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摘要)


孝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摘要)


一、“九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九五”时期,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孝感第二次创业为目标,应对环境变化,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克服了市场疲软,战胜了“两涝两旱”严重自然灾害,较好地完成了“九五”计划,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速度、效益和后劲同步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九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达到262.5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GDP5220元,年均增长14.2%。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格局发生转变。全市财政收入达到13.78亿元,年均增长18.7%,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25%。三次产业结构由“八五”期末的40.8∶30.8∶28.4调整为27.5∶39.8∶32.7。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5.3%;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三大龙头和十大产业化重点项目资产总额达到20.6亿元;乡镇企业持续发展,增加值达到115亿元,年均增长12%。工业保持主导地位,增加值年均增长17.8%,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5.3%。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长1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亿元,年均增长17.3%。“调头工程”实现预定目标,民营经济占GDP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成长,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5%上升到13%。

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巩固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得到长期稳定。城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梯次推进的企业宝塔型格局已经形成。十大企业集团按照“四跨”标准实现资本扩张,资本总额达到80亿元以上。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改制面达到75.3%,116家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国有行列。国有企业改革和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计划、财税、金融、投资、价格、外贸、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改革平稳推进。开放引进取得新的成绩,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出口总额累计2.33亿美元,年均增长12.8%,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27亿美元,是“八五”时期的3.1倍;法国雷诺、德国西门子等一批“三资”和“三线”企业先后来孝感投资兴业。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重点建设成就显著。“九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81亿元,是“八五”时期的3倍。其中,国有及混合经济单位完成投资189.2亿元,是“八五”时期的3.1倍;集体经济单位完成35.7亿元,是“八五”时期的3.2倍;个体私营经济完成56.1亿元,是“八五”时期的2.8倍。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九五”中后期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加快水利设施、交通通信、农村电网、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较好基础。全市投资总额1000万元以上的骨干项目实施248项,总投资211.6亿元,完成投资126.5亿元。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三期农业综合开发、汉北河府河综合治理、黄麦岭矿肥结合工程、汉川电厂二期工程、雷诺汽车等137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完成投资82.4亿元。新增灌溉面积16万亩,新建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1座;新、改建二级公路257公里,新铺油路1100公里;新增电话交换机21.9万门,移动通信24.8万门,无线市话交换机2万门。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九五”期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316元,年均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6元,年均增长6.7%。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6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平方米。提前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解决2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孝南、云梦、应城、汉川进入小康县市行列。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逐步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7%。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孝感学院、孝感职业技术学院经国家批准成立,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办学取得突破。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均自然增长率下降到4.1‰。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孝感图书馆、孝感中心医院医技大楼、孝感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等社会项目相继建成。旅游事业加快发展,旅游人次年均增长16%。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市取得良好成效。

在充分肯定“九五”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较低,人均GDP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发展不足,产业优化升级进展较慢,区域经济的特色不鲜明;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大,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困难;区位优势发挥不够,大流通发展不快;经济的开放度低,外向型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弱小;城镇下岗失业职工较多,就业的压力较大;控制人口规模,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政府管理职能、法制观念、体制环境、社会保障体系等领域的转变和完善,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二、“十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十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总揽全局,按照第二次创业的战略部署,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进体制、科技和环境创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和民营经济,加快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必须遵循八项原则:

——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走扩张总量和提高质量并举的路子;

——坚持以发展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坚持以体制、科技和环境创新为动力,构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坚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坚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二)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两大优势,实施依托武汉、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抓好汽车、盐磷化工、食品、建材建筑四大支柱产业,突出农业产业化、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民营经济、市场建设五大重点,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区域经济特色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社会保障与就业、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前翻一番、全面实现第二次创业和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1、经济发展

——GDP年均增长9%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0.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5%;人均GDP年均增长8.5%;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1.2∶41.5∶37.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500亿元,年均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

——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五年累计利用外资8亿美元。

2、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年均增长5.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

3、社会事业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总人口控制在520万人以内;

——城镇化水平达到38%;

——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以上,普通高校在校生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达到2‰以上;

——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98%,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6%;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到23.5%以上,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资料提供:市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