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转移就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孝感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 1949-1979年。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稳步增长,但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很小,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然是从事农业生产。全地区农业人口 (含黄破、广水,下同)1949年323.88万人,1979年 550.6万人,增长 70%,年均增长7.5%。农村劳动力 1949年 135.89万人,1979年212.59万人,增长56.4%,年均增长2.6%。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1949年5.5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1%; 1979年 13.34万人,占6.3%0 30年间转移出去就业的劳动力增加7.83万人,增长2.2%。

第二阶段是 1980-2005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农村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由务农为主转变为以非农产业为主。全地区农业人口 (不含广水,下同)1980年 363.88万人,2005年392.87万人,增长 7.9%。农村劳动力 1980年150.79万人,2005年 195.46万人,增长 29.6%。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由 1980年 10.4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 6.9%,上升到2005年的93.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7.6%0 26年间转移出去就业劳动力增加82.63万人。

孝感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点:行业分布上,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据2005年调查统计资料 (下同),建筑业占1/3,加工制造、交通运输、矿山开采约占1/3,商业服务业等三产业约占1/3。具体情况:建筑业 32.2万人,占33.9%;加工制造业25.8万人,占27%;商业 13.2万人,占13.9%;饮食服务业 5.1万人,占5.4%;交通运输业 3.5万人,占3.7%;家政业 2.3万人,占2.4%;采掘业 1万人,占1.1%;其他行业 11.9万人,占12.6%0

地域分布上,大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大转移,约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实现省内就近转移,出国务工比例极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61.2%在国内省外,共计 58.2万人;省内转移 36.8万人,占38.1%。其中,省内县外25.4万人,占26.7%;县内乡外 11.4万人,占12%;出境务工 1179人,占0.1%0

家属流动上,以留守为主,随迁家属较少。在外出劳动力中,全家外出8.1万户,占总农户的8.5%,占外出农户的 16.2%。全市外出劳动力家中有留守老人、小孩的农户35.6万户,占总农户的37.4%,占外出农户的71%。其中,留守老人 45.3万人 (户平 1.3人 ),占总人口的 11.6%;留守孩子27.3万人 (户平0.8人 ),占总人口的7%。这些孩子中,在校的22.3万人,占留守孩子的81.6%0

从业形态上,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保留责任田,从事兼业经营;大部分转移劳动力以打工为主,当老板自己搞经营的只有 8.4万人,占8.9%,一般打工者86.7万人,占91.1%0

云梦县是全省版图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人均不足0.7亩地。富余劳动力 18万多人,占总劳力数的60%以上。云梦县发展质量效益型劳务经济,实现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回归创业由资金型向资本型的转变。该县转移农村劳动力 16.3万人,占全县总劳动力的56.6%;劳务总收人16.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人 4527元,其中工资性纯收人231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人的51%。该县坚持以特色专业、优势产业和能人大户为依托,培育劳务优势项目,拓展劳务输出基地,形成以豆制品加工、建筑施工、禽蛋蔬菜经销、燃具制造、纺织品织造等劳务品牌。尤其是北京的 “周田豆腐”、广东的 “科特煤气灶”、曾店的“梦泽酒业”、武汉的 “云梦禽蛋蔬菜”和 “四建”的 “仿古建筑”等,闻名全省乃至全国。以义堂镇农民在广州创立的燃具家电制造企业,吸纳云梦农民工 21 000多人,年创产值 5亿多元;以道桥镇农民在武汉兴办的蔬菜禽蛋批发市场,网络农民经销近 1000人,年经销额 1.3亿元;以云建、玉丰、广厦、四建等四大骨干建筑企业为龙头开辟的建筑市场,网络农民建筑工 7万多人,年创建安产值 50亿元。云梦东北建筑抹灰品牌还进人俄罗斯、新加坡、泰国等国际劳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