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富庶文明的新应城

建设富庶文明的新应城

中共应城市委书记何霞江

应城市人民政府市长聂元清


1986年6月30日,应城撤县建市。具有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应城,掀开了新的一页。

应城东邻武汉,西扼荆襄,北依大洪山,南带汉江水,因昔日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而得名。应城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尽领风骚。门板湾、四龙河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陆续发掘,展示着她悠久灿烂的远古文明;石膏、岩盐、温泉等地下矿藏资源的全面开发,又为她赢得“膏都盐海”的现代桂冠。

历经风雨十五年,写就辉煌在人间。15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应城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推动了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0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十强”;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文化、体育、科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称号;连续两届荣获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称号,跨入全省小康县(市)行列。

建市15年是应城综合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15年,是城乡面貌改观最大的15年,也是全市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15年。

——区域经济竞争力日益增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资产存量优势,突出发展主题,克难求进,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5.9亿元,财政收入2.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67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3.42倍、8.4倍、11.58倍、5.64倍。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盐业化工、机械制造、石膏建材、食品饲料和纺织塑料等五大支柱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湖北神风公司、青啤(应城)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迅速扩张,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龙头;“红双圈”纯碱、“熊猫”食用盐、“世纪”燃油箱、“玉兰”石膏粉等700多种名特工业产品走向全国,30多种名优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进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转变,被列为全国商品粮、优质米、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和全省粮棉大市、生猪“三优”市。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构建粮食、棉花、水产、畜牧、林特五大产业化框架,形成“粮棉油、菜瓜林果茶、畜禽、水产品”四大农业经济板块;培植发展黄滩酱油、白玉面条、无铅皮蛋、富民饲料、豪丰龙王米等“农”头企业,叫响白湖莲藕、聂山茶叶、三结豆皮、人和荸荠、临江芋头等农业品牌。乡镇企业迅猛发展,镇村集体企业转民率达到97%。2000年底民营经济在总体经济中的份额已占40%以上。刘垸粉笔、三结豆皮、白杨膏粉等一大批专业村形成了规模和特色;城中私营经济小区、光明大市场、皇经堂大市场等一批民营经济载体相继建成;广达实业公司、恒天药业公司、正德实业公司等一批产值过千万元的民营大户不断涌现,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新阶段。企业改革突出产权制度改革这个重点,因企施策,多法并举,加速资本运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市直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乡镇企业改制面达到95%以上。神风公司兼并、租赁多个停产企业,纺织行业整体对外租赁经营,探索出一条抓大活小、整体搞活公有资产的有效途径。城镇住房制度等各项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安居工程”列入国家试点,月圆小区建成“全省最佳安全文明小区”和“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坚持把培植发展后劲的着力点放在招商引进办项目上,大力实施“以外引外”、“老乡外交”和“回归工程”,形成了全民招商、全方位引进的可喜局面。“九五”期间,全市利用外资3941.8万美元,引进内联资金12.9亿元,引进兴办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618个,青啤(应城)公司、永昌石膏公司等一批企业纷纷落户应城,成为应城经济新一轮大发展的增长点。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城市综合功能日臻完善。与1985年相比,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由2.4平方公里扩大到9.8平方公里,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由1.2万吨提高到6万吨;城市公交发展迅速,“畅通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绿地率达31%,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院院有景点”的“五有”特色,“森林进市区,花卉入家庭”,构成了园林城市的秀丽画卷;根据“北区抓配套,南区抓骨架”的思路,加快城南新区建设,“再造一座新城”的目标正在变为现实。东马坊、长江埠两地与中心城区对接加快,推动了集镇、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邮电、电力、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汉宜公路应城段的拓宽,长荆铁路应城段的修建,内河航道的疏浚,使城市载体功能和服务功能日益增强,规模和品位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欣欣向荣。努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进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行列;高考万人平连续4次居孝感市第一,普教职教比翼齐飞,办学条件大大改善,被评为全国“两基”达标先进市;文化、体育双双跨入全国先进县(市)行列;《应城日报》获全国统一刊号,广播电视、有线电视设施设备日趋完善;卫生事业充满生机,血防工作连续三年受到国家奖励和表彰,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人们的婚育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生育秩序明显好转,建成省级计划生育“三为主”先进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依法治市、以德治市,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2000年与1985年相比,城镇职工人均工资净增48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63.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储蓄存款分别增长36.8倍、29.7倍。人民生活质量逐年提高,精神生活日益丰富。15年来,建成了应城广场、应城会堂、街心公园、体育馆、奥斯卡影宫等一批休闲娱乐场所;兴建了月圆小区、泰和花园、城东小区、城南小区等一批文明小区,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房改前的6.65平方米增加到2000年的13.26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27.5平方米;市民拥有耐用消费品已由传统“四大件”逐步过渡到彩电、洗衣机、电冰箱、音响,空调、家用电脑等;通过环境治理,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汤池温泉风景区、短港避暑风景区、文峰公园、门板湾遗址、烧香台森林公园、周总理纪念馆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将逐步形成境内“三日游”的格局。

历史的巨轮驶入新的世纪,为应城加快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在今后的五年里,应城人民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走以优促特、以特制胜的发展路子,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步伐。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建设富庶、文明、民主的新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