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2004年,孝感市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启动。2006年6月,全市完成乡镇机构设置、人员定编定岗、党政班子职数配备、事业单位转换机制、养老保险机制和“以钱养事”机制的建立健全等工作,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主要做法和成效有以下几方面。

建立起新的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机制。保留少数公益性乡镇直属事业单位,如中小学校、卫生院、新设的财经所和规范设置延伸派驻单位等,纳入县(市、区)年度财政预算,在县(市、区)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联合对服务项目进行考核验收的基础上,由财政部门采取国库直接支付的办法直达服务主体,确保专款专用。这样,既避免了资金挪用、截流,又大大提高了从事公益性事业服务人员的收入,激发了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其他事业单位全部退出事业编制序列,人员买断,整体转制,经营服务性职能由转制后的服务性单位承担,初步构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服务平台。属乡镇直属事业单位的“七站八所”转制后,新建立的586个服务中心到民政或工商部门重新登记,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服务中心,面向市场,开展经营性服务。

实行精兵简政减轻财政压力。孝感市的乡镇统一设立党委、人大、政府机构,不设立政协机构。乡镇领导班子按7~9人配置,实行交叉任职(书记镇长“一肩挑”,3名副书记分别兼任人大主席、常务副镇长、纪委书记,其余都是党委委员)。内设机构只设“三办一所”,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加挂综治办牌子)、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计生办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和财经所。全市乡镇领导职数由过去的1589名减为984名,减幅为38.1%;乡镇机关行政人员由5826人减为3767人,减幅达35.3%;乡镇内设机构由过去的577个减为326个,减幅为43.5%;延伸派驻机构由456个减为282个。乡镇机关行政人员按照一、二、三类乡镇分别定编,实行竞争上岗,不再保留工勤编制。建立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制约的新机制,实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通过改革,精简了机构和人员,实现机构和编制刚性化管理,降低了行政成本,达到“减人、减事、减支”的目的。至2006年6月,全市共精简人员11696人,若按人均年工资7000元计算,每年可减少经费支出8187.2万元。

转变人员性质增强责任感。通过改革,孝感市乡镇的 “七所八站”人员全部退出编制管理系列,脱离财政供养。所有人员实行解聘,与原单位签定解除劳动、聘(任)用关系协议,经人事、劳动部门签证,并予以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彻底解除劳务关系,统一置换身份,变“单位人”为“社会人”。转制后,要成为公益性事业服务人员,必须通过县(市、区)主管部门举行的资质考试,择优聘用,一年一聘。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乡镇农业服务人员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克服了“等、靠、要”的消极依赖思想,树立了强烈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大大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和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