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工业和社队企业

1970年起,孝感地委、地区革委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大力发展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积极发展‘五小’工业”的要求,把大力发展地方“五小”工业(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和小水泥厂)放在突出位置,提出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为农业,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至1975年,地委、地区革委会直接组织兴建7家地属工矿企业。1970年,地区兴建孝感广播器材厂,后改为电子仪器厂。主要生产单晶硅、晶体管、油泵电机、电子测量仪等电子应用产品。同年,孝感地区盐碱厂在应城四里棚破土动工,1971年竣工投产。建设规模年产原盐4万吨。1970年6月,孝感地区钢铁厂在应山杨寨建成投产,年产生铁8270吨。先后生产有生铁、锰铁、水泥、渣砖、硅锰、电石。1984年改名为湖北省铁合金厂。1971年3月,孝感地区内燃机配件厂在孝感县三汊埠兴建。主要生产柴油机的曲轴、凸轮轴连杆,同时还生产榨油机、相式电阻、推土铲。1972年4月,孝感地区水泥厂在安陆兴建,12月建成投产,年产325#—423#水泥1.5万吨。后发展成为孝感地区建材行业主要企业。1973年10月,地委、地区革委会选派284名干部、职工到大悟县阳平镇黄麦岭筹建磷矿厂,矿区面积13平方公里。经过两年兴建,于1975年建成投产。由开始以采矿、销售矿石为主,后发展为集采选、化肥、化工于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中国化工200强企业,全国十佳矿山,湖北省优秀企业,为“八五”时期国家建设的五大磷肥项目之一。同年10月,孝感地区肉类联合加工厂在孝感县城兴建。1979年6月投产。设计能力为日宰生猪300—500头,冷藏库1000吨,冻结能力为19.5吨/日,制冷5吨/日。

孝感地委抓地属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各县“五小”工业的发展。各县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资源状况,相继发展一批为农业服务的地方“五小”企业。1966年至1976年,全区兴建6个小氮肥厂、3个小磷肥厂、4个小水泥厂。化肥年生产能力3000吨至8000吨;磷肥年生产能力2000吨至5000吨;水泥年生产能力2000吨至7000吨。各县还利用本地资源兴建一些有本地特色的小型企业。如应城县地下盐矿资源丰富,1971年在城东四里棚兴建了县制盐厂。大悟县地下矿产资源丰富,1970年在芳畈兴建了铜矿厂。1967年在宣化店兴建了萤石矿厂,由开始露天开采,到1972年转入井下机械开采。孝感县投资50万元,1970年开始试制插秧机,1975年试制成功,产品定为湖北74型机动插秧机。

“文化大革命”中,全区社队企业有一定的发展。1966年至1967年,社队企业两年总产值都达到1亿元以上,比1965年增长1.55倍。然而由于运动的冲击,社会的动乱,以及长期以来发展国营经济为主的指导思想,使社队企业的发展在一段时间处于徘徊状态。1974年底,全区工业集体经济总产值9558万元,其中社队企业产值1789万元。1975年,地委贯彻落实邓小平关于全面治理整顿的方针,排除“左”的干扰,加强社队企业管理,积极发展生产,社队企业生产形势日益好转。1975年底,全区工业集体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1.3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其中社队企业总产值4389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倍。1976年,全区社队企业达912个,职工6万多人。地、县、社都加强对社队企业领导和管理,地区和县都成立企业管理局,公社成立社队企业管理委员会,使农村社队企业发展逐步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