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五个高新” 推进“三次创业”——关于高新区发展路径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孝感市委常委、市高新区工委书记 孙 兵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市高新区要勇当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排头兵,成为市本级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资本产业聚集的主阵地,增强国家级高新区竞争力,进入全省开发区第一梯队,努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这一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既为高新区指明了“第三次创业”的努力方向,也明确了高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带着这些问题,我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三情”结合找科学有效路径,对高新区的建设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发展现状

高新区成立以后,通过有效聚集外部要素,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加快释放创新活力,迅速跻身全省省级开发区“第一方阵”,并于2012年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高新区借力发力,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新阶段。

(一)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5亿元,是2006年的近5倍;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总额、税收收入比2006年分别增长7.9倍、18.6倍和5.3倍,实现了高新区晋级国家队后的开门红。今年以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实现“硬过半”、“超过半”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1~9月,实现工业总产值132亿元,同比增长19.9%;工业增加值40.1亿元,同比增长15.5%;固定资产投资61.8亿元,同比增长35%;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新统计口径)分别为9亿元和6.4亿元;招商到资94.2亿元,同比增长35%;规上工业企业新增11家,达到55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2家,达到31家。这些指标的增长幅度超过省内高新区平均水平、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二)项目建设掀起新高潮。扎实推进“三大工程”,全力打造三个过百亿元产业集群。以武汉·中国光谷产业园为平台,壮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汇集了华工科技、华中光电、汉光科技为代表的50多家企业,已被列为全省52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以武汉经济开发区孝感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为平台,壮大特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汇聚了日本矢崎、万山特车、三江瓦力特等50多家企业,配套汽车零部件产业总投资近50亿元;以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平台,壮大先进设备制造业集群,汇聚了航天三江集团10余家大型企业及松林国际、九洲数控等40多家先进设备制造企业,精密机械加工能力与国际水平同步。今年以来,扎实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共有65个项目开工建设。①瑞莱特、法国喷达、华工三期、万山三期、昆山一期、台湾新丽、香灿灿、中美同创等8个项目建成投产;②万山三期、天茂铝业、赛科生物等14个项目主体厂房已完工;③三江重工、濠吉食品、黄鹤楼科技等43个项目正在抓紧施工。10月26日对最近新形成开工条件的26个项目(总投资137亿元)举行了集中开工活动。

(三)招大引强实现新突破。已累计引进项目189个,引资总额39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38亿元。中国航天集团投资50亿元的三江重工装备产业园项目、投资40亿元的中交集团东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内行业龙头——濠吉集团投资17亿元的年产10万吨非油炸杂粮方便面项目、投资15亿元的日本矢崎汽车零部件项目、投资15亿元的华工科技孝感产业园、投资20亿元的海王医药产业园、投资10亿元的上海微创软件产业园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相继进驻。今年以来,不断加大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力度,深度拓展发达国家投资合作潜力,已有华翔PVC及PET、广西启利、武大卓越等23个项目正式签约,合同引资105亿元;跟踪洽谈三星电子、中国电子、航天科技、德国威图、广州飞翔、深圳八百通、武汉思臻光信息等项目42个,其中电子五所、广物汽贸、华中光电等4个重点项目即将签约。

(四)园区形象得到新提升。坚持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和园区化承载,进一步完善空间布局,并按组团建设的要求,编制了东西片区和专业园区建设性详规,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园林新城步伐加快。今年以来,以服务打造“湖北的苏州”和“魅力孝感”为出发点,按照“跳出工业促工业”的思路,累计收地17294亩,高起点、高品位、高效率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板块、重点线型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东区“大连通”即将完成,东部新区建设加快推进,上下水、强弱电等配套设施全面跟进;西区“小循环”基本实现。邓家河生态湿地公园及五星级园林酒店开工建设,孝汉大道东段绿化工程进入收尾阶段。

(五)创新驱动迈出新步伐。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水平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校院所为主体的高层次知识创新体系、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的高品质服务体系、以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为主体的科技支撑体系。目前,已拥有“国家军民结合产业化示范基地”、“湖北省电动机软起动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汽车灯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35个,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加速器,大禹、九洲、汉光、红峰、惠维等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1个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00多人,高新技术成果和高级技术人才居全省高新区前列。创业服务中心分别被科技部、省科技厅评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优秀科技企业孵化器”,今年又启动了市高新区招商中心、金融港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规划建设,研究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高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支持创新创业的三十条具体举措,每年安排2000万元,设立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园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此举获得郭生练副省长的高度肯定。今年以来,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重大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项目申报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市政府定目标增7家)。在9月23日召开的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推进会上,省科技厅通报了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工作情况,孝感高新区在全省高新区中排名第一,受到了省政协副主席、科技厅厅长郭跃进的点名表扬;申报专利等知识产权105件占全市的31.7%;申报科技重点项目15项,占全市64.8%。科技引领企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对全市高新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六)民生工程取得新发展。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为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推进社会事业的创新发展。着力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按照一次性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和“1+X”模式,加快工业园区城镇新社区建设。今年以来,已启动7个新社区建设,开工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为实现区内城市“三无”、农村“五保”的集中供养,多方筹资建设福利院工程。重点推进龙店中学、诸赵小学、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等民生工程,积极解决医疗、教育等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义务教育均衡推进,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为零。

二、主要问题

(一)从产业聚集看,呈现出脆弱性,尚未形成产业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园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家,初显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但产业内部关联度不大,难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首先,三线调迁企业是高新区建设发展的基础,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今年1~9月,三线调迁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军工背景的三线调迁企业由于自身的封闭性,其它企业难以与其通过产业产生关联。其次,高新区部分企业是市内迁移的。主要被高新区低廉土地和优惠政策吸引入园,从而形成空间上的聚集。这种不是依托产业关联而聚集的发展模式,使企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不高,中小企业在某些产业环节上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的也少。再次,缺乏特大型企业,骨干企业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市高新区目前还没有年产值过百亿元的特大型企业,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只有三江集团和孝棉集团2家(其中,三江集团14家在孝企业全部计算到三江集团内)。三江集团封闭性较大,纺织行业只有孝棉集团一家,对产业带动作用不强。

(二)从经济规模看,总量和效益规模偏小,高新区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尚未确立。经济总量偏小、企业数量不多,附加值高、市场空间大的终端产品缺乏。2012年市高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5.9%和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的4.9%、6.9%和8.9%。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市的12%和6%。

(三)从对外开放看,总体水平偏低,区内顶天立地的巨人企业缺少。建区20来,高新区在引进外资上取得一些成效,但总量小、水平低、大企业少的状况仍未完全改变。到目前,全区共引入外资(国外、境外)企业10家(项目),正在生产的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只有4家,合资企业2家,规模以上外资企业仅占全区的7%,将合资企业计算在内占比也只10%。大部分外资企业规模不大,投资规模最大为法国雷诺与三江集团合作建设的塔菲克轻型商务车整车生产基地,仅生产汽车4112台后,就由于种种原因,已停产10余年。

(四)从创新平台看,技术转化能力有限,服务功能欠缺。一是“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市高新区与省内外甚至国内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有合作与开发,但由于缺乏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孵化功能不完善和投资能力不完全具备,这些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很好地成为市高新区创新要素的外溢来源。二是技术转化能力不强。部分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的高科技产品,由于市场开拓不够,未能较好地抢占市场,导致占有率不高。三是优惠政策对高端人才的吸引还不强。四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够,特别是对中小微科技型创业企业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投融资机构数量少,融资方式单一,服务平台不完善。

(五)从园区功能看,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一是少数道路没有贯通,还未完全形成成片的路网格局,影响了部分项目的落地。二是部分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项目的建设进程。三是公共设施配套未及时跟进,影响企业入驻和生产经营。如孝汉大道未通公交车,对银湖科技园企业入驻和部分沿线企业员工上下班有较大影响。四是生活性服务产业发展不足,园区的人气难以聚集。五是土地利用率不高,用地指标供应难。一方面入园项目中有的签而不动,圈而不建;有的签而小动,圈而小建,造成大片土地闲置,用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相当低,浪费了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用地指标少,想落户的项目无地供应,严重影响了开发建设推进的进程。

(六)从社会民生看,欠账太多。一是投入不足。虽然高新区成立了一级财政,但是可用财力有限,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每年投入到文教卫生方面的资金只能保持基本运转。二是中、省政策难以享受。由于很大一部分村是从孝南区托管而来的,在中、省没有直接对应的户头,政策资金直接到孝南区,而未到高新区。如国家、省厅拨付的人均19.2元卫生公共服务经费到孝南区而未划拨到高新区。三是市级对高新区的教育等社会事业投入不足、不平衡。市级对城区学校投入较大,对高新区新托管的工业园区学校投入较少。

(七)失地农民顾虑不少,矛盾纠纷调处难。随着建设速度的加快和建成项目的增多,失地农民人数也越来越多,引起的矛盾纠纷越来越难调处。一是顾虑多。农民失去土地后尽管住“上了楼”,生活比较好,但由于大多数没有正式工作,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生活困难问题。二是就业难。一方面失地农民有相当一部分人年龄偏大,就业难;另一方面失地农民大部分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就业困难重重。三是医疗、教育难。医疗、教育支出大,部分农民不堪重负。大多数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医疗占有很大的开支;小孩读中专、上大学的开支更大,农民靠本身的收入很难维持。四是缺乏养老保障机制。由于没有出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政策,失地农民对养老非常担忧。

三、发展路径

实现高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必须把“打造核心引擎”作为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建设“五个高新”作为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的实现路径;必须把扎实开展高新区“第三次创业”作为响应市委推进孝感“第三次创业”动员令的实际行动。

(一)坚持竞进提质,加快建设产业高新

1.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增强产业发展潜力。强化“大招商、招大商、招商为大”理念,力争每年洽谈一批、签约一批、落地一批的项目。突出重点产业招商。围绕壮大光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生物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壮大规模,招引有利于提高科技含量、推进现有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军工企业扩能裂变的项目,不断做大做强做实产业集群。突出重点对象招商。紧盯央企、民企、外企招商,着力在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企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上取得新突破。突出创新方式招商。开展定点、定向、定时招商,实行多形式、多区域、多领域招商,不断探索网上招商、驻点招商和委托代理招商,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时效性。对重点招商项目实行“一项一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灵活变通运用政策,创造比较优势,形成招商引资洼地效应。

2.以“三大工程”为抓手,增强产业发展实力。用好、用活、用足市委、市政府支持高新区建设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支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通过技改扩能、收购联合、推进上市等途径,迅速成为支柱企业,力争每年新增10亿企业3家以上;支持一批已投产或即将投产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未来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生力军”,力争每年新增一批规上企业;进一步重视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加大科技型创新创业微小企业孵化力度,力争每年新增一批孵化企业。

3.以项目建设为关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建立以“双包保”为核心的“六个一”推进机制,抓实列入全市100个重大工程项目计划的重点项目,重点推动一批已签约未开工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动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着力推动一批已投产项目达产。

(二)坚持动力驱动,建设创新高新

1.大胆改革探索。用好“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先行先试”政策,着力推进高新区管理创新,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办法破解发展瓶颈制约,运用“十大办法”破解融资难题,采取“扩大增量、盘活存量”措施破解用地难题,以培养使用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破解人才难题,以城市新社区建设为突破口破解拆迁安置难题。

2.推动自主创新。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足用好国家高新区各项优惠政策,发挥品牌效应和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向上争取科技项目,加大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力度,支持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开发中心、科技研发中心,新增一批科技孵化器和加速器。大力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快形成孵化、中试、研发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条。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技术创新和保护力度,促进技术专利化、专利产业化。

3.加强合作共建。积极开展校地、校企科技合作,促进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重要企业和重大项目聚集。依托武汉众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丰富的科教资源,建设区域合作创新体系;重点发展东湖高新区产业缺失环节和关键配套环节,提高与东湖高新区产业配套协作能力,建立协作对接示范基地;共建资源共享机制、信息交流机制和人员交流机制,建立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充分利用高新区众多军工企业技术高端的优势,建设军地联动创新的创新体系。

(三)坚持环境优先,建设生态高新

1.发展生态产业。在强化环境准入、深化污染治理、推进节能减排的同时,大力推广节能降耗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积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生态产业。规划建设邓家河两侧和王母湖区域生态产业带和集聚区,着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美丽高新区。

2.完善基础设施。围绕“城市新区、产业新城、产城融合、双轮驱动”的要求,以“东区循环、西区连通、整体提升”为目标,继续抓好园区路网建设,优化路网结构、延长路网深度、拓宽路网宽度;抓紧完善东区工业园建成道路绿化及强弱电工程,全面完成京珠高速出口至城区段孝汉大道的立体绿化工程,将孝汉大道沿线打造成为城市东入口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3.提升城市品位。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提高建设标准、规模和档次,高起点、大手笔地配备功能完善的公益设施。加快中央生态公园、城市综合体、文化中心、城际铁路终点站站前广场、园林式五星级酒店及城市生活配套区等重大项目建设。

(四)坚持信息化融合,建设智慧高新

1.建设基础数据平台。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基础数据库对业务的支撑。完善实有人口库建设,加强公安、社保、房地产等部门人口数据一致性。完善市场主体库建设,提高市场主体库对行政审批平台等重要系统的支撑力度。完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推进空间数据的社会化应用。强化地理、人口、金融、交通和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数据共享和运维机制,为公共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加强高新区公共数据中心功能建设,强化全区政务信息数据统一管理;提高存储和备份能级,提升持续处理和数据恢复能力,发挥公共数据中心在跨行业、跨部门综合应用中数据共享、交换的支撑作用。

2.打造数字行政中心。以高新区管委会行政办公为载体,努力建设成为引领孝感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潮流的典范。高新区100%非涉密公文网上流转,100%的行政审批项目可在网上受理及查询结果,100%的政府行政审批项目纳入电子监察范围。加强高新区公共数据中心功能建设,强化全区政务信息数据统一管理;按照市民的需求,加强门户网站和服务热线的联动整合,实现对企业和市民的一科制、一站式服务;建设绩效管理、电子监察和廉政风险立体防控体系,提升执行力;进行舆情分析,实现对重要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全貌,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3.建设智慧区域单元。建设智慧园区。完善园区光纤和无线宽带网络、感知终端、云计算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提供园区资源与服务整合;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平台,按需向企业推送个性化服务;完善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平台、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等,实现更广泛的企业信息整合。建设智慧社区。以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为平台,实现市政服务、公共安全、能源交通、人口房屋、应急维稳等领域的动态管理,建成运行安全、使用便利、管控高效的社区公共服务系统,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水平。建设智慧家园。建设统一的社区政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便捷的社保、计生、救助、助残、人口等政务服务;建设统一的社区生活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统一服务热线),使市民及时、便捷地获取养老、保健、医疗、文化、家政等其他便民服务,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五)坚持民生为本,加快建设幸福高新

1.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并举,扩大就业与自主创业并重,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落实各项收入分配政策,完善企业职工工资、福利正常增长机制,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转移接续,提高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统筹层次,加强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

2.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争取用两年时间在8个新社区基本建立起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齐全、服务设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构筑基层社区服务超市、社会管理终端。按照平台、组织、队伍三个“1+X”的要求,全面落实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和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大力推进扁平化、模块化、流程化、绩效化管理。放开引进社会优质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达标。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

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长效机制,健全综治信访维稳网络,及时妥善处置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集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制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机制,有效防范和处置重大安全事故。

4.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赛马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雇员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按照“五个基本、七个体系”的总体要求和“全覆盖不遗漏”基本原则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争当“五个书记”为重点,推动基层组织转化升级,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管人才水平,强化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各类人才选拔引进培养使用力度。

5.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十次党代会、市五次党代会、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和全力支持市直“三区”跨越发展推进大会精神,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纠风正纪促跨越”、“学习贯彻十八大,争创发展新业绩”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精神区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建设“五个高新”,奋力推进“第三次创业”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