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孝感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之初,孝感北部山区是旱包子,南部湖区是水袋子,经常遭受南涝北旱的灾害影响,农业生产靠天收。孝感历届党委、政府为彻底解决水旱威胁,组织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持之以恒地进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据不完全统计,60年来,孝感共建成徐家河、郑家河、观音岩、芳畈、界牌、短港、滑石冲、八汊洼、金盆浴鲤等大小水库427座。其中,大型水库有3座、中型水库15座。总截拦流域面积2509平方公里,总库容19.76亿立方米,蓄水能力9.84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50万亩。兴建固定电力排灌泵站1220处,2026台,22.63万千瓦,提水能力1699立方米/秒;全市还有农用动力排灌机械66436台。修筑加固干支堤防416.583公里、主要民堤455.35公里;兴修小型发电站105处,供水工程176处;改造渍害低产田86.5万亩、塘堰14.03万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共1845平方公里。同时,还结合兴修水利设施,进行了汉江、府澴河、汉北河及大富水等河道整治,在血吸虫疫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灭螺战役。孝感现有水利设施已形成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相互配套的四大水利体系,为孝感的社会发展、人居环境、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安全和资源保障。

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建国之初,孝感没有永久性桥梁和等级公路,水上通航只有小木帆船;汽车、机动船舶寥若晨星。经过60年的建设,孝感公路由少到多,由线成网,由普及到提高,形成连接城乡的四通八达的的公路网络;水运航道开发和码头建设迈出了较大步伐;交通运输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红红火火的景象。京广、汉渝铁路纵贯孝感全境;107国道与316国道、京珠高速与汉十高速均在境内交汇而过;汉江等23条江河直通长江;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距孝感城区仅32公里,孝感交通已形成水、陆、空立体网络。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0901.88公里,其中国道长535公里、省道长1289公里;全市江河、湖泊、库区共开发四至八级的水运航道546.8公里,县级以上港口5个、港区23个;全市共有载客汽车33603辆,载货汽车11614辆,私家出租车1909辆;共有客运线路523条,其中上海、深圳线路5条,跨地市线路21条;共有专业水运企业9家,登记船舶257艘,总计71650载重吨,24450千瓦。

邮政电信覆盖城乡。建国之初,邮政主要业务仅有函件、包件、汇兑储金、报纸杂志发行和少量期刊代售,后来逐步增加了邮政储蓄、国内邮政快件、特快专递、集邮等高效业务,并大力开展代理保险、代收代付、代理电信、广告商业信函以及便民利民、服务“三农”的农资配送等业务。目前,全市共有邮政局所132处,其中农村局所100处;通邮行政村2936个;邮政储网点106处,这些设施建设,为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邮政服务。电信业务发展迅猛,60年来,电话交换机由绳结手摇式变为程控式;国际国内长途报话传输线(电)路和市话、农话线路由明线电路逐步变为载波、微波、光缆电路。163拨号上网业务、宽带通信业务、网络快车业务、小专网直联业务、电路VPN和梦网业务等,已形成覆盖城乡、畅通无阻的现代化电信网络。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末,全市电话拥有量254万部,电话普及率49%;互联网用户30万户,其中宽带用户15万户;全市自然村“村村通电话”率达到97.7%。全市通信业实现营业收入12.7亿元。


能源建设保障需要。建国初期,孝感仅有小型发电厂10来座,发电装机累计容量才181.5千瓦。百姓家庭生活所需能源主要是靠购买煤炭和木柴,照明大都使用蜡烛和煤油灯。60年来,历任党委、政府着力加强电力能源建设,从兴建地方小火电厂到引进系统大电源,逐步将孝感的电力建设引入快速发展轨道。截至2008年底,全市电网共有220千伏变电站8座、110千伏变电站39座、35千伏变电站80座,形成了以220千伏线路为枢纽、110千伏线路为骨干、35千伏线路为基础的现代化统一供电网络,有效地保障和促进了全市工农业生产及其他各项建设,满足了全市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在加强电力能源建设的同时,全市还加强了液化气和天然气的引进建设。到目前为止,瓶装石油液化气已进入城乡普通家庭;管道天然气已逐步进入千家万户。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汉川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