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中共孝感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 涂明珍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13年11月下旬以来,市委宣传部对全市宣传文化战线党政人才、经管人才和专业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宣传文化人才状况、工作体制和机制、政策待遇等进行深入研究,报告如下:

一、全市宣传文化人才的基本情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人才定义:“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1.体制内人才基本情况

根据调研情况统计,我市宣传文化系统现有编制内工作人员2620人,实际工作人员5744人。按照分类统计情况如下:

按行业分。行政管理人才255名,事业管理人才594名,理论人才187名,新闻人才834名,文艺人才1754名,网络人才152名,经管人才194名,技术人才256名。

按年龄分。35岁及以下2183人,36~45岁1814人,46~50岁830人,51~55岁392人,56~60岁525人。

按学历分。中专及以下2907人,大专1739人,本科984人,硕士研究生108人,博士6人。

按职称分。初级1219人,中级769人,副高88人,正高20人,无职称3648人。

2.体制外人才基本情况

依据调研情况统计,体制外文化人才1142人,主要是以个人身份从事文学、美术、书法、音乐、摄影、舞蹈、曲艺等工作的人员。其中有中国摄协会员4人、省摄协会员46人、中国书协会员2人、省作协会员12人、省书协会员57人、省音协会员29人、省舞协会员98人、省级工艺美术家11人和美术师15人。

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1508人,主要分布在相关的非公经济组织内。

二、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大力实施人才引领

2012年,孝感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的战略任务。2013年,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编制了《大力推进文化跨越,加快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纲要,对支撑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的“人才保障”作了重点部署,提出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制定加强全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成为孝感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引领。

2.大力实施人才培养

2012年针对县市区换届后新任宣传委员较多的情况,对全市110多名乡镇、街道宣传委员进行集中培训;2013年分批次组织全市62名宣委参加省级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传承和弘扬楚剧文化,市委市政府在全市遴选了82个戏剧苗子,从2009年开始,每年由市财政拨款30万元,在孝感体育艺术学校开设楚剧新苗班,为期3年。2012年,82个学生毕业后分到全市6个专业楚剧团,成为传承孝感百年楚剧的新生代。

3.大力实施人才选拔

一是内部竞聘。各宣传文化单位不断完善竞岗竞聘机制,目前竞争上岗已成为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选人用人的常态;二是公开招考。去年市委市政府把面向全国公选的4名35岁以下的县级领导、2名博士、4名硕士,充实到市直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三是打造平台。《孝感日报》实行首席记者(编辑)制、编务(图片)总监制,《孝感晚报》实行主持人专栏制,市文联实行优秀作者作品研讨推介制等,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四是人才租赁。大悟县2012年拿出22个农村公益性服务岗位,租赁文化人才。毕业于山东齐鲁音乐学院的郭均勇回家乡宣化店镇自主创业,跟政府签订公益性服务岗位工作合同后,连续两届担纲宣化店镇玄坛村农民艺术节艺术指导,在鄂豫两省都小有名气。

4.大力实施人才激励

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了黄世猛、曹军庆、周芳、王顺华、张文斌、秦礼刚、李守义、胡侠波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人才。其中,安陆黄世猛的报告文学《鲜艳的红纽带》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市直周芳的散文集《执手何须倾城》获得全国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安陆水墨漫画异军突起,孝南胡侠波的孝特孝文化礼品公司成为湖北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云梦秦礼刚的皮影在世界遗产日晋京参演时受到温家宝同志的肯定。为表彰人才,树立标杆,在2009年表彰40名全市文化拔尖人才的基础上,去年5月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启动了“孝感市文化名家”评选工程,并计划从2013年到2020年,在全市选拔100名文化名家,建立300名以上的优秀文化人才梯队。2013年10月,19个文化名家、31个首届孝感优秀文化人才新鲜出炉,当选名家获得了1万元奖金,在社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全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不能适应大力推进文化跨越,加快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历偏低结构不优。从专业结构分布看,全市宣传文化人才数量排序依次为:文艺、新闻、技术、经营管理、理论。文艺、新闻人才占2/3,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明显短缺,均在10%以下,其中商业策划、市场营销、文化经纪人才所占比重过低。从知识结构上看,全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717人中,大学学历的只占26.9%,中、高级职称的只占14.9%。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214人,大学学历的只占19%,中、高级职称的只占26.3%。其中孝感广播电视台314人中,第一学历新闻本科的只有25人,不到10%;全市乡镇文化站238名工作人员中,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占了142人,接近60%;全市6个专业楚剧团227名演职员工,217人为中专及以下学历,占96%。

二是人才断档脱层严重。这一现象在市县“三馆”及文艺院团中尤为突出。馆藏1.7万多件文物、在全省处中等规模的市博物馆缺乏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古建筑学、纺织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古文字学等专业门类人才,就连起码的陈列设计员、讲解员也没有;市群艺馆缺乏曲艺、戏曲、文学创作、音乐作曲、舞蹈教育、舞蹈表演、美术等专业人才;全市6个专业楚剧团普遍缺乏编剧、导演、音乐制作人员。全市“三馆”330人中,45岁以上的有114人,35岁以下的只有56人,退休1人就造成一个专业的空白。市博物馆12名专业技术人员中,50岁以上的有9人,30岁以下的只有1人。市群艺馆13名专业技术人员,50岁以上的有8人,没有30岁以下的专技人员。

三是机制不活激励不足。目前,市县新闻媒体单位内部分配机制僵化,不利人才成长。其一,干好干坏差别不大。人事部门规定,工资中的绩效部分最高浮动不能超过基数的2.5倍。按照人平年均基数1.8万,即使浮到顶也只有4.5万,加上基本部分全年也不到6万。而在孝感日报和孝感广播电视台,普通员工年均也有4万左右,两者之间差距不大,几乎是平均激励,不能真正体现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其次不利于鼓励年轻人冒尖。现行工资中的基数参照了人员的工龄和职称,而在一线工作的多是年轻人,他们因为工龄短和职称低的原因,工资基数较低,即使多劳也难以多得。那些工龄长、职称高的员工,即使工作业绩不明显,其收入也不会受太大影响。新闻单位的改革囿于体制,释放的红利有限,现行的聘任制、分配制度改革只能是局部、有限的调整。跟发达地区相比,孝感人力资源的竞争本不具有优势,受编制、待遇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人在积累经验后,就另攀高枝。其中孝感日报3年来通过不同途径引进的67名人才,走了27人。孝感广播电视台跳槽到央视、深圳、湖南卫视的就有20多人。3年间,全市宣传文化系统流失骨干人才166人。

四是专职不专业务不精。按鄂宣发[2011]4号文件精神,乡镇、街道宣传委员和文化站长应设专职,但全市现有116个宣委中,兼职的有86人,包括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招商引资等等。还有部分乡镇宣传委员兼职其他几个委员的现象。从文化站长人员看,2005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文化站干部核销了编制,“以钱养事”。全市文化站现在挂名的有238名工作人员,其中117人是乡镇机构改革时从其他部门分流而来,有些还是司机和炊事员,根本不具备文化执业资格。就是这些人中,也是一人兼几职。诸多制约之下,使得乡镇文化活动冷冷清清。

五是投入不足保障乏力。以“三馆”和文化站为例,孝昌、云梦、安陆部分“三馆”至今仍是差额拨款,全市2/3的乡镇没有将人平不低于0.5元的文体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央每年下拨给每个文化站2.5万元免费开放经费,许多乡镇既不按要求配套资金,也不落实到文化站。孝感日报、孝感广播电视台实行的是财政差额拨款。孝感日报从2000年起,每年拨款84万元的预算额度沿袭至今,此拨款不足支付离退休人员工资(89万),目前欠缴工作人员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配比和住房补贴等共1050万元。孝感广播电视台及其所属单位每年正常运转费用超过3800万,财政拨款到2013年增加到360万元,连人员工资的1/4都解决不了。大悟楚剧团等国有文艺院团2012年转企改制后,因政府配套改革不到位,养老保险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体制外人才的生存发展状况也不容乐观。云梦皮影、汉川善书等国家级“非遗”是我市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现只有部分民间老艺人在艰难维持,后继乏人,已经影响到这些艺术门类的生存。活跃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的民间剧团、文学社团、乐队、文化中心户等群众自办组织,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骨干,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支庞大的队伍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体制外的艺术人才,除了少数产业做得很大的人之外,绝大多数得不到政治荣誉眷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头衔很难落到他们头上。他们在创作、经营上克服的困难比体制内人才要大得多,但得不到任何补贴、任何创作扶持经费。

四、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推进文化跨越,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人才是关键。一方面宣传文化系统自身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另一方面须从市委市政府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

1.完善宣传文化系统领导体制。宣传思想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必须把好宣传干部的配备关。建议参照省委宣传部对宣传文化系统干部管理办法,县市区宣传文化系统、乡镇宣传委员的任免由县委宣传部拟定方案,报组织部同意后,一同考察。改变县委宣传部对基层宣传干部的选拔、任用、调动情况了解不多,没有人事建议权和考核权的现状。同时加大落实鄂宣发[2011]4号文件精神力度,使宣传委员、文化站长专职专业。

2.改进宣传文化工作考核模式。在县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目标责任制中,把人才建设列入重要考核内容,调整以场馆等硬件建设和演出场次、图书数量为主要内容的考评,切实解决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没有位次的问题。

3.健全人才资金保障体系。在县市两级宣传部设立若干宣传文化人才建设专项资金,并逐步增加额度,确保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一是根据各地实际需要,明确保障拔尖人才培养、基层队伍建设以及体制外人才工作经费。二是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从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拨款,鼓励各地积极开展地方特色文艺作品的创作,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三是设立国家和省级重大文艺活动获奖作品和人才奖励专项资金、县市文艺院团创作演出奖励专项资金,通过设立这两项专项奖励资金,提精神、养精兵、出精品。

4.探索系统内人才资源互补办法。建议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创新人才工作的理念和思路,针对宣传文化系统一定程度上出现的分层“凝固化”和流动“缓慢化”现象,制定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的人才流动办法,打破体制上的壁垒,畅通行政、企业、事业人才的“入口”和“出口”,推动我市宣传文化战线内各单位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干部流通,为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政策环境。

5.完善文化人才引进、培养和鼓励政策。建议市委市政府实施人才引进工程时下放相应权限,指导并授权孝感日报、市广播电视台自主招聘高层次经营管理、产业运作、文化创意人才。对全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编制已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急需的特殊专业人才,经文化部门商请人事部门批准后,允许在原有编制外以聘用方式招录,财政部门给予工资性补助,所聘人员实行动态合同制管理。充分发挥地方院校优势。出台相关措施,支持湖北工程学院、湖北职院设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鼓励其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面向文化单位、团体、个人,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重点支持孝感体育艺术学校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培养楚剧艺术后备人才的重要作用。

6.提高优秀文化人才政治待遇。对孝感文化名家以及其他宣传文化优秀人才,除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外,在提拔使用、推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建立市“四大家”领导与文化专家一对一的联系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走访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状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困难,促进发展。

7.激发新闻单位人才活力。建议市委市政府将市直新闻单位作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点,协调宣传、财政、人社等部门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建立财政补助机制,集中破解孝感日报和孝感广播电视台人员的养老社会保障等难题,以利打破人员和单位的依附关系,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化,彻底解决该出去的人员出不去、该引进的人才进不来、该留住的人才留不住的痼疾,推进两大媒体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养才、用才、活才。

8.建设一支强大的网军队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建议在市县两级职能多、人员多、涉及面广的部门和单位,选配一名在职在岗人员,或调配一个事业编制,专职从事本单位的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由市县两级宣传网管部门进行业务管理,实行量化考核。其他部门和单位选配兼职网管员、网评员,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工作。

9.创新综合文化站用人机制。建议在全市推广孝昌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推行“县聘、县管、乡用”,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创新乡镇综合文化站用人机制的办法。县聘:由编办、人事局、文体新局面向社会招录大专以上学历、有文化专长的人员,统一解决人员编制、财政供养、人事管理问题;县管:人员编制放在文体新局,由该局管理;乡用:即聘用人员到乡镇文化站工作,由县文体新局统一考核。目前孝昌县12个乡镇和2个区级单位的文化站各配备了2个事业编制人员,做到专职专用,使他们从繁杂的兼职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宣传文化工作。

10.选派文化人才援建基层。建议采取“三个一批”措施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一是从市县机关优秀青年干部中选拔一批“文化副乡(镇)长”。他们的职责就是围绕“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推动农村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从大学生村官中聘请一批“文化辅导员”,在不增编的情况下发挥作用,活跃社区、村级群众文化;三是从热心文化事业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以及有一定特长的农民之中,招募一批“文化志愿者”,主要在闲暇之余协助文化站长管理日常事务。

11.出台扶持体制外文化人才政策。充分发挥文化藏才于民、藏艺于民的优势,大力扶持民间文化组织及其负责人,制定孝感市体制外文化人才培训、管理、奖励办法,对贡献突出的民间文化名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实施专项津贴和购买服务补贴制度。建议人事部门将文化系列的职称评定扩大到民间文化队伍中,民间剧团从业人员、民间文化传承人等都可参评文化系列职称。党委政府要设立面向基层各类文化人才的特定文化建设项目,通过招投标、签订合同的方式,吸引他们参与文化大合唱,同时对其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给予扶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