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阶层变化

一、1949-1977年阶层变化

孝感的社会结构变化,因为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以 1978年为界,可以明显区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大的不同时期。改革开放前,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孝感的社会结构变迁,大体以 “阶级斗争”为纲,主要由于所有制的调整,一些社会阶级、阶层逐步消失。

社会职业结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是随着社会进步逐步向前发展。在改革开放前约3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和 “文化大革命”等大的历史阶段,孝感的社会职业阶层结构,一直发生着许多既细微又突出的重大变化。

(一)土地改革时期的社会职业结构 (1949-1954年 )

解放初期,社会人口按城乡居住地和劳动所在地的不同,可以分为农业在业人口和非农在业人口两大部类。城、乡区分,对通 7方便、商贸节点众多的孝感,在解放前就已经形成。正式的户籍制度,虽然到上个世纪 50年代中后期才正式建立,但对孝感社会职业阶层划分一直影响深远。据调查,解放初期孝感农村劳动力占95.27%以上。非农在业人口,基本占比在5%左右。

非农在业人口,分为七个职业阶层。1954年,其占就业人口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工人0.29;商业服务业员工占比0.80;专业技术人员 0.81;党政机关工作人员0.14;个体工商户2.29;私营业主0.10;其他 (不便分类的阶层,下同)0.30

注:改革开放前,提倡和实施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就业方针,也不承认失业,因此改革开放前孝感的社会阶级、阶层划分,以在业人 口为基本对象。


(二 )“一化三改”及之后的社会职业结构 (1955-1965年 )

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前,孝感县在业人口的所有制结构,突出表现在国有单位比重相对较少,占比最高不过2.34%。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相对较多,占比最高达到2.59%,但私营业主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

由 1955年逐步展开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特别是 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个体农民逐步转变为集体农民,原来的地主、富农,与所有农村公社社员一样,都不再拥有土地所有权,而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此间,通过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一大批手工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的户数逐年下降。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工商业户到 1962年完全消失。

此间,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全民所有制的工人、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和比重逐步增加。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职业阶层 (1966-1977年)

农民人数与比重缓慢下降,非农就业人口在缓慢增长,其中国有集体单位的工人、商业服务业员工、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数 比重增加较多,但个体经济成分消失。

改革开放前,孝感社会职业结构变迁,因为受到 “一大二公”的影响,个体私营经济成分完全消失,集体和国有经济成分得到超越历史阶段的发展。同时因为计划体制的强大作用,孝感各地社会职业结构变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此间孝感行政区划多次调整,但其始终管辖的七县市区没有大变化。更由于当地社会职业结构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依据所辖七县市区的人口,按照原孝感县社会阶层的比例,可以推算出孝感全市同期以职业为主轴的社会阶层框架与人数 (不含划出的县市 )。


二、1978-1998年阶层变化

所有制的调整,对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是带有根本性的。改革开放伊始,孝感地方党委政府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大胆破除对 “一大二公”所有制崇拜,不断打破国有集体所有制一统天下的被动局面,让各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新的个体工商户从无到有,由少到多。20世纪 80年代,新的私营业主开始萌生。不过,到 1990年,孝感县的私营业主还很少,个体工商户数量和占比也不多。特别是农民阶层,下降比例较少,非农在业人口增加不多。

调查数据显示 ,在改革开放起始的 1978年,汉川市农业劳动力占比较低 ,以后,非农在业人 口增长也比较快。


从上述两个表格中可以看出,由于调查统计口径不同,改革开放初期,孝感县、汉川市社会职业人口分布及其变化,出现一定差异,但农业在业人 口减少 ,非农在业人 口较快增加等趋势是一致的。

三、2000-2005年阶层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孝感各种所有制形式进一步发展,一方面,经济社会迸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社会职业结构也随之发展巨大变化,孝感新的十大社会阶层基本形成。首先,孝感的企业家阶层、经理阶层独立出来,他们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一起,成为当地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其次,以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为主的社会中间阶层不断壮大,为孝感现代社会结构的形成,为孝感的持续和谐发展,提供阶层支撑。第三,孝感农业劳动者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大幅度减少(与孝感县 1990年的87.89%比较,下降到46.58%,直落41.31个百分点 ),不仅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而且为当地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开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