁育观光基地、汤池花卉盆景园和汤池镇温泉配套系列等八大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努力形成以汤池温泉为主体,点带结合的旅游新格局。积极发展农家乐游,培植旅游产业新亮点。加快建设“汤池饮食文化一条街”,挖掘传统饮食文化,开发具有特色风味的休闲食品和保健食品,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二是大力推进商贸市场融合,加快培育共同市场。要突破区划和行业壁垒,打破市场分割、市场封锁,逐步建立各种商品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要依托区位、交通与产业优势,以武汉大型骨干商业集团为主体,以中百仓储、大都商城、加泰步行街、光明大市场、大兴建材市场等专业市场为支撑,建立连锁加盟、量贩超市等新兴商业经营业态,构筑与武汉和圈内城市的商业网络体系。要大力支持市内有条件的商贸企业寻求与武汉商贸流通业的合作,吸引武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来我市发展,整合现有商业资源,全面提升我市商贸水平。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会,加强盐业化工、石膏建材、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等行业的联合协作,形成工业品共同市场,融入武汉商贸流通网络。依托武汉大型流通和深加工企业,有重点地规划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农贸超市,发展流通中介组织和贸易公司,使我市农副产品与圈内城市特别是武汉市的消费市场对接起来,实施产供销一条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通讯、交通运输和商业批发、仓储等企业的物流资源,引进、联合圈内外具有雄厚实力的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形成服务于我市支柱产业的现代物流体系。要加快票据市场、保险市场、产权市场等市场的培育,积极与武汉城市圈对接,利用武汉金融市场的良好条件,为我市企业发展开拓广阔的投融资市场。

(四)立足城乡一体,加大城镇建设力度。统筹城乡发展,走城乡融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道路,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是建设武汉城市圈的必然要求。要以建设中等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依托武汉卫星城市优势,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城市品味和现代管理水平。一是加快城区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完成我市第三部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类专业规划、建设规划的修编完善,科学划分功能区,实施分步开发。加速中心城区向膏盐铁路以北、王桥路以西发展,构筑城区向长荆铁路以南发展的骨架,加快东马坊和长江埠城区南北对进发展,形成中心城区和东城区同步发展的城区建设新格局。坚持用规划引导人口向城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不断扩大城区规模,提升城市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城区用地规模达到24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4万人。要充分发挥城市投资公司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建设领域的开放程度,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城市,开通多元投资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走出一条以城养城、滚动发展的路子。要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快城市道路、中心城区路面改造、供排水管网、城区绿化、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城市服务功能,继续保持我市中小城市建设管理在武汉城市圈中领先的水平。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依托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层次分明、规模适宜、各具特色、功能多样的小城镇网络。要抢抓省委、省政府加快城市圈内小城镇建设和全省“百镇千村”工程实施的机遇,积极争取资金,广开融资渠道,加强中心镇市政建设、道路建设、文体设施建设等,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加强村镇建设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的规划指导,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培植和发展一批有潜力、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中心城镇,不断提升中心镇产业发展、商贸服务、文化教育、居住环境的功能。要创新城镇管理办法,努力营造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护、秩序共管的良好人居环境,把城镇建设成为适宜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的乐土,有效承接武汉市等地外来产业转移。三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提升主干道、连接高速路、沟通大循环、实行网络化的交通发展目标,加快公路升级改造步伐,加强汉北河、大富水黄金水道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出境以高速路(一级路)为主、连接经济发达和旅游开发地区以二级路为主、乡村以硬化路为主、干支相连、内通外畅的交通网络,实现与圈内各城市的快速通达。要协助抓好武荆高速公路应城境内31公里路面建设和武襄铁路增二线工程应城段建设,尽快启动武荆高速公路的连接线建设,力争建设孝(感)应(城)、沦(河桥)应(城)、应(城)汉(川)三条一级公路,加快县级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设步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好邮政、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打造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推进与武汉城市圈信息的接轨。要加快宽带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要大力实施邮政通信改造工程,新建电信、移动、联通3G网络,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农村有线电视覆盖面,发展数字电视。以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为目的,建成与国际互联网相连接的计算机高速宽带城域网络,实现城际和城乡间互联互通,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城市,实现与武汉城市圈的信息一体化。

(五)着眼资源共享,加快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一是科技创新要以引进为重点,切实抓好我市企业与武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科技联姻和科技开发,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框架,力争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达到20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40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科技资源共享力度,推动应汉两地科技人才、科技信息、科技成果、创业资本等科技要素有序流动。深化和巩固“湖北科技创新院士专家应城行”活动成果,加强与已签约科技项目的联系和服务,进一步密切与武汉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充分发挥好一批院士专家被聘为我市经济发展特别顾问的作用。要加快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大力支持武汉市科技服务机构延伸到应城创办中介服务组织,使之成为我市企业寻找和申报科技项目、转化科技成果、咨询科技信息、网络科技人才的平台。二是教育发展要在合作与交流上下功夫,构建开放共享的教育格局。相互开放的内容包括相互开放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及实习基地,相互敞开职业院校和重点高中大门;合作则是优势互补,发展自己的拳头产品,在城市圈大体系内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避免重复建设。要组织开展与圈内城市教育人事部门结对活动,互派校级干部挂职锻炼,互派省市名师讲授示范课,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大力开展武汉城市圈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教育存量资产,在职业教育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训基地建设、结对互动、联谊交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实用人才培养等重点项目上开展专题合作,拓展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内涵,提升合作与交流的层次和水平。三是文化产业要发挥我市紧邻武汉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武汉作为华中地区文化体育中心的辐射,使我市成为中南地区重大体育、文艺赛事的分赛点和会展分办地。要加强与武汉市文化经营部门的联系,努力形成社会办文化,文化由社会办的市场格局,寻找载体争取他们来我市创办短港水上运动中心、汤池温泉高尔夫会所、演艺中心等项目,促进我市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四是卫生事业要以整合卫生资源为重点,依托武汉市的卫生资源优势,构建医疗合作培训基地。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要以医疗项目为纽带,主动与武汉市医院建立利益共同体,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深度,不断提高我市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加快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及村卫生室建设,为全体市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积极利用武汉的卫生科技成果嫁接、改造我市医疗卫生产业,促进医疗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要加强医疗人才网络体系建设,建立有利于两地医疗卫生人才合理流动的新机制,构筑武汉医技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的“绿色通道”。要注重搞好卫生信息的对接,加快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实现与武汉地区重大疾病控制体系的联合和资源共享。

三、加强领导,真抓实干,确保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工作任务重,难度很大。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走在圈内各城市前列的要求,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紧紧围绕产业对接这个重点,加大“四个一体化”的推进力度,积极开展合作,推动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一,推动思想解放,强化融入意识。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战略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更是一个国家、地区参与国际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基础。要大力宣传武汉城市圈在促进中部崛起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以及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政策措施等,广泛开展学习讨论,充分认识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意义,把各级各部门的思想真正统一到适应市场竞争规律的区域经济意识上来。要克服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陈旧观念,树立“互补、互动、互促、多赢”的观念,增强自觉融入意识,主动走出去,与武汉市政府部门广泛联系,多途径寻求合作与发展的机遇。要通过政府部门观念的转变,带动企业观念转变,从而充分利用武汉区域、交通、产业、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本地与武汉对接,促进产业协作和配套,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自身利益,达到“双赢”目标。

第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协调机制。成立应城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挂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展和改革局。领导小组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重大工作事项和重大建设项目,检查工作具体落实情况,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协调,检查督办工作,保证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顺利进行。市直各部门必须与武汉市政府部门建立紧密对口联系,尽快与武汉市相关部门建立起长期的协商对接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对口联系活动,积极主动洽谈合作事项,落实合作项目。充分发挥驻汉办事处的作用,将其主要精力放在加强与武汉市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的沟通上来,认真搜索信息,并及时反馈,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本地企业参与城市圈区域性行业协会的发起组建活动。同时,依托重点企业的横向、纵向联系,建立起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机制,从而促进政府部门、企业与武汉对接。

第三,细化工作措施,推进工作落实。各办事处、镇、场、市直各部门要按照全市总体工作方案,结合本地、本行业、本部门特点,认真研究和制定各自的工作措施,将各项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和事项,一项一项地抓落实。对涉及到的具体政策和问题,有关部门要组织研究,加强与省和武汉市的衔接,及时沟通,协调一致,努力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步伐。要加强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主动与孝感市、武汉市相关部门联系,加强规划合作。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落户应城的企业,以及到武汉发展的应城籍老板提供各种便利,增进应城与武汉的经济融合。

第四,抓好起步工作,确保开局顺利。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提得较早,在每次全局性的大会上都作了强调,但真正大张旗鼓地进行安排部署,恐怕还是第一次。因此,必须抓紧做好今年下半年的工作,确保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要进一步做好应城农副产品进入武汉大型超市的衔接工作,使我市优势农副产品大批量进入武汉超市连锁店销售。继续抓好交通设施对接工程建设,加快应汤旅游公路建设,积极配合支持武荆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全面融入大武汉交通循环网,形成1小时通勤圈和物流圈。进一步扩大旅游营销,着力推出汤池生态休闲娱乐游、短港夏日风光游等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增强对武汉市民的吸引力。继续加强与武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推进校校、校地、校企合作,引进一批科技成果和创业人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与武汉市及圈内城市的高层互访和部门联系活动,构建项目对接和招商引资的协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