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种植业


【概况】1999~2001年,全市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依靠科技进步,突出本地特色,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市场农业、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粮经作物面积比由1998年的64.5∶35.5调整到2001年的50.7∶49.3。二是主要农产品优质率大幅提高。全市抓住实施农业“四优”工程的契机,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2001年,全市优质稻谷总产12.69亿斤,占水稻总产量的46%;双低油菜籽产量199万担,占油菜籽总产量的97.3%,基本实现了双低化;获得绿色食品标识的产品达到23个,占全省的22.8%,居全省各市州首位。三是调整效益稳步提高。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6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建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档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1999年,全市按照“大基地、大品种、大产业”的开发思路,在107、316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孝感段路域分段建设了以莲藕、早蜜桃、蔬菜为主的果蔬景观农业走廊,初步发展形成30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带基地;在府河、河、汉北河和汉江流域建设以水生蔬菜(茭白、菱角)、早熟易收农作物为主的种植走廊,初步形成了20万亩避灾减灾农业示范基地;在南部四县(市、区)发展双低油菜,北部三县发展优质中筋小麦,初步发展形成了南部百万亩优质油菜,北部80万亩中筋小麦两大板块基地。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健全。一是市场网络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全市建有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30多个,集贸市场400多个,季节性的贸易货栈1000多个,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网络。省级南大水果批发市场年瓜果交易量80万吨以上,交易额在8亿元以上。二是农产品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大军。到2001年底,全市参与和服务农产品流通的农民达42万人,占农业劳动力的23%。其中,各类农产品经销大户6580户,经销联合体2170家,年经销额在10万元以上规模的1.5万人。

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1999~2001年,全市投资近亿元,先后建设成功安陆七里河、应城东马坊、汉川新河、云梦伍洛、市开发区农业园等5个市级高新技术农业园,8个县级农业园,100个乡级农业园,总面积2万亩。各级农业园积极推广应用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成为最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和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基地。迷你黄瓜、樱桃蕃茄、名优花卉苗木等新品种,无土栽培、苗木克隆、微灌滴灌、大棚烟熏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2001年,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7.9%。

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到2001年底,全市纳入产业化经营农户58.83万户,耕地190.6万亩,建成连片基地426个,面积159.8万亩。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56个,龙头企业总产值达到25.4亿元。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5个,5000万~1亿元的龙头企业6个。孝感麻糖米酒集团、应城(粮食)实业集团、孝南南大集团、杜邦云梦龙云蛋白集团、大悟齐天花生集团等企业在国内的知名度日渐提高,共有18个产品获得农业部颁发的绿色食品认证标识,成为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1999年~2001年,全市农牧业成果累累,先后获得省部级成果奖25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省级丰收计划奖1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部级农业技术推广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政府星火奖1项(四等奖)。

【粮食生产】全市粮食生产在面积和总产上呈逐年递减的趋势。1999年粮食面积568.92万亩,总产46.67亿斤;2000年粮食面积调减为469.26万亩,总产39.53亿斤;2001年粮食面积424.44万亩,总产33.89亿斤。

水稻是孝感市粮食生产的支柱,种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60%左右,稻谷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80%左右。1999年全市水稻面积347.46万亩,其中早稻94.5万亩,中稻143.24万亩,晚稻109.23万亩,稻谷总产38.26亿斤;2000年水稻面积273.23万亩,其中早稻53.52万亩,中稻151.32万亩,晚稻68.39万亩,稻谷总产31.47亿斤;2001年,全市水稻面积265.32万亩,其中早稻50.78万亩,中稻164.43万亩,晚稻50.12万亩,稻谷总产27.6亿斤。全市水稻生产的特点是总面积逐年调减,特别是劣质早籼稻面积调减幅度较大,而优质中稻面积逐年扩大,水稻生产更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1999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优质稻米工程,孝感市优质水稻生产发展较快。2000年,在全省首届优质稻米评审活动中,孝感共有8个品种(系)分获一、二、三级优质稻米,占全部21个获评品种(系)的38.1%,居全省各地市州首位。到2001年,全市优质稻面积发展到142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53.5%。小麦生产仅次于水稻。1999—2001年,全市小麦面积和总产逐年调减。1999年小麦面积168.93万亩,总产5.64亿斤;2000年面积131.75万亩,总产4.61亿斤;2001年面积调减为100.89万亩,总产3.99亿斤。孝感杂粮主要有大麦、蚕豌豆、荞麦、红薯、玉米、高粱等。1999—2001年,全市杂粮生产适应市场需求,面积和产量呈迅速扩大趋势。1999年杂粮面积52.53万亩,总产2.8亿斤;2001年虽然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杂粮面积58.23万亩,总产仍然达到2.3亿斤。

【棉花生产】1999—2001年,全市棉花生产在调整中围绕“三个转移一个稳定”做文章,即由山坡岗地向正田正地转移,由单一种植向间作套种转移,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转移,稳定集中高产棉区。1999年,棉花种植面积32.46万亩,总产50.03万担;2000年,棉花面积33.7万亩,总产50.49万担;2001年棉花面积35.46万亩,总产55.22万担。三年来,全市始终把优化棉田布局,推广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实施“棉田增效工程”、棉花“丰收计划”等工作放在首位,努力增加棉农收入。实施“棉田增效工程”,为棉区棉农年人均增收80元以上。2000年在汉川实施棉花丰收计划,推广“棉田高产高效模式栽培技术”应用面积10.7万亩,平均亩产皮棉151斤,较常规植棉亩平增产11.2斤,合计增产119.04万斤,增收476.16万元。

【油料生产】1999年~2001年,全市油料作物面积逐年扩大。1999年,油料作物面积113.745万亩,油料总产243.87万担;2000年,油料作物面积150.675万亩,总产324.73万担,总产超历史;2001年,油料作物面积152.085万亩,虽然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油料总产仍然达到了280.486万担。

油菜是孝感主要的油料作物。1999~2001年,全市油菜面积逐年扩大,单产、总产逐年提高。2001年,全市油菜面积达到119.13万亩,占油料作物总面积的78%;油菜籽总产204.5万担,占油料总产量的72.9%。三年来,全市大力实施“优质油菜工程”,油菜生产基本实现双低化。全市农业部门积极开展优质油菜种子生产,大力推广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秋冬实施栽培、配方施肥、必施硼肥等高产保优栽培技术,促进了全市双低油菜生产的发展。

花生是孝感平均单产最高的油料作物。1999年,花生面积18.495万亩,平均单产479.33斤,总产9004.8万斤;2000年,花生面积22.2万亩,平均单产482.53斤,总产10713万斤;2001年,花生面积22.71万亩,由于受到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影响,平均单产只有261.73斤,总产5942万斤。近几年,积极推广地膜花生覆盖栽培及花生施钼技术,地膜花生比露地花生亩平增产200斤,增收200元。

【果树生产】1999~2001年,孝感果树生产发展较快,新技术不断推广应用,新品种不断试种成功,果农效益稳步提高。2001年,全市果园面积13.335万亩,水果产量462853吨。近几年推广的新技术,一是果树的高接换种技术。2001年,全市果园高接换种面积25000亩,主要在银杏、梨树、葡萄、柑桔等水果上进行;二是果实套袋。2001年,梨树套果面积达到1200亩;三是水果设施栽培。全市设施栽培草莓500亩,主要分布在安陆市和孝南区,选用日本丰香品种,利用塑料大棚栽培草莓,每亩获利1.2万元。(1)桃:桃子一直是孝感市水果的拳头产品。到2001年,全市桃子面积发展到9万亩,占果树总面积的70%以上。其中孝昌县达到6万亩,成为早熟蜜桃第一大县。(2)银杏:2001年,全市银杏面积25万亩,安陆市为银杏主产县,面积达到20万亩,安陆市政府将银杏树定为该市的市树。1999年,安陆市开始开发银杏产业,在国内外中医、营养、保健等多方面的专家的指导下,研究出“太白银杏茶”、“银杏香枕”等系列产品,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3)板栗:2001年,全市板栗总面积33.5万亩。大悟县是主产区,2001年达到30万亩,集中产区在宣化、高店、丰店、东新、三里一带,每年外销板栗2000万斤。宣化镇建起了全省唯一的板栗市场。

【茶叶生产】2001年,全市茶园面积9.114万亩,茶叶产量1171吨,主要分布在大悟县和孝昌县。2001年,两县茶园面积分别为3.78万亩和3.48万亩。1999~2001年,在抓好低产茶园改造的同时,还抓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一是推广名优茶机械制作技术,引进杀青机、多用机系列,振动理茶机、炒锅等机械,使全市制茶质量和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是推广茶叶良种无性系繁育技术,先后引进福鼎大白茶、龙井43、大白毫等优良无性茶树良种。到2001年,全市无性系良种繁育500万株。三是引进茶叶冷冻保鲜技术。大悟金鼓茶厂、万寿春茶厂等先后引进了设备,每年5月份就把没有销售完的高档茶放入冷库中,到11月份再拿出来销售,茶叶色泽翠绿,商品价值高,每斤可增值30元。四是推广有机茶生产技术,应对入世挑战。2001年,大悟、孝昌等地已建立有机茶生产基地500亩。2000年,大悟县黄站镇万寿春茶场,孝南区杨店镇川茶场被省农业厅授予“湖北十大名茶厂”,“大悟寿眉”、“川龙剑”、“凤凰龙井”等被评为“湖北省名优茶”,“鄂茶杯”第3届金奖、银奖,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银奖,被第三届农业博览会认定为湖北省地方名牌产品。

【蔬菜生产】1999—2001年,全市蔬菜生产实现了蔬菜生产由季节性供应到周年均衡供应,冬菜夏吃,夏菜冬吃,蔬菜供应无淡季的转变;实现了农民种菜由家庭副业向多经主业的转变;实现了蔬菜生产由完全依赖自然气候向设施化栽培的转变;实现了蔬菜的产量、产值占农作物小头向农作物大头的转变。2001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含菜用瓜)155.22万亩,总产量61亿斤,种植面积是1986年14.23万亩的近11倍,产量居全省第二位,仅次于武汉市。2001年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1200斤。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在生产上应用的面积逐步扩大。2001年,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55万亩,大棚设施栽培面积8.5万亩,遮阳网覆盖面积240万平方米,还在孝感市高新技术农业园建成一座4000平方米的全自动智能温棚并投入使用。2001年,云梦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55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蔬菜生产上的科技贡献率由1986年的28%提高到2001年的58%。突出特色品牌,壮大基地规模,到2001年,全市建成孝南、云梦沿汉宜线的10万亩莲藕基地,孝南肖港的万亩香葱生产基地,汉川庙头的万亩黄花生产基地,安陆巡店的万亩白花菜、万亩南乡萝卜基地,云梦的十万亩时令蔬菜、万亩土豆、万亩包菜基地;孝昌花园的万亩白皮莴苣,大悟的野生山味菜生产基地,为蔬菜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加工转化能力逐步提高。全市有蔬菜加工企业65家,全年加工蔬菜1.8亿公斤,创产值2亿元。孝南区毛陈镇年加工盐渍藕800吨,大悟县年加工香菇500吨,这些产品不仅国内俏销,还远销日本、菲律宾、东南亚和港澳地区,实现出口创汇。珍稀、菇菌类蔬菜引起消费者青睐。2001年,全市珍稀菜产量达到11.2万吨,食用菌产量达1万吨,这些蔬菜生长在空气新鲜的林地环境中,没有受到废气、污水、农药、化肥和浮尘等有害物质的污染,被誉为健康食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植物保护与检疫】在农作物病虫监测与防治中,继续推行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责任目标管理,全面推广植保“三化”技术,即农作物病虫预测网络化、农作物病虫预报可视化、农作物病虫治理无害化。大大提高了病虫预报的准确率,病虫情报准确率达到95%。2001年将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推向社会,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好评。在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中,大力实施稻田无螟害、蔬菜无公害、农田无草害和棉田无虫害工程,实现了有效控害,确保安全的目标。植保工作受到部、省、市的肯定。1999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孝感区域站并投资80万元建站,2000年被湖北省农业厅和孝感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2001年被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评为全国测报先进单位。1999—2001年植物检疫工作积极适应孝感市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和主动应对我国加入WTO的挑战,全面开展有害生物的疫情普查,做到摸清家底,科学监测,有效控制,广泛宣传《植物检疫条例》等相关法规,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大力开展植物及植物产品市场检疫,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有效杜绝了新疫情的传入,控制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三年来共计检疫种子、种苗及农副产品2575批次,13347吨,为确保全市农业生产安全作出了贡献。【农村能源】1999~2001年,根据党中央有关“退耕还林后要解决好农民的生活用能问题和治理与改善生态环境”的精神,孝感市农村能源做了如下四方面的工作:在大悟、孝昌县组织实施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项目”,实现了农户“家居生活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庭院经济高效化”的目标。实施“阳光工程”,推广高效节能新产品——太阳能热水器。全市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达1.7万平方米,节能(标准煤)达0.68万吨,经济效益达156.4万元。实施农村能源基本建设工程。按照农村(户)生产、生活、厕所、养殖于一体的“四位一体”模式,共建设完成猪沼果(菜、粮、渔)等模式的沼气池2700多口,达3.24万立方米,促进了全市高效生态庭院经济的发展。依法加强了节能产品的生产、经营的许可证管理,规范了全市节能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市场秩序。

【农村环境保护】市政府颁发了《孝感市农业环境保护暂行办法》,全市各县市区政府均出台了地方性的农业环保政策法规,促进了全市农业环保事业的发展。三年来,全市依法调处农业环境污染事故106起,为受害农户索赔直接经济损失41.8万元,避免造成的农业间接经济损失达1.37亿元,保护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开展了全市农业污灌区面积的调查和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设立府河、河、大富水三大农用灌溉水系的水质、大气、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点172个,获得监测数据4200多个,为农业环境管理和治理及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开展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率的市场检测,共检测各类农产品中农残、重金属和亚硝酸盐含量样品1740个,获得检测数据4560多个,指导了居民的安全消费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市农业局和市工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保护青蛙的通知》,全市在市集贸市场、餐馆、宾馆和酒店等场所悬挂“保护青蛙、人人有责”等内容的警示牌7600余块。查处捕杀、贩卖农业有益生物案件86件,放生青蛙6800公斤,蛇类3200多条。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全市共举办不同模式、不同规模和特色的生态农业试点44个,试点面积113.2万亩,实施面积97.5万亩,取得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食品工作】1999~2001年,在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工作方面,通过争取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营造了良好的绿色食品发展环境。一是加强宣传培训工作,提高了全社会的绿色食品发展意识。二是加强调研与协作,注重做好绿色食品发展的技术服务工作。三年来,全市已有14家企业的23个品牌获准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标志(其中A级绿色食品有21个、AA级产品一个、无公害食品一个),年总产量12.23万吨,年总产值5.34亿元。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达24.1万亩和40万只(头)畜禽养殖基地规模。促进了农业和农产品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创汇农业的发展,工作在全省名列第一位。同时,依法加强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和规范市场行为的执法管理,树立了绿色食品的产品形象。还办理人大、政协委员有关“发展绿色食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管理”等方面的提案、议案和建议共13件。抽检市场蔬菜农残样品1320个,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农业信息】农业信息一直作为孝感市农业局的重要职能工作。1999年以来,农业信息工作在争创一流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已连续多年跻身于全省农业信息、全市党委信息、全市政务信息工作的先进行列。到2001年,全市市县两级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骨干人员有2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以上。服务内容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宏观的市场经济大农业转变,由单一的抓生产技术向生产、加工、流通、管理、品牌、创汇等农业产业化方向拓展。信息收集发布由被动型、滞后性、单向传递向主动型、及时型、多向互动的服务方式转变。服务对象由过去主要面向领导和生产者转变到经营、加工、中介、外商等服务主体。信息传递由过去7天纸质发展到1天电子网络。把农业信息的网络向下延伸到基地、公司、乡、村、户。加强横向联系,加强与有关兄弟单位的信息交流,以部《农产品市场周刊》、省《农业信息快报》、市《农业信息》为载体,聘请有关涉农部门和各类农产品市场人员为农业信息员,努力扩大信息采集的来源。市农业局农业信息常年采集发布50余期300余条,加上综合材料信息,共计400余条。每年均有150余条次被国办、省厅和省市领导亲自签批,进入高层领导的决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市农业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农业信息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市委办、市政府办信息先进单位,多人被评为先进个人。【农业项目建设】孝感市农业基本建设投入资金稳步增长,重点项目得到了顺利实施。1999年~2001年,农业专项项目投资总额达6540.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110万元,省投资110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018万元,自筹307.5万元。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项目下达计划总投资90万元。其中:农业部投入无偿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65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18万元。购买孝感城区北京路土地12.6亩。

实施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2001年,经市农业局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终获国家计委批准落户孝感。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其中国家无偿投资4000万元,该项目是孝感市种植业建国以来一次性争取国家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为全市粮食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孝感市农业局领导成员名单

局    长  喻雨林

副 局 长  高福初  马云波

纪检组长  肖继林

(郭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