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的思考

【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的思考】

孝感市委、孝感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喻雨林


孝感市处于亚热带气候与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是我国光、热、水条件配合较好的地区,良好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我市农作物品种丰富的特征,农作物品种达到10大类50多个。2009年农业增加值145.17亿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672.88亿元的21.6%,呈现出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农产品比较优势明显。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228.9万吨,棉花3.2万吨,油料23.2万吨(油菜籽15.7万吨),蔬菜296.6万吨,生猪出栏305.4万头,家禽出笼9784.4万只,禽蛋产量25.7万吨,水产品产量32.1万吨。其中家禽出笼、禽蛋产量,分别占全省26%、23%左右,均居全省第一位;蔬菜产量占全省9.6%,居第三位;粮食产量、水产品产量分别占全省10.2%、10.7%左右,均居全省第四位。二是“两个比重”提高明显。近几年来,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和畜牧业比重。2009年,优质农产品产量近600万吨,占农产品总量80%以上。畜牧业产值95.6亿元(现价),占农业总产值36.7%。三是农产品加工业提速明显。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22家,实现产值272亿元,增长3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7.7%。四是劳务经济增收功能明显。2009年,我市农民以劳务经济为主的工资性收入人平达到2092.05元,占农民收入的40.1%;其中外出务工收入1648元,比上年增加265元,占增收的53.5%,务工收入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一、我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以建立“两型社会”试验区、融入武汉城市经济圈为契机,充分发挥孝感与武汉时空距离最短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汉孝对接,狠抓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建设,促进都市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围绕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基本构筑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新格局。

按照发展大城郊市场农业的方向定位,制定了《关于建设孝感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的规划》。《规划》提出到“十一五”末,我市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达到的目标及主要工作任务是,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优质棉基地38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60万亩,优质油料基地150万亩,优质水产品基地98万亩,优质林果特基地150万亩,畜牧小区建设300个。做大做强优质稻、畜禽、油料、林果、蔬菜、水产六个特色产业,着力建设优质水稻、专用小麦、优质棉花、优质油料、优质蔬菜、优质水果、优质绿茶、优质水产、优质畜禽、特色农产品等10大生产基地。经过几年努力,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投入机制。全市农业已经形成了国家、社会和农民三级投入体系。农业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09年达到50多亿元(含国家、省投入)。社会投入规模巨大,几年来,通过农业招商引资每年引入资金10亿元以上。农民逐渐成为农业投入主体,据调查统计,我市农民外出务工达120万人,每年带回资金60多亿元,催生出了一大批专业种养大户;每年回归创业输入资本30多亿元,兴建大型农业企业。

2、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生产基地。一是农业板块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以孝南、汉川、应城、云梦、安陆、孝昌6个县市区为重点的260万亩优质水稻100万亩的“双低油菜”基地;沿荷沙线、316和107国道、府河及汉北河流域建设了4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5万亩莲藕生产基地;一批地方特色的小板块基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花生、小香葱、药材、食用菌、早蜜桃、林果茶等经济效益大幅提高,面积不断扩大。二是畜禽养殖小区不断增多。全市共建成畜禽养殖小区400个,万头猪场50个,全市规模化养猪占总饲养量的70%以上,规模化养家禽占总饲养量的60%以上。三是水产连片养殖比例不断提高。在汉川、孝南、应城、云梦四县市区发展小龙虾野生寄养、湖泊(池塘、稻田)生态养蟹、鳜鱼套养专养等养殖模式,全市形成了75万亩水产连片精养基地,占全市养殖面积的78%。

3、健全了一批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农机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到2008年底,全市农机固定资产原值原值达到14.3亿元,总动力达196万千瓦。特别是购机补贴政策不断落实,我市新增了一大批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低污染的新型农业机械,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发展种植、机防、农机、营销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14家,成员总数1.2万人,带动农户13.5万户,网络带动农户占总农户的45%。

4、推广了一批农业新型科技。全市狠抓科技兴农,着力开展农业教育,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狠抓新技术的推广运用。2009年,全市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覆盖率达到65%,优质率达到85%,轻型简化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到230万亩次,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推广450万亩次,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50万亩次。组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有效使用“三品”标识的企业121家,标志产品总数达340个,在全省居第四位。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53个,绿色食品标志174个,有机产品标志13个。农业“三品”种、养基地面积298.5万亩,年总产量达到200多万吨,占农产品总量的30%左右。

5、培植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1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0家,市级81家,年实现产值(经销额)110.9亿元,实现利税5.67亿元,网络带动基地300多万亩,农户3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1.6%。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72亿元,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05:1。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家(达利、孝棉、禾丰),过5亿元的企业3家(神丹、维达纸业、温氏集团),过亿元企业27家。全市与龙头企业形成比较紧密联系的基地面积达320多万亩,带动农户35万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注册各类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商标183个,其中获省级著名商标11个,市级知名商标43个,孝感麻糖、云梦楚河鱼面被再次评为中华老字号。

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城郊型特色比较突出,与都市农业还有较大距离。一是特色不鲜明,有特色的没有规模,有规模的没有特色;麻糖米酒、鱼面、茶叶、莲藕、糯米等地方特色产品品牌繁多,但生产加工分散;粮、油、水产、畜禽产量大,但优势不明显。名牌少、知名度不高,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知名品牌。二是生产方式粗放,安全隐患多。水利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环境恶化趋势加剧,面源污染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缺乏大企业、大品牌支撑。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5%左右,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年产值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近300家,占70%以上。

二、发展城市圈都市农业的思路

现代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从都市农业发展的前景来看,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化,是都市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趋势。第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我市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2005年的24.5%下降到2009年的21.6%。第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都市周边地区的农村将不断萎缩,农业农村一方面接受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另一方面为城市服务将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契机。第三,现代都市农业从形态上正在向第三产业靠拢。在现代都市农业中,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种苗业、农产品流通业等发展越来越快,这些行业已经具备了第三产业的特性。

围绕武汉城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按照“八同”原则和五大战略(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教同兴,环境同治;区域一体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生态城市圈,大开放),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发挥近距离优势,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

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出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抓好三大体系建设: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棉花、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各个产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在发挥农业提供食物和原料功能的同时,加快培育和拓展与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增进经济社会效益。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探索现代都市农业的六种有效实现形式:

1、设施农业。主要围绕做优蔬菜业,重点发展食用菌、大棚设施蔬菜等产业,发展一批面积达万亩的设施农业乡镇、千亩的设施农业村,争取今年新发展设施农业5万亩。抓好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抓好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建设循环经济户、村、镇和区域。

2、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主要围绕特色和主导产业,以深加工为重点,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扶持数个规模大、效益高、带动关联产业较强的龙头企业,形成农业几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3、品牌农业。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水平,争创国家级品牌,提升孝感农业的地位和形象。

4、观光旅游农业。主要是整合观光旅游农业资源,与城市旅游和孝文化相融合,围绕山、水、河独特自然资源,做好双峰山、观音湖、银杏谷、红色旅游的文章,集中打造在城市圈甚至全国叫得响的观光旅游农业品牌。

5、种苗业。借鉴利用省城科技、人才、资金和高校、科研院所较集中的优势,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良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农作物良种、蔬菜种苗、花卉苗木、优质畜禽、名优特淡水良种培育基地。抓好现代化加工包装,支持市蔬菜技术推广中心、淡水水产研究、种子集团公司尽快做大做强,提升规模和档次。

6、农产品现代物流业。逐步在全市形成以大型物流企业(南大市场、伟业春晖米业)为龙头,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较强的现代农产品流通网络,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