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孝感建筑劳务业发展 为产业跨越作贡献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孝感素有“建筑之乡”之称,全市常年有40多万建筑劳务大军活跃在全国各地。孝感自1989年起被国家建设部、农业部和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为国家建筑劳务基地,市建委先后在北京、天津、沈阳、长春、哈尔滨、新疆、武汉、宜昌等大中城市设立了建筑劳务驻外办事处。到2012年,全市创造的建筑劳务收入已突破100亿元,孝感建筑劳务已成为湖北十大劳务品牌之一。

一、孝感市建筑劳务的发展现状

孝感地处鄂东北,版土面积8900多平方公里,人口530多万,人多地少的特殊自然条件和四通八达的独特交通地理优势,孕育了众多的能工巧匠,从20世纪70年代起,孝感人就延续了外出从事建筑业的传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促使建筑业这一古老的行业焕发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全市共有建筑业企业295家,其中总承包企业124家,专业承包企业89家,劳务分包企业82家,建筑行业从业人员50多万人,占全社会从业总人数的8.36%,其中有40多万建筑劳务大军活跃在全国各地,占全市从事“打工经济”劳务总量的1/3。全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建筑劳务队伍的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立足湖北、稳住东部、巩固华北、拓展西北”的总体部署,不断开拓和占领外地建筑市场。形成了建筑队伍上京城、下江南、闯关东、走西口的外部格局,开辟和建立了北京、天津、东北三省、新疆、内蒙、广西、广东等20多个省外的建筑市场。建筑劳务已成为孝感经济发展的“台柱子”,乡镇财政的“金柜子”、老百姓发家致富的“钱袋子”。建筑劳务对孝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凸显:一是开辟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组织地向建筑行业转移,扩大了农民对有限资源的相对占有量,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开辟了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我市孝南区的杨店、陡岗、三汊,云梦县的清明河,安陆市的辛榨,孝昌的小河,大悟的大新等30多个乡镇都是建筑劳务重镇。据统计,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988元,其中来自建筑劳务收入1349元,约占农民劳务收入的58%,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以上,建筑劳务支撑了打工经济,促进了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增强了孝感与各地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本地产品被推向省外市场走向全国。各地通过建筑劳务为媒介的招商引资项目十分活跃,规模也逐年递增。三是促进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孝感建筑劳务队伍的抹灰技术在东北三省占据绝对优势,市场份额在90%以上,并逐步在油漆、模板、水电安装、装修等专业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还出现了一大批懂经营、精管理的企业家。外出务工农民不仅学成了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小农经济意识,增强了市场经济观念,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四是扩大了孝感在外的知名度。我市建筑业在全国各地创造了一批优良工程,产生了一批知名人物,如远大劳务公司经理刘合炳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并被推选为2008北京奥运火炬手;双德劳务公司董事长冷双德被团中央、公安部、建设部联合评为第四届全国杰出进城务工青年,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在北京会见10名优秀在京湖北籍企业代表中,就有5位来自孝感建筑劳务业。孝感市春兴劳务公司施工队队长、党支部书记余凯新当选为十八大代表,成为湖北代表团中唯一的农民工代表。

二、促进孝感市建筑劳务发展做的主要工作

(一)注重教育培训,建筑劳务人员整体素质较高

一是建立农民工培训转移的组织领导机构。我们成立了以市建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机关有关科室和二级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建筑行业农民工培训转移领导小组,以市建设职业技能岗位鉴定站为依托成立了孝感市建设教育培训中心,健全和完善了在劳务输出和劳务输入地的职业技能培训分站11个,具体落实全市建筑农民工培训转移工作;二是将农民工培训工作深入基层。我们印制了有关文件、挂图、画册等宣传资料3万余册,购买了一系列专业培训教材免费发放到各县市区、乡镇场、市建委各驻外办事处及施工企业,把农民工培训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个建设工地。仅孝感城区施工现场就开展培训30余场7000多人次,提高了一线操作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三是大力开展“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工作。为此,市建委成立专班,因材施教,实行定单、定向、定岗培训,疏通就业渠道,完成省建设厅安排“温暖工程”免费培训任务;四是参与组织开展省、市两级职业技能大赛。近两年,全市100多名建筑行业技术能手通过层层选拔参加比赛,其中16名选手获市级表彰,6名选手在全省的比赛中获奖,另有两名农民工在湖北省首届“技能状元”决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展现了孝感建筑工人的风采。通过一系列活动在全行业农民工群体中营造了学知识钻技术的良好氛围;五是结合行业特点,不断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与送教上门,组织观看电教片与聘请考评员实地授课,利用农民工农闲与节假日休息时间开展培训。据初步统计,全市取得技能岗位证书的农民工达6万多人,其中、高级技工12000余人,初级工4万余人。孝感市建筑行业农民工逐步走上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输出,先培训后转移的有序轨道。

(二)以规范管理为抓手,促进农民工服务与维权工作。

一是引导建筑(劳务)企业建立工会组织。目前孝感在北京的23家建筑(劳务)企业全部建立了工会,发展会员达36000多人;二是依法规范劳动用工和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履约。定期对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情况进行检查。目前在京劳务企业除短期临时性流动用工外,签订劳动合同比例达95%。近年在北京和哈尔滨等较大的建筑劳务市场,市建委要求所有建筑劳务用工企业对农民工工资支付推行实名制,使工人工资按月及时支付。市建委还要求各驻外办事处定期对农民工工资的支付情况进行检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保证不会因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影响稳定;三是完善法律援助措施。通过市建委驻哈劳务办事处协调和联络,在我市建筑农民工集中的哈尔滨市,由孝感市司法局与哈尔滨市司法局签订了《湖北省孝感市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协作议定书》,为两地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导和保障,这项制度正逐步向其他地方推广。四是狠抓农民工工伤保险和扶贫帮困。目前,我市进京建筑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达到50%以上,特种工意外伤害险参保率达75%以上。同时还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对贫困的民工家庭进行资助和安抚;五是坚持便民服务。市建委专门成立了孝感市建筑劳务服务中心,为外出建筑劳务人员在企业注册、购置房产、子女上学、家属就医等方面提供便利和服务。每年4月中旬,市建委会同相关单位在孝感火车站举行了孝感——哈尔滨民工专列首发仪式,市“四大家”及相关部门领导陪车送行,哈市领导和相关负责人专门在火车站隆重举行迎接孝感民工专列仪式。近几年,我市每年组织的民工专列运送到东北民工约8万人,既保证了务工农民的行程安全,又为广大民工节约费用400多万元。

(三)以感情联络为纽带,积极引导回归经济

我们以行业管理促服务,以亲情、乡情为纽带,扎实推进“两个转变”:一是建筑劳务队伍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快单一的劳务分包向总包和房地产开发转变,促进粗放型建筑劳务向技术型建筑劳务转变;二是在回乡创业上,由资金密集型向资本投资型转变。据初步统计,全市通过建筑业发家致富的农民企业家有上千人,据保守统计,其中个人资产500万元以上的有200多人,1000万元以上的有近100人。我们不遗余力地引导这批企业家,克服“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引导他们广开渠道,投资兴业,回报社会,反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市建委每年在春节后正月十五前召开在外建筑企业家代表迎春座谈会,特邀市政府领导到会,听取各位建筑企业家对发展地方经济的意见和建议,要求大家积极响应家乡政府的号召,努力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回家乡投资,支持家乡建设。2008年,我们组织了一次建筑业成功人士回归创业情况调查,全市有30余名建筑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他们的回乡投资项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投资规模较大。这16名建筑业成功人士的企业及项目资产总额达43.28亿元,年度产值达13.62亿元,本年度预计投资额达6.3亿元。二是投资领域较宽。他们投资的项目涉及房地产开发、建筑材料生产、环境治理改造、水产养殖、农业开发及休闲度假村建设等。三是解决就业人数较多。建筑劳务业的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延伸,解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问题,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四是社会影响较大。这批企业家有的是全国人大、省人大及市人大代表,有的是市、县政协常委或委员,有的是全国和省、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们对全市建筑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如安陆籍在外建筑企业家曾金安、曾剑、曾凡亚在安陆投资1.3亿元兴建的“金榜名城”商住小区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8万平米。另有一大批农民企业家参与回乡办厂、捐资助学、建福利院、修桥修路等社会公益活动,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孝感市建筑劳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时期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建筑业作为一个特殊性行业,从业农民工的流动性相对较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以临时招聘形式使用民工从事施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人员管理和服务的难度也较大,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强,导致损害农民工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建筑农民工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还不高,建筑劳务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大都偏低,大都从事简单重复的廉价劳动,缺乏有效的培训,具备证书的很少,制约着“走出去”和我市建筑劳务市场健康发展;

三是现行政策对建筑劳务支持少,限制多。根据逐利性的定律,有利可图才能自发形成市场中的一个行业。而现在的劳务企业是“政策逼迫型”的产物,新的劳务企业是为满足劳务分包制度要求成立而不是为“赚钱”成立,在政策导向上没有扶持促进劳务企业的良性发展,导致原来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劳务企业呈日趋萎缩的态势;

四是回归创业的优惠政策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四、促进我市建筑劳务跨越式发展的相关建议和举措

(一)进一步抓好培训工作,着力提升建筑劳务形象和素质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农民工培训转移工作的指示精神,切实做好建筑行业农民工培训工作,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市场需求,拓宽培训领域。充分发挥建筑业容纳面广、技能人才需求量大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二是加强行业教育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县市区实施建设行业“温暖工程”,搞好农民工培训转移工作。进一步规范台账制度,执行培训工作月报制度,实行检查验收责任制度,确保培训质量。三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工了解建设行业“温暖工程”,了解建设行业持证上岗的要求,促使农民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展现我市农民工新形象。四是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建筑行业农民工流动性、松散型的特点,在规范培训、成建制输出、建立劳务基地“蓄水池”上下功夫。

(二)进一步抓好服务和管理工作,积极引导回归经济

一是继续加强对外出劳务企业的管理,逐步规范其行为。结合建筑劳务企业资质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在外劳务队伍的经营情况和诚信守约情况,对存在问题的企业予以整改和查处;二是加强对农民工的维权工作,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三是努力为广大农民工提供各种便利和优质服务。尽力解决其家庭关爱、子女上学、就业等难题,发动大家积极出资出力扶贫帮困,体现大家庭的温暖;四是积极联络感情,提供家乡投资信息,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回家乡投资兴业,支持本地经济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各驻外办事处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驻外机构的联络、沟通、协调和服务作用。切实建立起主管部门、驻外机构和企业“三位一体”联动服务和监管机制,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开拓外埠市场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便捷服务。要求各驻外办事处对我市驻外的建筑队伍用工情况和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处理。对潜在的农民工工资支付纠纷问题,高度重视,制定预案,及时发现、妥善解决。必要时请求当地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司法等部门的援助和支持,切实承担起维护我市建筑民工合法权益的义务和责任。要求各地驻外机构加强与相关媒体的联系和沟通,对涉及到民工讨薪维权等新闻报导予以重视和关注,并积极想办法配合相关部门妥善解决关系建筑民工切身利益的事件。

(四)加强对建筑劳务企业帮扶力度。采取经验交流、培训讲座或上门服务等形式,帮助建筑劳务企业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重点帮助建筑劳务企业做好劳动用工和工资发放、分包合同和工程结算、劳务技能和操作规范、施工安全和有序流动等管理,培育“有特色、有优势、有专业、能打硬仗”的建筑劳务施工队伍。

(五)加强合同备案管理,保障建筑劳务企业合法权益。工程总承包单位要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劳务分包款,并对劳务分包单位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合同实施的监督管理,坚决保障建筑劳务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严厉打击恶意拖欠建筑农民工工资行为,要对在建工程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定期督查,联合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开展对建筑施工企业和建筑劳务企业工资支付情况的检查,一旦发现侵犯劳务企业和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坚决打击,绝不手软,创造一个良好的建筑劳务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