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今后工作的着力点

全市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今后工作的着力点

孝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周良斌


多年来,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全局,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各项劳动保障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两个确保基本实现并得到巩固。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市场就业机制加速形成。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的职业技能开发工作不断向前推进。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初步建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已经建立,在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明显。在自身建设方面,劳动保障系统始终坚持两手抓,全系统连续两届被评为市级文明系统,市劳动局和四个县市劳动局连续两届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当前,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正处于十分重要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一是宏观经济环境日趋改善,但新旧体制矛盾仍然存在。各级党委、政府对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党的十五大确定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把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深化改革,稳定社会和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制度建设。随着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国有企业改制、改组并将逐步走出困境,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这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但是,旧体制遗留下来的企业富余人员增多,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工资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构不太合理,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城乡一体化、所有制多元化带来的新挑战;面临着改革深化、结构调整、人口老化提出的新任务;面临着以人为本,强化服务,贯穿劳动者生、老、病、死全程产生的新课题。

二是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但劳动力供需矛盾仍然突出。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地区间协调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及加入WTO,必将开发新的就业岗位,促进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合理流动。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农村商品流通渠道的拓展和小城镇的发展,必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个体、私营、“三资”、外商投资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家政服务业的兴起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目前,虽然我市国有企业大多转民,其他产业也在改革中发展壮大,但是可提供的就业岗位还是十分有限。预计全年全市需要再就业的下岗职工将达到3万人,结转的失业人员1万余人。还有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需要开发就业,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三是社会保险筹措机制不断完善,但基金支付压力仍然巨大。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手段得到加强,征缴率有望进一步提高;非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为社会保险注入了新的血液;国有企业脱困搞活,缴费能力将得到改善;经济发展,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奠定了基础;社会保险基金运营机制逐步建立,为其保值增值提供了保证。

但是,人口老龄化的局面已经显现,离退休金需求越来越大,社会养老负担逐步加重;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企业关、停、并、转、破产力度加大,失业保险金面临严峻考验;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医疗消费水平趋旺,医疗保险支出增加。我市社会保险基金积累支付能力尽管排在全省靠前位次,但是,县、市、区之间积累不平衡,去年已出现收支难以平衡的局面。

四是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日益健全,但劳动关系处理仍有难度。随着《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将有助于劳动关系的依法建立和调整;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推行,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和仲裁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将有利于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宏观经济环境日趋改善,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不仅为逐步解决旧体制的难点创造条件,也将为新时期劳动关系调整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但是,经济成份多元化,用工形式多样化,带来劳动关系复杂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频繁,带来了劳动关系动态化。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处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改制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面临着诸多矛盾。部分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不依法签订或严格履行劳动合同、不参加社会保险、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仍会发生,劳动争议案件尤其是集体争议案件将可能进一步上升。

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将压力变动力,在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努力开创劳动保障事业新局面。

(一)以维护稳定为大局,狠抓“两个确保”不放松。

继续把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巩固两个确保工作成果。一是领导挂帅,确保工作到位。继续把两个确保工作作为首要工作来抓,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一抓到底。一把手要亲自挂帅,研究政策,加强协调,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强化措施,确保资金到位。做好两个确保关键在资金。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重点向三资企业、民营企业、新办企业扩展,力争做到应保尽保。加强对缴费基数、缴费人数的核准、稽查工作,主动协助税务部门加大征缴力度,提高征缴率。坚持“三三制”筹资原则,强化企业筹资责任,争取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生活保障金、养老失业金缺口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加大帮困资金的筹集力度。三是完善制度,确保发放到位。进一步健全个人帐户发布、查询制度、“两个确保”定期通报制度、重点监控制度、预警预测和重大紧急情况报告制度,确保发放到位。四是严肃纪律,确保责任到位。继续把两个确保纳入目标管理,强化目标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因工作不力,酿成社会不稳定事件的要严格追究主要领导和直接经办人的责任。对挤占挪用“两个确保”资金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二)以社会保险规范化管理为重点,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进一步规范养老、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更加扎实地做好参保登记、稽核缴费基数、清理规范统筹项目、严格退休审批等基础工作。

2、进一步规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全市在全面实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基础上,把着力点放在规范发放上来。切实做好以规范数据库资料,规范业务流程,规范稽核办法,规范发放职责,进一步夯实社会化发放基础。

3、进一步规范医疗保险管理服务行为。医疗保险管理服务要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进一步加大“两定”管理力度。要加强对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监督管理,完善“两定”竞争机制、制约机制和“退出”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给付办法、结算方式及个人帐户管理办法,探索体现医、患、保三方内在机制的费用结算方式,实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同时完善办法,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

4、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申领发放办法。建立个人缴费记录制度,对失业职工的管理实行审核、办证、发放失业金“一条龙”的前台服务。

5、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按照扩面工作目标,结合实际,组织扩面专班,抓大户、破难户、开新户,走上街头、深入家庭、融于职工群众之中。既要打好扩面攻坚战,也要建立扩面的长效机制。既要做到各险种应保尽保,又要巩固现有参保阵地,防止保源流失,特别是努力做好下岗、失业职工的续保工作。

6、健全网络,推进社区管理。社区是劳动保障服务与最低生活保障服务的工作重点及交汇点。各地要抓住当前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推进劳动保障管理服务进社区,积极创造条件,为下岗、失业及离退休人员提供政策咨询、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医疗保障、生活娱乐、保险代理、权益维护等综合系列优质服务。

(三)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培训和鉴定水平。

一是分级负责,加大培训鉴定力度。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利益共享”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培训鉴定管理体制;依托部门、行业和社会各界力量搞好技能培训,组织社会各方面专家搞好考评、鉴定,加强上下内外配合,形成培训鉴定工作合力,努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鉴定为龙头、以培养高素质的适用人才为目标、程序规范、政策完善的职业培训鉴定体系,逐步实现培训鉴定市场化、序列化、规范化。二是适应需要,培训高素质适用人才。适应市场需要,完善培训方式,拓展培训领域,提高培训层次,努力培训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深化技工学校教育体制改革,调整布局,优化结构,灵活办学,在体制、模式、机制、管理、教学等方面大胆创新。大力发展劳动预备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依托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开展创业培训、适用技术培训、技术等级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指导企业开展多形式的在职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计划,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构建劳动者终身培训体系。三是搞好衔接,实现培训和就业相结合。坚持培训与就业的统一,技能与待遇的统一,把技能水平作为确定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和工资收入的重要依据,做到政策上相互配套,部门间相互配合,工作上相互促进,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四是拓展领域,提高鉴定质量。把鉴定对象从公有制企业向非公有制企业拓展,从城镇向农村推进,从企业向社会发展;把鉴定职业工种从传统制度、服务领域向新工种、新职业、边缘和交叉领域、公共服务行业、经营管理职业延伸。

(四)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

一是拓展领域,主动扩大再就业。认真研究、正确把握加入WTO给就业带来的影响和机遇,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要求,把握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调整就业工作思路,确立就业新观念,积极发展弹性大、灵活性高和多样化的就业形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拓展家政服务、保安保绿、家电维修和生活护理等服务业,把社区作为再就业的新的增长点。组织和鼓励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发展民营、私营、个体经济,到郊区发展高效农业、养殖业、种植业。

二是强化服务,加快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大力加强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依法加强对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及行为,打击非法用工,健全信息网络和就业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完善“一条龙”服务承诺制,努力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政策咨询、劳动保障业务代理等综合服务。研究完善就业政策,联合有关部门督促、检查、落实就业场地、小额贷款、费税减免等优惠政策,积极推进《优惠证》制度实施,促进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继续开展特困援助活动,摸清现状,落实方案,逐一建档,采取社会互济、结对帮扶、接续保险、托底安置、开发就业等形式,合力帮助特困职工保生活,实现再就业。

三是城乡统筹,大力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抓住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户籍制度改革契机,清理取消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工资分配与社会保险的限制政策,努力建立城乡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村劳动力到乡镇企业就业,从事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创汇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稳定农业从业人员队伍;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非农产业,发展信息、技术、营销服务业,实现就近就地转移。

(五)以健全机制为重点,深化用工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建立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继续推进用工分配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在符合条件的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中推行年薪制,进一步健全经营管理者业绩评价体系,探索规范经营管理者持股激励制度。在企业基本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绩付酬,能增能减,拉开管理、技术、营销岗位与其他岗位收入的档次。积极探索科技骨干试行年薪制科技成果折价入股参与收益分配办法,并选择部分企业进行试点。实行工资收入与经济效益、技能挂钩,企业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接轨,年薪制与岗位工资同步实施,加强对最低工资管理的监控,建立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二是全面规范劳动用工行为。针对劳动关系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加强政策研究,推动各类企业,特别是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的有雇工的个体经济组织,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指导企业从实际出发,建立平等竞争的用工机制。发掘劳动者的潜能;加强对劳动合同签订、续订、变更、终止和解除各个环节的基础管理,保证劳动合同得到有效履行。在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中大力推行平等协调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对集体合同的签订、履行及执行国家用工、工时规定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切实维护职工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三是健全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逐步将其覆盖主要行业和流动性强的职业(工种),促进劳动力在不同行业之间合理流动,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切实发挥其对工资分配的调控指导作用,建立企业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促进企业工资随经济效益增长而合理增长。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检查监督和对优势企业工资分配的监控,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调制度,落实职工在企业工资分配中的民主参与和监督权利。

(六)以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为前提,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工作。

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日常巡查和专项监察,对侵害职工权益问题突出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实行重点监察。要及时掌握企业拖欠职工工资情况,依法严肃查处非法克扣职工工资的行为。对经营困难拖欠职工工资的企业,要指导其采取积极措施,确保职工基本生活。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及时妥善地处理好群众反映的各类信访问题。密切与同级工会组织、企业组织、新闻媒体等有关方面联系,充分发挥舆论和社会监督作用。建立和完善举报制度,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加强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杜绝因劳动争议引发集体上访尤其是越级上访事件。劳动争议处理要进一步完善办案程序和制度,加强仲裁庭建设,强化庭审功能,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