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

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


【概况】2007年,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全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坚持依托武汉、积极服务武汉、主动融入武汉、加快发展孝感的指导方针,在推进观念、规划、产业、要素、基础设施与武汉对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融入工作呈现出主动融入、全面融入、错位发展、互惠双赢的良好发展态势。  

坚持高位推进,整体融入氛围浓厚。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牢固树立以大开放促进大融入、以大融入促进大发展的思想观念,切实做到高位推进、上下联动、主动融入、全面融入。市委成立了由市委书记黄关春任主任、市长梁惠玲任第一副主任,市“四大家”有关领导任副主任,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市区委主要负责人为委员的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市委常委刘义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并下设工业协作配套、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商贸物流集散、旅游休闲度假、人力资源培训、科技成果转化六大工作专班,每个专班由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专人专班开展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都相应成立了以主要领导挂帅的融入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合力推动融入工作。市委先后召开了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市六大基地建设工作专班工作会议以及各县市区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会议,对融入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部署。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市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对融入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把融入工作落到实处,市融入办制定了2007年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把目标责任层层分解到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确保年终兑现结硬帐。2007年4月,由黄关春书记率领孝感党政代表团到武汉市考察学习,就加快推进融入工作与武汉市进行了沟通交流。各县市区分别与武汉市的7个区建立了友好区县(市区),开展了一系对接合作活动,成功地实现了一批企业、项目的对接和转移。  

加强沟通交流,汉孝联系更加紧密。各级各部门本着虚心学习、主动融入、真诚合作、实现共赢的原则,主动加强与武汉的沟通与合作。武汉市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市直30多个单位考察组先后到孝感市进行考察。市直有67个部门(单位)分别组织到武汉参观学习,其中,市级领导带队的考察、招商和对接活动达到了38次。梁惠玲市长就临空经济和旅游产业对接工作专程赴武汉黄陂区进行考察交流。七个县市区都由主要领导带队,分别与武汉友好县市区开展了一系列对接交流活动。市委选送一批干部到武汉市有关部门挂职锻炼,既学习武汉的好经验好作法,又具体从事融入武汉城市圈的衔接工作。中国科协年会中部崛起论坛调研组、《武汉城市圈产业流动指南》调研组、武汉发改委调研组分别来孝感进行了调研。武汉城市圈第四次交通发展联席会议、武汉城市圈金融创新与发展论坛等会议在孝感成功召开。在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工作专班的不懈努力下,武汉市政府农业考察团由张学忙副市长带队,8家武汉企业与我市农口部门签订3.9亿元的订单。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班的多次沟通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两地科技部门共建的科技合作网络和科技成果交易网络视频系统正式运行,签订合作项目投资1.35亿元。工业协作专班积极争取武汉支持,组织一批企业参加了“武汉家电产业链发展暨武汉家电配套产品信息发布会”,促成孝感常恒塑业公司、三环印务公司等11家企业分别与海尔、美的等家电企业达成了供货协议。经过商贸物流集散工作专班多次做工作,两地签订了《武汉与孝感商贸流通合作框架协议》,为加大引进武汉大型流通企业、加快圈内商贸流通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在旅游工作专班的精心安排下,在武汉成功举办了“孝感市2007年春季旅游推介暨项目招商洽谈会”,武汉200多家旅游社应邀出席并签订合作项目5个,投资6.36亿元。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专班的各责任单位,都积极地与武汉对口部门开展交流活动,在汉孝职业教育合作、人才一体化建设、劳动力培训输出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年底,武汉市副市长刘顺妮率武汉市艺术家代表团来孝,举办了主题为《武汉城市圈武汉·孝感手牵手新年文艺晚会》的慰问演出。  

全面承接辐射,招商引进势头强劲。全市新引进和新增投资的武汉项目276个,总投资123.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91.6%和117%。市高新区一批企业瞄准富士康、中芯国际、长飞公司、神龙公司等大企业、大集团,在光电子和汽车产业的对接和协作配套上进行洽谈合作,成功引进了华工科技,建设“中国光谷·华工科技产业园”,首期投资2亿元。目前已引进武汉企业6家,总投资12亿元。孝南区抓住武汉西汉正街生产企业外迁机遇,引进投资10亿元建设建材大市场吸纳西汉正街建材企业入驻发展,目前已有鸿昌双辉炉料、远城科技、东方润滑油、宝利家私、鑫环木业等一批企业投资建厂。汉川汉正服装城二期新吸纳48家企业入驻,服装生产企业达到300多家,在此基础上又与武汉市共建汉正印染工业城,规划引进企业100多家,年洗水服装1.4亿件,印染能力300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洗染基地。应城市充分利用国家“火炬计划”—应城(武汉)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品牌,又吸纳了化研公司、志诚公司、天马公司等17家武汉化工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产业集群聚集效应进一步增强。云梦县在中盐宏博与武汉80万吨乙烯、富思特集团与武烟集团、湖北中烟武汉红金龙印务有限公司、湖北明丰化工公司与武汉奥丽洗涤日化厂协作配套的基础上,又新引进武汉项目28个,投资额13.9亿元,汉正街商贸工业园、太阳能多晶硅、偏光片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项目进展顺利。安陆市引进了鸿图置业、武氨集团、新景化工、圆圆食品、太轮塑胶、蒙牛集团等11家企业,总投资9.89亿元。大悟县引进了华鑫铸造、恒发电脑针织、光伏电子、硅光电子、武汉中人集团汽车零配件等项目,协议引资9.8亿元。孝昌县先后从武汉引进了米南矿业、宏福家具、顺新材料、天福有色金属等13个项目,目前与武汉美的、TCL产品配套的惠洋电机、全洲包装已建成投产。商贸物流方面,成功引进了武汉中原发展汽车物流公司,是首次引进的专业物流公司。中商集团在孝感第一家分店中商孝感购物广场顺利开工,中百仓储在孝感城区第二家分店竣工开业,中百超市已延伸到县市区城区以及马口镇、长江埠、汤池镇、杨店镇等乡镇。  

积极服务武汉,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充分利用武汉大市场、大流通的优势,积极服务于武汉市民消费,促进工业、农副产品及旅游商品进入武汉市场。全市有17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直接为武汉协作配套,有35.8%的工业产品进入武汉市场,16.2%的工业产品通过武汉海关出口。全市进入武汉市场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有60多个系列300多个品种,在武汉市场销售总量达150多万吨,销售总额达到42.5亿元,占武汉市场份额的17.8%左右,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在武汉市场份额都在16.7%以上。旅游积极打造“武汉后花园”,建成了天紫湖生态度假区和白兆山旅游度假区,完成了双峰山旅游度假区4A景区的创建工作,董永公园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集饮食娱乐于一体的“汤池西街”正式开业,钱冲银杏谷景区、大悟红色旅游胜地等一批景区抓紧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旅游休闲功能。深化与武汉黄陂区的合作,与木兰天池签订了对接协议,形成了景区互动、线路互推、客源互送的局面。2007年从武汉来孝感休闲度假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37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5亿元。  

资源设施共享互连,深度融合步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汉孝科技合作信息交流网络视频系统和科技成果转化网正成开通,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与武汉共建研发机构新增53家,新增省级技术中心2家,新批准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家,吸收科技成果200多项,共建科技创业园12个,科技合作协议58项,协议金额达2.58亿元。人力资源方面,市人事局与武汉市人事局就公务员培训、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人才交流等项目达成对接协议;市劳动社会保障局与武汉联手打造“就业直通车”,建成了“武汉城市圈劳动力实训基地”;教育部门以武汉市场为依托,大力开展“订单培养”,孝感工业学校毕业生受到富士康的青睐,富士康已向该校预订了600名毕业生。全年由劳务部门直接向武汉输送就业达8万多人。交通对接方面,与武汉无缝对接的快速通道建设进展顺利,汉孝大道城区至三汊段已开工建设,荷沙线新沟至汉川城关段施工进展顺利,武荆高速公路和武襄铁路增二线应城段建设工程正在实施。汉孝轻轨规划方案已经初评,两市都成立了工作专班,抓紧项目的衔接工作。孝感市积极参与武汉临空经济建设得到省委、省政府及武汉市的大力支持,目前积极争取把市区部分区域纳入《武汉临空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并在市区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之相衔接,努力成为武汉城市圈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重要组团。金融方面,参与了武汉同城电子支付系统,提升武汉城市圈支付清算速度和服务水平,加强了汉孝两地银行与企业信贷资金对接,在汉金融机构对孝感市企业的信贷余额达到2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8%。汉孝两地就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互动、影视节目合作传送等达成一致意见,孝感电视台成为圈内第一个与武汉正式签约的市级媒体。信息、环保、市场监管、消费维权等方面与武汉一体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汉孝两地在要素市场的融合度进一步增强。  

融入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各地对融入武汉城市圈的规划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对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改革导向、改革重点、改革政策缺乏研究,在工作超前谋划、提前介入等方面准备不足。二是受圈内城市行政、投资、财税、招商、城建、户籍等政策不统一的影响,产业和资源合理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较多,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全面接轨方面还存在很多制约性因素。三是孝孝感市融入载体和平台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传统产业比重较高,市场主体培育不够,缺乏直接为武汉主导产业配套的大企业、大集团。在承接武汉产业转移过程中,所面临的土地、人才、资金瓶颈较为突出,节能环保压力较重。四是本地企业作为融入主体的积极性发挥不够、主动性不强,缺乏有效的利益共享和激励机制。  

(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