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三个“1+X”体系 打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孝感路径”

市委组织部

 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为重点,探索建立三个“1+X”综合服务管理体系,走出了一条党组织领导、引领和推动下,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从根本上解决了党组织在服务群众中存在的“有水浇不到根、有火暖不了身、有店买不到货、有灯见不到光”的问题。

一、强化“1+X”的组织体系,实现服务组织的网络化

发挥组织的导向、约束、激励、凝聚、辐射作用,以网络化的组织体系为基础,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政治核心作用,培育和引导各种社会组织萌发壮大,同频共振,激发活力,构建“大组织、大网络”的服务格局。

一是党组织设置“科学化”。根据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组织形式、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的变化,在农村建立产业型、基地型党组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劳务基地上;在社区推行“大党委”、“大居委”制,设立席位委员,实行“轮值主席制”;在“两新”组织实行党建工作联络员、人才工作指导员、行政事务助理员“三员联派”,采取单独组建、行业统建、区域联建、楼宇共建等形式,实现“两个全覆盖”;在机关党组织按照分层、并类、归口原则,打造块状体、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在流动党员集中地,组建功能型、区域型、业态型党组织,实行流出、流入地“双联双管”。将党组织设置作为组织功能作用发挥的“驱动器”,推动组织职能、项目、人员、资金等向一线倾斜,向基层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聚合,构建全领域、全空间、全覆盖的组织体系。

二是服务组织“多样化”。改变以往党和政府作为单一服务主体,全能政府、大包大揽,包办代替的做法,树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服务新理念,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服务,实现由主要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服务向更多依靠社会组织进行社会管理服务的转变;对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管不到的社会事务,放手让社会和群众自主管理。培育发展经济合作、文体娱乐、志愿者服务等7大类组织,延伸拓展议事会、行业协会、公益事业促进会等50余类分支组织,搭建了公众参与社会服务的桥梁。通过QQ短信群、送资料上门、定期交流互动等形式,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宣传教育,协助提供活动场地,协调引进人才,提供无息低息资金扶持,加强信息沟通和权益保护。推动部分事业单位管理职能、社区服务职能等向社会组织转移,促进社会服务的去行政化。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予以登记。全市共注册各类文体组织1560个,志愿组织1340个,专业经济合作组织4292个。

三是服务体系“网格型”。按照“街巷分界、村湾切块、全网覆盖”原则,以片区型、乡湾型、院落型为单位划分服务网格,把共同爱好、相同特长、相似职业的党员联系在一起,组建特色党支部或党小组,建立网格党支部、特色党小组、党员“明灯户”三级服务网络,推动党支部进村(小区)、党小组进湾(楼栋)、党员进户(单元),把群众嵌入网格,把网格联成网络,用网络构建体系,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孝感城区建立了178个社区网格党支部,425个楼栋党小组,党员“明灯户”5329人。

四是服务活动“联动式”。党组织实行“星级式管理、组团式服务”,通过基层党组织星级“评定”、争创“五星级”党组织,创建“星级”服务示范点、示范片,开展“三万”、“双联双促”、农家支部会等结对帮扶活动,抓发展、保稳定,促和谐。其他组织作为党组织服务的重要补充,积极融入群众生产生活,通过教育、科技、文化等政府部门招标、委托购买服务成果,为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积极参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平安创建等社会活动,开展矛盾调解、治安巡逻、扶危济困等服务,发挥沟通、协调、凝聚作用,形成党组织和其他组织联动服务的强大合力。

二、建强“1+X”的骨干队伍,实现服务队伍的多元化

顺应社会个体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愿望和诉求,以建设多元化的服务队伍为重点,突出抓好以村(社区)“领头雁”队伍为核心的党组织班子成员队伍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营造“大队伍、大服务”的环境氛围。

一是做优“领头雁”队伍。开展“强化两项职能、争当五个书记”活动,重点从回归“村官”、退伍转业军人和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任“领头雁”,选派能吃苦、懂管理、会协调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到村、社区任“第一书记”,对不胜任的党组织书记及时调整,开展书记公开承诺、书记“评星”和“一定两述三评”(年初定目标;年末下级党组织书记向上级党组织述职,党组织向本单位党员群众述职;上级党组织考核评议下级党组织及其书记,党员群众评议党组织书记,党组织书记、群众评议党员),强化管理监督;推动政策理论“三进”(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强化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社会服务管理和协助抓好城乡规划建设两项职能;实行党组织书记薪酬结构化,保障社会化,管理制度化,激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争当理思路、促发展的“致富书记”,搞服务、办实事的“贴心书记”,保稳定、正民风的“平安书记”,讲正气、守底线的“廉洁书记”,把方向、带队伍的“领航书记”。全市712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被评为“五星”书记,涌现出“苕”书记严大平、“最美社区书记”曾凤珍等一批为民服务的优秀典型。

二是做强党组织班子成员队伍。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加强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理想信念、业务技能、工作作风和服务质量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坚持信访接待日和带案下访、回访,定期接访群众。开展干部联村(社区)入户,实行“一驻双考五包”,村、社区“两委”干部全员包组联区;对包保驻点产业发展、政策落实、应急工作、民生改善、信访化解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年终述职评议,确定相应等次。

三是做活党员干部队伍。以党员“双育”、承诺履诺践诺等为载体,设立党员先锋岗、示范区、党员活动日,落实党员一岗双责、双带双创和设岗定责,开展“乡村夜话”、“爱心门铃”等活动,激发服务活力。实施村湾“明灯”工程,培养党员“明灯户”,引导党员争当“五员”(党的政策宣传员、科技致富传播员、服务群众勤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村务事务监督员)。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活动,督导在职党员定期到社区报到,倡导有能力的党员认领1~2个服务岗位、结对帮扶2~3名困难群众,每年开展不少于20小时的义务服务。组织“两代表一委员”中的党员进村、进社区,建立工作室,公示邮箱和服务电话,定期走访单位和企业,接访群众,收集社情民意,反映诉求。

四是做大群众组织骨干队伍。发挥群众组织骨干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引导其有序参与社会服务。推荐“两委”班子成员、党员、“五老”人员等先进分子担任各类群众组织负责人,引导群众讨论重大问题,参与民主决策、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实现由领导、控制、命令向服务、代表、协调的转变。组建以网格管理员为主的“政府主导型”服务队、以“两长四员”为主的“社区主体型”服务队、以“红马甲”为主的“居民主办型”服务队、以农村致富带头人为主的“农村引导型”服务队,开展广场舞大赛、“千家宴”、市民道德讲坛、“红色故事薪火传”等活动,寓教于乐,形成我为人人服务、人人互相服务的社会共识。“鲁锋工作室”已覆盖到7个县市区的235个社区,网罗义工6000余人;全市登记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达3.6万余人,“爱心妈妈”3.8万余人。

三、打造“1+X”的服务平台,实现服务平台的系统化

以建设系统化的服务平台为支撑,强化平台建设由工程型向功能型、分散型向聚合型、平面型向立体型的转变,建设“大平台、大联动”的平台体系。

一是建好“主体平台”。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作为服务群众的主阵地,按照党务、村务、商务、事务、服务“五务合一”要求,拓展、延伸卫生室、居家养老中心、农资配送站、爱心超市等功能室,设立公共服务、物业服务、代办服务、家政服务等若干窗口,形成多要素聚集、多维度开放的平台功能体。以“一线一点”基层党建示范长廊和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为抓手,市县乡三级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资金奖补等措施,强化规划设计,整合要素资源,破解资金“瓶颈”,推动平台提档升级,实现广覆盖、全达标。

二是拓展“专项平台”。依托“主体平台”,拓展延伸各种实体服务平台,如以创业就业、居家养老等为主的民生平台,以信访调解、法律援助等为主的法治平台,以市场流通、仓储物流等为主的商贸平台,以中介服务、行业协会等为主的经济平台,通过加强市场监管,行业自律,派驻义务监督员,重大信息公示等措施,促其规范发展;建立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等虚拟服务平台,实现网上、掌上互联互通。构建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龙头,各种配套延伸服务平台为补充,横向联动、纵向互动的平台体系。

三是建设“效用平台”。按照“代办服务扩面、窗口服务提效、帮扶服务成网、拓展服务到项”要求,推动人社、公安、民政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40多个部门单位职能下放,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流程,事务委托或交由中心代办;引导水电气、有线电视、金融、通讯等市场服务有序进入中心,为群众提供证件办理、金融、家政服务等“一站式”服务,打造农村“两公里生活圈”和社区“十五分钟生活圈”,共拓展了8大类40余项服务,实现“开一扇门、办万家事”。各级平台通过专网实现互联互通,实行办公场地、服务标识、项目内容、人员管理“四统一”,开展网络、电话、窗口“三位一体”服务,明确工作职责、服务承诺和业务流程,开展轮流值班和代办服务,受理群众咨询、代办证件、民政优扶、计划生育等事项,定期公示事项办理结果,接受群众监督。全市金融、通讯、气象、农技等服务实现村村(社区)通,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小额存取款、汇款转账服务,农村60岁以上老人直接领取国家基础养老金;农业服务实现“一号通”,农技知识电话服务,农资需求上门配送。

四、以制度规程为保障,实现服务保障的机制化

一是完善服务群众的制度保障。制定了农村、社区、非公企业等7个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规范,明确了各领域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的标准和要求;建立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市县乡党组织三级联动等7项长效机制,形成服务群众的制度成果。制定乡镇(街道)干部“岗位在村(社区)、重在服务、责在连心”机制,推动基层干部重心下移,构建了服务群众的长效制度体系。

二是强化服务组织的经费保障。完善以财政预算为主,多渠道、可持续的经费保障机制。从2012年起,每年财政拨付社区款项除12万元工作经费外,另外安排10万~20万元的惠民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应急服务。

三是落实考核评价的业绩保障。把基层党组织服务情况纳入综合目标考评体系,实行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群众工作平行考核、差额否决;把党员干部服务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考评结果作为干部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对服务不到位、群众评价低的地方、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约谈问责、限期整改。

四是规范群众组织制度保障。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指导各类组织依据自身实际和目标任务,健全制度、章程、流程、标准和规范,确保每一个组织、每一支队伍、每一个平台、每一项活动都有制度规范作保障,使各类组织活动依法有序开展。

在探索实践中,我们体会,三个“1+X”综合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求,加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创新城市农村治理理念,转变基层治理模式、方法的有效载体;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把党的政策落实到基层的有效办法;是打造社会管理终端和公共服务“超市”,延长党委政府工作手臂,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

1.发动引导群众参与是基础。实现党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就要充分认识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群众既是社会服务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推进者、评判者,要广泛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参与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创新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的渠道和形式,建立平台,打通“瓶颈”,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凝聚合力,形成社会服务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2.加强“领头雁”队伍建设是根本。在开放式社会服务体系中,要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核心作用,就必须把“领头雁”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作为第一前提、第一需要,采取“选、育、激、管”等措施,按照“好干部”的标准,促进队伍提能增效,凝聚合力,把党组织建强建优,把群众组织和队伍带大带活,共同构建“一核多元”的服务体系。

3.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是关键。一个多元参与、富有生机活力的服务体系,必须要有人员、阵地、资金等要素作支撑。特别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更要加大公共财力投入,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形成优先倾斜、集中供给的保障体系,健全全覆盖、可持续、有弹性的经费投入机制,完善有目标、有督办、有考核的工作推进机制,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保驾护航。

4.强化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是保障。当前,各种群众组织数量庞大,目标任务和制度章程不尽相同,既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要使各种组织功能互补,聚合发力,必须狠抓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不放松,通过发挥骨干队伍作用,有序引导、依规运行,用“无形之手”激发“有形力量”,确保发挥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