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水利建设

中共孝感地委和孝感专署高度重视水利建设。1951年开始修建小型提灌站,并动工修建汉川大型涵闸。国家水利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人傅作义、李葆华、林一山和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亲临工地指导。1952年兴建一大批小(一)型水库和全省最早的中型水库——金盆浴鲤水库。1954年特大洪灾之后,组织干部群众连续苦战三年,在堤防建设、农田水利、排涝工程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1956年还编制了全省第一条中等河流流域的治理规划——府河流域治理规划。1958年秋天,开展全民大办水利,开始修建大型水库。

1958年9月,地委和专署调集3万人动工兴建徐家河水利工程,云梦县承担了水库大坝的土石方修建任务。1959年上半年水库截流蓄水。枢纽工程由主坝、副坝、溢洪道、非常溢洪道、灌溉渠道及电站6个部分组成。下半年,地委和专署调集10万人修建总干渠。1960年开通试渠。1961年冬天至1962年春天,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委调集8000余名工人支援徐家河建设,完成总干渠的整修和主要扩建任务。1963—1964年,地委和专署组织民工对渠道进行扩修配套,修成上至应山县长岭岗,下至云梦、孝感两县交界的芦子章的总干渠,长达61. 5公里;配修了干渠、分干渠、支渠、分支渠、斗渠五级渠道,共计756条,长达1567公里。1965年,徐家河水利工程全面竣工。这项工程总计投工2874万个,完成土石方1693万立方米,混凝土6.8282万立方米,浆砌石9.7669万立方米。国家投资4308万元。水库库容7.78亿立方米,灌溉面积57万亩,是徐家河灌区的主体水源。工程的修建受到多方关注,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在湖北省省长张体学的陪同下视察工地;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视察工地。1961年11月,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到安陆、应山两县进行农村调查时,也关注过徐家河水利工程建设。

1969年起,孝感水利建设的重点转到平原湖区,建设电排站,解决农田低洼的渍涝问题。1969年至1978年,先后建成北泾咀、汉川一站、云梦、朱湖、鲢鱼地等6座大型排水站,初步解决湖区受外江外河水位顶托不能外排的矛盾。治理汉北河是孝感水利建设史上宏伟工程。1969年10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孝感汉北河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从1969年11月开始,参加这一工程建设有6县52万民工(汉川16万、孝感10万、应城10万、云梦6万、黄陂7万、汉阳3万)。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于1970年5月完工,建成通水。整个汉北主体工程于1971年4月竣工,其他配套工程于1974年5月建成。全部工程共完成土方8821万立方米,石方8.51万立方米,混凝土10.8万立方米,完成标工6410万个,工程总投资5293万元。汉北河工程完成后,使汉北地区水利条件发生明显变化,促进了农业生产。在治理汉北河的基础上,应城、安陆、云梦3县对漳河进行了改道;应城对大富水下游进行裁弯取直;云梦对女儿港进行改道,为湖区综合治理打下了好的基础。

孝感地委、地区革委会在抓湖区治理的同时,加大对山区、丘陵地区骨干蓄水工程建设的力度。1965年至1971年,孝感西北部的农村掀起万人至几万人修建大中型水库的热潮。1966年及以后修建的有郑家河、花山、观音岩、芳畈、姚家河等5座水库。1970年7月,应城县在京山县境内修建高关水库。高关水库是汉北水利规划中治理大富水的主体工程之一。坝址位于京山县大富水干流上。应城县动员、组织7万余民工,远离家乡到京山县修建高关水库。大坝施工实行“人海战术”,平均日上劳力3万人,高峰时达到5万人。于翌年4月基本竣工。水库建成后不久,大坝发生严重脱坡,被迫于1972年重建新大坝。同年10月下旬,应城县又组织劳力第二次奔赴京山,进行大坝修复施工。高峰劳力达7万人,板车2万辆,日夜三班连续修建。经过1年的奋战,新坝于1973年12月建成。兴建高关水库,国家先后两次投资2908万元,共完成土石方1950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