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孝感农业经济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得到了突破性的的发展。种植业结构由单一的粮食型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多元结构的效益型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由种植业为主转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转向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大力开展科教兴农战略,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抓大生产、大市场来促进大流通。各地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和种植、养殖业的传统优势,在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组织和指导广大农民群众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开发、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公司化经营,使市场农业进程加快,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可比价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204.65亿元,比解放初期1950年的7.89亿元增长25.94倍,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长10.70倍;实现增加值131.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36元,是1952年人均47元的98.64倍,比1978年增长38.31倍。

1、农业特色逐步形成。自1998年开始大规模、全方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来,全市现已逐步形成七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六大特色农产品基地。七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以北部五个粮食主产县市为主的20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带、以南部四个县市区为主的10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带、以316国道和荷沙公路沿线的4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带、以京珠高速公路沿线为主的优质水果生产带、以汉川、应城、孝南为主的40万亩优质水产品养殖带、以119个畜禽养殖小区为重点,年出栏生猪82万头、家禽3000万只畜禽养殖带和以南部四县市区为主的25万亩速生林生产带。六大特色农产品基地是:以大悟县为主的50万亩优质板栗基地,以安陆市为主的30万亩银杏基地,以大悟、孝昌两县为主的10万亩地膜花生基地,以孝昌、安陆、孝南三县市区为主的5万亩中药材基地,以大悟、孝昌两县和孝南区为主的10万亩茶叶基地,以安陆、应城两市为主的3万亩食用菌基地。全市现已形成水稻、油料、蔬菜、林果、水产、畜禽等各具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2008年,六大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216.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31亿元的93.8%。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催生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组织,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开发了一批名优产品。目前,全市已形成加工型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市场和中介组织8870个;形成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有96家(国家级2家、省级24家、市级70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数在全省排名第五;全市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有18家,其中在10亿元以上的有孝棉和达利食品2家;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共注册各类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商标183个,其中省级著名商标11个;正在有效使用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产品总数达286个,在全省居第四位。

3、农产品市场不断拓展:到2008年,全市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几乎进入全国各省市区,共设立外销窗口1000多处,其中进入全国各地大型超市的就有700多个网点。同时,通过自营和委托出口,还拓展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现有蜂产品、食品、蛋品、蔬菜、中药材等八大类40多种产品远销日本、欧盟、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4、劳动力转移逐年增多:改革开放之前,尽管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稳步增长,但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很小。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大力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村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开始逐步转移到二、三产业。到2008年,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21.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6.3%,实现劳务经济总收入118.8亿元。这些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有不少外出务工经商的能人,当他们富裕起来之后,不忘回报家乡和社会。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2008年间,全市返回家乡投资兴业的就有1910家,投资总额达48.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