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弱图强谋发展 后发快进奔小康

【居弱图强谋发展  后发快进奔小康】

中共大悟县委书记、大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夏贤格


继国务院扶贫办在我县开展“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后,2009年我县又被列为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之一。一年来,我们以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统揽全局,突出解决基本生活、培育基础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基层组织“四基”建设,强力推进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58.68亿元、同比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亿元、增长5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6亿元、增长21%,财政收入4.18亿元、增长31.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1亿元、增长35.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422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3844元、增长11.4%。

一、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基本生活

目前,我县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基本上做到了“公务员不愁工资、老百姓不愁吃穿”,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低收入贫困人口比重较大。据统计,全县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实际比重为8%左右,主要是因病因灾返贫人口和鳏寡孤独、智力低下的特殊人群。解决好这些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是脱贫奔小康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建立十大社会保障体系。我们积极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推进扶贫与低保的互动,逐步建立了低水平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保供养、特困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和灾民救助等十大社会保障体系,搭建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平台。全年累计投入资金3.08亿元,同比增加2719万元,增长9.7%。2009年,全县新增“五项社会保险”9637人,“五项社会保险”人员达到12.5万人;征收社保基金9358万元,增长17.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7%。二是解决特殊群体生活困难。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逐步解决特殊群体的生活困难和工资待遇偏低的问题。2009年,财政对卫生院退休医生、地名所医生、退养教师、民办教师、辞退民师、艾滋病患者、转体型公司等特殊群体投入资金612.3万元,同比增加189.5万元,增长44.8%。三是实行分类救助。对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纳入低保重点对象,以低保的形式解决吃饭问题,目前已纳入农村低保对象的有3.8万人;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采取镇、村代缴(免交)的方式,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险;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全免;对贫困家庭的危房问题,实施“消危工程”、扶贫搬迁和部门帮扶进行解决;优先解决贫困家庭“零就业”问题,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转移培训,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2万多人。

二、增强发展后劲,培育基础产业

脱贫奔小康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发展,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支撑是产业。我们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基础来抓,结合大悟实际,确定了8个产值或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特色产业,即以20万亩茶叶基地为主的茶产业,以10万亩药材基地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60万头生猪为主的养殖产业,以50万千瓦绿色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100万吨有机无机复合肥为主的肥料产业,以精密铸造为主的汽车配件产业,以硅产业开发、500万平方米板材为主的冶金建材产业,以红色、绿色、休闲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围绕8个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建基地、建市场、抓招商,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做到产业规划有项目支撑,项目落实有措施保障。一是抓特色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公司联村开发”计划,全县已有156个村实施了该计划,引进广州旭日集团、湖北新宇实业、湖北福汉木业、武汉楚月集团、武汉中新油桐等87家林特企业,开发林特基地50多万亩,新建养殖小区50多个。目前,全县板栗面积发展到81万亩,茶叶面积15.3万亩,花生面积30万亩,药材面积5.6万亩,养殖小区70个,建成万头猪场6个。“悟道茶”公司现有3个制茶中心,在北京、天津、武汉、孝感等地建立专业门店30个,年收购鲜叶30多万斤,销售成品茶100多吨。二是抓工业平台建设。县经济开发区目前形成了10平方公里的规模,落户企业38家,2009年实现综合税收1.5亿元,其中工业税收9380万元,相当于2004年创办开发区时的全县财政收入。精密铸造、纺织服装、冶金建材三大产业雏形基本形成,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72家,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4家、过千万元企业33家。为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建设规划,重点建设铸造产业加工园、农林产品加工园、回归创业科技园和农贸市场区、文化中心区“三园两区”。新城、河口、宣化、大新四个乡镇工业园区初具规模,特别是毛织行业采取总部在县城、加工点在乡镇的模式,在乡镇建立分厂50余家,从业人员近2万余人。黄土经济带将宣化、黄站、吕王、河口联为一体,成为我县东部新的经济走廊;宋应线石材加工产业带年产板材150万平方米,成为特色鲜明的石材经济长廊。三是抓旅游产业开发。聘请具有甲级规划资质的北京中科景元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评审。成功举办李先念同志诞生一百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活动,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正式开馆,宣化店谈判旧址景区主场馆基本建成,三里茶叶公园等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加紧建设。大力开展旅游招商,7月15日,省国资委、省旅游集团、孝感市政府、大悟县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发龙潭湖景区协议;美国富兰克公司投资3000万元开发的湖北罗汉坡野外狩猎俱乐部启动建设。200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560万元,增长28.6%。

三、夯实发展基础,改善基础设施

我们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集中精力抓好县内城市设施、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和电力通信等4类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把建设新农村与促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将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功能向周边村组延伸,促进城乡互动、一体发展。今年,投资1.5亿元,对城区8条11公里主干道路和路灯进行全面改造,铺设拉丝板5.9万平方米、人行道彩板1.9万平方米,疏通街道两侧下水道2.4万米,硬化修补路面1.2万平方米,刷黑路面9.5万平方米,对城区所有改造道路的弱电、供水供气管网一次性预埋下地,维修加固了澴河二桥,建成了澴河橡皮坝,正在建设污水处理厂及截污干管、垃圾处理厂。在此基础上,扎实推进省级文明县城、红色旅游名城、山水园林城市“三城同创”。同时,采取产业兴镇、市场兴镇、文化兴镇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宣化、河口、三里、大新、新城等一批特色小城镇,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在农村,深入开展清塘堰、清垃圾、清柴草和房屋整修、门前整理、环境整治的“三清三整”活动,探索建立了“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卫生保洁机制。二是加快路网建设。围绕与大交通网相配套,着力建设县内小交通,改造县乡公路169公里,新建通村公路644公里,打通了4条省际断头路,着力构建所有乡镇半小时“上高速、到火车站和1小时到武汉”的通勤圈目标。三是加快水网建设。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改造,采取“顺藤结瓜”的办法加强塘堰整修改造和生活用水工程建设,基本消灭了水利死角、解决了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四是加快电网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和提档升级,提高供电质量,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农户通电率和生产用电覆盖率达到100%。加快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信息服务“助农工程”和农村信息化教育培训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开发涉农信息资源,实现城乡对接和信息资源共享。

四、壮大干部队伍,建强基层组织

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不断创新党的建设工作,使基层组织得到了锻炼,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为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一是实行委员制。在村支部、村委会中全面推行委员制,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恢复设置村民小组长,村村配备文化员、民调员。把老区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会员、文化调解员增加到委员中去,不断壮大基层组织队伍。二是组建老区新农村建设促进会。成立由在外知名人士、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参加的老区新农村建设促进会,把村内和村外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实施脱贫奔小康,全县已有146个村成立了老区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三是建立信访维稳流动站。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整合乡镇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综治办和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等力量,在村一级建立信访维稳流动站,实行流动办公,每月定期到村听取民声、解决民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6%,成功处置了55起58人非正常死亡事件和回民拉面馆纠纷事件。四是组建土地流转中心。县、乡建立土地流转中心、村组建土地流转服务站,引导农村土地、林权规范有序流转,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