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市

汉川市


【概况】汉川市位于汉水下游,江汉平原腹地,居湖北省中部,孝感市南隅。地处东经113°22′——113°57′  ,北纬30°23′——30°52′。东邻武汉市,西连天门市,南指仙桃市,北接应城市、云梦县、孝南区。东西长55.5公里,南北宽53.2公里,国土面积1663平方公里。现辖1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开发总公司、1个实业总公司、6个乡、14个镇、4个国营农(养殖)场、558个行政村、34个生产大队。国土面积1663平方公里。年末总人口1098859人,其中男560831人,女528046人;农业人口899091人,非农业人口199768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4‰,人口自然增长率6.28‰。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产值、增加值除注明外,均为现价。下同)为120.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8.00亿元、50.10亿元、34.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6%、18.8%、12.9%。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21.81∶48.69∶29.50变化到2007年的23.14∶48.03∶28.83,二、三产业比重呈上升态势,是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286元,比上年增长18.6%。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5.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2%;其中粮棉油产值12.67亿元,增长12.75%,多种经营产值32.57亿元,增长9.51%,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1.99%。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142万元,水稻良种补贴898万元,落实农机购机补贴143万元,生产资料综合直补1574万元。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农业产业化产率52.0%,增长3.0%。加快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建有优质棉基地22万亩、优质粮基地45万亩、蔬菜基地30万亩、“名、特、优、新”水产品基地23万亩、双低油菜基地35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10万亩、畜禽3000万只养殖基地。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有94家,农贸公司有825家,中介组织有220家,中介组织从业人员45000人。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全市优良品种种养殖面积达105多万亩。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达23项(个),农业优良品种推广率达84.9%,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覆盖率达82.1%。农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传统作物科技结构调优,多种经营发展良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18053亩,调增53501亩,粮食总产446978吨,比上年增长10.79%;棉花种植面积256295亩,调增5095亩,棉花总产22554吨,增产9.49%;油料总产38189吨,增长14.53%;常规蔬菜产量461378吨,增产4.93%;莲藕产量95565吨,减少3.64%。林业、畜牧业、水产业产值分别为5431万元、138752万元、9823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34%、9.8%、24.89%。四旁植树134.52万株,森林覆盖率16.0%,增长1.12个百分点。牲猪出栏483021头,增长5.17%。家禽出笼3079.28万只,增长17.14%。禽蛋产量27652吨,减产19.68%。全年水产品养殖水面321285亩,增长3.04%。水产品产量122754吨,增长7.05%,其中鲜鱼产量113857吨,增长7.2%。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9.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9%;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568台,农用载重汽车2371辆,联合收割机697台。全年有效灌溉面积893734亩;化肥施用量(折纯)52783吨;农业用电量4334.21万度,增长13.1%。  

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552263万元,比上年增长20.4%。全市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49.50亿元,增长29.7%;其中,中省属工业完成21.48亿元,市属工业完成128.02亿元,分别增长-12.6%、41.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全市国有工业、股份合作工业、股份制工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分别完成产值13.10亿元、11.50亿元、104.58亿元、20.66亿元,分别增长2.0%、21.5%、42.0%、3.5%;其它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00亿元,增长27.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新产品产值为15.70亿元,比上年增长34.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4.23亿元,增长25.8%;民营工业企业产值128.02亿元,增长41.1%;民营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2.2,同比提高10.8个百分点。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42.52亿元,增长28.4%;其中中省属工业完成20.86亿元,市属工业完成121.66亿元,分别增长-12.23%和39.43%。实现利润8.41亿元,增长19.2%。与上年相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金属制品增长24.4%,纺织服装增长49.0%,食品医药包装增长45.0%,发电量下降15.3%,建筑业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招投标制、质量监理制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28700万元,建筑业相对平稳发展。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82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中省属完成投资3.48亿元,同比增长27.0%,市属完成投资31.66亿元,增长3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生产总值比重(投资率)为2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7.79亿元,增长32.2%;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6212万元,增长83.4%;农村50万以上项目投资13614万元,增长24.5%;农村私人完成投资50416万元,增长34.7%。市属新建项目投资大幅增长,占市属投资比重由2006年的38.2%上升到2007年的45.7%。支柱产业项目投资增势迅猛,纺织、服装、金属制品、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效益明显提高。国有投资主体地位增强,全年共完成投资78244万元,增长23.6%,所占比重由2006年的13.1%上升到2007年的21.8%。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取得较大发展。全年市政建设总投资近2亿元,新增市政设施9个,新修城区街道4168米,新增绿化面积7.36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18.1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81.6公顷,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居住面积和新购建房面积分别是4.1平方米、35.8平方米、0.68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7.14平方米,农民人均新建房屋面积1.94平方米,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32937万元,比上年增长12.0%。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448.5公里,改建、新建公路里程575公里。全社会旅客周转量64264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04148万吨公里;公路运输客运量2059万人次,货运量747.9万吨;水运货运量65.8万吨。全市民用汽车拥有有量7386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3994辆,出租车拥有量260辆,公共汽车拥有量37辆。全年报纸期发数16604份,杂志期发数8697份,邮寄函件64.4万件。现有电话交换机容量160648门。固定电话用户124027户,比上年减少2.2%;其中城镇34725户,农村89302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86139户,新增42409户,增长28.1%。互联网用户20482户,增长26.0%;其中宽带网用户17539户,增长38.9%,电信业务总量16562万元,增长10%;邮政业务总量2818.2万元,增长13.2%。  

全年外贸出口创汇达6020万美元(海关数)。增长31.8%,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93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0%。招商引资总额136430万元,增长33.8%,其中内资122333.7万元,增长35.3%。全年完成财政收入77000万元、支出8553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6%、37.8%,收支两抵基本平衡。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88837万元,增长14.0%;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6431万元,增长7.9%。各项贷款余额409025万元,增长5.8%。市人民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合计保费收入7143万元;已决赔款2159.5万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5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9.0%。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67166万元,增长12.0%。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销售457583万元,增长19.2%;餐饮业完成消费105685万元,增长18.5%;其它贸易业完成销售2523万元,增长15.9%;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107.4%,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7.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为114.1%。  

全年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210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8360人。拥有科技馆1座,科研院所5家。科技三项费投入964万元,增长36.2%。专利申请量32项。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1家,高新技术产品(项目)49项。全年小学在校生51167人,初中在校生47009人,高中在校生21709人。幼儿入学率77.9%,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6.1%。全市拥有有文化馆1个,文管所1个,剧场影剧院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全年组织各种专场文艺演出380场,观众29.5万人次;组织艺术展览13次,观众4.7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9.5万册,发行图书340.9万册。拥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47个,卫生技术人员2243人,其中医师1383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64万人,农民个人上缴医疗保险费960.1万元。传染病发病率为260.58/10万人。全年普查血吸虫人数25万人次,其中患病人数1.8万人,全部接受治疗;灭螺面积2200万平方米。农村改水累计受益率9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8.2%。举办体育运动会50多场,参加人数5万余人次。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站)25座,其中有线电视台24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0%,城乡有线电视入户数为6.65万户,入户率为20.8%。  

全市从业人员人均货币工资11825元,比上年增加2013万元,增长20.5%;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首破万元,达12330元,增加2224元,增长22%;农民人均纯收入4354元,增加625元,增长16.8%。农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44%。全年开展转业、转岗培训3700人、就业前培训1680人;实现下岗职工当年再就业3562人,新增就业人数8510人,组织劳务输出6235人。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职工51412人,发放养老金15789万元;参加医疗保险55606人,支出医疗保险费3492万元;参加失业保险44870人,发放失业保险金36万元。全年民政福利事业费支出5202万元,增长4.39%,其中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629.2万元。享受社会救济对象59845人,其中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5799人。农村社会保险参保2414人。全市有各类收养性单位44家,城镇社区服务设施36个,兴办福利企业12家,解决残疾人就业490人。  

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达9360万元,增长73.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2.85%,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96.5%,工业废水处理量1233万吨,工业废气处理率98.4%,工业烟尘去除量54.2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4.7%,环境噪声达标面积12.5平方公里,环境保护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强化社会综合管理,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以推进文化兴市为主线,大力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汉川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加强工业强市、全民创业、接轨武汉、外向带动和文化兴市五大战略,着力构建和谐汉川,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等单位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第36位。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紧缺、用地紧张、信贷紧缩,已成为严重制约汉川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二是受全球性气候及环境污染影响,抵御自然灾害乏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化步伐不快,农民增收渠道不宽。三是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很大,生产性投资尚不很多,开辟新的税源显得不足。四是经济外向度低,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乏力。五是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  

【汉川市域经济发展不断加强】汉川市大力发展工业集群经济、乡镇经济和招商经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去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财政收入6.1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亿元,分别增长16.8%和16.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8亿元,增长33.7%。以园区工业为主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7家,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7亿元,工业增加值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7%和26.6%,工业增加值在全省位居第三。其中销售过亿元的企业20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成为汉川经济增长板块,行业增幅达25%以上。福星科技成为“全国工业行业排头兵”,马口镇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优势的城镇”。市域经济的外向度进一步提升,外贸出口4569万美元,同比增长27.1%。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汉川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城市,湖北“最佳金融信用县市”。4月18日至20日全省县域经济工作现场会召开,汉川市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由上年的第13位上升到11位。  

【汉川市抢救保护民间特色文化】汉川市委、市政府成立抢救保护领导小组,并组建相应的工作专班,对善书、民歌、楹联等民间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对传统文化传承人及专业人才队伍进行保护和培养。同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编成地方教材,纳入本土教育计划,在中小学校开设教育课,设置传统艺术表演专班,聘请传统文化传承人到学校授课。拨款200多万元,对历史悠久,濒临消亡的汉川善书进行原生态的抢救和保护,分期分批对重点善书老艺人的重点书目进行全程录像,建立电子档案。组成善书、民歌、楹联三个专班,收集了200多本艺人整理的善书案卷手抄本,编撰《汉川善书》、出版了《汉川民歌》和《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汉川分卷》,在仙女山公园兴建了楹联艺苑。  

【汉川市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4月27日至28日,中国楹联(汉川)论坛、省花朝联会暨汉川市首届楹联文化艺术节在汉川举行。会上,中国楹联学会授予汉川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据考证,汉川市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发现对联最早的地方之一,为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1987年,汉川成立诗词楹联学会,是湖北省最早成立诗词楹联学会的县市之一。至目前,该学会已拥有13个分会、近800名会员,部分会员在全国或全省楹联大赛中屡获大奖,并涌现出一批楹联机关、楹联乡镇、楹联厂和楹联村。  

【省第28届春联大奖赛“最受欢迎春联推荐奖”揭晓汉川8人获奖】备受社会关注的第28届春联大奖赛“最受欢迎春联推荐奖”于2007年5月中旬揭晓。汉川8人获奖,与武汉市并列第一。  

第28届春联大奖赛共收到来自全国44个省市县(区)的推荐表近2000份,经过专家们认真评选,共评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10名;二等奖89名。原汉川市老龄委办主任何定琼、原汉川市统战部副科长熊书干、原汉川市企管局副局长田德清等4人荣获一等奖,原汉川市土管局副局长陈燕新等4人获二等奖。与汉川市获奖总数并列第一的是武汉市(获特等奖1名,二等奖7名)。  

【汉川投资8亿元建设十大交通项目】2007年,汉川市开展交通“服务创新年”活动,全面实施十大交通项目,即加快武荆高速公路汉川段施工进度;完成货币工程量5亿元;完成荷沙线107国道至汉川城关段一级公路路基土方、中小桥涵施工;改造汉汈线二级公路14.5公里;完成高榔线、茶回线通乡公路改造12.7公里;新建通村公路500公里;达标改造乡镇渡口32处;完成四汊河危桥及韩集福星渡改桥工程;完成汉川货运信息站、马口三级客运站、西江、二河2个五级客运站及23个乡镇候车棚、65个招呼站建设;做好汉北河航道疏竣及汉江航道整治前期工作,争取荷沙线整治加宽、小罗渡口渡改桥、通乡公路危桥改造等工程项目。  

【汉川成功人士投资家乡回馈桑梓】汉川在外企业家有129人,其中拥有500万元以上资产规模的有60人。今年春节期间,汉川市联络了近50位在外的实业家,在亲情、乡情和友情的感召下,通过洽谈,签约过千万元的合作合同6个,签订意向项目13个。据统计,目前回乡创业“游子”已达48人,总投资近4亿元。  

【汉川159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近年来,汉川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成为该市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因素。面对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形势,汉川市坚持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点常抓不懈,坚持“因企制宜、灵活组建、讲求实效”的原则,采取先试点,以点带面的方式重点推进。对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及时引导企业建立党组织;对仅有个别党员的,采取多企联合、行业连建或挂靠乡镇企业支部等方式建立党组织;对没有党员的企业,则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或指定党建工作联络员,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在条件成熟后,及时成立党支部。截至2007年年中,汉川市已有159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党组织覆盖面达90%。汉川计划在今年内有3名以上党员的企业100%建立党组织、规模以上企业100%建立党组织。  

【“十岁”汉川市成为最具活力的创业之都】十年辛勤耕耘,十年春华秋实。11月8日,汉川市社会各界隆重集会,庆祝汉川建市十周年。汉川市委书记冯云乔在会上宣布:汉川市再次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位居36位,排名比去年上升2位。  

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汉川撤县建市,汉川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建市十年来,汉川全市上下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实现了经济由恢复性增长向旺盛发展的新跨越,推动了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市的新跨越,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跨越,完成了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的新跨越。全市今年预期可实现生产总值116亿元,是1997年的2.8倍;财政收入7.5亿元,是1997年的4倍;农业人均纯收入4180元,是1997年的1.8倍。  

十年间,汉川共引进各类项目918个,引进资金66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2个,直接利用外资1.7亿美元。市域经济形成了在湖北位居前列的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建成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产业基地。钢帘线生产能力名列全国第二,安全门进入全国十强,金属钢构位居华中地区首位,童车童具是商务部认定的三大出口基地之一,马口涤纶制线产量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被评为“中国制线名镇”。  

十年来,汉川建成40万亩优质蔬菜、40万亩名特优水产品、3000万只家禽、40万亩林木等四大特色板块基地,蔬菜产量、家禽出笼位居全省第一,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三,成为武汉周边地区最大的菜篮子基地和活鲜库。温氏养鸡、飘飘养鸭、达利食品等企业成为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中国共产党汉川市委员会

书    记  冯云乔  

副 书 记  刘有年  肖千川  

常    委  冯云乔  刘有年  肖千川  

          朱光洪  胡腊兵  黄  毅  

          汤建国  刘  敏  李先乔  

          熊新潮  李志勇  

 

汉川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    任  冯云乔  

副 主 任  关祥先  肖梅芳  陈新平  

          张  艳  刘援朝  肖永华  

 

汉川市人民政府

市    长  刘有年  

副 市 长  朱光洪  胡腊兵  孙松柏  

          田水欣  邓义成  蔡晓青  

          李  琛  谢  斌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汉川市委员会

主    席  高本祥  

副 主 席  陈贻文  程体华  张祥生  

          肖立新  张银木  


(周德平)  



【仙女山街道办事处】位于市境东部,汉江北岸。2007年,全处辖6个村民委员会,16个居民委员会,34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146551人。农民人均纯收入5366元。  

仙女山街道办事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改善发展环境为根本措施,大力实施企业民营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外向化发展战略,从蔬菜、水产、畜禽三大支柱产业入手进行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渐趋合理。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0.96亿元。培育了永和安门业、童霸童车、新兴包装等一批支柱骨干企业,形成了建材、儿童用品、服装包装、糖果食品、金属加工、通讯电子六大产业群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总产值21.7亿元。全处文、体、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以处卫生院为主体,诊所、血防、防疫连成一片。市体育馆规模宏大,设施齐备,为汉川体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仙女山街道办事处为全省“楚天明星乡镇”、连续几年综合经济实力蝉联孝感乡镇之冠。  


办事处党委书记  胡征国  

办 事 处 主 任  胡征国  

人大联络组组长  李泓才(兼)  





【马口镇】位于市境南部,是江汉平原重要的物质集散地和襄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金马”和“小汉口”的美誉。2007年全镇辖36个村民委员会,268个村民小组,6个居民委员会。国土面积50.07平方公里,总人口77069人。  

马口镇因地制宜进行农业开发,已建成新北——蔡城线的疏菜基地;桐木湖、白石湖、上色湖等水产养殖基地;丁集畜禽养殖基地;高庙——高山林果茶基地4大特色基地。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36亿元。初步形成纺纱制线、电缆光纤、建材陶瓷、针织服装、轻工机械、五金化工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其中纺纱制线、电缆光纤已成为工业的龙头产业,产品远销国内外。传统产品如潘同春豆瓣、合丰酱菜、马口小麻油、马口工艺陶瓷闻名遐迩。全镇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个,总产值25.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96元。  

全镇有中小学25所,以市二医院和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医疗、防疫机构已成网络,文、体、卫事业全面发展,素有“乒乓之乡”的美称。马口镇为“湖北省综合经济实力五十强乡镇”、全省“楚天明星乡镇”。  


镇  委  书  记  李铁新  

镇          长  李铁新  

人大主席团主席  魏  彬(兼)





【脉旺镇】位于市境西南部,东与杨林沟镇毗邻,南与仙桃市大福乡抵界,西和沉湖镇、回龙镇接壤,北与分水镇、里潭乡为邻。2007年全镇辖16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107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48.73平方公里,总人口41792人。  

脉旺镇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已建成荷沙公路和三八河沿线万亩水旱蔬菜基地;以桃花、直形等村为主的2000亩棉田套种高效种植基地;以荷沙线10村为主的1.5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8000亩优质棉生产基地;以200万只温氏养鸡为主的畜禽养殖基地。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66亿元。全镇已初步形成纺织、塑料、化工、轻工产品四大系列。小太阳童车童床、众恒织布、华裕纺织等一批民营企业日益壮大,产品畅销国内外;工业经济形成镇区为主、两区为翼的发展格局,2007年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个,总产值2.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69元。  

全镇积极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整修了脉沔公路、环城公路,改造了城区低矮房屋,整治了小街小巷,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使城镇环境得到改善,城镇功能不断提升。  


镇  委  书  记  黄汉桥  

镇          长  黄汉桥  

人大主席团主席  周忠厚(兼)  





【城隍镇】地处市城区西大门,南依汉水,北邻汈汊湖,东与汉川城区接壤,距汉川市中心5公里。2007年全镇辖42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244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72平方公里,总人口51938人。  

城隍镇农业生产特色明显,是汉川、武汉等地蔬菜、畜禽和水产品供应基地,初步形成了城郊型农业经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采取“一稳二减三增四发展”措施,建立了沿荷沙线、新北线连片蔬菜生产;南干渠水产;荷沙线、汉江沿线畜禽产业;汉江沿线、南干渠、幸福渠、八古渠、新北公路、荷沙公路林木产业四大特色产业基地。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43亿元。全镇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总产值2.989亿元。已形成服装、塑料、食品、建材、童车、卫生材料加工六大支柱产业。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61元。  

近几年来,通过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全镇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小城镇建设已初见成效,邮电、通讯发达,水电供应充足,医疗卫生、科技教育、广播电视、文体娱乐等一应俱全,设施完善。  


镇  委  书  记  张水华  

镇          长  张水华  

人大主席团主席  漆兆华(兼)  





【分水镇】位于汉江北岸,距汉川市区20公里,现在国土面积66.6平方公里,总人口64305人,其中城区面积2.7平方公里,辖23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173个村民小组。分水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水陆交通条件得天独厚。是汉川市的农业大镇、商贸重镇、经济强镇,是方圆百里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  

全镇现已形成建材、竹木、果瓜类批发、服装和小商品、文化电器、中心集贸、副食批发七大市场。全镇工业形成了医药及医药包装、冶金、养殖三大支柱产业。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34亿元。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总产值8.56亿元。湖北汉川药用玻璃总厂是孝感市首家产值过亿元的村办企业,也是湖北乃至中南地区最大的药用玻璃生产中心;白莲医药是全国唯一专业性生产药用橡胶瓶塞的企业;银华药用包装迅速崛起;电工器材厂是国家经贸委定点生产厂家;温氏家禽的“公司+农户”模式迅速带动了大批农民致富。镇内还建有1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工业名牌精品“沪宝”牌抗生素瓶驰名全国,“白莲”牌橡胶塞俏销海内外。全镇六十多种产品远销欧美等20多个国家。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84元。  

文教、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全镇有4所中学、21所小学。以镇中心卫生院为主体,诊所、血防、防疫连成一片,形成卫生医疗、防疫网络。全球通移动通讯、中文寻呼台站相继投入使用,镇建有11万伏变电站、分水泵站、自来水公司等大型建设项目。分水镇多次被评为“孝感市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乡镇”。  


镇  委  书  记  曾耀华  

镇          长  曾耀华  

人大主席团主席  陈  斌(兼)  





【沉湖镇】位于汉川市南端,与仙桃市城区隔河相望,西与天门市毗邻,东北距市中心44公里。2007年,全镇辖19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165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69.53平方公里,总人口62843人。  

沉湖镇水网密布,沟渠纵横,镇内复万、杜万公路在镇中心交汇,省级干道荷沙公路穿域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该镇依托自身实际,目前已建成10000亩优质稻生产基地、20000亩优质棉生产基地、20000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5000亩精养渔池,成为汉川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商品鱼、速生林和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75亿元。乡镇企业突飞猛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镇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总产值22.56亿元。境内有国家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拥有自营出口权、产品全部外销的创汇企业——环福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形成了铁业、塑业、化工、家俱建材四大亿元支柱产业。全镇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形成了集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农资市场等专业市场。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25元。  

全镇有中、小学、成人学校共22所。镇设有卫生院、保健室。建有文化站、礼堂、图书馆、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台、广播台、广播室等文化场所。沉湖镇从1996年起一直被孝感评为“孝感市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乡镇”。  


镇  委  书  记  邓望祥  

镇          长  邓望祥  

人大主席团主席  赵贤炎(兼)  





【田二河镇】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东邻武汉,西接荆沙,南壁汉江,处于天、汉、沔三市交界地区,是汉川的西大门。2007年,全镇辖23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184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83.47平方公里,总人口42703人。  

田二河镇盛产粮棉油鱼,素有“银河”之美誉。2007年,全镇农业生产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现已形成水产、蔬菜、优质稻、农产品加工等六个基地,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形。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98亿元。工业生产向着企业化经营、招商引资壮大盘活、规模化联营的方向改革,构筑了无纺布、金门神、铝制品、木工机械四个企业“小巨人”。形成了无纺布、门业、铝制品、酒业、压延、木工机械、化工、建材八大产品系列,1000多个品种。全镇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总产值5.82亿元。2007年农民人平纯收入4071元。  

全镇建成了“一区二城三场四街五园”,完善了水、电、绿化、亮化工程及变电站、程控电话、电视差转台等基础设施。商贸星罗棋布,小商品市场琳琅满目,交通、通讯迅速发展,恢复并重建了“春秋阁”公园,新建了楹联一条街。文教卫、血防设施日趋完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田二河镇是“湖北省文明乡镇”,和“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点乡镇”。  


镇  委  书  记  李绍斌  

镇          长  李绍斌  

人大主席团主席  钟守则(兼)  





【回龙镇】东北距市区49公里,西北紧邻田二河镇。2007年全镇辖19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162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64.53平方公里,总人口37812人。  

回龙镇境内沟渠纵横,水秀土沃,资源丰富。近年来,在稳定粮棉油生产的同时,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成以鲤鱼湖为主体的2000亩水产养殖基地;以回池线、茶棚村为中心的温氏养鸡基地;以北围渠、杜庙为中心的千亩养虾基地。同时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建成果林基地和蔬菜基地万余亩。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08亿元。全镇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总产值0.88亿元。形成钢铁、化工、纸箱包装、砖瓦制造、渔业、畜禽养殖、精米加工等多种行业并举的局面。产值过千万元的茶棚钢铁集团,以及纸箱厂、塑料厂得到持续发展。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38元。  

全镇已实现医疗卫生一体化,农网改造已全面完工,有线电视和移动电话微波站已建成使用。全镇有中小学校2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镇  委  书  记  王  涛  

镇          长  王  涛  

人大主席团主席  廖家红(兼)  





【新堰镇】西毗天门市,北抵应城市,南接中洲农场,东连韩集乡,是汉川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2007年,全镇辖26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204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94.8平方公里,总人口40557人。  

新堰镇盛产粮、棉、油、鱼,是汉川市四大粮仓之一。近几年来,全镇制定了“在短期内跻身汉川十强乡镇”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吨粮田、双百棉、三担油”农业产业化工程,初步建成了甲鱼、鳝鱼、毛蟹、鸭业、莲藕、果林六大多种经营基地,特色水产闻名遐迩,腌制板鸭风味独特。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99亿元。全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形成了木业、食品、建筑、建材四大支柱产业。2007农民人平纯收入3594元。  

镇内水陆交通发达,电力设施齐全,村电网全部实现低改,供电供水充足。通讯便捷,千门程控电话直拔海内外。镇区五条街道的路面全部硬化、亮化、绿化;境内商贸活跃,市场繁荣;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科技教育、文体娱乐等服务设施齐全,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新堰镇被评为“孝感市小康乡镇”。  


镇  委  书  记  方  兵  

镇          长  方  兵  

人大主席团主席  石高武(兼)  





【垌冢镇】位于市西北部,东、北两面与应城市交界,西面与天门市相邻。2007年,全镇下辖16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87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27.67平方公里,总人口21502人。  

垌冢镇南临汉北河,北枕(武)汉宜(昌)公路,交通十分便捷。汉北河开挖后与汈汊湖水系隔开,形成独立水系,全镇大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修建了兴隆抗旱渠及整全加固了老鹳湖,抗灾能力不断增强。优化产业结构,集中发展优质粮油、鱼虾、螃蟹、黄鳝、莲藕、板鸭、水果、荸荠等名特优农产品,现已初步形成沿分王公路的平畈冲地优质粮油区,北部丘陵岗地的水果经济林区,南部边湖水面水产畜禽养殖区的区域规模经营格局。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01亿元。乡镇企业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已形成粮油加工、机械、建材、轻工四大工业门类;优质弹簧享誉市外,柏木香粉远销港台;粮油食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开辟王畈经济园区,扩大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草袋编织为传统手工业,年产草袋600万条左右,在分王公路沿线形成中南地区最大的草袋市场。2007年,全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总产值0.45亿元。现商贸活跃、市场繁荣,粮油、水果、草袋幅射面广,交易活跃。延续了为汉川、天门、应城三市交界处主要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的历史。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  

全镇有12所中小学,建有文体站、影剧院、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网、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体育场所,有卫生医疗机构4个,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被评为孝感市文化先进乡镇。  


镇  委  书  记  聂贵海  

镇          长  聂贵海  

人大主席团主席  许学斌(兼)  





【麻河镇】地处汉川市北隅,东接云梦县,北邻应城市,距市区25公里。2007年,全镇辖26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175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58.33平方公里,总人口36907人。  

麻河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近年来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大特色农业发展速度,农业围绕六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实施兴建“水产强镇,莲藕重镇和畜禽养殖大镇”的发展战略,采取规划集中连片、区域布局、规模发展的方式,大兴莲藕产业。全镇莲藕总面积逾3万亩,种植新品种32个,推广新栽培技术4项,建有莲藕专业批发市场和省内外销售窗口。麻河牌“富硒”莲藕畅销全国各地,麻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莲藕之乡”。甲鱼、螃蟹、鳜鱼、银鲫等名优水产品风味独特,享誉市外。2007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80元。  

镇内六街、三区、一园具有湖乡特色的水乡园林初具规模。商贸活跃,市场繁荣,医疗卫生、科技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日臻完善。  


镇  委  书  记  鞠鹏程  

镇          长  鞠鹏程  

人大主席团主席  高红艳(兼)  





【刘家隔镇】位于市境北端,西邻应城市,北毗云梦县,与麻河镇隔汉北河相望。2007年,全镇辖38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240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114.67平方公里,总人口47320人。  

刘家隔镇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区,是全市“四大粮库”之一;盛产七星莲藕,菊花红心胡萝卜等,鲜鱼、河虾、莲籽、茭白、荸荠、菱角等风味独特。近年来,该镇大力倡导结构调整,在虾三公路沿线建成了全市最大的莲藕基地,形成了跨度21公里,涉及37个村,网络6000多植藕户的优质莲藕带;依托水资源优势,开发精养渔池和发展了网箱养鳝,积极开发澳洲谈水鲈鱼、胭脂鱼、大棚反季蔬菜、无籽西瓜等小、特、精种植模式。随着莲藕加工厂的建成和汈北垸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的立项,形成了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基地化格局。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亿元。镇内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形成了纺织、精米加工、家俱、建筑建材、莲藕深加工、农产品营销、印刷等七大支柱产业,产品行销全国。2007年,全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总产值0.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  

镇内水陆连网,交通发达,境内公路村村相连,汉北河、民乐渠、北干渠水网交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35KV变电站与汉川电厂贺富店变电站并网,杨水湖变电站的兴建,使镇内电力更加充足。中、小学布局合理,医疗卫生防疫体系日益完善,一体化管理模式初具成效。刘家隔镇是孝感市“文化先进乡镇”。  


镇  委  书  记  周孟浩  

镇          长  周孟浩  

人大主席团主席  何正喜(兼)  





【新河镇】位于市境东部,素有汉川东大门之称。东南临汉水,西北抵云梦县、孝感市。与武汉市新沟镇仅一桥之隔。2007年,全镇下辖40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250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134.18平方公里,总人口60207人。  

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农业结构渐趋合理,基本上形成粮、棉、菜、鱼四大基地。其中蔬菜更是拳头产品。进一步完善了洪北垸现代化示范园区,开挖蔬洗支渠和硬化渠道,铺设田间道路使园区各基地面积连成一片。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17亿元。新河经济开发区发展迅猛,全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总产值14.16亿元。境内建有120千瓦的火力电厂——汉川电厂;建有占地9.6平方公里的湖北省电厂经济开发区。全镇工业形成建筑、建材、制鞋、服装、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利用电厂粉煤灰资源建年产20万吨的水泥厂2个。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53元。  


镇  委  书  记  刘宏才  

镇          长  刘宏才  

人大主席团主席  肖晓华(兼)  





【庙头镇】位于市境西南,东连马口镇、西靠湾潭乡、南邻南河乡,交通便捷,是连接汉川汉江大桥、新北公路、庙江公路、蔡城公路的枢纽。2007年,全镇辖22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146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56.53平方公里,总人口37435人。  

庙头镇是全省闻名的“三花(黄花、白兰花、茉莉花)之乡”,“三花”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0%左右。黄花产业化发展迅猛,黄花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汉川巨龙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巨龙达”牌精制黄花是“精品名牌产品”,被农业部绿色食品中心授予“绿色食品”称号,行销海内外。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0亿元。全镇形成以永利化工硅胶,雷祖、黄家纸板纸箱包装,杂姓弹簧、拖鞋加工,金家台塑料,兴隆寺铸造,长堤服装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格局。2007年,全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总产值2.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29元。  

镇基础设施齐全,建有平章街、新街和市场街,有全日供水的自来水厂,十一万伏变电站,村村开通程控电话,拥有有线电视台、影剧院等文化娱乐场所。庙头中学被授予“孝感市示范学校”,镇成人学校被授予“省级示范成校”。  


镇  委  书  记  李文华  

镇          长  李文华  

人大主席团主席  彭宣超(兼)  





【杨林沟镇】位于汉江南岸,东靠湾潭乡,东南与南河乡相接,南与西江乡毗邻,西与脉旺镇和仙桃市大福镇接壤。2007年全镇下辖29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203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67.93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6960人。  

杨林沟镇根据各地地形特点和种植习惯,沿庙成线连片建成优质棉花套种基地7000亩,蔬菜基地1000亩,优质芋头基地2000亩,在刘家湖建成湘莲基地1000亩,开挖精养渔池1000亩,产品主要销往武汉、仙桃等地。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06亿元。近年来,杨林沟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杨林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初步形成了以皮鞋制造、酿酒、建筑等为主的格局,2007年,全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总产值0.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48元。  

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镇广播电视差转台覆盖全镇,为全镇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镇  委  书  记  孙祥松  

镇          长  孙祥松  

人大主席团主席  田传威(兼)  





【西江乡】位于市境最南端,东与武汉市接壤,西与仙桃市毗邻,在新北公路、宜黄公路、318国道交汇处,是汉川市境内“西气东送”唯一必经之地。2007年全乡辖30个村民委员会,244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78平方公里,总人口49498人。  

西江乡盛产粮、棉、油、鱼、莲,素有襄南“鱼米之乡”美誉,形成了以粮棉为主体,水产、蔬菜、畜禽、养殖多业并举的经济格局。已建成“双百棉”基地2万亩;“吨粮田”基地2万亩,万亩水产基地和万头牲猪养殖基地。年产棉花5万担,粮食2300多万公斤,鲜鱼300万公斤,莲籽30万公斤,牲猪出栏2万头,蔬菜2000万公斤。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59亿元。工业生产形成了油脂、精米加工、塑料制品、建材等格局。全乡建有江集、西江、绿化三大集贸市场,集市贸易走向规模化。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560元。文卫事业蓬勃发展,以乡卫生院为主体,诊所、血防、防疫连成一片,形成卫生医疗、防疫网络。  


乡 党 委 书 记  王  炜  

乡          长  王  炜  

人大主席团主席  黄国华(兼)  





【湾潭乡】位于市境腹地,濒临汉江,东与庙头镇接壤,西与杨林沟镇毗邻,南与南河乡呼应,北与分水镇隔河相望。2007年,全乡辖21个村民委员会,100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49.87平方公里,总人口26331人。  

湾潭乡原为传统农业乡,以麦棉种植为主,现已形成以夏新河为界的“南杂北菜,中间一条果林带”的多种经营生产格局:建有果林、水产、反季大棚蔬菜、“双低油菜”制种四大特色基地,产品远销省内外。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30亿元。湾潭乡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总产值0.40亿元。湾潭工业园区有合资兴办的“康泰药业有限公司”,其生产的“孚仰聆”、“鼎龙红花油”系列外用药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声誉。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947元。  


乡 党 委 书 记  黄祥平  

乡          长  黄祥平  

人大主席团主席  肖艳霞(兼)  





【南河乡】位于市境南部,与武汉市蔡甸区侏儒镇相邻,北距市区23公里。2007年,全乡辖24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184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74.33平方公里,总人口41883人。  

粮食、棉花、水产品是本乡传统优势产业。境内可养水面达5000多亩,甲鱼、鳜鱼、牛蛙等为优质水产品,莲藕种植面积达到3000多亩。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76亿元。乡内有石灰石、硅石等资源可供开发,兴建了全省第一家硅质耐火材料厂。建材、服装、五金、运输、饮食加工为乡镇企业的主体。2007年全乡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总产值0.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91元。  


乡 党 委 书 记  肖祥汉  

乡          长  肖祥汉  

人大主席团主席  夏良才(兼)  





【马鞍乡】位于市境东部,东接武汉市蔡甸区,西邻马口镇,北与汉川电厂经济开发区隔江相望,2007年全乡辖29个村民委员会,229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59.20平方公里,总人口37357人。  

马鞍乡因其地理位置及地势特点,产业结构特色明显,建有蔬菜基地和水产基地,白兰花、茉莉花等特色产品销往省内外。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27亿元。2007年,全乡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总产值2.53亿元。马鞍乡的服装产业是其优势产业,云鹤服装厂是国家保安服定点生产厂家,同时有服装小企业百余家。五金建材、铸造、青花、交通运输发展迅速。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94元。  

乡内兴建有榔头工业经济园区、马鞍集贸市场,文、体、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全乡有中小学校16所,有健全的乡村卫生网络。有线电差转站、移动通信机站覆盖全乡。  


乡 党 委 书 记  卢红霞  

乡          长  卢红霞  

人大主席团主席  王强国(兼)  





【里潭乡】地处汉川腹地,与回龙镇、二河镇、分水镇、韩集乡接壤,距汉川城区35公里。2007年,全乡辖21个村民委员会,124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48.07平方公里,总人口30643人。  

里潭乡是一个典型的湖区乡镇,以农业为主,以种养加工见长。该乡在原有农业模式基础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广优势农业。建立吨粮田2万亩、三担油1万亩、多种经营作物8000亩,新型农业取得明显效益。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31亿元。近几年,该乡结构调整初见规模,招商引资成绩显著,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建筑装璜为该乡民营经济主体,位列全省50强。草包、草绳、草棒加工业发展迅速,特色明显。2007年,全乡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总产值0.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10元。里潭乡现有初级中学一所,教学楼、科技楼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有甲等乙级卫生门诊大楼1栋,卫生医疗事业健全,有线、无线电视、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全乡。  


乡 党 委 书 记  徐高峰  

乡          长  徐高峰  

人大主席团主席  田文成(兼)  





【韩集乡】北与应城市接壤,东、西、南与汈汊湖、新堰镇、中洲农场、里潭乡毗邻。2007年全乡辖35个村民委员会,189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76.67平方公里,总人口43840人。  

韩集乡根据自然特点,已逐步形成水稻、水产、畜禽三大产业。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37亿元。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兴建了凤凰街私营经济园区,中心集贸市场。街道水电、下水道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新街与老街的环形集镇框架已经形成,街道环境正逐步美化、净化、亮化。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75元。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全乡有中小学28所。以乡卫生院为主体,卫生室、血防、防疫连成一片,形成了卫生医疗、防疫网络。文化、广播机构健全。  


乡 党 委 书 记  赵炎华  

乡          长  赵炎华  

人大主席团主席  敖爱军(兼)  





【中洲农场】位于市境西北部,西与天门市接壤,天门南支河横穿其间。2007年全场辖6个分场,6个生产大队,32个生产小队。总面积55.67平方公里,总人口20838人。  

中洲农场围绕主导产业抓特色,农业生产逐渐形成棉套西瓜、大豆、甜玉米种植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在4万亩优质棉中发展棉套西瓜近3万亩,西瓜总产量达4.5万吨。1.4万亩小麦,1.2万亩油菜获得好收成。全场各种作物合计种植10.1万亩。农业上实行了“五统一”,即统一种植模式、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统一排灌、统一销售。同时成立了农机协会、西瓜协会,开通了互联网站,在网站和报纸上发布了信息,拉动了全场农副产品的销售。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08亿元。  

工业推进标准化生产,以银杏叶酒为龙头,储备申报了10个重点开发项目,合计投资额达6500万元。华光制药、昌丰棉花、油脂加工厂等企业大力整合产业资源,扩大周边市场。新建五级客运站一个,建成5个候车棚、18个招呼站。2007年,全乡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总产值0.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89元。  


场党委书记  李四毛  

场      长  李四毛  





【华严农场】位于汉江北岸,汈汊湖南部,东邻城隍镇,西接分水镇,荷沙线穿境而过。2007年全场辖4个分场,14个生产大队,47个生产小队。总面积26.53平方公里,总人口15131人。  

农场地势平坦,由南向北倾斜,经过多年兴修水利,现有南北支渠3条;东西沟渠4条,总长约45.7km,建成了能排能灌能蓄的水利体系。农业生产特色明显,形成马桥分场优质稻、早春作物生产基地,蚌湖分场蔬菜生产基地,景湾分场优质棉和林果生产基地,以水产公司为龙头的水产品生产基地。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0.62亿元。拥有工商企业30余家,形成了以童车、糖果饮料食品、印刷三个产业为主的产业群,创立了“康乐宝”、“山乡”、“金达”等系列省、市著名商标。2007年,全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总产值2.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15元。  

农场城建、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不断发展。建设了陈湾民营经济园区、职工新村和工业新村居民小区。拥有中学1所、完全小学4所、教学点2个。农场建有覆盖全场的有线电视转播台。农场已形成职工医院、血防所、诊所互为补充的卫生保障体制。  


场党委书记  陈  俊  

场      长  陈  俊  





【汈东农场】位于市主城区北郊,紧邻武荆高速公路。2007年全场辖2个分场,10个生产大队,29个生产小队。总面积18.33平方公里,总人口10656人。  

农场农业生产特色明显,形成优质稻、早春作物、优质棉花和林果生产基地。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0.72亿元。2007年,全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总产值0.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45元。  

农场坚持做好计生、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全力做好扶贫优抚工作。现有中学1所,小学4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农场多方筹资,修建了长3000米的中心大道和通村公路,架设了有线电视光纤5000米,实现了村村通。  


场党委书记  周汉文  

场      长  周汉文  





【三星垸农场】位于市境中西部,东南与分水镇接壤,西与里潭乡相连,北与韩集乡毗邻。106国道横穿全境,距市区20公里。2007年全场辖4个生产大队,15个生产小队。总面积9平方公里,总人口4971人。  

农场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是杂交稻制种、优质稻种植、林果种植以及小水产养殖等。属城郊结合部型经济。已建成特色林果基地1000亩,特色水产品养殖1000亩,优质稻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建成了覆盖全场范围的高产农田项目区。农场是汉川市畜禽养殖的重点地区。特色家禽养殖户200户,年出产野鸭30万只,温氏黄鸡23万只,郎德鹅1.5万只。建有千头中猪厂1个,年出栏生猪1.08万头。农场坚定不移地围绕“水稻制种立场、珍禽养殖兴场、水林果特富场、工商三产活场、依法文明治场”的发展战略,以农业产业为重点,提高多种经营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同时,大力推进企业民营化进程,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以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2007年,全场完成农业总产值0.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67元。  

农场电力、程控电话(移动网络)、有线电视、柏油路实现了村村通。建联通、移动基站各1座,程控电话率达到省级电话村标准。以立新街为主体的街道路面全部硬化,街道基本实现亮化、美化和绿化。城乡道路、水利设施完善,能极大地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实现了旱涝保收。  


场党委书记  刘智勇  

场      长  刘智勇  





【汈汊湖渔工商实业总公司】位于市境中腹偏北,东与城区及汈东农场接壤,南与城隍镇、华严农场毗邻,西接韩集乡,北与刘家隔镇相邻。是湖北省五大淡水湖泊之一。湖区是一个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6公里的长方形全封闭式人工养殖湖。2007年辖4个分场,16个生产大队,42个生产小队。国土面积94.27平方公里,人口12466人。  

汈汊湖渔工商股份有限公司现有渔业、农业面积10.8万亩(其中含精养鱼池2.5万亩),目前公司已形成渔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渔业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青、草、鲢、鳙),突破性发展甲鱼、乌龟、螃蟹、泥鳅、鳝鱼、鳜鱼、乌鳢、武昌鱼等名特优养殖,汈莲、富硒藕、芡实、茭白等水生植物更是闻名遐迩。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97亿元。工业主要有水产品加工、饲料、磷肥、服装、被服、建筑安装等产业。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12元。  

湖区有中小学14所,并设有医疗机构10所,有电视差转台、游乐园等。汈汊湖是全国渔业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全国水产品产业化示范区,是全省水产行业综合经济实力第一湖,省、孝感市、汉川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党委书记  马贵兵  

总 经 理  马贵兵  





【沉湖基地】位于市境南端,与仙桃市城区隔河相望,西与天门市毗邻,东北距市中心44公里。基地现辖4个分场。  

2007年,基地加强生产投资环境的改善,重点实施了堤防改造、道路建设、干部职工安居住三大工程。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大力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全面提升农业的内在素质。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种植结构基本上形成了三大农业板块。即7000亩优质棉基地板块、6000亩优质粮基地板块、1000亩优质水产基地板块。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场房和水域资源充裕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引进蛋禽养殖项目和生猪养殖项目。与中干渠、北干渠沿线的养殖长廊形成了湖区初具规模的养殖产业。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0.45亿元。全年共引进项目3个,其中工业项目1个、农业项目2个,实际到位资金1300万元。医用保暖毯项目、畜禽养殖项目效益明显,为基地未来的发展增强了活力。  


基地党委书记  庄广侠  

总   经   理  祁先明  





【汉川经济开发区】汉川经济开发区位于汉川市东郊,成立于1992年,由北桥科技工业园、新河工业园和生态农业园三大区块组成。2007年,全区辖2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21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27.95平方公里,总人口5596人。  

汉川经济开发区立足产业兴园,现已成为金属制品、食品医药、纺织服装、建筑建材、印刷包装为主体的技术密集型特色产业集聚地,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园区。食品工业园现已入住云峰酒业、福建达利食品、晋江福源食品、嘉利来食品、康波食品等知名食品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正向湖北省食品工业第一园目标迈进。金属加工是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以金属防盗门、彩钢板钢构、童车童具为主体,金属加工产业链不断加粗加长,永和安门业、黎明钢构、童霸车业等企业发展形势喜人。光纤光缆也是汉川经济开发区重点产业,以长天科技、博鑫通讯、通达源为首的企业支撑起开发区通讯电缆、光纤光缆产业的大梁,其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医药化工、印刷包装、建筑建材是汉川经济开发区的传统强势产业,其中绿天地生物药业、鼎龙制药、强联书业、恒泰包装、恒丰包装、桥建水泥、葛洲坝水泥等企业都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河汉正服装工业城依托武汉市汉正街大市场,规划用地2300亩,总投资12亿元,可入驻服装加工企业1000家,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规划起点最高、专业化服务最完善的综合型服装工业城。2007年,全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总产值10.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19元。  


区委书记  邹德品  

主    任  罗晓彪  

(周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