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

――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

加快建成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思考

中共孝感市委书记    陶宏

按语: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是孝感发展的总战略、总目标。这是省委、省政府站在湖北全局对孝感发展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也是全体孝感人民共同的孝感梦。

为推进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省级战略的实施,市委、市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入手不断深化对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认识。在实践层面,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市调研式督查、拉练式检查督办;召开了推进县市区和市直“三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座谈会和三级干部会;部署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和“纠风正纪促跨越”两项活动;开展了文明卫生村镇创建、“一线一点”建设和市县城区“四城同创”三项创建工作。在理论层面,先后组织党政代表团到成都、武汉等地考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组织开展对事关孝感发展全局一系列重大事项的专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市级领导干部重大课题调研务虚会;以党的十八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三情”结合谋划孝感建设发展。通过实践探索、系统调研、学习借鉴和集思广益,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路径和目标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充实、更加完善。这就是,要以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总布局为指针,以省十次党代会确定的构建重要战略支点“五个湖北”建设新任务为引领,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即推进产业跨越、建设经济强市,推进城镇跨越、建设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文化跨越、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推进动力跨越、建设创新城市,推进民生跨越、建设人民幸福城市。这是孝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的结合点和落脚点,也是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使命、最核心任务。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当前,全市上下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总的要求是“中央精神、省委部署、孝感方案、各级实施”,做到“四个结合”,即与贯彻落实省十次党代会精神相结合,与推进孝感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相结合,与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相结合,与做好当前和今后各项工作相结合,真正把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实在孝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结合孝感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就是要加快实施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省级战略,推进孝感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以孝感实践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孝感成就为全省加快“支点”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为推进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省级战略的实施,市委、市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入手不断深化对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认识。通过实践探索、系统调研、学习借鉴和集思广益,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路径和目标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充实、更加完善。这就是,要以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总布局为指针,以省十次党代会确定的构建重要战略支点“五个湖北”建设新任务为引领,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即推进产业跨越、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推进城镇跨越、加快建设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文化跨越、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推进动力跨越、建设创新城市,推进民生跨越、建设人民幸福城市。这是孝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的结合点和落脚点,也是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使命、最核心任务。

推进“五个跨越”是路径、是措施,建设“五个城市”是目标、是方向,其要义在于: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经济强市为核心,以建设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引领,以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为特色,以建设创新城市为动力,以建设人民幸福城市为根本,着力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确保孝感发展走在武汉城市圈前列,在全省“支点”建设中起重要作用。

一、大力推进产业跨越,加快建设经济强市

发展不够是孝感最大的市情、最大的实际,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孝感的当务之急。要抓住总量扩张这一首要任务,以做大做实做强产业为支撑,努力把孝感建成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区、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区、商贸物流和旅游休闲特色发展区,巩固在武汉城市圈靠前的位次,提升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比重和位次。

(一)以“三大工程”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全市牢固树立“三个第一”的理念,即工业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创造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的第一源泉,是保障民生、吸纳就业的第一载体。要集中各种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在全市掀起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的高潮。

1)做大做多做强市场主体。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间投资、全民创业,形成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有机互补的局面。一是加快百家骨干企业提升。根据企业规模、经济实力、发展前景动态确定一百家骨干企业,按照“六个一”(一个企业、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张时间表、一套推进办法、一抓到底)的推进办法,实施“大投入、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措施,加快龙头企业提升,推动骨干企业发展成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发展成产业集群。重点支持汽车机械、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盐磷化工、金属制品、纸制品等产业的核心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对接与整合,提升产业规模化水平。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创建精品名牌,培育一批经营管理标杆企业。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上市融资、发展企业债券、兼并重组,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千家中小型企业成长。在支柱产业、产业基地、重点产业集群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促其成长壮大。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中小企业服务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培训、技术支持、信息、融资及信用担保、企业诊断、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优化企业成长环境;进一步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支持金融部门设立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机构,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与产业集群对接,推动中小企业集聚集约发展。三是加快万家小微型企业孵化。降低创业门槛,放宽企业登记条件,简化准入程序,促进各类创业主体发展。结合“回归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工程”,鼓励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各类创业主体自主创业。加大孵化基地建设力度,提升各类开发园区,建设一批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创业基地,培育一批高科技型创业基地,打造一批创意产业设计、研发基地,发展一批商务楼宇企业总部基地。

2)打造工业发展平台。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推进工业集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提升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一是提升园区功能。围绕增强工业园区的承载力和辐射力,在开发上实行“整合、优化、拓宽”三同步,在布局上实现“集聚、集群、集约”三提高,在功能上实现“政务、商务、服务”三配套,把工业园区建成招商引资的平台、项目生成的摇篮、企业发展的沃土、新型工业化的引领区。重点加大“四个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八通一平”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配套功能;加大市场筹资力度,鼓励企业、集体、个人、社会各方合资合作,参与园区的开发和经营,引导科技创新资金、风险投资资金、私募基金投向重点园区,鼓励各类资本利用开发区、高新产业园以及闲置厂房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加大园区社会工程建设力度,按照城市新组团标准和要求,利用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村庄集并、城镇新社区建设等政策,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区和新城区,做到“双轮驱动”;加大管理创新力度,探索扁平化、模块化、流程化、绩效化管理模式,提高园区建设管理水平。二是优化园区布局。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把园区规划与全市产业规划结合起来,与城市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合理开发利用园区资源。探索推广“一区多园”模式,以市高新区、市临空经济区、7个省级开发区和14个特色工业园区为主体,引导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避免资源浪费,提升园区效能。引导企业走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和高产出、高效率、可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工业经济增长的成本和代价。三是突出园区产业特色。根据园区产业定位,按照有利于推进产业集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的要求,优先引进高技术项目、高附加值项目以及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围绕现有支柱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培育发展上下游产业和相近相关企业,补链接环,融合配套,打造一批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手笔谋划千亿产业、百亿园区、十亿项目。充分发挥市高新区这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引领功能,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培育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推进新型工业化,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争取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加强产业投入,启动投资引擎,做到争取中省投资力度不减、扩大民间投资力度不减、项目建设力度不减,强化工业发展支撑力。一是拓宽两个渠道,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把握“黄金十年”发展机遇,对接中央、省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型”社会试验区、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等三大政策平台,结合孝感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找准中省政策与孝感市情相结合的契入点和突破口,多形式、多目录、多主体争取政策性项目,拓宽政策性项目争取渠道,增加政策性投入。坚持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和地域,放开一切能放开的资源和要素,放开一切不利于发展的约束和框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展定向、定点、定时招商,实行多形式、多区域、多领域招商,瞄准外企、民企、央企“三维”招商,拓宽市场性项目渠道,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二是建立两个机制,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按照“六个一”工作机制,紧扣在谈、签约、开工、投产四个环节,坚持条块结合,综合部门与专业部门结合,变串联为并联,交叉进行相关工作,第一时间、第一信息、第一层面协调解决问题,提高项目推进效率。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督查机制,围绕战略思路方案化、方案谋划项目化、项目落实具体化,加强跟踪督办,实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季一小结、全年结硬账。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市、县两级包保责任领导要定期督查,对项目建设的各环节实行全程监督。三是做好两项前期工作,增强项目招商实效。把项目做熟,按照“预可研”要求,做好项目的规划设计、环评、土地收储、报批、拆迁安置、征地、招投标等前期工作,用做熟的项目向上争取政策;把用地做熟,以净地对外招商,提高招商成功率。

(二)以“三农三化”为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农业产业化(包括农业标准化、土地经营规模化、耕作机械化、农民组织化、生产要素集约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生态化为方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业强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瞄准周边大中城市,紧盯城里人的米袋子、菜篮子,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紧盯城里人节假日、周末休闲需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丰富现代农业内涵。壮大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优质农产品板块基地、养殖小区和水产片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深入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提升一批农业园区,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要总结推广“春晖模式”,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以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推动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土地经营规模化、耕作机械化、经营专业化。三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重点是“五大体系”:农业装备体系、科技服务推广体系、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农村经纪人队伍体系、农产品运销服务体系。四是培育新型农民。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民素质培训与职业培训结合起来,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拓宽转移就业渠道。

2)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建设供排水、供电、供气、交通、信息、市场等基础设施“六张网”。供水网,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能集中则集中,能分散则分散;排水网,中心村以上对污水要集中处理,分散的要生物处理;供电网,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增强电力保障能力;供气网,管道燃气要规划延伸到乡镇、中心村,分散农户推广使用沼气、清洁能源,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交通网,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加快道路联网,完成“村村通”工程,方便群众出行;信息网,发展有线电视、电话、宽带网,推进“三网融合”;市场网,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3)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围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建设教育、卫生、文体、社保、安居、安全等公共服务“六张网”。教育网,调整农村教育布局,用足用活支教生政策,吸引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卫生网,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六个一体化”,鼓励县级以上人民医院兼并托管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实现上下双向转诊、双向人员培训,真正把医疗资源用活。研究解决新农合大病和慢性病保障救助问题,落实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文体网,实施公共文化体育共享工程,大力培育民营文化体育市场主体、中介组织;社会保障网,落实好社会福利、五保和优抚等政策,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做好老年和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安居网,全面实施国家农村危房改造、“消危”行动等安居工程,推进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建设生态宜居村庄;防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网,切实解决好农村生产安全、社会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三)以“三个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来孝感落户,加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市域内金融机构向下延伸,积极发展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创业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做大做实做强城投公司,最大限度发挥市、县政府投资平台效应。积极申报世行、亚行、外国政府贷款,扩大融资渠道。引导房地产企业兼并重组,带动房地产业升级。完善土地规划管理,合理控制开发建设成本,保证普通商品住房的有序投放,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督调控。

2)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巩固提升传统商贸业,发展新型商贸流通业态,拓宽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商贸物流业市场主体做多做强,扎实做好“小进限”工作。加快市、县新城区城市综合体、中心商务区建设,大力发展商业网点、特色商业街。加强“农超对接”,继续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农村“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建设。要推进商贸物流业进社区,一手发展大卖场,一手发展便民超市,方便市民生产生活。拓展家政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老年服务、就业服务、文体服务、咨询服务、家政服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服务。加快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一批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企业,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3)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深度开发历史文化、革命遗址、地域民俗、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打造一批旅游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把孝感建成大武汉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积极衔接全省“一江两山”精品旅游布局,构建特色旅游线路,串联旅游资源,提高产业层次。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放开引进旅游业市场主体,特别要注重引进星级宾馆、城市综合体等高端要素,丰富旅游资源。围绕搭建产业载体,积极开展旅游强县(市)、旅游名镇名村、旅游一条街、星级农家乐等创建工作,完善旅游配套建设。

二、大力推进城镇跨越,加快建设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

城镇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孝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很大,加快城镇化进程,将为孝感跨越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把孝感放在全市域、武汉城市圈、鄂豫省际区域三个层面进行定位和谋划,坚持“全域孝感”理念,按照“孝汉一体、市区一体、云孝一体、城乡一体”的思路,以“三项创建”(“四城同创”、文明卫生村镇创建、“一线一点”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县市城区的支撑作用、重点城镇的节点作用,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功能提升、互动发展的全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把城乡一体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重。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强化中心城市和五个县市城区承载功能,加快重点镇特色发展,为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奠定基础。孝感中心城市形成主城区、东城新区、临空经济区、生态文化旅游区、南城新区、云梦城区六大组团格局,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五个县市城区建成中等城市。以孝汉一体化拓展新型城镇化空间。立足全市域与大武汉的对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加快实现与武汉经济一体化和空间同城化。以辐射鄂豫省际区域提升新型城镇化层次。加快建设“四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和发达的国省干线路网、农村公路网、城乡公共交通网,提升孝感辐射力、带动力。

1、以规划为龙头,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按照全域规划,提升规划,打通规划的要求,树立“全域孝感”理念,把孝感全市域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纵向打通市、县、乡、村四级规划,横向打通总体规划、专业规划、控制性详规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确保规划相互协同、相互支撑。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高起点抓好城镇规划,按照国际视野、国内一流的要求,高水平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实施。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着力建设以孝感中心城市为龙头、县级城市为支撑、中心镇为节点的城镇网络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市县一体、城乡一体、镇村一体发展。

2、以产业为支撑,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树立产城融合、双轮驱动的理念,处理好产业与城镇发展的关系,以产业的发展促进城镇的扩张。孝感中心城市坚持市区一体、统分结合,东扩南进、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六大组团建设,加快主导产业集聚集中集群发展,着力实施基础设施、文化、生态等重大市政项目,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加快向现代化大城市迈进;县市城区围绕扩容提质,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新区建设,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小城镇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重点建设专业市场、创业小区和城镇新社区,加快基础设施“六张网”和公共服务“六张网”延伸覆盖,采取政策扶持和示范引导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农民向城镇聚集。

3、以“一线一点”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按照“全域规划、产业支撑、设施延伸、服务覆盖、文明整洁、管理创新”六句话的总体要求,按照山水田林路房六要素进行立体综合治理或保护,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线、示范村(社区)建设,真正把“一线一点”建设成为我市的城镇集中带、人口聚集带、产业聚集带、经济聚集带、生态文明示范带、开放创新示范带。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建设一批城里人向往、农村人留恋的示范村(社区)。明确三类村庄的发展方向,根据历史习惯、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因素确定中心村选址,按农村新社区标准规划建设,使中心村既保持农村田园风光,又具备城市社区服务功能;引导限制(禁止)发展村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占地拆迁村湾和分散自然湾向中心村集并。

4、以严格管理为手段,提升城镇形象。以畅通、靓丽、文明、和谐为目标,从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环境卫生、市容秩序切入,大力整治六大秩序(施工秩序、市场秩序、交通秩序、广告秩序、文化秩序、市民行为秩序),深入开展“四城同创”和文明卫生村镇创建活动。下移管理重心,加强检查督办考评,全面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小区物业管理“两个全覆盖”。从硬件配套、软件管理、市民素质三大要素入手,健全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施城市管理质量工程,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推行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5、以一流生态环境为目标,打造宜居宜业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既是“宜居”的核心内容,又是“宜业”的重要指标。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清洁工程,加快农村“四清五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宅基;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步伐,使城市和乡村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节能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环评等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保证孝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推进文化跨越,加快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升到新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孝感要按照这一总体部署,充分发挥深厚的孝文化底蕴,充分发掘楚文化、李白文化等资源,打造红色、生态、旅游等文化发展载体,保持传承弘扬好文明成果,使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文化魅力更加彰显。一方面,要大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把保持、传承和弘扬孝文化与建设现化文明结合起来,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使城市更具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设施与文化产品、文化人才与文化市场同步、协调发展,文化成为不可或缺的城市软实力。另一方面,促进孝文化与红色文化、生态旅游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优势叠加,使孝文化的影响力得到更大提升,形成具有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特色的孝文化名城,使孝感更具魅力和核心竞争力。

要增强文化的市场性、参与性、互动性,增强文化的娱乐功能和经济功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定产品,以精品创品牌,以名牌赢市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活力,使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加强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文体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和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送戏、送书、送科技下乡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孝文化建设,将孝文化与民间文物景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开发孝文化产品,增强孝文化载体,大力发展地方民间文化,打造孝文化特色品牌。

要做文明孝感人。强化公民意识,争做合格公民。大力推广文明交通行为和文明生活行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在城镇深入开展“告别十大不文明行为”活动,在农村深入开展“革除十大陋习”活动,让陋习远离生活,让文明陶冶心灵。强化纪律意识,争做合格公务员。推广普及政务礼仪、社交礼仪、公民礼仪,提升文明修养,特别是在公务活动中,要遵循先商后政、先客后主、先外后内、先远后近“四先四后”的原则。

四、大力推进动力跨越,加快建设创新城市

李克强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由此延伸,“开放是最大的红利”、“创新是最大的红利”、“干部的精神状态是最大的红利”。我们要用好改革创新的“红利”,加快建设创新城市,促进思路转换、体制转轨、职能转型、方法转变。加大对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发展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和先行先试力度,使各类资源、各方力量、各种优势聚集聚合、催生激活、优化配置,形成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推进自主技术、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发展路径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使创新成为发展的重要引擎;实行高端开放,放大对外开放的优势,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1、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着力推进开发区管理、循环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小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大别山试验区建设,在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新型社区、环境整治等方面重点突破,打造一批新典型、新亮点、点中点。当前,重点要围绕大力破解发展四大瓶颈制约做文章。一是运用“十大办法”,破解融资难题。投资是拉动孝感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马车”,要以大融资促进大投资,以大投资促进大建设,充分运用“十大融资办法”:激活民间投资;争取银行贷款;争取政策投资;加强招商引资;扩大直接融资;注重海外融资;采用BTBOT等方式融资;争取中省企业投资;经营城市、经营土地融资;利用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二是采取“扩大增量、盘活存量”措施,破解用地难题。大力实施集约用地计划,用好用活城乡土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城镇新社区建设等政策,采取盘活闲置土地、迁村腾地、复垦土地、发展“飞地经济”、建设“园中园”等办法,缓解项目用地难问题。三是坚持“培养使用与招才引智”结合,破解人才制约难题。人才规划既要着眼于培养使用好现有人才,又要梳理急需的紧缺人才,有目的地引进高端人才,把人才的引进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槐荫人才计划”,坚持推进“招硕引博工程”,继续着力引进、培养一批高端行业领军人才和适用人才。四是坚持以城镇新社区建设为突破口,破解拆迁安置难题。学习外地经验,把开发区平台建设和拆迁安置、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保障性住房安置等多种政策捆绑起来综合使用,整体集并村庄,建设城市新社区,有效破解拆迁安置难题。总结推广应城以刘杨新社区建设破解拆迁安置难题的先进经验,运用多种办法措施,为企业落户、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2、扩大开放。一是打造一流的开放平台。加快市高新区、市临空经济区、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创新管理体制、开发模式、人才引进等机制,使之成为改革试验、探索创新和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把市高新区、市临空经济区、各类开发区、园区建设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二是弘扬一流的开放文化。突出发展文化、亲商文化、赶超文化,以开放文化引领发展,推动发展。三是营造一流的开放环境。树立“产业第一,服务至上”和“宁愿政府麻烦,不让企业费事”的理念,争创一流服务环境、争创一流法制环境、争创一流诚信环境,努力把孝感打造成武汉城市圈中服务最优良、法制最健全、社会最诚信的地区。

3、鼓励创新创造。资源有限,创新无限。要把科技创新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持久动力,加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向上争取科技项目特别是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带动区域产业发展。新增一批科技孵化器和加速器,鼓励更多科技成果来孝转化,发挥好国家级孵化器作用,放大示范功能。积极开展校地、校企科技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抓好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地方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鼓励企业建立科技研发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省级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加大技术创新和保护力度,促进技术专利化、专利产业化。

4、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创业型城市建设,积极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动技能鉴定发证、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等工作,推动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从政策、资金、服务等多个方面鼓励和支持创业,使干事创业成为孝感的集体冲动。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为企业家能力素质提升搭建信息、培训等平台,服务企业家成长和企业发展,努力形成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有机互补的生动局面。

5、提振干部精神状态。紧紧抓住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促进落实三个环节,提振精神状态,实现干部精神状态与跨越发展要求的“无缝对接”。一是解放思想,抢前争先。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党员干部群众各个层面,坚决破除各自为政、局部利益至上的狭隘思想,牢固树立上下一心、统筹发展的全局意识;坚决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封闭思维,牢固树立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坚决破除躲避困难、回避矛盾的畏难思想,牢固树立敢于担责、敢于担险的担当意识;坚决破除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小农意识,牢固树立做大做强、赶超一流的拼搏意识,从自己开始解放思想,从具体项目中解放思想,从创新思维中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的过程变成统一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措施的过程。二是改进作风,求真务实。全方位转变作风,大力推进学风、文风、话风、会风、事风等“五风”转变,集中更多精力用在“走上去”争取项目、“走出去”招商引资、“走下去”解决问题上,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深化“纠风正纪促跨越”活动,着力解决求真务实不够、开拓进取精神不强、宗旨观念淡薄、廉洁自律不严等问题。三是提能善政,敢于担当。加强决策担当,形成高效准确的决策体系。不断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决策机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集中,在集中指导下发扬民主。决策要快,对认定的事,要迅速决策;决策要准,不能乱拍板;决策要实,符合实际,“三情”结合找准路径。加强执行担当,形成雷厉风行的执行体系。认真总结完善和推广市委、市政府召开推进会、现场办公会、三级干部会的成功做法,确定科学的执行方向和步骤,明确执行主体和责任,设定执行时限和效果,努力形成政令畅通、雷厉风行、落地有声的执行体系。加强监督担当,形成奖罚分明的监督体系。对干部工作中的错误与不足,要敢于批评、敢于纠正,坚持凭实绩排座次,实行严格的奖惩兑现。

五、大力推进民生跨越,加快建设人民幸福城市

党的十八大将以人为本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整个报告145次提到“人民”二字。建设人民幸福城市是“五个城市”建设的目标与归属。从狭义来讲,主要是社会建设,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从广义来讲,还应在社会文明程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生活便捷度、公共安全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特色。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十八大的新要求贯彻到幸福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

1、明确目标。从孝感民生社会事业来看,主要是实现六个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和管理、社会保障、现代化教育、就业创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

2、创新理念。要用新的理念、思路去破解难题,闯出新路。当前特别需要强化两个理念:一是城乡统筹的理念。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科学谋划、长短结合、有序有效地把民生工作做好。二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化、市场化相结合的理念。民生工作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但不能全包全揽,一些民生工程可以走社会化、市场化的路子,拓展民生工程的建设渠道。

3、强化落实。坚持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两项建设”与“两个全覆盖”(城镇新社区建设、“1+X”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与社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顶层设计与夯实基础“三个一起抓”,切实加强城市新社区、城镇新社区、农村新社区三类新社区建设,切实加强三个“1+X”建设(“1+X”服务平台、“1+X”组织网络、“1+X”队伍),努力使各项民生政策、民生实事、民生工程切实落实到群众身上,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20121217日《孝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