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

新中国成立之初,孝感的工业十分落后,全市仅有几家私营碾米厂、轧花厂、榨油坊和几座手坯砖瓦窑,工业产值不到0.3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到1957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05亿元,比1949年增长5.9倍,这一时期孝感的工业生产呈现起步很快、增速较高、发展势头良好的特点。在实施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时期,由于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加之三年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工业生产出现倒退现象。随后贯彻党中央关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方针,工业生产迅速回升。十年“文革”期间,工业生产再次出现滑坡的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工业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导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各地大力兴办企业,兴建和改造了一批骨干企业。1998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56.43亿元,比1978年增加38.8倍,年均递增20.2%,整个工业进入一个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使全市工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到2008年底止,全市已拥有2.4万多个工业企业及个体私营生产加工企业,其中规模以上的大中小型企业共有91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达545亿元,在1998年基础上增长1.53倍。整个工业企业不仅呈现出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工业结构不断优化、骨干企业快速成长的良好势头,而且支柱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逐步形成规模。

形成五大支柱产业。全市工业经济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对市场前景好、发展势头好的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了五大支柱产业。按照统计行业分类,全市年主营业务收入在15亿元以上的工业行业有10个,即纺织服装、盐磷化工、食品医药、电力燃气、金属制品、造纸印刷、建筑材料、电子信息、塑料制品、汽车机械等。其中,纺织服装、盐磷化工、金属制品、食品医药、汽车机电五大产业已形成支柱。据统计,2008年1-11月,这五大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99.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5.3%,同比增长43.4%;实现利润180.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8.0%,同比增长72.7%;实现税金121.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2.7%,同比增长33.8%。

发展八类高新技术产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日益创新,全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也不断增多。截至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已达95家,其中国家级5家。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142家,生产各类高新技术产品266种。产品涵盖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八大领域;共完成工业增加值46.6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额的27.3%。

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在优胜劣汰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全市工业企业努力扬长抑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现已形成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截至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915家,其中年产销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76家(其中大型企业5家,上市公司2家)。相当一批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的过程中,已逐步形成比较优势,成为同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如:宜化双环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联碱生产企业、中盐宏博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单体井矿盐生产企业、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早已是全国著名的钢丝绳生产基地、湖北富思特集团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塑料薄膜生产企业等等。

培育二十个产业集群。全市各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逐步网络同类企业,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到2008年,已形成了年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的各类产业集群20个,其中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14个,10亿元以下的6个。市直电子信息、汉川纺织服装、应城化工、安陆粮食机械等4个产业集群已被列入全省52个重点产业集群行列。如汉川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共有纺织服装企业311家。其中仅马口镇就有18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2家),纱锭总规模达85万锭,涤纶纺纱生产能力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五分之一,是全国第四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单位、中国制线名镇、湖北纺织第一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