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的28年间,孝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战争、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气势磅礴的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1919年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1921年7月,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应城人刘仁静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派出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1925年8月,汉川籍共产党员刘子谷以中共武汉地委特派员身份回到汉川县,以全人小学为基地,秘密发展党员,创立中共汉川特别支部。这是孝感地区的第一个中共组织。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全省大革命高潮迅猛掀起,中共孝感地方组织在斗争中迅速发展。1927年4月,孝感各县建立党的特支、部委3个,党支部27个,党小组9个,党员发展到1200余人。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孝感工农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商民运动蓬勃兴起,形成汹涌澎湃的大革命洪流,猛烈冲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基础。孝感成为北伐军的前进基地。蒋介石、汪精卫公开背叛革命以后,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批中共孝感地方组织负责人、共产党员及工农运动骨干分子被捕牺牲,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致惨重失败。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简称八七会议),吹响土地革命的号角。中共湖北省委派郭述申等干部到孝感工作,迅速建立和恢复党的组织。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孝感人民举行多次武装暴动,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孝感成为鄂豫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期,党领导孝感人民广泛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并配合徐向前、贺龙指挥的红军部队取得双桥镇、龙王集等著名战斗的胜利,还先后粉碎敌军三次“会剿”和三次“围剿”。后由于王明“左”的错误干扰和“肃反”扩大化危害,加之敌强我弱,第四次、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四方面军和红三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孝感境内的中共组织继续坚持斗争,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便衣队,开展了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斗争,为保卫苏区付出了巨大牺牲。在10年土地革命战争中,孝感牺牲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有姓名可查的达10268人。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中共孝感地方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点燃抗日烽火。陶铸在应城汤池举办抗日骨干训练班,培训大批抗日骨干,发展中共党员,组织和开展抗战活动,使汤池成为鄂中抗日游击战争的策源地和发动敌后鄂豫边区抗日战争的战略支撑点之一。1939年,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和随后陈少敏率领的新四军信阳挺进队的两个中队及竹沟留守处人员南下,进入孝感地区,与孝感各支抗日武装力量汇合,创建赵家棚抗日革命根据地。经过艰苦努力,部队逐步发展成一支强大的抗日劲旅——新四军第五师。由此,孝感成为新四军第五师的主要建军地和指挥中心,成为鄂豫边区的基本区和领导中心。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孝感人民卓有成效地开展政权、经济、文化建设,并为新四军第五师的发展壮大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8年抗战期间,孝感人口伤亡7万余人,财产损失近60亿元法币(1937年价值)。新四军第五师从最初的百余人的游击队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正规军5万多人和民兵30多万人的英雄部队。这支部队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对敌作战1200多次,歼灭日、伪军4.3万余人。孝感人民和地方革命武装配合新四军第五师开展了三战平坝、奇袭孝感城、两次大悟山保卫战等著名战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将介石为了抢夺胜利果实,调集国民党各路大军向中原进犯。1946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司令部正式定驻大悟宣化店,统一领导和指挥中原地区的反内战斗争。面对敌人的围困和进犯,中原解放区军民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5月8日,周恩来到宣化店与美蒋代表举行谈判,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6月下旬,国民党军向驻宣化店中原军区部队发动全面进攻。孝感人民积极配合李先念、郑位三、王树声等率领的中原主力部队,从宣化店一带开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1947年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展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反攻,建立拥有33个县(边界)民主政权的大别山根据地。其中,在孝感境内建立的县民主政权有礼山(今大悟)、安陆、应城、云梦、孝感、汉川等13个。从此,孝感地区党组织进入发展阶段。在刘邓大军转移之后,孝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配合留守部队,坚持斗争,终于迎来大军南下和孝感地区全境解放。1949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军区在孝感花园成立。同时,中共孝感地委、孝感专署和孝感军分区在河口镇(今属大悟县)成立。随后,迅速组织孝感军民开展拥军支前工作,组建县、区人民政权,恢复生产,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从此,孝感历史揭开新的一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各族人民的历史。在建国前28年中,孝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为了祖国新生和民族解放,先后有20多万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献出了生命。其中,在册烈士约2万人,在全国300多个地市中位居前列。他们的英雄业绩永垂青史,流芳后世。经过血与火的战斗洗礼,走出了50位开国将军和4位省委书记,他们是孝感人民的杰出代表和革命精英。

(二)

1949年新中国诞生至1978年近30年间,孝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孝感这块曾是一片废墟的土地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化大革命”和走向伟大的历史转折等时期。

1949—1952年,即新中国建立后的头三年,是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的贯彻实施时期。中共孝感地委和孝感专署积极领导全区军民开展清匪肃特反霸斗争、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开展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多项改革运动,贯彻实施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政策,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全区7县的党支部由90个发展到471个,党员由903人发展到6015人。同时,开展了统一财政管理、稳定社会和物价等工作,使全区遭建国前严重破坏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1953—1956年,为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时期。从1953年1月开始,中共孝感地委和孝感专署认真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导全区人民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起步,农业合作化运动健康发展,两次受到毛泽东的肯定。1956年下半年,全区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这一时期,各级党组织得到整顿和发展。全区7县基层党支部增加到2900个,党员发展到35000多人。积极开展新形势下的知识分子和统战工作,促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驻孝部队支援地方抗御1954年特大洪灾,参加水利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此间,执行“一五”计划取得显著成就。同时,开展肃反、整风和反右运动,对巩固人民政权起到一定作用,但反右运动犯了扩大化的错误。

1956—1966年,孝感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先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基本区情认识不足,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开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办钢铁”等运动,出现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后又连续3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经济极度困难。1961年,中共孝感地委和孝感专署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农业六十条》,领导全区人民生产救灾,同时,整顿人民公社、压缩基建、精减职工和城镇居民,随后开展“四清运动”,使国民经济出现新的转机。从1963年开始,全区范围开展“小四清”,进而在部分县、区开展“系统四清”,在某些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把一些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定为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使不少干部和群众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1966年5月起,孝感同全国各地一样,陷入“文化大革命”的10年内乱之中。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标志“文化大革命”开始。孝感地区在批判“三家村”、横扫“四旧”、批斗老干部、冲击党政机关、“夺权”和武斗过程中,走向全面内乱。驻军部队介入地方,实行“三支两军”。1968年1月,东风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制止武斗的指示精神,稳定社会局势。随后领导全区“斗、批、改”运动,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展“教育革命”、处理“反复旧”、“清理阶级队伍”、整党建党和恢复党的各级组织。1971年3月,中共孝感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地委领导机构,恢复重建各级党组织。九一三事件后,开展“批林整风”,认真贯彻周恩来关于整顿的思想和中央指示精神,采取一系列纠“左”措施,解放老干部,落实干部政策,发展生产。“批林批孔”运动掀起后,社会再一次处于动荡之中。1975年,贯彻邓小平关于治理整顿的方针,全区国民经济获得明显恢复和发展。“四人帮”提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后,无政府主义再度泛滥。1976年10月,党中央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

此后两年,中共孝感地委在全区范围组织开展揭批“四人帮”罪行和清查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开展整党整风,调整各级领导班子,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受迫害老干部的工作,拨乱反正,使科教文卫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工农业生产等方面出现的徘徊局面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才结束。

(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十一五”末的32年间,中共孝感市(地)委带领孝感人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推动孝感实现由农业地区向现代中等城市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相对封闭的社会结构向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转变,进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实现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的伟大转折。1979年2月,中共孝感地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号召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快发展,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孝感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80年,中共孝感地委从战胜渍涝灾害的实际出发,制发“关于实行联系产量、产值计酬的8条意见”,允许部分农业项目包产到户。1981年初,地委召开全区农村工作会议,随后又开展向超卖万斤粮的先进典型杨小运学习,以“一队三户”(先进队、模范户、专业户、重点户)带动千队万户的活动。从1982年开始,全区普遍推行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经营体制由“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模式由单一的粮棉油生产转变为多种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农村劳动力由务农为主转变为以非农产业为主;农民由种田向国家缴纳公粮水费转变为种田领取国家补贴。从2006年开始,全市取消农业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6亿元以上。实行惠农补贴政策,2010年各项补贴达10多亿元。当初,“百万孝感农民走全国”,拉开孝感人大规模外出创业的序幕。到2010年,大批外出务工农民带着资金、技术、项目回归创业,成为推动孝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共孝感市(地)委对城镇经济体制改革也进行了实践和探索。1981年10月,孝感地委召开工业、城镇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借鉴农村改革经验,在城镇推行经济责任制,从而找到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1981年到1983年,开展推行经济责任制的试点工作。从1984年开始,全区普遍推行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1993年,孝感撤地建市,实现行政体制的重大变革。1994年和1998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孝感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试行办法》和《孝感市国有工业企业深化改革、整体搞活的意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和放小转民“三大战役”,使一大批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盘活并走出困境,民营经济得到突破性发展,基本实现比重“调头”。进入21世纪之后,城市改革进一步深化。

在加快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孝感市(地)委还着力推进财税、金融、价格、外汇、计划、投资、商贸、流通、科教、文卫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党政机构、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等配套改革,以及县域经济和小城镇综合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1994年1月,市第一轮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开始实施。1996年4月,国务院确定孝感为全国第二批医改扩大试点城市。1998年3月,国家体改委批准孝感市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1999年4月,孝感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医改重点联系城市。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孝感市第一次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2008年,市委、市政府成立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年10月,编制完成实施方案,启动孝感东城区、临空经济区为核心增长极的360平方公里的“两型”示范区建设。

孝感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对内搞活到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创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开发新格局。1985年,孝感创办全区第1家合资企业,1992年达到15家。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发展开放型经济改革目标后,国内开放区域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到沿江、沿边和内陆地区,推动孝感进入开放开发的新阶段。孝感历届党委、政府,积极制定招商优惠政策,先后到沿海、香港和台湾等地区举办系列招商引资活动。2002年至2010年,孝感市委、市政府9次举办“孝感(香港)经贸洽谈会”,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53个,合同金额254.32亿元,协议外投资额94.41亿元。同时,利用孝感的区位、历史和人文优势,吸引众多外商到孝感投资兴业。到2010年,全市各类外商投资企业达300多家。孝感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一片投资的热土、发展的高地。先后吸引世界500强8家企业、国内知名品牌30多家企业,在开发区“落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孝感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978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7.5亿元,与前30年比,投资总量增长373倍。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0年,孝感实现GDP80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39.6倍。地方财力显著增强。1978年,孝感财政收入1.19亿元,2010年达到59.68亿元。农业形成优质稻、畜禽、油料、林果、蔬菜、水产六大特色板块。工业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99家,完成增加值285.34亿元。建成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盐磷化工、金属制品和汽车机电五大支柱产业。产销规模10亿元以上的集群达到12个。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1978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61.2∶19.7∶19.1,到2010年调整为21.4∶45.1∶33.5。商贸、金融、旅游、房地产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2亿元。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状况空前改善。抓住在孝感举办全国第二届农民运动会等机遇,完成一大批重点工程。2005—2010年,孝感城区累计实施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排污、环卫、生态绿化、防洪排涝等市政工程207项,完成投资56亿元,提升了城市功能,改善了人居环境。孝感融入武汉城市圈的“五个一体化”建设、“六大基地建设”、“9个联合体”建设、“十大合作”,都取得明显成效。主要经济指标跃居武汉城市圈前列,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孝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扎实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显著改善。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多种自然灾害。圆满完成对口援建四川地震灾区重建任务。孝感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高。连续2次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连续3次获“湖北省文明城市”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连续6次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还先后获得“湖北省卫生城市”、“湖北省首批A级金融信用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党的建设不断加强。1993年地改市以后,召开了4次党的代表大会。从1996年开始,在党员、干部中先后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建设经济强市、构建和谐孝感”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2010年3月,孝感市委、市政府站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新起点,作出《关于加快把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决定》;2011年2月,又制定《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努力把孝感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区域性大城市”目标。这是孝感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行动纲领,必将提振全市人民信心,凝聚全市人民力量,引领孝感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