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工作

经济体制改革工作


【概况】1999~2001年孝感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因机构调整,工作职能变动较大。1999年3月25日,体改委归口管理的房改办移交市建委。在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中,将归口管理的市医改办划归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组织国有企业改革的职能移交给市经贸委。机关本身更名为市人民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体改办行政编制10人,事业编制1人,内设秘书科、综合调研科、产业与宏观体制科。受市政府办公室委托,管理市证券监督管理办公室(事业编制10人)。

市体改办主要工作是对孝感市经济体制改革带全局性、超前性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负责企业上市工作;负责对上市公司全程管理;指导全市6个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和6个省级、省管开发区管理工作。

三年间,单位分别获市委、市政府先进、模范单位表彰7次,其中1999年、2000年分别获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支持农村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表彰,1999年获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先进单位表彰。

【规范运作上市公司】上报的福星科技公司股票于1999年6月18日成功发行5500万股社会公众股票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1年5月又向省体改办上报了四四?四厂、中包云梦薄膜厂、汊湖渔业、黄麦岭磷化工、湖北通达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上市后备企业。至2001年全市有39家股份有限公司基本规范。对运作不规范的股份公司,2000年按有关法规取消了13家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格。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1999年7月10日—11日,’99湖北孝感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汉川举行,会议邀请了北京和省里经济改革专家和学者及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及分管领导,市直有关部门,重点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市委书记张昌尔、市长曹世佑在会上讲了话。会议交流了改革经验,研讨了深层次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至2001年,全市县市区属国有工商企业已有757家进行了转民,占总数的95%。通过放小转民,盘活资产14.49亿元,安置职工24238人。

为了抓好资本扩张,促进支柱产业壮大,全市以10大企业集团为首的骨干企业收购、兼并、租赁小企业70多家,盘活并聚集资本10亿元以上。黄麦岭磷化工公司和中包云梦薄膜厂分别实施了17.4亿元和1.49亿元的债转股。

【依法破产安置职工三万余人】2000年,全市企业破产终结52家,死而后生的企业40家,盘活资产6亿多元。应城市啤酒厂“动态破产”法被省体改委作为中小企业改革典型案例向全省推广。市机床厂因严重资不抵债,2000年8月29日,以市体改委副主任陈贻先为组长的破产清算组进驻机床厂,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是豁免企业债务6193万元;二是与港商、台商及省内外30余家公司洽谈,至2002年10月,完成了法律规定的各项程序,以730万元的价格将市机床厂生产区内的土地、房屋整体出售给了孝感鸿昌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三是按政策,完成了每个职工的安置工作;四是组建了生活区物业管理公司,并进行了房改;五是成立了九洲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全厂700多名职工没因企业破产而出现群体上访事件。

【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再上新台阶】抓开发区的体制创新和环境创新。全市一大四小开发区经济运行平稳,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较大增幅。全市开发区1999年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4亿元,同比增长23.4%;销售收入28.1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润2.1亿元,同比增长22%。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14亿元,同比增长15.2%;实现工业总产值46.2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工业增加值12.52亿元,同比增长26.3%;实现利税1.74亿元,同比增长13%。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市各开发区立足区情,确立“三结合”、“四为主”的工作思路,采取全员招商、专班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措施,共引进项目96个,实际利用资金6.45亿元。


【综合改革试点镇建设和发展步伐加快】抓试点镇的综合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5个试点镇经济发展加速,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较大。2001年,全市5个试点镇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44亿元,同比增长15.6%;财政收入6316万元,同比增长17.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974元。

积极做好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及全省第二轮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申报工作。2001年底,马口、长江埠、道桥、肖港、水、小河等镇已列入全省第二轮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名单,长江埠办事处、马口镇已完成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的申报工作。组织完成了小城镇综合改革培训工作。先后两次组织试点镇有关人员赴广东、新疆学习培训,了解掌握全国试点工作动态,借鉴外地经验,收到良好效果。


市人民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领导成员名单

主  任  赵诗书

副主任  邱国新  陈贻先

(陈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