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革命遗址选介

白果树湾革命遗址群

大悟县白果树湾为中心约方圆5公里范围的11个自然村中,分布有22处革命遗址,组成一个遗址群体。南有巍峨的大悟山,北有蜿蜒起伏的泉水岭,东有悬崖峭壁的大马尖,西南有弯弯曲曲的峡谷。湾前湾后,重峦叠嶂,树木葱茂,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整个遗址群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42.03平方米。房屋大都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民用建筑。有的是宗氏祠堂,外墙青砖到顶,正屋前廊卷棚,室内方砖铺地,多间立柱梁架,雕刻花石柱础。有的造型别致,外墙沿彩绘花纹,色泽鲜艳,石雕双龙雄居屋顶。旧址群体现了浓厚的民间建筑风格,是大悟县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佳作。

22处遗址即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群、五师政治部旧址群(联络部、组织部、宣传部、锄奸部)、《七七报》社、抗大第十分校、鄂豫边区党委办公室、鄂豫边区行政公署、鄂豫边区党校、第五师第十三旅旅部、大山寺保卫战战场遗址和烈士纪念牌、第三五九旅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师地、蒋家楼子会址、礼南县政府、边区建设银行第二印钞厂、边区消费合作社、造纸厂、卷烟厂、毛巾厂、美军第十四航空队情报站、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第五支部、宋斌烈士墓、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等。

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是白果树湾革命遗址群的核心。1941—1945年,新四军第五师驻扎在大悟山。李先念依靠和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日、顽的矛盾,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求生存,图发展,部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最初的160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拥有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三个野战旅和两个军区的正规部队5万人。先后抗击日军15万、伪军8万,战斗1262次,缴获各种火炮43门,掷弹筒71个,轻重机枪344挺,长短枪15484支,取得了重大的军事战果。不仅卓有成效地抗击了日本侵略军,还对逼蒋抗日、巩固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配合华北八路军和华东新四军部队抗击日伪顽军起到积极的支持策应作用,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得到中央、华中局“发展工作第一,独立作战第一”的嘉奖和赞扬。

1978年,为纪念新四军第五师在抗日战争中的丰功伟绩,大悟县人民政府在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驻地白果树湾村北边修建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陈列第五师革命斗争史料和文物。其中,实物104件,图片863幅。2005年原纪念馆重建。新纪念馆坐西朝东,砖混结构,琉璃瓦铺顶,内有天井,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整个陈列展览以新四军第五师的创建和发展壮大为主线,突出表现五师健儿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长期孤悬敌后,越战越强,最终为夺取全民族抗战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光辉历史。

白果树湾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于1978年被湖北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门联合公布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6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12月,被湖北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布为AAA级旅游景区。

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

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大悟县城关镇澴河东岸江岗山西麓。由陵门、接待厅、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祠、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中原突围纪念碑、红军墓等组成;广场、人工湖、花坛、林园、亭廊分布其间。总面积223亩。陵门上方用白色大理石镶砌着李先念于1987年亲笔题写的园名:“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陵园整个建筑布局严整,规模宏大,一园二碑闻名全国。

鄂豫边区,虎踞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这里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风起云涌。边区相继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和其他多处起义。仅大悟县内就爆发了汪洋店、夏店、芳家畈暴动和宣化店起义。鄂豫边区纷纷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为创建红四方面军奠定了基础。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领导下,在这里浴血奋战,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先后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四方面军主力西进后,边区人民先后配合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又坚持了5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李先念率领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党委、行政公署移驻大悟山,在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下,五师健儿战胜了敌伪顽的军事夹击、包围和经济封锁,取得了反“摩擦”、反“扫荡”斗争的节节胜利。先后歼灭了大量日伪军,开辟了以大悟山为中心的纵横千里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解放战争时期,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宣化店中原突围,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枪,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

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岁月里,鄂豫边区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有的冲锋陷阵,牺牲于枪林弹雨之中;有的坚贞不屈,就义于敌人的屠刀之下。仅大悟县先后就有7万多人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生命,在册革命烈士8000多人。为纪念革命先烈,铭记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继承先烈遗志,197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大悟县修建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陵园于1974年动工兴建,历时10年余,于1984年11月落成。

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碑1979年3月奠基,1984年11月落成。共占地1600平方米,碑身4米见方,高22.8米,全部用花岗岩石砌成。碑座西面,用黑色大理石凹刻着“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碑座东面,在大理石上刻写着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所撰写的碑文;碑座南北两面分别浮雕鄂豫边区军民坚持武装斗争,前仆后继,抗击内外敌人的场面。纪念碑正面向西,碑身的东西两面,均用白色大理石镶砌着框牌。西面框牌上,镌刻着李先念的亲笔题词:“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东面框牌上,镌刻着徐向前的亲笔题词:“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们的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纪念碑下建有40×40米正方形平台。站在平台上,极目远眺,四周群山烟云飘渺,山城英姿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纪念碑与纪念堂之间有191级水泥台阶相衔,使其形成整体结构,更加突现出纪念碑的巍峨雄姿。

中原突围烈士纪念碑于1996年6月27日奠基,碑址平台1200平方米,长12米、高6.4米。纪念碑碑型为卧式形状的军事地图,以常见的包围与反包围的箭头和弧线为形象语言,表现了当时突围的实际情况。碑的正前面是江泽民于1996年6月26日题写的“中原突围烈士纪念碑”碑名,背面镌刻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碑体中央连接两端的长弧体,表示国民党30万大军对中国共产党中原军区的重围,上方3个大小不同的巨型箭头,象征中原部队从3个方面胜利突围,红色花岗碑座象征大悟这块红土地。整体碑型,既象一团火焰,又似一簇劲草,使人联想到革命篝火在燃烧,革命先烈如劲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革命先烈的精神将永世长存,激励后人奋发向上。

徐海东亲属烈士陵园

徐海东亲属烈士陵园位于大悟县新城镇严河村马吼岭东约300米、公路北侧的山坡上。建于1949年10月,面积约5000平方米。1978年,在墓南侧辟平台立纪念碑,碑高10米,坐北朝南,为台体形,上有“轿”式斜坡顶,下面有正方形台脚,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矾石贴面,纪念碑正面有徐向前题词:“光荣流血”。左侧刻有亲属烈士名单及生平,右侧刻有徐海东逝世后中共中央所致悼词。碑前砌有半园形平台,约100平方米,四周用青砖、水泥制成石凳,外围植有马尾松。2009年又在墓及碑之间开辟广场,广场后山坡立雕塑,墓、纪念碑、雕塑均坐北朝南。2010年,徐海东大将诞生100周年之际,在陵园内又为徐海东大将塑造一座大理石雕塑像。整个陵园气势恢宏,花木拥簇。

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徐海东大将众亲属在他的启发和引导下,先后参加革命,共有66人先后为革命事业牺牲。其中,有徐海东的伯父徐有义,四哥徐元海、五哥徐元波、堂兄弟徐元大、徐元洪、徐元典、徐元兴、徐元庆,侄儿徐文初、徐文治、徐文阶、徐文庭、徐文郎、徐文熊、徐少东等。他们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一往无前,顽强拼搏。有的奋战杀敌,牺牲在枪林弹雨之中,有的威武不屈,就义于敌人屠刀之下,其慷慨悲歌,千古流芳!

徐海东由一名穷窑工,成长为解放军大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其功勋卓著,被毛泽东誉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一面旗帜”。2006年,徐海东亲属烈士陵园被大悟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店中原突围纪念馆

宣化店中原突围纪念馆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宣化店镇河西村。纪念馆坐南朝北,砖混结构,琉璃瓦铺顶,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抗日战争胜利后,坚持中原地区的斗争,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中共中央确定王树声率领的嵩岳军区部队南下,令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自粤北返,于1945年10月24日在桐柏山区的唐河县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正式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嵩岳军区部队和八路军南下支队,根据党中央指示,先后抵达桐柏地区,与新四军第五师汇合并组成中原军区部队。1946年1月,中原局、中原军区部队移驻宣化店。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两手,中原军区部队一面积极争取停战,一面坚决反击敌人的进攻。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牢牢牵制国民党30万大军。期间,党中央派董必武携巨款来宣化店慰问中原军民,周恩来敦促美、蒋代表同到宣化店实地视察和谈判。

依仗美帝国主义的支持,蒋介石有恃无恐,不顾广大人民的反对,以30万大军于1946年6月26日大举进攻,妄图用48小时歼灭中原部队。中原部队在李先念司令员指挥下,以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揭开了中国革命斗争史诗中极其悲壮的一页,奇迹般地杀出重围。冲破国民党军队一道道防线,粉碎其一次次围追堵截,胜利地实现了战略转移。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的起点,是埋葬蒋家王朝的开端。

为了纪念中原突围战役的伟大胜利,大悟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宣化店修建中原突围纪念馆。于2006年破土动工,2009年竣工。

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

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孝感市大悟县宣化店镇中心街南西侧。旧址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645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是前后三重的四合院式建筑。前厅与中厅之间两侧各有厢房一间,中厅和后厅之间各有两厢房。

1930年10月,罗山县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宣化店召开,成立了罗山县苏维埃政府,隶属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大会选举潘天诚为苏维埃主席,徐庶凤任县委书记。政府机构设军事指挥部、政治保卫局、革命法庭。下辖6个区(镇)苏维埃:宣化店为一区,丰店为二区,杨万店为三区,定远店为四区,潘新店为五区,周党、桂店为六区。1932年10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苏维埃政府转入地下活动,年底撤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确定王树声率领的嵩岳军区部队南下,令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自粤北返,于1945年10月24日在桐柏山区的唐河县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正式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并组建中原军区,郑位三任中原局代理书记兼中原军区政委,李先念任中原军区司令员,王树声任副司令员,王震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首道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主力部队共编为2个纵队和3个独立旅。嵩岳军区部队编为第一纵队,下辖第一旅、第二旅、第三旅;第三五九旅南下支队与第五师部队合编为第二纵队,下辖第十三旅、第十四旅、第十五旅第四十五团、第三五九旅。纵队直属中原军区领导,独立旅分属江汉、鄂东、河南3个军区领导。至此,中原地区人民武装力量,拥有3万余人的主力军和将近3万人的地方武装。

为了调动敌人,配合华北我军作战,中原军区部队主力于12月下旬开始向平汉铁路以东转移。1946年1月上旬,中原部队进至光山以南、礼山以北地区的宣化店。1月8日中原局、中原军区司令部进驻此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打响了解放战争第一枪,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

该处1930年10月至1932年10月为罗山县苏维埃旧址。1978年设宣化店纪念馆。1981年12月30日,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为全国百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6年,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以此处为重点,中央电视台拍摄了著名电视剧《中原突围》。

周恩来与美蒋代表谈判旧址(湖北会馆)

周恩来与美蒋代表谈判旧址(湖北会馆)位于孝感市大悟县宣化店镇河西村,距大悟县城东北50公里。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北朝南,由两进一天井组成,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229.31平方米。

抗日战争胜利后,各解放区均因蒋介石实行谈打结合,以谈掩打的反革命两手策略而遭到进攻。其中,中原解放区的形势日趋恶化,极可能成为全面内战的爆发点。面对中原解放区的严峻局面,周恩来电告马歇尔,提议同到宣化店视察。马歇尔在周恩来的据理力争下,不得不同意派军调部执行处长白鲁德(美国人)作其代表和国民党军令部长徐永昌随同周恩来到宣化店视察。1946年5月3日,周恩来由重庆飞往南京。5月5日下午,周恩来又飞抵汉口,连夜同美蒋代表协商有关视察宣化店事宜。作贼心虚的徐永昌为摆脱必然会碰到的难堪局面,托辞改派武汉行辕副参谋长王天鸣作为代表。

5月8日,周恩来、王天鸣、白鲁德一行于中午12时抵达宣化店,下午2时许,在宣化店“湖北会馆”举行军事调停会议,司令员李先念在会上历数国民党军破坏停战协议的事实,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严正警告国民党军不要玩火自焚。周恩来在会上亦严肃指出:中原战争如果爆发,必将宣布和谈结束,成为内战的起点。迫于事实和中外舆论的压力,美方及国民党方代表被迫于10日在汉口杨森花园,同中共代表签订了制止中原内战的《汉口协议》。

宣化店谈判,打破了蒋介石集团“围歼”中原部队的计划,推迟了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对中原军区的局势有了详尽的了解,对中原局、中原军区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中原部队的突围赢得了时间。

中共宣化店镇东峰庵党支部旧址

中共宣化店镇东峰庵党支部旧址位于孝感市大悟县宣化店镇大堰村东峰庵,距大悟县城东北55公里处。旧址房子为片石砌成,小青瓦屋面,内有一天井、两口水井,四周是围墙,面积318平方米。东峰庵内有十几间僧舍佛殿,建在一个古老的山寨内,山寨城墙坚固,寨内宽敞。在历次革命战争中,这里都是革命秘密活动的地方。1925年,出生于宣化店一带的郑新民、王思俊、郑新洲在河南开封、信阳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返回家乡,以教书为掩护从事革命发动工作。1926年夏秋,他们先后吸收郑作吾、郑墨林、李清白、甘元景、甘永耕、张宏良、张宏照等人入党,随后在宣化店东峰庵建立了党支部,郑新民任支部书记。这是罗山县境内组建的第一个支部。党支部以此为据点开展革命活动,在郑新民的领导下,1929年发动了著名的宣化店起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誉称“大别山之鹰”的何耀榜领导的革命武装也以此为秘密联络点,坚持了长达数年的游击战争。因此,东峰庵被誉为“革命古刹”。

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旧址

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旧址位于孝昌县花园镇牌坊村孙畈西湾3—12号。1949年3月下旬,国民党桂系部队一七一师进驻花园镇及其周边。为配合解放大军南下,桐柏军区第三十八军,联合江汉军区兄弟部队共同发起花园战役,歼敌2000余人,重创桂系王牌军第七军,为南下解放大军先遣兵团进逼武汉扫清了道路。

1949年3月,中原局在河南开封召开会议,正式宣布成立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军区。3月31日,江汉军区部队顺利夺得花园镇。4月下旬,鄂豫、江汉、桐柏3个解放区的党委、行署及军区的人员在孝感县花园镇汇集,驻扎于花园镇后,宣布了湖北省新的区划。 5月上旬,花园镇孙家畈祠堂内召开了“三区”主要干部会议。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决定,李先念任湖北省委书记,兼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湖北省军区司令员和政委。5月20日,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军区正式在花园镇成立,相关工作人员开始办公,机构开始运转,并将孙家畈祠堂设为办公地点。武汉解放后,由李实率领一批干部到武昌,为接管国民党省政府的前站,接着王宏坤、王任重以及王克文等人进入武汉,进驻武昌阅马场红楼。自此,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逐步搬迁至武昌。

2002年11月7日,花园镇孙家畈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旧址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抗大第十分校

抗大第十分校位于孝昌县小悟乡向阳村阳家燕窝湾。旧址原为“阳氏祠堂”。始建于民国初期,为砖木结构,坐西朝东,背靠山丘,由门厅、正厅、两侧厢房组成,内设天井,两重三间开,面阔15.6米,进深20.5米,总面积为324平方米,正厅为抬梁斗拱结构,正厅看梁上方有弧形回梁,还有雕花图案,天井两侧的立柱上雕有狮子玩绣球的精美图案。鼓皮在20世纪“破四旧”时被毁,仅有一阁子门,在其厢房木梁上横放,后来又因房屋需要加固维修,木梁结构也发生改变,多处支撑的木柱被砖墙替换了,但整个旧址外貌依旧,为青砖灌土,布瓦盖顶。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于1943年3月8日从外地迁来,李先念任校长,杨焕民任副校长。“抗大”主要培训部队干部,每期约1000人,分3个支队,每支队300人左右。在3个支队中,第一支队培训连级和营级军事干部,第三支队培训排级干部,以上两个支队为军事队。第二支队为政治队,培训营、连级政工干部。分校校址在项庙村,课堂设在阳氏祠,学员分别驻在铁匠湾、八姓湾、七房湾、大阳湾、项家湾、阳家燕窝和胡家西冲,副校长杨焕民常驻西冲。学员们每天起床都要打好背包,随时准备战斗。除完成学习任务外,还帮助群众搞生产劳动,对军属、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者更是关怀备至,忙时帮着耕种收割,闲时帮着挑水砍柴,还坚持天天打扫清洁卫生。学校纪律严明。学员们从不损坏群众的一砖一瓦,从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军爱民、民拥军的空气十分浓厚。学员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文娱活动,排演的戏剧经常公开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同年10月,郑位三以华中局代表的身份来鄂豫边区党委会和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工作,抗大第十分校举行了欢迎大会。五师副政委任质斌、分校政委郑绍文、副校长杨焕民出席大会,各支队的学员派代表参加会议。在欢迎大会上,郑位三传达了中央关于“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方针和在边区开展大生产的指示,鼓舞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和革命干劲。

在抗大第十分校办学精神的鼓舞下,根据地各级政府也领导群众办起了各种类型的学校或识字班,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县政府在新屋畈组建洪山公学,陈少敏任校长(后由简文、李实担任)。设有中学部和小学部,解决党、政、军干部子女和根据地青少年读书的问题。有的区办有高小,乡或保办有初小,但多数地方是私塾学堂,还有夜校和识字班。政府鼓励和教育私塾先生,要热情培养少年儿童。边区政府统一编印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农业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五师编印的军用课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敌人十四路,扫荡大悟山,第五师真勇敢,同敌人血战三天,打跑了日寇,保卫了大悟山”。“新四军共有七个师,我们是第五师,我们的师长是李先念,领导我们打东洋”。边区政府编印的农民识字课本现实教育意义很强。

新四军第五师建军纪念碑

新四军第五师建军纪念碑位于安陆市王义贞镇唐僧村彭家祠堂。

1939年5月,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从河南竹沟南下,进驻安陆赵家棚,建立以赵家棚为中心的安(陆)应(山)孝(感)抗日根据地。为统一武装,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湖北抗日游击大队和应山党组织领导的2个中队游击队等武装力量统一合编为新四军独立支队挺进团。1939年6月,陈少敏率领新四军信阳挺进队两个中队150余人和新四军竹沟留守处干部50余人,南下到达赵家棚,与李先念会师,武装人员编入了挺进团。6月上旬,李先念、陈少敏率新四军挺进团一大队,抵达白兆山地区,与应城抗日游击队的第三、第四支队和中共鄂中区党委会合,组成新的鄂中区党委,并将鄂中、豫南党所领导的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11月,组建新的鄂豫边区党委,将豫南、鄂中、鄂东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

1940年6月,李先念率纵队第一、第二、第八团队向白兆山地区进军,建立以白兆山为中心的京(山)安(陆)应(城)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并宣布取消新四军的番号。1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并统一组编华中部队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其中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组编为新四军第五师。2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任命李先念为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刘少卿任师参谋长,任质斌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41年4月5日,李先念率部于安陆王义贞店的彭家祠堂正式通电就职。5日下午,在彭家祠堂东侧团山脚下的一块场地上召开成立大会,李先念发表讲话,庄严宣告新四军第五师正式成立。到4月10日,部队一律使用新番号,并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第五师师部机关由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和卫生部组成。下辖第十三、十四、十五旅3个正规旅及第一、第二两个地方游击纵队和区党委警卫团,共计15000余人。第13旅旅长周志坚、政治委员方正平;第十四旅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张体学;第十五旅旅长王海山、政治委员周志刚;第一纵队司令员杨经曲、政治委员张执一;第二纵队司令员黄林、政治委员刘子厚。新四军第五师的建成,标志着鄂豫边区抗战和部队建设走上新的阶段。

彭家祠堂于1971年被拆毁。为纪念新四军第五师这支英雄部队,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1981年,中共安陆县委、县政府在彭家祠堂原址建立新四军第五师建军纪念碑。后因年久失修,碑体开始斑驳、倾斜、断裂。2003年7月,中共安陆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原址重建纪念碑,并增建了广场。重建后的纪念碑高9.1米,宽2.1米,用大理石建成。纪念碑立于广场正中央,广场分上中下三层,占地面积 2664平方米。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

暨京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旧址——腊树塆

腊树塆位于安陆市王义贞镇南北走向的十里山冲——钱冲国家古银杏森林公园内,与位于冲东的蜜蜂寨半山腰的新四军第五师野战医院旧址——寨凹遥相对应,主体建筑由两栋有百余年历史的清代民居组成。

1940年3月,李先念率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进驻腊树塆。李先念住中间主宅第二进厅屋,警卫员住第一进厢房,第三进为参谋人员住处。北面主宅第二进天井北侧,有一排马棚,新四军进驻后,改造成战士们的营房,第三进正屋是当时的会议室、作战室。孙家绣楼作为机要室,架有天线,设有电台。南面的3间柴屋是新四军进驻后搭盖的,作为马棚。上世纪90年代,腊树塆李先念住过的老宅墙上还残存着当年的标语:“作战要经济时间,利用空间”、“多一分检讨,少一分失败”、“创造新精神,革除旧习惯”。现在,因年代久远,字迹已模糊不清。

在这里,李先念指挥了著名的三战坪坝保卫战。坪坝是钱冲西南、大洪山南麓的一个山间小镇,是沟通京山、安陆、随县、应城等县的枢纽重镇,控制坪坝就切断了安陆日军与京山日军据点之间的联系,威胁日军从鄂西北至武汉交通线的安全。1940年7月、9月、10月,为粉碎日军在坪坝重建据点、钳制白兆山抗日根据地的图谋,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与日军进行了三次激烈争夺战。战斗地点均在京山坪坝和安陆相毗连的响堂塆、谢家店、崔家冲进行。三次坪坝保卫战极大地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横跨安陆、随县、京山、应城的白兆山根据地得到巩固,成为豫鄂挺进纵队及后来新四军第五师可靠的后方。钱冲成为边区党委、纵队(后为五师)军政首脑机关较长时期所在地,成为边区抗日指挥中心。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很长时间住在钱冲,留下了许多津津乐道的爱民故事。

这里也是京(山)安(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旧址。1942年2月6日,在钱冲腊树塆召开了京安县第一次行政代表大会,会期5天。到会代表有地方上有名望的士绅、县行政委员等50余人,鄂中行署娄处长莅会指导,开明士绅李睡悟主持大会,共产党员、大会主席曹冰清作工作报告。京八区代表李圭白受大家委托,给会议大厅写了一块“民主至上”的牌匾,取代了原悬挂大厅的“福禄寿禧”四字牌匾。会议经过协商、讨论,用无记名方式投票选举产生了“三三制”的京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和11名当选委员举行就职典礼,进行国民公约宣誓后闭会。京安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为建设和巩固白兆山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保存好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2年,安陆县人民政府将其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其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安陆市民政局募集资金对这里和新四军第五师野战医院旧址,按照整旧如旧原则,进行全面修葺。市民政局还会同市党史办征集到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实物,对其内部重新布展,制作了宣传橱窗和展览书橱,重现当年新四军五师(豫鄂挺进纵队)官兵英勇作战的历史场景,使之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

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位于湖北省安陆市赵棚镇区西端薛家山松柏翠林之中,占地180亩。烈士陵园由抗日烈士纪念碑、文物陈列室、怀念亭等建筑物组成。

1939年5月,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游击大队,从河南竹沟南下到达赵家棚后,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和鄂中区党委候补委员杨焕民在应山发展的两个中队武装合编成立鄂豫边地区第一个主力团——新四军独立支队挺进团。同年6月,陈少敏奉中央和中原局之命,率部队和干部200余人来到赵家棚与李先念会师,其部队也编入挺进团,开始开创以赵家棚为中心的安陆、应山、孝感3县接壤区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连接平汉铁路东西向的枢纽,是新四军第五师(包括其前身鄂豫挺进支队、纵队)和鄂豫边区的重要战略指挥基地和后勤保障基地。在这里,五师和边区的许多部队得到休整和补充。边区党政领导机关共召开重大会议7次。在根据地及边区同敌进行大的战斗44次。第五师和边区军械厂、被服厂、军用地图绘制所、《挺进报》和《七七报》印刷厂及敌后医院、抗大十分校等相继创办或长期坚持。抗日战争时期,在赵家棚地区牺牲的抗日烈士达700余人。

1984年3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安陆县委、县政府在赵家棚薛家山建设占地180余亩的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1985年10月竣工。陵园内建有碑高16.8米,碑座宽10米,占地3000余平方米,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碑名的“赵家棚抗日烈士纪念碑”;文物陈列室珍藏有抗战期间革命文物70余件及相关党史资料。1988年4月,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及夫人林佳楣来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凭吊,并亲手在烈士碑前植下一棵湿地松。

1999年、2001年,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两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第三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第二批国防教育基地。

龚华名烈士墓

龚华名烈士墓,位于云梦县沙河乡五湖村学校东15米处。

龚华名(1920—1942),女,隔蒲潭龚吴湾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3岁当童养媳。1939年11月,龚逃婚参加抗日队伍,到鄂豫边区洪山学校学习。结业后到汉孝陂地区作民运工作,任抗日政府秘书。1940年与中共云梦工委委员朱道平结婚。在党的教育培养下,迅速成长为一名立场坚定、工作积极热情的女战士。

1942年6月,龚华名随汉孝陂县委领导人到石羊区检查工作。由于叛徒告密,被日本宪兵队、保安队数百人包围。工作队发现敌情后,迅速撤退,突围至弯湖边。龚华名不会游泳,又怀孕,为了不连累战友,主动要求掩护大家撤退,拖住敌人,争取时间,就迎着敌人冲了上去。战友们泅渡,安全撤到湖对岸。龚华名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捕。

日军把龚华名押到驻长江埠的日军宪兵队。宪兵队长知道她是朱道平的爱人后,对她多方诱降,严刑逼供。龚华名忍受了皮鞭抽打、木杠压手指、铁丝穿乳房、割掉乳房等酷刑,都未屈服,未吐露汉孝陂县委和抗日武装的半点机密。日军得不到任何情报,便惨无人道地剖腹戮婴,杀害了龚华名。之后,上朱湾群众把龚华名的遗体安葬在离湾不远的稻田里,1973年,移至伍湖小学后面的高地上。1983年,又移至现在的墓地,立了一块水泥碑。2007年8月,云梦县政府对该烈士墓进行了翻修,加筑围墙,建成陵园形式,长、宽各8米,坐北朝南,由水泥墓冢、长方形青石碑和水泥场地构成,墓碑正面刻录龚华名烈士墓志铭,背面刻录烈士事迹简介。墓地占地面积64平方米。1984年2月17日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8月1日县人民政府对墓地进行了扩建重修。

汤池训练班旧址

汤池训练班旧址位于应城市汤池镇温泉度假中心东侧,与温泉度假中心连为一体,占地面积25.5亩,其中建筑面积6241平方米,由陈列室、烈士祠、陶铸旧居、李范一旧居等建筑组成。1984年6月12日挂牌成立。

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挽救民族的危亡。11月,中共中央驻武汉代表董必武同爱国进步人士、国民党湖北省建设厅厅长兼农村合作事业委员会主任石瑛协商,决定以建设厅的名义,在应城汤池开办“湖北省农村合作事业指导员训练班”(简称“汤池训练班”)。借培训“合作指导员”之名,培养一批抗日干部,建立发展鄂中党的组织,动员广大民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经周恩来、董必武指示,中共湖北省工作委员会决定,派省工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陶铸以共产党员的公开身份,到汤池训练班主持工作。汤池训练班的开办,得到湖北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委员、汤池农村改进实验区负责人李范一的大力支持。1936年12月至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止,训练班和临时学校先后培养了近600名抗日干部,他们以农村合作指导员的合法身份,分赴鄂中、鄂西北、鄂东南等地,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恢复和发展了党组织,发动与组建了抗日武装。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词:汤池是鄂豫边区抗日战略支撑点之一,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由于修建温泉度假中心占去一部分,汤池训练班旧址现有面积23.1亩。其中,各类展厅面积2548平米,馆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白鹭云集,鸟语花香。1992年12月16日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随着汤池温泉的开发,本馆接待参观学习的人数不断增加。年平均参观人数超过15万人次,更好地发挥了汤池训练班旧址红色教育的作用。

应城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应城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建成于1976年10月,位于市人民公园西侧,地处繁华的城中振兴街中部。主体建筑是一幢座北朝南的三层楼房,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在正面楼顶的边沿,立着原湖北省委顾问委员会主任许道琦题写的“应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应城撤县建市后改为应城市革命烈士纪念馆)10个红色大字。

纪念馆二、三楼为陈列厅,共有14个展室,陈列300余张珍贵历史照片,130多名革命烈士的画像及生平简历,38个收藏实物的陈列台柜。二楼展示的主要是党的创建与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不同革命阶段,应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有曾经在应城进行过革命活动或考察工作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画像;有反映膏矿工人悲惨生活的图片;有威震鄂中的“应抗八条枪”;有战争年代本地党政军领导机关颁布的命令、文告、文件和书信;有应城革命历史上重大战役和战斗的简介。三楼展示的是彭铁、许白昊、张谦光、季伟等130多名革命烈士的画像、生平和战斗的场景。据不完全统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应城涌现出了有名可考的烈士近千人。

应城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自建馆以来,年接待参观、教育对象近万人,为应城广大中小学生开辟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第二课堂。1994年,纪念馆被应城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平章小学

平章小学位于汉川市庙头镇集镇上。校内古木参天,环境幽雅,布局合理,藏书丰富,拥有精良的教学设施与体育设施。它的前身是鄂中第一个中共县级党组织诞生地全人小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全人小学的旧址上建了庙头小学。为缅怀王平章烈士的丰功伟绩,1953年,中共汉川县委、县人民政府报请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庙头小学改名为平章小学。1979年,李先念副主席指示由国务院和地方财政拨款重建平章小学。1985年11月18日,王平章生前战友、原中央纪委副书记郭述申来校视察,并为学校题写校名。王平章烈士纪念碑、纪念馆位于平章小学校园内,碑立于学校正大门后、校操场前,碑基为三阶正方形大理石,碑座为正方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贴满红色大理石,碑座高2.21米,上塑王平章烈士半身铜像,高1.74米,由1500多斤青铜铸成。纪念馆坐落在主教学楼侧面,为一幢二层楼的楼房。纪念馆内悬挂着42幅介绍烈士生平的图片和王平章烈士生前战友、原中共八届中央委员郑位三于1950年亲笔撰写的《先烈王平章事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平章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二十八军军政委。1933年3月中旬,红二十八军奉命向鄂东北转移。28日,部队进至河南商城门坎山(今属安徽金寨)时,与敌遭遇,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2岁。

为了缅怀先烈,1989年,庙头镇委、镇政府拨专款兴建了王平章烈士纪念馆。1995年,县委、县政府将该馆定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市政府将王平章纪念馆进行扩建和改建,并新立了王平章烈士铜像,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为铜像亲笔题词。2005年8月,被汉川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孝感烈士陵园

孝感烈士陵园分南北两园。

北园位于孝感市城区西北部的后湖之滨,建成于1952年;南园位于孝南区书院街光明村西部,建成于2006年。北园占地19亩,三面环水,与后湖游乐园融为一体,滨湖路沿西北向绕园而过。园内松柏肃立,樟柳成荫,绿草遍地,羽鸟纷飞。整个园区显得肃穆而清静。主体建筑物有新建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21.6米。碑的正面镌刻着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亲笔题写的碑名“孝感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十个金色大字。纪念碑的右侧是2个烈士纪念亭,面积20平方米。左侧是烈士墓群,28名烈士长眠于此。2006年,由于北园烈士祠的整体拆迁,在孝南区书院街光明村建成占地面积30亩的南园。南园位于市郊,西依澴河大堤,其他三面皆为农田;北距槐荫大道约1000米,南距316国道800米。地势平坦且低洼,四周空旷。园内种植有樟、桂、松、柏等树木及杜鹃、梅花、三叶草等花木。主体建筑物有烈士事迹陈列馆1座,面积2000平方米。正面“孝感市革命烈士陵园”九个大字为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词;烈士纪念堂2座,面积500平方米;烈士纪念亭2个,面积20平方米。

孝感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片红色沃土。在革命战争年代,孝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里,曾经分属鄂豫皖苏区和湘鄂西苏区,又长期是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指挥中心,为新四军第五师的重要活动地域。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块光荣的土地上战斗过。无数共产党员和人民英雄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缅怀先烈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继承革命的光荣传统,1952年,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建立了孝感烈士陵园。其主体建筑有革命烈士纪念堂、烈士事迹陈列馆、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亭、烈士墓群等。

为便于管理,孝感地区民政局于1980年设立孝感地区烈士陵园管理处。每年接待前来祭扫瞻仰烈士、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大中小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5万多人次,为促进孝感市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3月,孝感烈士陵园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湖北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2月,被共青团市委、市民政局等单位命名为“全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3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