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奋力建成楚天强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奋力建成楚天强县

中共云梦县委书记刘义明

云梦县人民政府县长夏贤格


近几年来,云梦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实现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由1995年第38位,上升到2000年第18位;1998年—2000年,连续三年跻身“全省经济效益十佳县市”行列,跻入全省经济强县、全省小康县行列,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示范县、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初步实现了由地域小县向经济强县的阶段性跨越,为云梦新世纪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前二十年的宏伟目标,建设楚天强县是我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走在全省发展前列的奋斗目标。这是我县在初步实现由地域小县向经济强县的阶段性跨越之后,发展进程中又一个新的里程碑。结合云梦的实际,我们制定确立的奋斗目标和总体发展思路是:瞄准“一个目标”,坚持“两个为主”,加速推进“三化进程”,就是瞄准在本世纪前十五年力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楚天强县这一目标,坚持以开放为主导、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措施是:

(一)坚持以开放为主导,立足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抢抓沿海发达地区部分产业正在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全方位敞开大门,主动承东接西,充分发挥我县区位、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把云梦办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产业梯次转移的投资基地。充分利用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条件,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推动机电、轻工、盐化、建筑建材、农副产品等抢占西部市场,走向国际市场。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拓宽招商引资的渠道,调动全民招商的积极性,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二是进一步做好依托武汉的大文章。加强与武汉的经济、技术、信息、产业对接,尤其是加强与武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积极参与武汉举办的大型经贸活动,借台唱戏,发展自己,努力把云梦建设成为武汉第一辐射圈中的投资热点、经济亮点。

三是进一步打造招商新平台。按照省级高科技工业园的标准,加快云梦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步伐,依托园区现有企业,着力引进兴办工业项目,优先发展高科技项目。力争用5年时间,把园区建成3.5平方公里的环境优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的多功能经济开发区,落户一批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成为吸纳各类现代生产要素的“洼地”和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一是以壮大活小为重点,不断优化工业结构。对重点骨干企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进行改造,通过上项目、抓技改、争上市,实施开放重组和资本扩张,实现“裂变式”发展。通过3—5年的努力,使富思特集团、宏博集团、杜邦云梦蛋白公司等三大骨干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实现双翻番,尽快建成全国最大的包装企业、全国最大的井矿盐生产企业和亚洲最大的植物蛋白生产企业。同时,加快现有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把一批有优势、有潜力的企业,培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排头兵。从而在全县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基础,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梯次企业结构。

二是以培植民营企业为重点,切实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促进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使之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生力军。加大对改制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在信贷、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加强服务;积极推进民营企业的机制创新,引导企业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帮助民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促进有市场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再上台阶。同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不断扩大股份制企业中的民营成份,吸纳民间资本,突破企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

三是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切实提高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县现有的工业体系优势,重点发展新包装材料、盐化医药、生物工程和绿色食品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5年左右的艰苦努力,力争再有2—3家骨干企业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四是以扩张工业经济规模为重点,走速度、效益同步提升的路子。着力新上一批重点项目,并抓好项目的储备和开发;加大资本营运的力度,大力推进企业跨地域、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使优势企业快速实现资本扩张,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全县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3—5家,上市企业达到2家,企业提供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

五是以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为重点,推动工业经济提档升级。广泛开展信息化工程建设,以信息技术作为新的推动力量,改造传统工业。以三大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示范,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造,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抓紧引进和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全方位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5—10年的努力,使全县80%以上的工业企业能够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三)坚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水平

一是调整方向,准确定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市场农业、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紧跟世界“绿色消费”潮流,大力发展无公害生产,努力建设国家绿色食品开发示范县,把我县建成江汉平原重要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紧盯国内国外两大市场,着力培育“天梦”等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以优质品牌占领、拓展市场。突出抓好非农产业的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小城镇发展。

二是大力开展农业招商。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实际,用足用活现行的土地政策,切实做好“稳制活田”的文章,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吸纳工商资本开发农业,引进先进技术改造农业,运用先进机制发展农业;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吸引一批有能力、有技术的农民回乡从事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引进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农业开发,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打工经济、农庄经济、流通经济三大经济,积极引导分流干部、下岗职工领办兴办一批农庄,促进农业效益的提高,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是全面提升三大产业。抢抓我县已经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和全省养禽示范县的机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全面完成生产基地的无公害标准化改造任务,使全县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优质粮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建成优质生猪养殖区、优质蛋鸡养殖区、优质肉鸭养殖区和观赏鸟养殖区等四大生态型畜禽养殖区。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壮大杜邦云梦蛋白、楚嘉利食品、晒湖禽业、龙穗麦面、隔蒲恒升等龙头企业的同时,着力发展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龙头企业,以此来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

四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税费改革,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的政策,扎实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并完善新的农税征管机制。大胆探索税费改革后的农村工作新方法,着力解决好土地抛荒、乡村债务和发展集体经济三大难题。

五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科学制定“引农进镇”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有实力、有能力在城镇生活的农民进镇落户,成为小城镇的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高起点规划,逐步完善小城镇的功能,提升品位,形成特色。坚持“产业化、民营经济、小城镇、招商引进”四位一体,同步推进,着力培育小城镇的产业,构筑小城镇的支撑。力争通过10—15年的发展,使我县人口分布形成城区、集镇、农村人口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

(四)坚持全力推进环境创新,全面增强对外吸引力

一是着力打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以争创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为契机,大力开展环境创优活动,着力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并在全县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大力开展诚信乡镇、诚信行业、诚信企业、诚信公民等评选活动,引导和推动环境建设,全力打造“诚信云梦”这块金字招牌。

二是着力营造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加快行政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和规范行政服务中心、政府采购中心、招投标中心、会计核算中心等四大中心的运作,为人民群众和投资经营者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是着力创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坚持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党政机关、企业和公民的行为,着力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执法违法的问题,逐步推行综合执法,切实做到政府依法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事、企业依法经营、社会依法管理。

四是着力构筑良好的人文环境。继续巩固省级文明城的创建成果,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充分挖掘我县丰富的楚文化底蕴,大力弘扬楚文化,不断提高全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营造明礼重德、团结友爱、温馨祥和、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五)加强班子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努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楚天强县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精诚团结,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楚天强县,需要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明确责任,把思想、精力和意志集中到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上来,形成一个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工作氛围;需要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坦诚相见,默契配合,紧紧围绕全县工作中心,拿实招,干实事,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整体效能;需要党委加强与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不断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讲求民主,调动全县上下共图发展的积极性。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遵守党委议事制度,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通过各级领导班子的以身示范,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县上下的积极性,始终如一地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楚天强县献计谋智、共图发展。

3、勤政廉政,树立班子良好形象。组织全县各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继续推行领导干部廉政建设定期报告制、述廉制、诫勉谈话制、责任追究制、考评否决制等制度,进一步树立党员干部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用好的作风选入,选作风好的人,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切实转变作风,坚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围绕全县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开展调查研究,促进各项工作圆满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