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池抗日战略支撑点的建立

1937年11月,中共中央驻武汉代表董必武利用统战关系,与国民党湖北省建设厅厅长兼农村合作事业委员会主任石瑛洽商,在鄂中应城县的汤池开办湖北省建设厅农村合作委员会农村合作事业指导员训练班,简称汤池训练班。这个训练班,以国民党湖北省建设厅的名义,用建设厅的经费,由爱国人士李范一先生出面主持,共产党派人具体指导,用合法的名义,训练有独立工作能力的抗日工作人员。

时任中共湖北省工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的陶铸,以共产党员的公开身份负责领导汤池训练班的工作。12月17日,陶铸带领60多名青年,乘小火轮离开武汉途经天门皂市赴汤池。20日,训练班在应城汤池正式开学。

训练班设训练委员会,李范一任主任,陶铸任教务主任,杨显东负责联络工作和筹措经费,许子威负责总务。在开办训练班的过程中,陶铸亲自制定教学规划。训练班的课程设置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群众工作、游击战争、《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合作社业务等。第三期将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作为主课。学习方法是以自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以大集中、小分散的形式进行。

训练班在汤池举办了3期,每期1个月,共培训学员245人。训练班第三期还吸收了鄂中地区的一批知识青年。毕业后,即抽调第一期毕业的6名学员和第三期毕业的部分学员共20多人,由李华和沈德纯率领到武昌,准备分配到鄂东和鄂北两地工作。到武昌后,石瑛发现人少力量不足,便在武昌解放路120号重开办了一期。这一期是1938年4月中旬开学,到5月中旬结束,共培训学员100多人。

培训班于1938年3月底第三期结业后,被迫停办。陶铸跟李范一协商,决定利用余下的经费,继续在汤池开办一所以补习文化为名的临时学校。4月中旬,汤池临时学校在夏家庙正式开办。陶铸担任校长(后由董世光)、蔡承祖担任副校长。10月,汤池临时学校在应城沦陷前夕被迫停办,共培训学员300多名。

汤池训练班和临时学校,为鄂中和鄂豫边区发动敌后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准备了干部。汤池训练班第一期于1938年1月20日毕业,学员没有分配工作,编为12个小组分别到京山、天门、汉川、安陆和应城的城关、长江埠、巡检司等处实习。第二期学员毕业后连同第一期120多名学员,于1938年2月,以湖北省建设厅农村合作指导员的身份,分配到应城、京山、天门、汉川等县。其中以应城为主,分配40多人,其他各县均为10人左右。三、四期学员230多名,先后分配到湖北32个县。这些学员生根在广大群众之中,成为抗战的种子,开花结果。临时学校的学员毕业后主要充实到鄂中各县的农村合作社。经过董必武批准,还有一部分学员到国民党西北军86师当干部;通过统战关系,动员了10余名学员到张自忠部随营学校学习。

在汤池训练班,建立了中共鄂中特别支部,领导鄂中抗战。并从训练班里拿出经费,购买武器,支持建立应城抗日游击队。这支游击队,后来发展到3000多人枪。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称赞说,“汤池是发动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战争的战略支撑点之一,为民族的解放战争事业作出了贡献。”

�级苏维埃政府还抽出人力、物力、财力,办有列宁小学、模范小学、初级中学、农民夜校等学校,使广大工农兵及其子女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同时,克服重重困难,利用逆产、民房和山洞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千方百计地创办医院、卫生所。还颁发优待医生条例,鼓励社会医生组织起来,积极为人民群众治病,保障军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