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

应城市


【概况】全市现辖5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1个良种场、1个经济开发区,417个行政村(居民委员会),3253个村(居)民小组。国土面积1103.38平方公里;年末常用耕地面积为37600公顷。总人口67.67万人,其中男35.21万人,女32.4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89‰,计划生育率97.98%。  

2007年,全市实现现价地区生产总值71.6亿元,按2005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其中一产业增长3.8%,二产业增长18.1%,三产业增长16.4%;全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7.8%。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9.61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9.8%,其中多种经营产值31.34亿元,增长22.3%;粮食总产36.64万吨,增长2.5%;棉花0.55万吨,增长1.41%;油料3.27万吨,增长3.3%;蔬菜53.74万吨,增长1.4%;瓜果10.29万吨,减少1.62%;茶叶0.026万吨,增长47.2%;大牲畜存栏3.99万头,减少3.2%;大牲畜出栏0.51万头,减少9.7%;生猪存栏38.43万头,增长21.6%,生猪出栏44.54万头,增长15.3%;家禽出笼1582.9万只,增长18.1%;畜禽肉产量5.24万吨,增长11.5%;禽蛋产量7.15万吨,增长13.2%;年末淡水养殖面积16.67万亩,增长3.1%;水产品产量6.35万吨,增长11.1%,其中淡水养殖产量5.24万吨,增长13.5%。  

全市国有和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0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8.58亿元,增长34.5%;其中驻应中省属产值18.45亿元,增长7.8%;市属产值50.13亿元,增长48.0%;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6亿元,增长24.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64.34%,比上年提高26.7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90686.59元/人;工业产品销售率99.06%。全年内联引资8.4亿元,增长21.8%;直接利用外资1518万美元,增长9.2%。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9.72亿元,增长34.4%;城镇投资23.03亿元。在全部投资总额中,城镇50万元以上投资2.1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02亿元,农村50万元以上投资3.29亿元,农村私人投资3.4亿元。全年开发城市住房面积25.7万平方米;启动廉租房建设;全年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24.2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2.77亿元。城市基础建设投资1148.63万元,先后完成古城大道倒口桥至立交桥道路翻建及路面黑化、发展大道长1029.7米宽12米段面道路的砼路面建设、盐化大道道路和下水道改造、古城大道供水主管网及城区供水支线改造、环卫垃圾处理场生产维护等工程。成立供水服务中心并开征污水处理服务费,供水管网延伸3631米,全年安全优质供水1653.3万吨,水质合格率98%;天然气工程完成城区主管线铺设35公里,投资450万元建设汽车加气站;天然气入户工程新安装4600户。完成环保投资20911.3万元,比上年增长76.1%;实施污染减排限期治理项目43个,静态投资2000万元,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上年分别减少4.23%和2.37%;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省控制面、市控制面水质达标率80%。依法整治“五小”企业200余家,关闭、搬迁企业14家;否决严重污染项目4个,查处违反环评法项目3个;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武荆路路基挖方85.14万立方米、填方149.4万立方米,桥梁基桩1125根,管涵80道;农村公路建设完成短港旅游公路、老区公路、通乡公路及通村公路268.67公里,行政村通达率90%;全年投入危桥改造资舍450万元、养护资金411万元,干线年均好路率95%,干支线年均好路率  

85.3%。全年完成客运量710.3万人,客运周转量39669万人公里;货运量621万吨,货运周转量49245万吨公里。邮政服务包件业务收入116.8万元,信息业务累计放号2668部,发展邮储短信用户17780户,开发个性化邮票1520版、企业形象年册600本,揽收特快专递7500件,建成标准化农资配送中心7个;全年实现业务收入2060.4万元,增长20.3%。电信完成通信建设工程项目46个,ADSL13期新建扩容1200线,新建接入网10个、LAN端口1896个;全年本地电话用户累计达92130户,主营业务收入4385.7万元,增长0.2%。电力完成长江埠、新河大修技改项目,中低压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55公里、380∕220线路30公里,变台容量5600千伏安;改造“三高”台区26台、计量装置5116套;全年完成供电量4.65亿千瓦时,增长18.8%;用电量4.27千瓦时,增长19.6%;城镇电压合格率97.79%。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7亿元,其中批发业12.64万元,零售业16.76亿元,住宿和餐饮业4.77亿元。汤池温泉旅游带动商贸、交通、仓储、物流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国内旅游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44280万元,增长39.8%。全市商品零售价格同期比总指数104.19,物价涨幅高于上年1.18个百分点,其中肉禽及其制品、蛋、菜等类物价涨幅分别达到23.14%、15.94%、11.06%;粮食、水产品等类物价涨幅分别为9.06%、7.94%;居民消费价格同期比总指数104.7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期比指数106.48。全年完成出口创汇787.73万美元,增长33.2%。全市完成财政收入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5亿元,增长25.1%;财政支出7.54亿元,增长23.9%。全市金融系统累计各项存款余额54.01亿元,增长11.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29亿元,增长4.2%;累计各项贷款余额26.50亿元,下降9.4%。保险业累计完成保费收入4712万元,比上年下降8.8%,其中财产险1572万元,增长33.2%;人寿险3140万元,下降21.2%。支付各类赔款1535万元,增长25.5%;赔付率32.6%,提高8.9个百分点。  

全市有12家高新技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全年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8项,立项9个;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4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再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两免一补”全部到位,教师工资及津补贴纳入财政预算。撤并农村小学、教学点14个,扩、改建寄宿制小学3所;维修改选中小学23个,改造危房面积17766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9.9%;初中生入学率98.5%,巩固率97.9%;高考本科上线2171人,本科上线率46.72%。健全文化体育阵地。在新农村试点村和社区安装10套篮球架、乒乓球桌、2套全民健身路径;建成8500平方米的全省第一家县市级数码电影文化娱乐城,兴建金色年华娱乐城,建立崇文图书应城连锁店;新成立摄影家协会、作家协会、音乐舞蹈协会和篮球协会;举办各类音乐会、话剧、作品展、晚会12场,放映广场电影150场、中小学生大棚电影320场,楚剧团“三下乡”演出125场,捐赠图书1000多册,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活动。广播电视部门全面推进“村村通”工程,投资382.73万元敷设光缆2624芯公里,架设电缆364公里,安装光发射机47台、光接收机359台,村村通工程新增107个村3600户;广电基础建设投入100余万元,增加光接点50个、高标准摄像机4台、非线性编辑机2台、发射机1台,39套电视节目全部实现卫星和光纤信号,开通应城广电信息网。卫生工作积极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以户为单位参合34.66万人,参合率80.08%,筹集基金1906万元;惠民医院累订医疗救助服务城镇低保、残疾、特困人员9619人,累计减免费用62.9万元;全年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率346.2∕10万,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免费治疗结核病718人,血吸虫病药物灭螺596.01万平方米;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6.21‰。城镇新增就业883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下岗再就业4324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368人;全市参加五项社会保险共166749人,征缴保费10626万元,增长13.9%;发放待遇9713万元,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新增573户2063人,调整139户335人,有对象5186户13830人,年发放低保金1052万元;启动农村低保,有对象4328户10020人,半年发放低保舍130多万元。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启动,发放五种贫困对象、患五种大病对象救助资金100多万元;销售福利彩票1900多万元,筹集福利资金130多万元,资助农村福利院190多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08元,净增1204元,增长14.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528元,净增830元,增长14.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98元,净增603元,增长15.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13元,净增398元,增长13.2%。  

【长荆铁路应城客运站正式开通】应城长江埠至荆门铁路(简称长荆铁路)系湖北省与铁道部合资修建。1998年10月动工兴建,2004年4月18日开通。线路全长176公里(其中应城境内有37公里),工程总投资18.5亿元,是上海至重庆的沿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城是全省重要的盐业化工、石膏建材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每年约有20万人在外打工或从事经营活动,再加商业流通、旅游事业的发展,日平均进出应城的流动人口超过2500人次。为解决民生关注的问题,市委、市政府把开通长荆铁路应城客运站作为政府要办的实事之一。一方面积极争取铁道部、武汉铁路局的支持,一方面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完善火车站的设备、设施。2007年2月1日上午9时53分,一列汉口至宜昌的Ν385∕6次客车徐徐驶进应城东站。标志着长荆铁路应城客运站正式开通。  

【应城34名女工在罗马尼亚遭遇噩梦】2007年1月5日,应城市城北办事处村民小吕、许××等34人起程飞往罗马尼亚巴克乌市维尔制衣厂从事缝纫工作。进厂后,女工们全部封闭在厂区内不能进出,不准与外界联系;吃住无人管,也没有及时安排上工。发工资时厂方违约不兑现合同,工人们停产罢工。厂方采取停水、停电、停暖气、关闭厕所等强硬措施,迫使她们就范。后来女工们与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取得了联系,并在使馆领事和新华社记者帮助下与厂方协商。由于当局不发劳动卡,小吕等人就不能找工作,被强行遣返回国。1月31日,厂方用车将小吕等女工送往机场时,发现机场有当地媒体记者遂调头而去,将女工们丢在一偏僻旅社,无人问津。在当地居民和华人华侨的同情、捐助下,女工们才吃上一点食物。2月3日,经过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的斡旋,小吕、许××等人才顺利回国。  

【应城农民唐新安10年创作电视连续剧159集】应城汤池镇白水村农民唐新安从1996年开始进行电视连续剧创作,先后创作了《人间正道》、《军舰“重庆号”》、《蓝天巨匠》、《梦圆鹏城》、《招商演义》等,共159集200多万字。4月18日,唐新安创作的38集电视剧《招商演义》被国家广电总局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组立项。该剧由深圳电影制片厂报送,深圳市金杉影视策划公司联合制作,著名导演潘欣欣担纲。  

【机关干部吴海清走进中央电视台《过把瘾》节目】应城市供销社干部吴海清利用业余时间习练京剧30多年,曾多次参加京剧票友大赛获奖。2007年3月初,通过层层筛选,被中央电视台选中参加了享有“戏曲星光大道”称誉的《过把瘾》节目的录制。5月20日,中央电视台11频道戏曲栏目《过把瘾》第19期节目播放了吴海清的精彩唱腔和才艺展示。  

【农民“记者”骆林肇走进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8月23日上午8时50分,年近七旬的应城“农民记者”骆林肇走进了中央电视台一频道《夕阳红》栏目。骆林肇是陈河镇甘杨村骆陈组农民,只上过两年半初小,从1960年起爱听广播迷上新闻写作,并长期坚持不懈,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咱们的记者”。骆林肇从1965年处女作《学习雷锋做榜样》被县广播站采用至今,已在中央电台、农民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电台等全国25家媒体发表作品2400多篇,获奖近百次,其中《米酒飘香话读书》、《文明家庭婆媳歌》分别获“全国农民读书征文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征文奖”;骆林肇多次被各级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  

【汤池西街开街】9月29日上午,由武汉鼎润投资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成的湖北省首个大规模原生态风情古街汤池西街隆重开街。汤池西街位于应城汤池镇汤池温泉大门处,与国家温泉类唯一AAAA景区——汤池温泉仅相隔15米,集古典特色与人文风情于一体,是体验古典民俗文化的魅力街区。汤池西街在全长230米有100多间的商铺街区内开设有客栈、茶坊、餐厅、酒吧、旅游工艺品、民俗特色产品等经营项目,并举办民间音乐及戏剧表演、民众服装秀,以及按照中国传统节日举行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主题活动。汤池西街致力于打造一个楚韵再现和展现汤池古街浓厚历史文化景点,已经吸引了武汉吉庆街艺人、新加坡美食城、户部巷武汉分店等落户。 

中共应城市委员会领导成员名单

(二○○七年底)

市委 书 记  谢思芳  

市委副书记  朱高文  汪继芳  

市委 常 委  谢思芳  朱高文  

            汪继芳  翁  晔  

            席国爱  刘敬喜  

            熊敬平  刘高刚  

            陈  显  邹巧琳(女)  

            郭亚红(女)

            刘敬章  

 

应城市人大常委会领导成员名单

主  任  谢思芳  

副主任  刘纯明  陈茂林  吴火祥  

        叶双喜  程三荣(女)  

        谢小平  

 

应城市人民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市  长  朱高文  

副市长  席国爱          刘敬喜  

        郭亚红(女)    袁长祥  

        李晚霞(女)    邱显春  

        阮炎坤  兰永新  李银平  

 

政协应城市委员会领导成员名单

主  席  张诗勤  

副主席  韩瑞峰  张新平  

        傅艳琼(女)    胡  瑛  

        张  峰





【城中街道办事处】城中街道办事处国土面积24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7067亩。现辖10个社区、5个村,总人口8.69万人,常用耕地面积7067亩。该办事处是个以工业为主的乡镇,现有各类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400多家,其中年上缴税收过100万元的企业10家,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5%以上。工业经济形成了以医用包装、石膏建材、油品加工、农业肥料、机械制造等为主的五大产业。办事处年度综合考核连续三年居应城各乡镇之首,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孝感前茅。2007年,全处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2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9.79亿元;办事处和街道党工委先后获得“湖北省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十强街道办事处”、“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首届中国乡镇投资环境300佳”、“创建和谐社区先进单位”等称号。  

社区党建。办事处下辖l0个街道社区居委会,9个社区党总支,30个党支部,党员1088人。近年来,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强化,社区居委会在市民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中街道党工委立足处情,将党建工作重心锁定在社区,并依托党建带社建,唱响“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的社区党建主旋律。三眼井社区被评为“湖北省和谐社区”、“湖北省街道社区党建示范社区”,光明社区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月圆社区被评为“全国敬老模范社区”,城中街道党工委被授予“全省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区”、“创建和谐社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工业经济。办事处始终坚持科技发展与和谐发展,保持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建设“两园两城”(即民营经济园、恒天产业园、鸿祥油品城、欧科汽配城),打造工业发展的新平台。民营经济园以发展中小企业为主,投入1500余万元,完成古盐大道西段道路硬化、自来水管网铺设、电力配套、绿化亮化以及古盐达到东段道路建设等工程。大智路东段道路建设以及烟应路下水道建设工程已开工建设。加大招商引进力度,华兴机床、钰虹粉笔、中美合资嘉施利复合肥、恒达工业用呢、无芯磨床、中利环保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己投人生产并产生效益;中国九州通医药物流应城分公司、湖北瑞丰粮油白玉面条项目、应城水泥制品有限公司、塑料波纹管、广东江门“三七”电池等项目落户园区。全处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医药包装、石膏建材、农业肥料、油品加工五大现代化产业工业集群。  

新农村建设。保丰村遵循“良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解决村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人手,加强基础建设,改善中心村环境。全村投入94万元,硬化道路5800米,平整人行道约10000平方米,种植樟树300株,修建下水道700米,迁建垃圾处理场2个,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同时该村以文化中心户为核心,投入近20万元兴建拥有1个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1个图书阅读室的村级文体活动中心,安装了有线电视网络,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该村组织养殖户成立养殖协会,建设10万只鸡鸭养殖小区,年销售鸡鸭1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万元,人均收入增长近300元。  

范河村投入资金65.6万元,硬化村中心公路两旁下水道3600米,修建通组公路1.6公里;加强农业设施维修,投入5.6万元全面维修机泵站;通过招商、租赁等形式,盘活村砖瓦厂、包装厂、膏粉厂等企业,年实现利税50万元,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筹资24万元接通城区自来水管网,让村民用上安全、方便的自来水,更换照明低压线路1000米,接通村电脑宽带网,极大地优化了村民居住环境。  


街道党工委书记  胡  瑛  

办 事 处 主 任  胡  瑛





【城北街道办事处】位于中心城区北郊,西与杨岭镇毗邻,北与杨河镇交界,东靠四里棚工业区。汉宜公路和宋应公路纵贯城北,县河横穿全境,水陆交通便利。全处辖33个村、3个社区居委会,人口5.82万人。国土面积78.7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44855亩。2007年,全处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83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列应城市第五位。  

工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逐步提高。办事处坚持“提升石膏产业”指导思想,围绕石膏产品深加工做文章,采取以商引商等办法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相继引进湖北钧胜石膏制品有限公司、金粤建材有限公司等石膏加工企业ll家,年膏粉加工能力达30万吨;顺利完成应城石膏矿改制工作,实现管理矿区社会事务和膏矿生产完全分离。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办事处在“巩固提高,稳健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积极发辰“富源”牌蘑菇。2007年,全处大棚蘑菇发展到40个,地栽菇发展至1000余亩;大棚菇纯收入15000元/棚,地栽菇5500元/亩。郊区型农业逐渐成为城北农业的主要特色。全处建成标准蔬菜基地1500余亩;精养鱼池1500多亩;大型养禽场两个,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养鸡10万只,养种鸽1万对;小型养禽场51户,养鸡17万只,养鸭2l万只,养猪2700头。规模化养殖、集约经营模式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新农村建设点面集合,稳步推进。重点抓好龚河村新农村建设。至2007年,全村共筹资50万元,新建1.4公里主干道,1公里县级公路,1600米下水道,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在全面推进上突出抓好通村公路建设,热火、王庙、季墩、白马、徐黄、邹郭、肖廖、雷山、韩湾、盛滩、孙堰、傅岗等12村修建水泥路30公里。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先后投资13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城北初中教学综合楼和多媒体教室,新建城北中心小学8间标准化教室,改造盛滩小学学生宿舍。筹资20万元修建西十福利院,集中供养孤寡老人,全处有360位孤寡老人享受五保社会救助。2005~2007年,全处社会治安良好,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被评为应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  


街道党工委书记  张四明  

办 事 处 主 任  赵  静(女)  





【四里棚街道办事处】地处应城市中心城区东侧,现辖15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42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33.05平方公里,常用耕地17939亩;总人口3.28万人;2007年全处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9亿元;全年共引进了项目16个,引进资金28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70万元。  

——以招商引资为载体,壮大工业经济实力。依托地处盐化工业园区的优势,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确立“以招商引资为先导,以盐化工业园区为载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以装卸运输、纺织包装、医药化工、石膏建材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四里棚装卸运输业成功实现改制重组,成立应城市四里棚大通物流有限公司;引进昌顺塑业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新建标准厂房1600平方米,新上染织机60台套,彩印机、拉丝机等设备20台套,年生产4000万条彩色塑料包装袋;华鑫碘酸钾公司发展医药化工相关原料产品生产,成为全国碘酸钾联合体会员单位。奥赛斯公司年产400吨双氯苯腈和200吨邻苯二甲腈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弘锦公司、龙腾公司等企业积极发展盐化企业相关下游产品,稳步发展泰昌膏粉厂、安基水泥厂、诚信新墙体材料公司等建材企业。  

——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办事处以“一稳定(即稳定粮食生产)、三增加(增加优质瓜果种植面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畜禽鱼“三大养”)、一确保”(确保农民增收)为农业发展基本方针,整体规划推进特色农户品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发展养殖业。投资950万元建设栗树村禽畜养殖小区规划占地120亩,建成后可达到饲养20万元户只鸡,生猪年出栏1000头的规模;光辉村陈继萍建成年产生猪1000头、鸡2万只的养殖场。沙岗、孙熊、三姜等村已建成无公害蔬菜百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处15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电、通电话的目标全面实现;积极推进通村公路建设,建成通村公路25.8公里;投资200万元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盐化工业园采卤区1200多户44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以张杨村和刘杨村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建设成绩显著。办事处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刘杨街改造和市场建设、蒲阳大道四里棚路面硬化工程、市标土方工程和梦园小区建设。先后投资500万元建成四里棚中心小学和四里棚初级中学,完成栗树小学逸夫楼和张杨、沙岗等村级小学的建设和改造。引进资金100万改建市康复医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被评为孝感市“六星平安乡镇”和应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三不变”、“三为主”原则,积极推行“两个转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街道党工委书记  朱进军  

办 事 处 主 任  朱进军  





【东马坊街道办事处】属应城东城区,国土面积29.38平方公里,常用耕地14980亩;辖20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07万人。2007年全处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03亿元。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豆皮加工、木材经销、家禽养殖、精细蔬菜等板块基地建设,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农民安全饮水、通村公路、广播电视村村通、沼气池和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等项目,多头筹措资金投入“三农”,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坚持走“工业强处”之路,强力培优扶强,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处规模以上企业达17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3家,税收过50万元的有6家,过100万元的有8家。盐业化工、精细化工、偑玻包装、廲材装饰、食品调料、金属制造六大产业占全处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5%以上,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群。  

招商引进和项目工作成效显著。全处共引进项目20多个,兴威石英、健发塑化、诗璐涂料、祥盛药化、双峰水泥、东城有机硅、十三香调料等项目相继落户东马坊,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全力服务支持双环公司和七二八公司,高标准规划东城工业园,有力地增强了全处对外开放开发的吸引力。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坚持城乡统筹,不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安全饮水农民l万余人,完成通村公路32.7公里,有线电视覆盖全处20个村两个社区;新建东城大道、府环路、西环路三条道路,修复和改造滕西路等主干道破损路面,实施汉宜大道绿化岛改造工程,架设马坊路、长化路路灯。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八荣八耻”教育,成功举办先进性教育巡回演出、春节联欢晚会、舞龙、元宵节观灯猜谜、端午节龙舟竞赛等文体活动;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做好群众的来信来访,维护社会稳定,被孝感市评为“平安乡镇”。办事处被国家农业部、农民体协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五好乡镇党委”;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乡镇”;2006年被孝感市委、市政府评为“平安乡镇”。  


街道党工委书记  王拓  

办 事 处 主 任  鲁新(女)  





【长江埠街道办事处】位于应城市东南部,地处应城、云梦、汉川三县市交界处。全处国土面积18.65平方公里,常用耕地9128亩;辖14个行政村,3个街道居委会,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6万人。2007年全处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76亿元;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孝感市十强乡镇,并在全省排名第20位。  

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落实党的惠农兴农政策,深化税费改革,理顺土地承包关系,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合理布局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济板块日渐凸显;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制转民激活处办企业;挂靠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瞄准国家优先鼓励发展的新材料、新产品,创办赛孚科技工业园,不断做大做强精细化工产业。赛孚工业园落户企业达40多家。赛孚公司生产的硅、氟类高科技产品成功地用于神舟飞船,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的表彰。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按照全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办亊处着力实施沿长化公路向北发展,形成与东马坊组团对接的城市发展战略,构筑新的城区框架。实施老城区改造工程。连续两届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乡镇,2005年,大普村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荣誉称号。  

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和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深入推进道路、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  


街道党工委书记  徐应斌  

办 事 处 主 任  徐应斌  





【田店镇】地处应城西北部,位于应城、安陆、京山交界外,是连接孝感与荆门的口子镇。镇域国土面积63.46平方公里,常用耕地32314亩;全镇22个行政村(居委会),16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7万人。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9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85亿元。  

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农业发展步伐加快。一是严格按政策落实农户的种粮补贴;二是对村级财务实行“双代管”;三是建立早、中、晚稻和油菜免耕直播试验示范基地,湘莲成片种植试验示范基地,低架棚地栽菇试验示范基地,速生林试验示范基地。四是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和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全镇共有大小农业机械694台套,农机化普及率达51.8%。2006年被定为全省早稻机械插秧示范基地;五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全镇新增养猪大户20家,田店糯米、三元猪、地栽菇等一批优势农产品俏销,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一是完成了国家在田店建立常规稻的良种繁育工程。全镇共改造低产田5000亩,开挖扩建塘堰85口,新增蓄水100万方,硬化灌溉渠道6430米,改扩建机泵10处,修通机耕路12400米,安装闸、涵、渡管共153处。二是疏竣了5条灌溉水系。水库维修渠道清淤和开挖排水沟等工程完成土石方12.5万方,标工10.85万个。三是改造了镇村低压电线路,解决工农用电负荷不均、电力供需矛盾,保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2006年投资10万多元完成叶棚村、张董村两村低压线路改造。四是通村公路建设稳步推进。投资320万元,建成通村水泥公路25公里。  

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发展迅猛,工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先后引进应城市吉兴木业有限公司、应城市海星水泥包装有限公司、鸭子港生态养殖园3家企业,总投资4745万元,已竣工海星水泥包装有限公司、鸭子港生态养殖园、吉业木业有限公司、松刘渠道硬化、国家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基地、机械化插秧项目、通村公路建设、蓄水保水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湖北诗璐化工有限公司等项目。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镇村面貌大有改观。一是抓好肖黄、柘陈两个试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二是在集镇开展了五项整顿,提升了集镇的整体形象。三是抓好团鱼冲规划建设,提高集镇载体能力。全镇22个村全部完成了低压整改,8个村接通有线电视,4个村建了户用沼气池,380户用上了沼气,10个村修通了水泥路,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海星水泥包装有限责任公司。海星水泥包装有限责任公司是镇政府2006年引进的一家规模企业,主要以生产水泥、稻谷编织袋为主。一期工程投资1000万元,新建厂房2000平方米,改建厂房1000平方米,生产设备65台套。2007年初正式投入生产。二期工程投资500万元,2007年6月投产,新开发厂房1000平方米,新增设施60台套。二期工程完工后,年生产6000万条编织袋,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年实现利润400万元。  

鸭子港生态养殖园。鸭子港生态养殖园由应城市华兴机床厂投资,租赁鸭子港600亩水面及周边土地177亩,30年经营权,进行生态立体养殖开发,用猪粪、鸡粪喂鱼,水上养鸭、水下养鱼,发展一种循环经济,建立年出栏3万头猪、10万只鸡、10万只鸭、50万斤鱼的规模农业企业,年产值达4380万元,年可实现利润2000万元。  

沼气池建设。2006年,全镇总投资3600万元,建成沼气池1500口,覆盖10个村和学校、福利院。通过发展沼气池建设,不仅解决了人畜粪便及家庭垃圾的排放问题,还解决了生活燃料问题,使得林木得以休养生息,整体生态环境日趋改善。同时,生产的沼渣、沼液又是水稻、蔬菜生产的优质有机肥料,可以增强农作物增产、抗病虫害的功效,节省化肥,减少农药的喷施量,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推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建一口沼气只需投资1500元,充分利用一口沼气池,一年沼渣能抵1500斤化肥,沼气能抵8瓶液化气,可产生1000元经济效益。  


镇党委书记  王志伟  

镇      长  王志伟  






【杨河镇】杨河镇地处应城市西北边境,北依大洪山余脉,地跨漳河、富水河,为应城、京山、安陆、云梦四县(市)交汇点。全镇国土面积113.73平方公里,常用耕地62369亩;辖39个行政村,33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2万人;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4470万元。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优质稻、畜禽水产、双孢蘑菇、茶叶、林果蔬五大特色农业板块规模不断壮大。全镇优质粮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过亿斤;水产品产量5000多吨,产值3800万元;地菇种植面积280亩,种植户亩平增收4000多元;建有茶叶基地1000多亩,年产值2000万元;蔬菜种植面积2000多亩,经济林果面积4000多亩,部份无公害绿色蔬菜瓜果进入超市。“小运牌”、“诚益牌”精制大米品牌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被评为无公害绿色产品,依托该品牌建立上杨精米厂,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运营;发挥巡检糯米的品牌优势,组建巡检糯米协会,成立“丰江米业有限公司”,促进全镇粮食产业化进程和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巡检养猪协会会员发展到近300家,形成三元杂交猪养殖、繁育基地;养殖母猪新增1200头,出栏商品猪4万多头。刘山综合养殖基地、磨盘村种鸭基地、上杨村万只蛋鸡场等畜禽养殖基地规模逐步壮大。劳务经济进一步壮大,全镇外出务工劳动力达1万余人,务工收入年汇款达7000万元。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投入资金万元,完成柏树畈、土陂畈、大堰畈、茨庙畈、西合畈、马堰畈、杨河街道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一座两台套机组共210KW的机站,硬化渠道200米,疏浚、硬化了短港东干渠地下涵支渠1200米,解决15000多亩耕地的抗旱困难。改造田杨西站、巡检机站等18处抗旱设施,疏浚大小渠道10000多米,兴建塘堰100多口,新增蓄水300多万方。全镇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招商引进成效显著。依托短港水库,引进短港宾馆、港湾山庄、美植源休闲农庄等项目。引进杨河籍在外人士回乡创业,投资300万元兴办宏顺玩具厂;引进资金500万元建成丰江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年创产值8000万元。发挥资源优势,引进外地老板投资500万元建成华夏超市;引进外地老板投资100万元改造短港砖瓦厂。依托“诚益”牌精制大米和“巡检糯米”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粮食加工,全镇规模型加工厂发展到60多家,加工产值过2亿元。巡检三元杂交猪繁育基地、刘山养殖基地、张巷综合养殖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繁育、养殖、销售及饲料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上杨万只蛋鸡场、磨盘20万只鸭苗孵化场已形成规模,逐步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规划为切入点,按照“一规五通”的总体要求,着力抓好饮水工程、道路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0万元扩建镇自来水厂,日送水量达1000立方米;完成连接线新街和集镇内两条老街的硬化(黑色化)工程,小康街、新街建设进展迅速,中心集镇电力、通信和有线电视线路设施得到进一步改造更新,集镇配套功能明显提升,中心集镇的载体功能显著增强,中心集镇建房近1000户,集镇常住人口达10000人。公路建设全面提速。全镇有31个村实现通油(水泥)路,先后完成了镇中心集镇与烟应公路的连接线以及杨(河)短(港)公路,古(峰)杨(河)公路、杨(河)桑(树)公路、巡检至彭畈黄畈公路,硬化里程53公里,硬化公路通村率82%。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投入400万元,兴建杨河中学学生公寓和教职工宿舍楼、杨河小学教职工宿舍楼、维修和改造了杨河中学教学楼。文体、卫生事业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投入50万元启动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增加光接收(发射)设备,接通13个村的光纤,有5个村(街道)开通有线电视。以“建设新家园,共同奔小康”为目标,以环境整治为切入点,结合“五改”、“五通”,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住房条件明显提高,户用沼气项目惠及农村,农村居民已用上清洁能源,农村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认真落实农村政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搞好土地纠纷调处。全面落实国家各项补贴政策,建立健全涉农收费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体系,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全面推行村级财务“双代管”,规范村级财务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完成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任务,精减机构和人员,确立新的领导体制和公益服务“以钱养事”新的机制,形成“三办一所五中心”的格局。切实加强财政管理,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和“零户统管”,制止各种乱收费和无计划开支。以稳定低生育和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推行优质服务,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土地、矿产、森林、水资源,切实加强环保和生态体系建设。改善卫生设施,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成了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做到了应保尽保。认真做好民政

优抚工作,加快“福星工程”建设步伐,实施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  


镇党委书记  张天佑  

镇      长  张天佑  





【三合镇】位于应城市东北部,东接云梦县,北邻安陆市,是三县(市)交界的重镇。全镇国土面积81.11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41449亩;辖3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8116户,总人口4.12万人。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36亿元。  

农业生产成绩显著,特色农业创出品牌。豆皮加工、茶叶生产、畜禽养殖、西瓜种植农业四大特色已成为支持全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农业结构调出特色,创出品牌。建成聂山、伍山、鸡公山等六大茶叶种植板块,面积达3000多亩,年产茶叶6万公斤;壮大了盐三线畜禽养殖走廊规模,盘活了魏大、宜和等畜禽养殖小区,年生猪出栏4.5万头(供港活猪1.2万头),家禽出笼130万只;年生产销售三结豆皮100万斤,“三结豆皮”品牌形象稳步提升;“城台西瓜”种植面积稳定,经济效益明显。2007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31亿元。  

民营经济快速增长,招商引进项目工作卓有成效。坚持经济发展民营化取向,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坚持抓骨干企业促发展不动摇;坚持抓招商引进项目促发展不动摇;坚持工业农业项目两手抓不动摇,有力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引进“富邦科技”等10多个项目落户,累计引资3100万元,新增产值过亿元。卖断聂山、伍山两个茶场经营权20年。培育形成中型小商品集散地3个、商贸一条街2个、中小型农产品交易市场3个,组建砖瓦、茶叶等行业协会8个。全镇共注册个体工商户近400家。年实现总产值1.67亿元。初步形成农用化肥添加剂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区域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投入50万元完成郑家河渠道、喻冲水库的整治、漳河、府河堤段面周杨滚水坝重修及华李迎流顶冲的2处抛石固基工程;投入142万元完成伍山泵站改造工程;挖改当家塘堰65口,新增蓄水130万立方米,更新和维修机泵站排灌设施82台套,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260亩。投入交通建设资金600多万元,完成“三(合)一双(墩)”、“两(河)一杨(河)路”等10条总里程60余公里的通村路网建设。完成三合民营小区、两河集镇配套工程,硬化三合民营小区街道2500平方米,新增进区建房农户50多家;完成三合集镇日供水1000吨的自来水净化项目,村组新增中小型水塔35个,解决近4000多农民的饮水问题。建成35千伏输变电站一座,完成33个村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开通10座通信基站,新增程控电话800余门。达标建成城台福利院;三合、两河、西头、双墩等中心集镇和中心村的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日益增强。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有新发展。完善了有线电视网等文娱设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中、小学考试成绩位居全市前列。医疗卫生部门投入20万元,添置医疗设备,培训医技人员,新建发热门诊1个,医疗整体服务水平得到提高。计划生育工作落实“一票否决”工作责任制,投入3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大力开展优质服务,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明显提高。政法部门认真开展“严打”斗争和普法教育活动,促进全镇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农业特色产品选录。聂山茶叶:成立孝感市首家茶叶合作社——应城市聂景山茶叶合作社,整合资源,统一茶叶品牌——聂山龙井,建成了聂山、伍山、鸡公山等六大茶叶种植板块,面积达3000多亩,年产茶叶6万公斤,创产值600万元。  

永盛生猪:永盛畜禽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是全省生猪养殖示范基地之一,全省64家专业供港活猪生产企业之一,年可出栏供港活猪1.2万头,总产值达1.5亿元。  

三结豆皮:应城市三结豆皮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三结豆皮”是按照传统工艺精制而成,风味独特,已成为消费者信赖的知名品牌和喜爱的风味食品,先后获“消费者满意奖”和“湖北省市场信得过产品”等荣誉称号。年生产量100万公斤,创产值1000万元。  

城台西瓜:沿应(城)三(合)路建设西瓜种植长廊,精选黑美人、早春红玉等优质品种,采取春提早或延后的种植方式,种植面积7000亩,年产西瓜25万斤,畅销省内市场。  

富邦科技有限公司。应城市富邦科技有限公司是2002年引进的民营化工企业,公司专注于农用肥料添加剂领域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是西班牙花王(KAO)公司中国大陆总代理商阿克苏—诺贝尔(Akzo-Nobel)中国总服务商;销售网络遍及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地区,以肥料着色、防结块服务、矿石浮选与磷酸相关助剂服务为四大支柱产业。年销售收入达1.02亿元,实现税金310万元。  

伍家山生态公园。伍家山坐落在府河和漳河交汇处,北靠云梦县清明河乡,漳河水环山流过。山体总面积3180亩,距应城市区12公里。山内沟深林多,30多种植被生长在此,田园风光迷人,绿荫环绕,森林覆盖率达98%,平均海拔达71米。山中有大小水库塘堰12处,水面200余亩。山上常年植被覆盖,春可踏青,夏能避暑,秋可赏叶,冬能观景,是一个集旅游、健身、休闲的绝佳场所,也是一个天然的森林公园。三合镇投入220余万元,硬化了通往山林深处的三条主干道。  

西头村新农村建设。西头村现有7个自然湾,298户,人口1100人,耕地面积144l亩。村集体年收入达1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超过4700元。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之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以“生态家园建设”为主题,积极探索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西头村新农村建设投资60万元,完成“1+4”项目:投入30万元,建设一栋四室一体综合楼(建筑面积400平方米),集村两委办公室、村民文化活动室、医疗卫生室、党员活动室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办公楼;投入30.5万元,建好青吉湾村庄示范工程:即完成青吉湾闲屋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修建1600平方米,集村民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村庄休闲广场;配套建设公厕、稻场,集中喂养猪牛圈和道路排水设施;完成道路绿化、村庄园林绿化和太阳能路灯亮化的村庄绿化、亮化工程,力争把青吉湾建成新农村建设特色示范点。  


镇党委书记  陈晓明  

镇      长  陈晓明  





【郎君镇】郎君镇地处应城市东南部。国土面积80.65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39974亩;境内湖泊水域宽广,淡水资源丰富,有宜渔水面约2万亩,盛产毛蟹、甲鱼、鳜鱼、莲藕等水特产品。全镇人口6.06万人,下辖39个行政村、1个街道社区。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51亿元。  

2005-2007年,郎君镇突出招商引资第一位置,充分发挥存量资产和人文资源两大优势,加快建设白粉壁民营经济、老虎山回归工业、知府畈生态农业三个小区建设,扎实推进路网建设、饮水安全、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四大工程;全力舞活纺织、石膏建材、食品加工、塑化包装和特种种养殖五大产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镇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进展顺利。相继引进广龙塑编、兴泰石膏、三菱新墙体材料厂、方圆土石方公司、次氯酸钠厂、金属选炼厂、富迪郎君购物广场、福万佳鞋业等一批项目和17家塑料造粒厂,争取到白粉壁军民共建福利院、郎蔡公路硬化老区基金建设和鸭棚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政策扶持项目,全镇累计引进项目27个,引进资金1.7亿元。  

经济总量明显扩大,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工业逐步形成纺织、建材、塑化包装、食品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神龙麻纺新上一条日产80吨精米生产线,成立金丰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舒达塑编被广龙包装投资80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一倍;大廖水泥厂由原年产3万吨扩大到年产15万吨规模;怡天石膏租赁原程谢小学将生产规模扩大一倍;王桥手套专业户成倍增长。全镇拥有大廖水泥、天龙纺织、兴泰石膏、广龙塑化包装、金丰米业等5家年产值过500万元的规模企业,农业初步形成万亩莲藕、2万亩特种水产养殖、3万亩优质稻、3万头牲猪的板块经济格局。三产业以打工经济为主,全镇在外务工经商人员2万多人,成为郎君镇农民增收的主力军。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通村公路硬化35个村,总长58公里,硬化集镇及村内主干道14公里,90%的村完成通村公路建设;鸭棚等16个村进行了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镇有机井56口,70%以上的村民用上自来水;十屋、幺湾、伍份等15个村进行了村级活动场所改造;东村、蔡咀等4个村进行了二次低压电网改造。架设有线电视主干线38公里,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开展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新风建设,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郎君中学建成科技楼和食堂;郎君小学建有高标准多媒体教室,并新建高标准食堂。农村适龄儿童九年义务教育率达100%。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加强,计划生育率达95%以上。投入50万元改造建设镇计生服务中心。2006年12月,军民共建白粉壁福利院正式转交郎君民政,使郎君镇五保老人得到应养尽养。  

名特产选录。白湖莲藕:以白湖为中心的万亩优质莲藕种植基地,出产的莲藕具有“节粗身长、白里透黄、生吃甜脆、熟食粉香”的特点。2007年注册为“白湖莲藕”。年产量3000万斤,产品远销北京、深圳、广州、兰州等地。  

东西汊湖毛蟹:产自应城市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东西汊湖。养殖规模达2.5万亩,年产量近百万斤。东西汊湖毛蟹具有个体肥大、色泽金黄、营养丰富的特点,属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主要销往港澳地区并出口国外。  

广龙塑料编织袋:年产各类型号聚丙稀塑料编织袋500万条,其产品获省优产品奖。  

金丰米业:主要生产金丰香米、金丰粳米、金丰糯米、金丰糯(粘)米粉等系列产品。  

浦东牌水泥:由福建振跃集团与汉阳琴台知音水泥厂联合在大廖水泥厂投资生产,主要生产325#、425#国标水泥,年产量15万吨,主要销往周边县市。  

华丰食品:主要生产各种类型的饼干以及鲜果冻等系列副食产品,由西村华丰食品厂生产,产品主要进各级超市。  

重点项目建设。白粉壁福利院:白粉壁福利院是广州军区政委杨德清将军在家乡建设的一项德政工程,座落在郎君镇东村村。该福利院于2005年5月动工,2006年9月竣工。2006年12月13日。交付郎君镇使用。福利院占地24亩,总投资540万元,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建有别墅式建筑ll栋,60个可供五保老人居住的带卫生间的单元套间;福利院供电、给排水、有线电视、办公楼、健身器材、食堂、草坪一应俱全,为省内一流农村福利院。  

东村文体活动中心:2006年9月新建,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投资140万元。由3个健身场、1个篮球场、1个凉亭、1套健身设施和绿化带、人行道组成。是一个集休闲、健身、运动于一体的文娱活动中心。  

鸭棚村自来水改造:鸭棚村饮水安全工程2006年9月动工,2007年1月完工。工程总投资76.94万元,其中上级拨付全套设备价值约43.71万元,市财政配套15万元,群众自筹15.23万元,在外人士捐资3万多元。建有机井2口和日供水120吨的无塔供水系统2套,管网进入该村全部的自然湾和农户,覆盖全村人口,用水率达100%。  


镇党委书记  程新旗  

镇      长  程新旗  





【黄滩镇】黄滩镇位于应城市南部,毗邻中心城区2公里,南连汉北河,北接汉宜大道和长荆铁路,应(城)天(鹅)公路纵贯全境,建设中的武(汉)荆(门)高速公路及应城连接线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全镇国土面积67.66平方公里,常用耕地42875亩;辖29个村(居)委会、5.2万人。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96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成果稳步增长,综合位次不断前移。镇委、镇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上项目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城郊优势,牢牢把握市场机遇,全面整合资源优势,实现了由农业重镇向特色名镇的转变;由小康型人口大镇向富裕型经济强镇的转变;由农村集镇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  

开放型经济长足发展,工业实力不断增强。镇委、镇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进和项目工作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一是创新思路抓招商引进。在招商工作思路上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单纯的农业结构调整向农业招商的转变,由农业招商向一、二、三产业项目建设的转变,由过去集体办企业向引进民营资本办项目的转变。上海森海、黄石三虎、宏力塑料、建华棉花、智恒膏粉、华联塑料、刘垸粉笔包装和印刷、神龙纸业、县河养蟹等一批骨干企业和基地纷纷落户黄滩。二是创新机制抓企业改制。原有镇办橡胶厂和麻纺厂成功实现破产转民,新办宏力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和建华棉花加工厂,镇阀门厂顺利实行改制转民。  

集镇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面貌日新月异。实施“抓三融建三区”战略,构建“两区三场四街”和“三点一线”的发展新格局。黄滩商贸小区、民营经济小区经营活跃,小商品批发市场、临江鲜鱼批发市场、石桥商贸市场、刘垸粉笔一条街等专业市场载体功能完善,物贸通畅;中心集镇服装一条街、饮食一条街、百货一条街和文化一条街各具特色,刘垸村、临江村、石桥村等中心村建设骨架形成,应(城)黄(滩)公汽顺利开通,有线电视实现了城区互联互通,通信网络覆盖全镇。  

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人居环境稳步改善。一是高标准制订新农村建设规划,完成刘垸、新潭两个试点村和沿河村的规划,初步修编了中心集镇的规划。二是高标准地实施了“村村通”工程。投资556万元,其中自筹220万元,黑化硬化10公里,硬化通村路28公里、18条水泥路,完成黄石路、卢许路、黄喻路、黄杨路等四条联村路。全镇通村公路硬黑化通达率91%。三是高标准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汪山、大张、卢庙等村筹资180余万元,兴建水塔48座,解决650户3500余人的饮水问题。  

科教兴镇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长足发展,群众性文娱活动繁荣活跃。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整合3所中学、8所小学。完善医疗保健网点建设,新建黄滩接种防疫中心。大力实施“福星工程”,建成高标准的镇中心福利院,初步实现了孤寡老人的集中供养。农村人口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迈上规范化管理轨道;精神文明建设“三创”活动常抓不懈,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深入人心,文明乡镇创建成绩斐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新台阶。  


镇党委书记  胡国星  

镇      长  胡国星  





【天鹅镇】天鹅镇地处应城市南部湖区,东望西汉湖,南抵汉北河,西临大富水,境内阡陌纵横,林网密布,水资源十分丰富。国土面积70.65平方公里,常用耕地32019.3亩。可养水面1.5万亩。盛产毛蟹、鳜鱼、莲藕、芋头、木材等名特优产品。现辖23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3.57万人。2007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6亿元。  

一、着力建设四大经济板块。1、万亩毛蟹养殖基地。重点推广湖面养蟹、渔池养蟹、沟渠养蟹。形成毛蟹等特种水产养殖为主,“四大家鱼”养殖为辅的水产养殖新格局。西汊湖、杨家解、金盆湖等规模养蟹面积达到10000亩,总投资750万元,投放蟹苗330万只,年产成蟹20万公斤,鲜活鱼80万公斤,创产值1500万元,获利750万元,农民人平增收220元。2、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先后引进长绿公司、森海公司和康欣公司投资500万元,完成植树造林10700亩。全镇林业实现由河滩、湖滩、荒滩向“四旁”植树拓展,由7个“万树村”向22个“万树村”拓展,由用材林向经济林、观赏林拓展。3、万亩优质棉基地。棉花基地建设主要在更新品种,提高技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上下功夫。全镇主推鄂杂棉1号、鄂杂棉4号,棉花品质、产量均有大幅度提升。年产棉花950吨,创产值350万元,农民人平增收100元。4、万亩优质稻基地。以主产粮区八里畈为基地,重点抓抗排泵站、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中杂、荆糯的高产、稳产,推广鄂香一号、红莲优6号、荆两优10号等新品种。全镇优质稻种植面积26000亩,总产14983吨。  

二、改革取得新成就。1、农村税费改革稳步向前推进,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种粮补贴、水稻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免三补”政策,共发放“两补”资金75万元。规范“一事一议”和劳务用工的审批程序。继续开展村级经常性化债工作,全面推行村级资金、帐务“双代管”制度,健全农民负担监管体系。一是规范负担行为。堵住向农民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二是理顺国家、集体、农民的分配关系。引导土地合理向种田能手集中。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不断扩大农民务工经商收入。2、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日益深化。党政工作机构精简为3个,成立病虫害预测预报、农业新技术推广、畜禽防疫等、有线电视安装、计划生育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服务中心,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1、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环境显著改善。①公路建设日臻完善。完成投资350万元,修建通村公路2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晴雨通车的目标。②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镇电话装机发展到1267部。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③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投资100余万维修7处泵站,清淤部分沟渠,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需要。④镇村面貌日新月异。投资80万元,修建西湖市场,维修北咀市场,专项整治沈铺市场,保证了市场秩序。⑤组织鸭湖村造村腾地工程,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2、社会福利事业日益完善。农村低保工程全面启动,核定低保人群为310户,619人,每人每月享受一定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筹资30万元,新建西湖福利院,拥有16套住房,50个床位。2个福利院入住五保老人228人,五保老人80%实现集中供养。3、卫生事业得到加强,群众的健康得到保障。投资25万元。培训50多名医务人员,购置医疗设施器材,村级卫生室达到“三室一房”标准,医疗、防疫、保健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20000人,占农村总人数的67%,其中特困群众参合覆盖率97%。开展血防社区服务试点,为1200名农民建立个人医疗档案。为124名晚血病人进行免费治疗,减免医药费62万元。4、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巩固。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确保贫困生入学,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缀学率控制在3%。  


镇党委书记  李双金  

镇      长  李双金  





【义和镇】位于应城市西南部,与汉川市隔河相望,距离中心城区29公里。境内河湖众多,水域辽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国土面积90.68平方公里,常田耕地面积30664亩;可养殖水面15000亩。镇辖21个行政村,13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029户,总人口2.56万人;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16亿元。  

农村经济稳步持续发展,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建成万亩水产养殖基地,重点发展名优水产品,水产品名特优与常规品种产量比例达到3∶7。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和“万树村”工程,累计新增速生丰产意杨面积3500亩,建成万亩速生林基地。蔬菜、生猪、鸡鸭鹅、牛等规模化经营得到发展,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5%。  

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全镇累计投入近400万元,先后完成汉北河北堤塌方整险加固、灭螺河堤和引水河东堤防汛通道建设、三台湖泵站扩机增容、八屋闸重建、朱湖口闸完善配套、三台湖垸、方家汊垸、茫洞湖垸和肖畈垸沟渠清淤及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资630万元,修建和改造通村公路12条,总里程38公里,通村率达99%。被孝感市政府评为“村道建设先进乡镇”。集中整治辖区内三个集镇的环境卫生;开通了镇级电信宽带服务业务;增建联通讯机站一座;启动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开通7个村的有线电视。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先后投入200万元,完成义和中学教学实验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建设,优化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9%;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等明显提高,血防社区服务工作深入推进,成效明显;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投资20万元,新建季伟福利院,做到五保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有新突破。引进江苏老板投资200万元兴办老灌湖的6000亩芡实种植基地,投资30万元建设龙湖渔场2000亩莲藕种植基地,投资50万元兴办800亩虾稻轮作养殖项目;引进云梦老板建起了义和赛龙米业;引进江苏老板投资620万元,创建湖北中盛水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蛭养殖基地。  

湖北中盛水蛭养殖基地。2006年初,镇人民政府和湖北中房集团合作成功引进江苏老板共同投资620万元,成立湖北中盛水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创建水蛭养殖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500亩,投入资金600万元。第一期已投资近400万元,完成了土地整理、办公生活用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喂养池及种苗池建设。2006年底已进入幼苗繁殖阶段。第二期于2007年初在取得一定养殖经验的基础上,将养殖规模扩大到2000亩。水蛭(俗称蚂蟥)既是餐桌上的佳品,更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药材,用途广泛。湖北中盛水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水蛭养殖企业,是湖北省最大的水蛭养殖企业,前景发展十分可观。  

血防工作成绩斐然。作为全市血吸虫病重疫区之一,义和镇委、镇政府始终把维护疫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05—2007年,全镇共完成查螺面积750万平方米,查出有螺面积328万平方米,灭螺面积300.84万平方米,其中药物灭螺面积300.84万平方米,接受普查2500人,查出有病153人,治疗及扩大化疗1522人,其中免费救治晚血病人30人,各项防治任务指标均已完成。  

新农村建设。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有效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投资126.7万元,建设李集、新集、庙湾等村的安全饮水工程,近3000人用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投资5万元修建李集街下水道1100米,彻底改变了李集街道雨天污水横流的局面;投资35万元,建起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场地面积2500平方米的义和福利院,入住五保老人50人以上。投资630万元(其中镇投资256万元),修建通村公路12条,全长38公里。全镇水泥路通村率99%,通湾率87%。  


镇党委书记  张欣  

镇      长  张欣  





【陈河镇】陈河镇地处应城西南,境内丘陵、岗地与平原、河湖相间。国土面积132.01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74083亩,水域可养面积1.4万亩,山岗林地面积1.4万亩;辖45个行政村,总人口5.88万人。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43亿元。全镇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工业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三产业比重迅速提升,全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农村改革逐步深化。1、严格落实农村政策,不断深化配套改革。一是顺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镇累计发放种粮补贴资金885万元,其中粮食直补495万元,水稻良种补贴278万元,综合直补112万元。二是狠抓村级化债工作和村级财务资金“双代管”工作。确定村级总债权770.7万元,总债务1168.96万元;化减债务487.5万元,化债率为42%;三是严格落实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政策。全镇依法确权确地10569户,总面积665415亩;待确权确地266户,总面积968亩;预留机动地704亩。按标准完成合同签订、权证发放、档案资料整理等工作。四是稳妥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按照《应城市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先后完成班子成员“双推双选”、机关干部竞争上岗、事业单位整体改制和村“两委”换届选举等综合配套改革。2、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始围绕“高岗退耕,低田还湖”的避灾农业思路,实施“沿湖养特,沿路种菇,沿岗造林”的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初步形成五大农业板块基地:即广东海富水产生态科技示范基地、赛湖周边毛蟹养殖基地、沿岗沿荒林果基地、人和荸荠特产基地和优质稻示范基地。3、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大湖垸、团结垸、梅岭垸、余咀垸等8条堤垸及中小型水库整险加固和综合治理;翁抱进出水渠、陈岭机站进水渠、高关渠道清淤;18处机站维修改造,新建陶咀站等二级提水机站等工程;新挖、扩建大小塘堰80余口,增加蓄水量近150万方。二是加快通村公路建设步伐。总投入1200多万元,先后建设典彭、曙古、毛陈、陈人、陈黄等通村水泥公路14条,总里程60公里。全镇90%的村级公路修通。4、新农村建设开始起步,集镇整治初见成效。加大陈河镇区和典集、太庙两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力度,制定《陈河镇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规范集镇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加强对集镇硬件的建设力度,投入40万元,重点完成仿古一条街的硬化、陈河老街硬化、下水道的改造、毁损街道的修复、新建公共厕所一处、新建垃圾池20个;典集、太庙两个试点村新建1200米下水道、14个垃圾池等项目。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1、集体企业改制全面完成。先后完成阀门厂、纸箱厂、砖瓦厂等镇办企业的改制,镇域经济民营化率达到100%。2、招商引进成效显著。高度重视招商引进项目工作,把“围绕培植工业经济主体上项目,依托资源优势抓招商”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先后引进扶持应城市睿隆织造有限公司、应城市玉峰石膏有限责任公司、应城市五丰精米厂、陈河福利金属制品厂、应城市荣盛包装有限责任公司、富迪超市等一批骨干工商企业,为全镇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撑带动作用。同时,新建南美白对虾基地、白鼠养殖基地、林果基地、毛蟹养殖基地、禽畜养殖基地等农业企业,民营经济得以蓬勃发展。3、投资环境有所改善。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镇区和雷湾开发小区,着重抓好人和、汪集、典集、骆集、毛河、古楼等中心村建设。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先后筹措资金100多万元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普九”工作通过省级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生、初中生毕业率100%,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6%,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4.9%。卫生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初步建立健全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2%以上。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五保户生活有了可靠的保证,农村低保覆盖面有所扩大,对特困和低收入人群的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心福利院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措施,扎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全民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  

毛河东西岗土地整理项目开工。2005年,毛河东岗、西岗土地整理项目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该项目是应城历史上最大的国家无偿投资项目。项目总投资4443万元,包括平整土地、归并零散地块、配套中小型水利设施、田间机耕道建设、田间林网等。其中毛河西岗土地整理项目由国家无偿投入2397万元,涉及机房、汤庙、柯邓、毛河、喻鲁5个村,建设规模达999.96公顷(整理面积888.5公顷),实施后可净增耕地面积50.56公顷。2006年10月毛河西岗项目进入实施阶段,2007年5月份基本完成。  

广东海富应城水产生态科技示范基地。该基地位于陈河镇梅岭村,属广东海富水产药业有限公司独资开发建设的渔业产业化项目。规划总面积3000亩,总投资1500万元,分二期建设。一期工程已投入300万元,开发梅岭村上垸630亩,建成标准养殖池45口。2006年取得了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的成功;二期工程计划投入1200万元,开发梅岭下垸和余咀村余咀垸2400亩。主要淡化养殖南美白(蓝)对虾、金枪鱼、南方乌鱼、泰国大个体鲫鱼和七星鲈鱼等品种,年产量336700公斤,创产值688.28万元,实现收入609.6万元、利润243.8万元。  

人和荸荠特产基地。人和荸荠是陈河镇人和关里畈特产。个大、皮薄、毡矮、味甜,具有生津健脾、消食和胃之功效,入药可健脾胃、通大便、降血脂、减肥轻身,深受消费者青睐。2006年7月,陈河镇组建“人和”荸荠协会,协会吸收以关里畈为中心的张咀、先屋、高李、余祠等4个村97家农户为首批会员,统一申请注册“陈家岭”牌商标。2007年,“人和”荸荠种植户已发展到1200多户,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亩产量达到4000-6000斤,总产量超万吨,创产值2500多万元,当地农民增收近1300万元。  

白鼠养殖经济带。白鼠养殖在陈河已有15年历史。全镇有20个村、50多个村民小组的100多户农民专业从事白鼠养殖,共养殖小白鼠100多万只,从业人员达300多人,形成了陈河镇区一雷湾一汉宜公路沿线的白鼠养殖专业带。白鼠养殖户年均纯收入一般可达4-5万元,高的达10多万元,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增收400多万元。  

应城市“五丰”米厂。该厂位于汪集村。是一家集收购、储备、加工于一体的私营企业。项目总投资220万元,建有日产50吨精米的生产线,年经营收人760万元,产出的“神和”牌大米畅销武汉、十堰、襄樊等大中城市。“五丰”米厂已成为孝感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恒辉膏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由武汉博海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400万元。新上普粉、高强石膏粉两条生产线。公司技术力量较为雄厚,具备产品升级研发能力。现有员工60人,固定资产208万元。年生产高强石膏粉2万吨。  

睿隆织造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武汉睿隆服装辅料有限公司投资150万元。主要生产各种规格棉绳、橡筋带和化纤产品,主要配套“啄木鸟”、“真维斯”等品牌服装。  


镇党委书记  柴望想  

镇      长  柴望想  





【杨岭镇】杨岭镇位于应城、天门、汉川、京山四县市交界处,是湖北省有名的“口子镇”。是导弹司令杨业功将军的故乡,也是全省百家产粮大镇。镇域国土面积124.12平方公里,常用耕地66595亩;下辖30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3.84万。2007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6亿元。  

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一是搞好速生林调整。依托山场资源和公路沿线,大力发展速生杨。全镇已发展速生杨11000亩,大户64户。二是搞好优质林果调整。做大做优明光葡萄,做大做强金水砂梨,进一步壮大林果基地规模。三是搞好特色养殖调整。以渔子河、雷冲、黄四屋、燕子山等中小型水库为依托,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以市建设畜禽养殖小区为契机,以棉田畜禽小区为龙头,积极发挥专业村和专业户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养殖业。  

石膏产业重点项目发展壮大。全镇有三个矿新开办二号井,提高了石膏开采能力,广东双鑫贸易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成立鑫鑫膏业有限公司兴办伍份石膏矿及纸面石膏板厂项目,年产白膏10万吨,膏粉5万吨。广州铭原贸易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整体收购团山石膏矿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高强石膏粉10万吨,石膏砌块2000万块。和昌膏业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在齐王矿实施石膏粉煅烧窑技改项目,形成年产膏粉6万吨的规模。武汉汉江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整体收购鑫龙膏业有限公司并兴办膏粉厂。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先后盘活供销社、食品、交管站和修配厂闲置资产,利用闲置土地进行集镇改造,吸纳150户农户进镇从事二、三产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以试点促示范。潘集村被列为全市重点建设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同时被湖北省建设厅列为全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试点村之一。该村大力实施低矮房屋改造、下水道改造、人行道硬化、建绿化岛、道路柏油化、文体设施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一建三改”工程,联丰、连水、明光等三村沼气先行入户。龙集、潘集、联丰、袁何、柏树五村新建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  

通村公路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先后实施杨肖路拓宽升级、景杨路全线柏油化及拓宽改造,提前实现雷潘路柏油化,及时配合完成八汤路旅游专线改造。筹集资金进行通村公路建设。完成26.7公里的水泥硬化工程(龙汤路8.6公里、高均路4公里、祝墩路4.8公里、新四路3公里,棉田路3公里,柏树路2公里、赵畈路1.3公里)。镇域公路已形成以“三纵两横”干线骨架为主,由干线向各村分支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切实抓好学校危房改造工程,争取香港应善良基金会支持15.8万元,镇财政投资55万元新建潘集中心小学教学楼,学校布局逐步趋向合理;文体广电工作进一步加强,有线电视村村通工作进展顺利,已龙集、潘集、祝墩、明光等村有线电视入户;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群众生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大力推进福星工程,连续三年投资近50万元,实施镇福利院改造,改善五保老人的生活条件,增强集中供养能力。  


镇党委书记  李碧华  

镇      长  李碧华  





【汤池镇】西接京山县曹武镇,南抵天门市皂市镇和汉川市垌冢镇。境内有得天独厚的全国五大高温温泉——汤池温泉。国土面积50.03平方公里,常用耕地31826亩。全镇辖18个村(居)委会,1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4万人,其中集镇人口5500人;2007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62亿元。  

2005~2007年,汤池镇委、镇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建设“旅游名镇、文化大镇、经济强镇、文明新镇”四大目标,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全镇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基础农业稳步发展。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优质稻、林果、蔬菜等农产品板块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甲鱼养殖业持续稳步发展,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化解大量土地承包纠纷,理顺土地承包关系,维护农村稳定。  

优势产业日益壮大。坚持以资源为依托,坚持开放开发,形成了以温泉旅游和甲鱼养殖为主、传统农业产业为辅的产业新格局。做大做强温泉旅游产业,创造了超常的“汤池速度”和“汤池效应”,为应城市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造条件。由湖北汤池温泉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5亿元兴建的大型温泉旅游度假村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温泉旅游项目的开发,带动了汤池镇交通、餐饮、休闲等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先后引进投资额过亿元的项目1个,过千万元的项目3个,过百万元的项目9个,汤池温泉旅游区、休闲饮食文化街、汤池西街、运动休闲中心、锦怡山庄、汤池酒店、甲鱼食品公司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落户,为汤池镇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镇政府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用灵活机制,发展甲鱼养殖户。并聘请专家为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同时加大对甲鱼饲料、养殖方式和环境的改造,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全部实现无公害产品认证。全镇甲鱼养殖户600户,养殖面积5000亩,年产甲鱼400万公斤,创产值1.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省最大的甲鱼养殖基地。2005年,汤池镇与武汉原野绿色食品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签订甲鱼深加工合作协议,生产“甲鱼汤”等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取得良好效益。汤池镇由此获得“楚天甲鱼第一镇”的美称。  

积极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加快农业战略结构调整,实施林果、苗木、茶叶等观赏农业带开发战略。全镇建有茶园400亩,年产“蒲阳雪绿”、“玉女春”等优质茶叶5000公斤。与武汉康欣、武汉环美公司合作开发速生杨和观赏林果苗木基地3300余亩。利用扶贫和以工代赈资金,筹建万亩优质稻基地,全年产优质稻3300万公斤。  

集镇功能日趋完善。围绕建设“旅游名镇、文化大镇、经济强镇、文明新镇”的发展目标。筹集资金近4500万元,完成汤曹线和汤皂线的道路拓宽工程和37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设;实施新街新建和老街改造工程,完善配套供排水、路灯、垃圾处理以及路面硬化、黑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的徽派建筑风格房屋新颖别致;完成大孔商贸区、公益街道商贸区和温泉路商贸区的基础配套工程,改善小区的环境;完成电力、通讯的增容工程,集镇“六网”建设上档升级。应汤公路全线贯通,长荆铁路横穿境内。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座基站覆盖全镇。筹建设立人民医院汤池分院。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98%。自来水日供水量5000吨。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促进全民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加强镇区居民文明素质教育,开展文明机关、文明家庭、文明居(村)民创建活动,引导依法诚信经商、努力营造与景区和谐协调的人文环境。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文明村镇建设步伐,提高了城乡居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中心集镇治安防范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夯实建设“平安汤池”基础,实现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求制,建立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卫生防疫和食品药品安全检查监督,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新的成绩。  


镇党委书记  魏星海  

镇      长  魏星海  





【南垸良种场】位于市境南部湖区,东南与汉川市杨湖乡毗邻,西南与汉川市新堰镇交界。全场国土面积17.21平方公里,常用耕地15324亩。辖5个分场、3个村、6个场直单位。总户数1547户,总人口0.66万人。2007年,全场完成工农业总产值0.48亿元。  

改善生产条件。全场建成高标准田,配套了渠、路、涵、站,实现了旱涝保收,动员群众完成长7500米的主水网清障、清淤,全场农网实现“明水能排、暗水能降”;维修、更新、改造了红旗泵站和青弓堤泵站,总装机容量1550千瓦/时。  

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粮棉改单产、水产上特产、林业壮规模的发展战略,构筑湖区经济板块。;优质棉、优质米、水产、林业等四大优质农产品板块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全场建设速生抗虫杨基地1000亩,特优渔池2000亩,优质米基地7000亩,优质棉基地6000亩;改造小型粮食加工厂3家,年加工稻谷800万斤;改造小型棉花加工厂4家,年加工籽棉500万斤。  

基础设施建设。全场累计投入297万元,修建通村公路16.5公里、铺设南虾公路三混土路基6.8公里、完成河岭村水泥公路和街道建设;总场街道与8个分场、村、42个自然湾实现晴雨通车。完成500门程控电话扩容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有线电视覆盖面扩大;农村用电率达100%;实施场卫生院、村卫生室改造工程,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兴建5处自来水工程,保证人畜安全卫生饮水。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5~2007年,扫盲工作、血防试点工作均通过国家验收;初级卫生通过国家评审;土地管理与资源管护、林业规划和计划生育等工作成效显著,计生率稳固在100%;通过“普九”验收;完成南垸中学教学楼整修项目,改善了办学条件和教师员工的生活环境,为学校添置电视机、电脑等电子教学设施,实现了闭路电视、互联网进课堂;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完善信访机制;妥善处理了中小学收费和其他涉农收费问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稳步推进;民兵预备役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全面进步。  


场党委书记  张中年  

场      长  张中年  

(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