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回归创业工程 加快富民强县步伐——关于大悟县回归创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实施回归创业工程 加快富民强县步伐——关于大悟县回归创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大悟县人民政府县长徐玉琼

近年来,大悟县按照“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思路,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着力把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把劳务收入转化为产业资本,把外出务工人员转化为新农村建设的创业人才,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县回乡创业农民工共申办个体工商营业执照5000余户,创办企业798户(投资10万元以上),其中资产过百万的企业有114个,从业人员1.1万人。2008年实现销售总额10.3亿元,税收4851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一、目前现状

(一)基本情况。据初步统计,大悟县常年活跃在外的创业人士有12万多人,自主创业主体有2万多个,资产200多亿元。其中:资产过百万元的在外创业成功人士343人、过千万元的111人、过亿元的19人。近年来,全县有近2万农民工利用在外学到的技术、积累的资金,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和工商企业。据调查,目前全县回乡创业农民工投资办企业的约占34%,搞种植养殖的约占52%,成为经纪人的约占6%,担任村干部的约占8%。回乡创业农民工初步实现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格局,为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槛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主要原因。大悟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农业人口48.9万人(其中劳动力27.5万人),占总人口的56.2%。转移输出劳动力支撑起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回乡创业经济已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一是外出务工积累资本是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孵化器”。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收获不仅在于获得一定劳动报酬,更重要的是打工者本人的成长。农民工中既有熟练的产业工人,又有企业的技术及管理骨干,也有在城市由打工者变为企业家的创业者。据调查,大悟县在外打工成为技术管理人员和“小老板”的有8000人,平均每个行政村60人。二是强烈的创业愿望是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主动力。农民工回乡创业既有主观意愿,也有客观需要。他们一方面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有叶落归根的观念;另一方面对家乡的资源、市场、商机比较熟悉,认为回乡创业成功的机会较多,农民工强烈的创业愿望对选择回乡创业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三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大背景。由于沿海地区把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上,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产业中成为技术管理骨干或企业家的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过程。四是城市二元体制是促使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外推力。据调查,40%的回乡创业农民工认为,在外务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户籍,不能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平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就医贵、学费高、养老难等问题难以解决。此外,大部分回乡创业者反映外出务工生活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且城市生产生活成本相对农村普遍偏高,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创业需要更多的启动资金和面临更大的创业风险。

(三)主要特征。一是回乡创办的企业与务工时从事的行业一致。农民工主要从事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回乡创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建筑、采矿、运输、电子、餐饮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二是企业规模较小、结构单一。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投资2-50万元的占大多数,其生产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为主,产品科技含量偏低。三是在小城镇创业者居多。回乡创业农民工选择在村创业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6%,其他54%的创业者则集中在集镇。选择在村居住的创业者占总调查人数的52%,在集镇居住的创业者占48%。大部分回乡创业农民工虽然回到城镇创业,但并没有举家迁移,也没有取得城镇居民身份。

二、主要作法

(一)优惠政策吸引回归创业。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2008年,大悟县成立了回归创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今年又将其与全民创业合并组建了全民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创业工作的组织和协调。二是出台了优惠政策。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关于吸纳民间资金兴办企业的若干规定》,对回乡创业农民工在工商登记、土地出让、行政事业收费、金融信贷、创业环境等方面出台了明确、具体的优惠政策。三是打造了创业平台。按照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等现有条件,科学制定了县经济开发区,黄土线、宋应线经济带,及新城、河口、宣化店、大新工业园“一区两带四园”的经济发展规划。同时,县政府还在县经济开发区建设了占地200亩的“回归创业园”,不少乡镇也设立了回乡创业基地,积极鼓励回乡创业。

(二)营造氛围助推回归创业。早在1995年,大悟县就把实施“回归创业工程”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一是“明家底”。县乡两级政府每年都对本地在外务工人员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摸清其务工经商地点、从事行业、资产状况、联系方式等情况。二是“请进来”。每年春节期间召开一次外出劳务人员恳谈会和回乡创业之星座谈会,向其通报家乡发展情况,积极引导“打工潮”向“创业潮”发展,营造了“外出创业光荣,回乡创业有功”的浓厚氛围。三是“走出去”。在北京、深圳、天津等8个外出务工农民集中的城市设立了招商办事处,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了商会,聘请在外事业有成的大悟籍农民工担任家乡招商顾问。同时,对在外创业有一定规模,又具备在家乡发展条件的,县、乡两级每年定期上门走访,积极向其推介招商项目,鼓励其回乡创业。

(三)优质服务留住回归创业。采取“全程跟踪服务”、“保姆式服务”等服务方式,全力打造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软环境。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窗口,为回乡创业提供服务,无偿限时办理各种证件,落实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的便民措施。同时,还专门建立了民营经济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列入政府任期目标和有关部门岗位目标,给回乡创业农民工提供“保姆式服务”,真正让农民工回乡创业引得回、留得住。

(四)树立榜样激励回归创业。一方面,从2004年起,每年都在全县范围内评选回乡创业十大明星,由县政府通报表彰,激励回乡创业农民工。另一方面,在农民工回乡和外出时,组织有规模的迎送仪式;对回乡有困难的,及时帮助提供票务服务;对农忙时节不能及时回乡的,镇村组织“助耕队”帮助缺少劳力的家庭春播秋收。此外,积极鼓励回乡创业农民工参政议政。2005年以来,全县60余名回乡创业农民工参与村组干部竞选,40多人担任了村“两委”干部,10多人当选为县、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三、效应评估

(一)拓展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空间。回乡创业农民工带回了家乡缺乏的技术和市场信息,不仅吸纳了农村农业富余劳动力,扩大了农业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还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拓展了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空间。

(二)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农民工回乡创业在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为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径。调查显示:一名回乡创业农民工每兴办一个企业,可以带动约2人就业,每人每年平均增收2000元左右。

(三)完善了吸引人才回流的新途径。外出打工农民多数都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城市打工的过程中既增加了收入,也接受了城市文明的熏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他们回乡创业不仅带回了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还带回了都市文明和现代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丰富了农村人力资本。

(四)注入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回乡创业农民工通过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合伙、独资经营等形式,领办或创办企业,促使资金、技术等向农村地区集中,大大提高了县域资源整合和集聚能力,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突出问题

(一)创业方式盲目性大。由于基层市场信息网络不够健全,致使回乡创业农民工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盲目性很大。据调查,在农民工回乡创业过程中,经政府和中介组织推荐的仅占18%。

(二)创业领域较为狭窄。一方面,回乡创业农民工中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据调查,大悟县初中以下文化的农民工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48%,高中、中专以上文化只占8.3%;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2.4%。另一方面,回乡创业农民工缺乏相关技能。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业生产中有技术证书人数甚少,只占调查总人数的3%。部分回乡创业农民工不肯花钱去提高技能素质,就连政府免费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兴趣也不大。这些因素决定了绝大多数回乡创业农民工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劳动,发展密集型产业。

(三)创业门槛仍然偏高。虽然农民工回乡时积累了一定资金,但对于创办企业、发展生产经营所需资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由于金融机构贷款捂金惜贷、成本较高,大多数回乡创业农民工难以得到金融服务,导致流动资金短缺,现行金融制度和服务难以满足需要已成为制约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同时,回乡创业农民工创办企业需要辗转多个部门,办理包括环保评估、消防和安全生产许可、卫生许可、建筑规划设计、工商登记等多项繁杂手续,加重了创业成本。

五、对策建议

(一)围绕“三化”拓展创业空间。必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全方位拓展创业空间,实现经济增长和创业的良性发展。一是拓展工业化就业空间。坚持抓“大”莫忘“小”,着力扶持中小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坚持抓“公”莫忘“私”,积极引导回乡创业农民工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抓“高新型”莫忘“密集型”,抢抓当前沿海产业向内地梯次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和农产品加工型经济。二是拓展城镇化就业空间。城镇化不仅能带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还会拉动城乡消费市场的扩张,从而扩大整个城乡经济的就业空间。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化水平,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城乡就业问题的新亮点。三是拓展农业产业化就业空间。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坚持以工业化思路经营农业,使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有机对接,大力发展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业工人”。着力发展流通组织,扶持运输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发展壮大,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着力引导下岗职工参与农业产业化,到农村实现再就业。

(二)不断改善创业就业的环境。为使回乡创业农民工能够“回得来”、“站得稳”、“留得住”,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为回乡创业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一是筑好“巢”,使创业的农民工“回得来”。针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特点,及时调整企业布局,依托现有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加快建设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孵化区,降低回乡农民工创业成本,增强对农民工回乡创业吸引力。二是全力支持,使创业的农民工“留得住”。加强宣传和引导,对有突出贡献的回乡创业农民工给予表彰、奖励。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提升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严厉打击蒙骗、敲诈、坑害回乡创业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三是优质服务,使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长得大”。在工作机制上,切实增强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就业部门负责回乡创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发改部门负责回乡创业的规划制定、产业指导以及优惠政策制定,财政部门负责筹集创业基金和培训资金,国土部门负责回乡创业园区和小区用地、项目用地、建设用地的规划、征用、出让等工作,各乡镇制定回乡创业专题规划,建立回乡创业信息网络平台。在政策支持上,在资金、技术、人才、税费、创业培训、人员招聘、土地使用等方面,进一步制订出台更为优惠、便捷的政策,支持其不断发展壮大。

(三)积极推动创业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牢固树立“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新理念,营造浓厚的回乡投资氛围。一是实施“引智兴农”工程。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科技下乡”和“专家定点联系镇”等活动,在区域规划、产业布局、技术咨询、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深入开展专家咨询服务行动,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二是实施“人才集聚”工程。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注重在软硬件建设上下功夫,采取健全机制选人才、市场配置招人才、主动出击引人才等举措,着眼扩大人才总量,集聚优秀人才。三是实施“人才对接”工程。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开展灵活多样的职前、职后和转岗培训。

(四)切实提高回乡农民工创业热情。积极做好适时引导和务实服务等工作,保障农民工的回乡创业热情。一是搭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从高校或其他各类科技机构聘请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对创业农民工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创业者同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建立经常性联系,积极帮助回乡创业农民工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同时,积极帮助回乡创业民工开拓市场,多方位、多途径收集和发布市场信息,帮助回乡创业农民工开拓市场,做大做强。二是拓宽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融资渠道。帮助解决农民工创业资金来源,对回乡创业农民工在贷款额度、还贷时限上放宽限制,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改革现行的贷款制度,改进资信评估制度,建立信用档案和评级发布、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完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继续采用信用证制度、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各种抵押制度,并大力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不断开放融资渠道,逐步放宽政策,允许民营金融机构进入民间融资领域。三是提高回乡创业农民工的素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利用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和科技人员,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培训机制,切实加强使用技能培训。大力培训创业农民,提高回乡创业人员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着力打造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农村能人、致富大户的示范、带动和帮扶作用,加快培育各类农民经纪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