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机制 建设新职院

运用新机制 建设新职院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友清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彭汉庆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1998年批准组建的新型高校,其前身是孝感教育学院、财贸学校、卫生学校和机电工程学校。在合并之初,原有四校中有两所学校负债共达2300多万元,历史包袱很重;学院面临思想难统一、观念难转变、建设资金匮乏等15大难题。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坚持教育创新、艰苦创业,遵循教育规律、依法自主办学,建立了一套新的运行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快速健康发展。校园面积由500亩增加至860亩,增长了72%;建筑面积由17.5万平方米增加到26万平方米,增长了48%;校内实验实训设备价值由1500万元增加到4600多万元,增长了206%;图书馆除新增电子阅览系统外,图书由原来的40万册增加到55万册,增长了38%;学院的校风建设、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和综合实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建立办学理念创新机制,初步形成了高等职教的系列办学思想

思想决定出路,解放办学思想、更新办学观念是高职院校推进教育创新的前提。学院将高等职教观念创新和办学理论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程来抓,建立办学理念创新机制,形成了初成体系的高等职教办学思想。

一是转变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观念。建设新职院,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等靠要的思想泥沼中解放出来,从传统意义上的公办高校发展模式中摆脱出来,从普通本科压缩型、普通专科克隆型的职教办学巢臼中解脱出来。为此,学院把办学观念突破和办学理念创新作为一切工作的先导,按照第三次全教会赋予高职院校的职责和任务,每年组织一至两次全院性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每次讨论都有总体计划,分项分专题进行。大讨论带来了全院教职工办学观念、教育教学观念的大转变、思想的大统一,有力地推动了四校实质性顺利合并、专业整合、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管理升华以及办学理念的创新和实践。

二是合理借鉴和国际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推进与国内外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1999年至今,面向国内,组织了三次南北考察活动,考察组带着问题出去,满载硕果而归。学院作为主办者或承办者,在校内举行了全省高教研讨会、全省医学职教研讨会、全省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研讨会等有一定规模的学术会议,达到了开阔视野、交流探讨、取长补短的目的。四年来,院领导和教师代表随教育部、省、市代表团出国考察四次,学院也接待了来自美国田纳西州大学、法国亨利·布里松学院、英国桑德兰大学等10多所国外高校考察团的访问,并与这些高校实现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三是框架架构和与时俱进。由于办学思想的大解放,办学观念的大转变,以及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全体师生大胆实践和创新,几年来,学院形成了初成体系的办学理念。这些理念可以集中概括为“学院以人才培养和教学为中心、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中心观”,“特色职院、重点职院、本科职院”的发展战略,“艰苦创业、团结拼搏、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的校园精神,“靠质量立院、靠人才发展、靠管理增效益、靠专业显特色”的治校方针,“以德为魂、以能为本、以勤为径、以创为先”的育人方略,“高质、强能、实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出路在市场、生命在特色、活力在机制、建设在人才、发展在拼搏”的“五在”崛起之道,“双证、双师、双教、双纲、双材、双基”的“六双”教改目标,“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与国际职教接轨”的大职教思想。我院初具体系的高等职教办学思想引起了各级领导、国内专家和国外同仁的广泛关注和重视,2000年以来,先后有60多所国内同类院校来我院考察交流。

二、建立面向市场办学机制,全力改善办学条件

改善和优化办学条件是高职院校当前要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作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诞生的高职院校,更要勇于并善于面向市场、走向市场、运用市场这个无形的巨手来运作教育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四年来,我院以“把学院引向市场,让社会参与办学”的思路,盘活内部资源,引进外部资金,筹集1.2亿元,改善了办学条件,更新了实验实训设施,加强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室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教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得到了优化。

一是资产置换。原孝感教育学院地处城西,与主校区相隔较远,不利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学院抢抓三江航天集团从远安调迁孝感的机遇,经过艰苦谈判,与三江航天集团达成协议,转让了原孝感教育学院不动产,既解决了原孝感教育学院的历史债务,又为主校区建设注入了资金。

二是借贷募捐。学院根据1999年前后国内建筑市场相对疲软的状况,把握第三次全教会后投资商看好教育发展的先机,学院妥善调度资金,有效地保证了主校区8.5万平方米的工程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的更新。目前,借贷款已基本还清。

三是招商引资。学院积极参与省市招商引资的大循环,利用多种途径和机会推介高等职教的发展和高职院校的建设,招商引资已显成效。澳门曾国伟先生的澳林影像公司参与我院办学,协议分三步投资3000万元,目前已经到位1000多万元创办澳林影像分中心与我院合办影像、艺术专业,开发建设了两栋高水平的学生公寓。

四是股份制。我院在后勤实现一次性剥离改革成功后,按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尝试以企业运作方式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将后勤总公司的部分设施项目,以股份的形式向社会和教职工出售,盘活了固定资产以谋求新的发展,把流动资金用在教学、实训这个刀刃上。通过股份制改造,既为学院滚动发展筹集了资金,吸引了社会关注,凝聚了教职员工的人心,强化了教职员工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责任感,又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荣辱与共、同舟共济、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是育人的根本,学院以竞争、公平、效益为目标,建立了竞争激励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柔性人才战略。针对新时期人才分布状况、人才流动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学院大胆实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战略,铺设求贤路,架构校友桥,敦睦故里情,面向国内外引进人才,聘请了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美国俄亥俄州大学诺顿教授、哥伦比亚大学韩照红教授等4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兼职教授,常年从大型企事业单位聘请120多名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学院规定,教师获得相关技能等级证方可取得教师资格证。有效发挥了传帮带作用和鲶鱼效应,激发了全体教师的整体活力,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明显改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院532名专职教师中,有正副教授156人,1/3以上教师拥有双职称。

二是以岗定薪。学院打破大锅饭,不发无效之钱,推行岗位系数工资制,将每个职工的档案工资分成7∶3,70%作为基本工资,30%作为浮动工资列入岗位工资,岗位工资有行政和教学两大系列,分数量和质量两类,分类考核核发。不工作者只拿基本工资的70%,并逐月递减。岗位系数工资制做到了向教师倾斜、向骨干倾斜、多劳多得、优质优酬、适当拉开分配档次。

三是竞争上岗和末位待岗。学院精简机构,打破终身制和铁交椅。不设无事之岗,不用无用之人,全员实行聘用制,所有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四年来,组织了2轮23批次的竞争上岗,共有2000多人次踊跃参加。竞争上岗打破了原有四校的板块结构,促进了干部、教师的融合;打破了职务、职称终身制。我们推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极大地激发了干部、教师的潜能,教师自觉充电、自费进修的劲头大大增涨,全院现有80多人在重点院校攻读研究生,每个专任教师每年自觉到企事业单位实践两个月。学院对于每个岗位制定了规范的岗位职责和严格的考核标准,按1%至2%的比例实行末位待岗。在事业聚人、感情系人、待遇留人的氛围中,全体教职员工人人都有压力,个个都有动力,人人都在谋求创新,个个都在寻求超越。1999年以来的三个暑假,全体教工自愿放弃休息,或充电或加班,一人要干几个人的工作,有的职工为了工作一再推迟婚期;有的职工与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有的同志既搞教学,又当班主任,还负责行政工作;老教授重返讲坛,诲人不倦;老专家全身心投入教学督导工作,发挥余热。正如原科技部副部长韩德乾同志在院考察所言,孝感职院与有些普通本专科院校相比,是一年干了几年的工作,几年干了几十年的工作,创造了新时期地方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奇迹。

四、建立校企联合机制,办出高等职教的特色与水平

学院瞄准“高质、强能、实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走自己的路,大力推进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进程,在校企纽带和产学研的链条中培养人才,初步办出了高等职教的特色。

一是以市场为依托建设特色专业、重点专业,深化教学改革。学院的每个专业都成立了专业管理委员会,专业管理委员会由企事业单位的老总与高级技术人员、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科研院所的专家和我院教师组成。专业设置和整合以市场调查为基础、可行性论证为前提。全科医学、会计电算化、康复和涉外护理、汽车检测与维修、网络工程、建筑装饰、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都是在把握经济社会的最新动向,适应市场迫切需求的基础上设置的,高级护理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学院把专业建设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紧密结合,不断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例如财经系为了搞好专业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先后上到财政部、中央人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信托总公司、证券总公司了解最新情况和动态,下到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上市公司进行调查,了解新时期经济社会究意需要什么规格的人才,需要人才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以此确定专业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重点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同时学院以“应知”和“应会”为目标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广泛运用分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交替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有效教学方法。学院花大气力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信息化进程,建成了1000兆校园网、30多套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制作系统,广大教师能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学院在校内还建立了一套向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倾斜的投入机制,对于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教师进修和实训优先批准,实验室建设优先投入,图书优先配套,教师授课待遇提高10%,重点专业建设课题完成后予以重奖,三年内拿出了50多万元奖励重点专业的骨干教师。在新机制的激励下,全院形成了人人想重点、个个创特色的氛围。

二是架构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的每个系都与一个县市建立合作关系,每个专业与一至两个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型关系。学院除在校内建起了120个实验实训室以外,在省内外还建立了130多个挂牌的实习实训基地。孝感是一个建筑之乡,常年有五十多万建筑大军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上,人文艺术系和财经系的三个专业与建筑相关,他们把实习实训基地建在工地上,建筑队伍拉到哪里,课堂就延伸到哪里,毕业生就到哪里就业。在学校——企业——社会整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背景下,护理系探索出“宽口径、活模块”的教学模式,机电工程系探索出“做学教”的教学模式,医技类教学探索出“三个一”的教学模式,显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育人特色。

三是开展技术攻关和科研合作,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三江航天集团、福星科技、多佳股份、4404厂有50多位专家在我院作兼职教授,我院利用雄厚的教育资源为这些企业培训员工,并开展技术攻关和科研合作,仅2000年就获得国家专利6项。院属亚光医用电子技术研究所研制的ZT—12型生物组织自动脱水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系列产品批量生产,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2/3,产品还远销东南亚和非洲。院属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与东北某军事单位研制的部队农场管理系统软件已申报了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学院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技能比武与科研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对学生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熏陶作用,学生在校期间开展科技攻关已蔚然成风。我院大二学生冯华栋、李向科研制的隐形眼镜取戴器于今年4月获得国家专利。

五、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实现办学的良性循环

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招生是前提,培养是手段,就业是目的。在高职院校客观面临招生难、管理难、就业难的形势下,我院把招生、培养、就业三个分离的环节作为整体来运作,实现了办学的良性循环。

一是推行订单教育。招生和就业本来是学校工作链条中有先后之别的两个环节,学院反其道而行之,将就业作为“招生——培养——就业”单元链条的起点来审视,发挥学院花大气力建立起来的产学研“网络”的作用,推行订单教育。武汉香格里拉大酒店看好我院毕业生的质量,2000年6月向我院“订购”50名学生,学院当年组织高质量的生源,在校内建了一个“香格里拉班”。医学博士周俊安教授是我院校友,现任深圳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我院在深圳广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2001年深圳社区医院在我院“订购”了200名全科医学专业学生。订单教育的实行,优化了生源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归属感和上进心,有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和立业。

二是架设人才培养工作平台。学院建立办学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到实习单位、人才市场、用人单位进行信息调查,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学生家长进行抽样调查,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及时反馈到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循环系统中去,作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依据与指导。湖北联谊公司与财经系联合开办了市场营销专业,该公司与财经系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公司老总和部门负责人提供第一手资料,参与财经系的课程改革,联谊公司评价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是下得去、用得上、上手快、能力强。

三是实行毕业生跟踪服务制度。各系院都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学院定期举办校友论坛,使就业二字在学生进校之初就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学院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0多个就业服务窗口,常年开展毕业生推介和服务工作,学院就业服务中心的大门还向往届毕业生敞开,为他们提供资金、智力等方面的支持,毕业生涌泉相报,一方面向学院捐钱捐物,另一方面吸收应届毕业生在其公司里就业。由此带来了2002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8.33%的可喜局面。

六、建立办学环境创新机制,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的崛起尤其需要一个良好的办学环境,良好办学环境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帮助。在办学环境创新这个大工程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学院对自身位置进行正确定位,对自身功能进行系统界定,在此基础上,协同推进环境创新机制,实现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学院建设。市委、市政府把孝感职院定位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想库、先进文化的辐射源、技术创新的推进器”,把学院建设列为十件实事之一。市委书记、市长曹世佑同志还亲自驻校挂点。从1999年至2002年的四年间,曹世佑同志先后十多次带领市直部门和孝南区负责人来学院现场办公,解决学院建设与发展中的问题。市政府在一期工程建设中给予政策倾斜,减免各项税费2000多万元。对于学院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市委、市政府给予大力的舆论支持和政策倾斜,较快地推动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授予我院“团结、廉洁、实干领导班子”、“最佳文明单位”等十多个荣誉称号,给孝感职院人巨大鼓舞和鞭策。

二是学校苦练内功提升软件水平。学院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挂牌上岗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大力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素质教育,在养成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基础上,推行严教严管的学生管理制度,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建成了具有特色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泡菜理论层面上的育人氛围日趋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得以树立,学院已成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摇篮。

三是求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理解。学院力求成为科学技术的辐射源、文明的传播地和道德的首善之区,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活动,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获得了广泛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四年来,学院收到学生家长的感谢信和用人单位的致谢函500多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工人日报、望新闻周刊、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孝感日报等媒体用较大篇幅报道学院建设与发展情况,是对学院工作的充分肯定和巨大鞭策。

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WTO,特别是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高等职教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将抢抓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全力推进学院的“二次创业”,在今后三年内,实施“六三”工程,即引资三千万元,新征地三百亩,建设好机械电子实验实训中心、医学技术实验实训中心、教育技术中心“三大中心”,新(扩)建附属惠济医院、图书馆、体育馆三大项目,加强重点专业、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做到规模、质量、效益“三统一”,实现“特色职院、重点职院、本科职院”的三大目标。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化特色建设,打造质量品牌,推动学院可持续发展,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培养一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