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一主三化” 加快经济发展

【坚持“一主三化”方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中共应城市委

应城市人民政府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层次,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结合部。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主三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走以优促特、以特制胜的发展路子,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强市建设步伐,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3亿元,财政收入4.3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58.2%61.7%63.6%。城镇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76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58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2089元、887元。

一、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把工业经济放在主导地位。我们牢固树立“全市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指导思想,以改革为动力,以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进和项目工作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和骨干企业,促进支柱产业集群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1、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近几年,围绕全面完成企业改制任务的目标,采取领导挂帅、高位推进,部门包保、合力攻坚等综合措施,全力推进企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列入改革目标的19家市直国有工业企业,有14家完成了转民改革,5家企业改制正在顺利推进中。通过改革转民,工业企业活力大大增强,产能规模过亿元的企业有11家,其中过5亿元的2家,过10亿元的1家,税收过1000万元的企业6家。我市两家制盐厂改革前最高年产原盐45万吨,每年税收贡献不到300万元。2004年,我们着手这两家企业的转民改革,引进了国内同行业龙头老大——四川久大制盐集团,半年时间,原盐产量达到60万吨,80%的职工实现再就业,工资比过去翻了一番。当年纳税过1000万元,2005年超过3000万元,增长200%。

2、明确特色定位,打造比较优势。立足现有基础,结合产业实际,明确应城工业发展的方向,着力建设盐业化工、石膏建材、精细化工、机械制造、轻纺包装、食品饲料等六大支柱产业。通过改革盘活、招商引进和技改扩能,促进资源和要素向六大产业集聚,扩大了产业规模。目前,盐业化工、石膏建材、机械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46%20%19%,产业特色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

3、培植骨干企业,形成产业支撑。把培植壮大骨干企业作为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择优扶持,对发展势头好的企业和新上项目,有重点地加大政策、金融等扶持力度,促其快速成长。着力实施“三个10(10大骨干型企业、10大成长型企业、10大品牌)工程,全力支持双环、新都、久大、恒天药业等大企业做强,形成销售收入过30亿元、税收过3亿元的规模;扶持赛孚化工、金龙、鸿祥等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加快发展,实现销售收入过15亿元、税收过1亿元的目标;大力支持德邦、东翔、黎虹等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形成销售收入过5亿元、税收过4000万元的规模。双环、中盐长江盐化、久大、新都、恒天等骨干企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增强财政实力的“龙头”。

4、建设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工业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集群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按照特色鲜明、产业集群的思路,科学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载体功能,延伸加长产业链,市工业园、盐化工业园、赛孚精细化工工业园、城西石膏建材工业园、民营工业园和双环联碱基地等六大工业园区发展迅速,形成了规模较大、布局集中、特色鲜明,并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四大产业群:一是以四里棚盐化工业区为核心的盐化工业产业群,年产250万吨盐,100万吨碱、130万吨复合肥,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为全省最大的盐化工业生产基地;二是以应城石膏矿、永昌石膏、玉兰膏业为核心的石膏建材产业群,年产100万吨石膏、80万吨膏粉、50万吨水泥,是全国最大的纤维石膏生产加工基地;三是以赛孚工业园为核心的精细化工产业群,精细化工企业达78家,产品发展到8大系列、200多个品种,70%以上出口,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赛孚工业园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有4家企业通过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新型导热冷却液被用于“神五”和“神六”飞船上;四是以神风公司为主体的摩托车及配件产业群。年产摩托车20万辆,摩托车油箱250万只,车架220万只,离合器80万套,成为全省最大的摩托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5、突出招商引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强化责任,创新招商思路,加快载体建设,加大招商引进力度。近年来,每年直接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内联引资达5亿元。青啤集团、四川久大集团、重庆宗申集团、香港吉和昌公司、北美先锋集团、美国嘉施利等一批知名大企业相继落户应城。同时,积极参加香港湖北周、青岛啤酒节等各类招商活动,在武汉举办大型客商联谊会,创优发展环境。招商引进取得新的成绩。新都公司高塔造粒复合肥、金港大酒店、奇力制药、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等一批引进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持续开展“项目年”建设活动,不断加大项目工作力度,每年实施100万元以上的各类项目250个以上,向上申报重点项目30个以上。国家“火炬计划”应城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双环“油改煤”、新都双25万吨碱肥、华源45万吨精制盐、久大10万吨品种盐、汤池温泉城、加泰商业街等一批重点项目,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坚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基础。我们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

前提下,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制定一个规划(产业化发展规划)、突出两个重点(龙头企业和利益联结机制)、抓好三项建设(基地、品牌和中介组织)”,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1、着力培育龙头企业。豪丰、裕隆、三五醇百味谣3家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杨河粮食收储公司、陈河五丰精米厂和鑫龙纺织公司进入孝感市重点龙头企业行列。三五醇百味谣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头、蘑菇等系列盐渍蔬菜生产,产品大部分销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现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建有目前亚洲最大的腌制车间,可一次性腌制农副产品1.28万吨。

2、大力发展中介组织。通过培植农产品经销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巡检“三强”养猪协会、市金水梨协会、汤池甲鱼养殖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产业化链条联结更加紧密。

3、壮大板块基地。全市着力建设粮棉油、畜禽、水产、林果瓜菜茶“四大板块”,形成了优质稻、蘑菇、甲鱼、水产、畜禽、林果等6个规模较大的特色产业。

4、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对“白玉”面条、“富民”饲料、“豪丰”大米、“义马河”黄滩酱油等品牌及其产品,强化品牌宣传,扩大市场知名度。目前一些产品已进入国内大型超市,发展前景较好。同时,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汤池甲鱼、赛湖毛蟹、松林岗金水梨以及“小运”牌大米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三、坚持创优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

牢固树立县域经济民营化的观念,把优化环境作为带动全局的头等大事,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作为吸引民间投资的关键环节,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大力营造有利于投资创业的社会舆论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政务环境,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1、优化舆论环境。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广泛开展“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心应城形象”系列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树立“以企业为本”的思想观念,营造“创业光荣、当老板光荣”的舆论氛围,增强尊重纳税人、支持纳税人、关心纳税人、服务纳税人的意识。在全市性的工作会议上,请民营老板坐“上席”,对民营纳税大户进行重奖,充分调动了全社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优化政策环境。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扩大 民间投资的准入范围,降低进入“门槛”,鼓励兴办民间企业。坚持示取先予,坚持算大账谋长远、让小利求大利;在金融服务、税收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减免市属各项规费,降低投资综合成本,最大限度地吸引各方投资。

3、优化服务环境。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国库收付中心、招投标中心和投诉服务中心,为投资者提供“一条龙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采取挂牌保护、落实“企业安静日”、设置“隔离墙”、封闭管理等多种办法,加强和完善对企业和经营者的保护措施,集中治理“三乱”,打击“四霸六强”,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4、优化企业信用环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民间投资项目争取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支持。积极支持和帮助金融部门依法收贷收息,落实金融债权,打击各类逃废债务行为,为各类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信用经营环境,银企关系发展实现“双赢”。近几年,民营企业贷款满足率达到50%以上,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0.8亿元,有力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推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全面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立足打造经济发展平台,大力加强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加强城市建设。按照“老区抓配套、南区抓建设、新区抓骨架”的思路,加大运用市场机制筹集建设资金的力度,城市建设明显加快,城市规模明显扩大,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建设每年投入资金1亿元以上,中心城区规模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初步形成现代中等城市的框架。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连续四届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三次夺得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并获全省园林城市殊荣。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抓好以“六网”(水、电、路、天然气、通信、广播电视网)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坚持产业兴镇,走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市场建设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东马坊办事处依托湖北双环集团,走工业强处之路,建设全国最大的联碱生产基地;汤池镇积极开发温泉资源,引进湖北汤池温泉旅游开展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4A级温泉城,镇区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