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学院

孝感学院


【概况】孝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位于孝感市文化西路。至2001年,学院占地面积85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7538人,在职教职员工851人,其中教师483人,教授、副教授177人,在职攻读和已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56人。有16个教学系(部),17个本科专业,28个专科专业,学科涵盖文、法、理、工、农、经济、教育、管理八大门类。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化程度高的教学、科研设施设备。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电子阅览室及45个专业实验室,图书馆藏书55万余册,还拥有标准运动场及完善的体育设施。近几年来,学院共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4项,获政府科技进步奖7项,获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专利8项,出版专著、主编教材15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600余篇。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孝感学院学报》是“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已升格为核心期刊。学院坚持对外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办学,不断派遣教师出国学习、讲学,聘请外籍专家来校讲学和任教,已与美、英、法等国的有关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院两个文明建设成果显著。1999年被湖北省委组织部评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被孝感市委、市政府评为“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先进单位”,2000年被省教委评为“园林式学校”,被孝感市委、市政府评为“最佳文明单位”,2001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单位”。

【并校顺利升本成功】1999年3月,市委召开书记办公会议,听取了孝感师专关于申办孝感师范学院的情况汇报,会议决定举全市之力,对申办工作予以支持,圆孝感本科之梦。孝感师专、孝感建工学校与孝感市签定协议,同意两校合并。4月,孝感市政府致函省教委,提出将孝感市建工学校整体并入孝感师专,以扩大孝感师专办学规模。5月,孝感市委、市政府成立孝感师范学院筹建工作领导小组。7月,孝感市政府、湖北省教委签定了将孝感市建筑工程学校整体并入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协议,孝感市建工学校开始清产核资工作。8月,省教委、省计委同意将孝感市建筑工程学校整体并入孝感师专。9月,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表示行政划拔100亩土地给孝感师专,解决申办过程中办学条件尚存在的问题。11月,市委书记张昌尔、市长曹世佑到学校现场办公,对迎接教育部高校设置评审委员会专家组考察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布置。11月13~14日,部专家组来校对申本情况检查评估。2000年3月,教育部批准成立孝感学院。6月,省政府通知建立孝感学院,启用“孝感学院”印章。接着,学院开始实施“五统一”(规划、领导、管理、人事、财务),完成清产核资等工作。9月1日,两校顺利完成实质性合并,各项工作开始统一运作。2000年12月孝感学院领导班子成立。

【育人为本质量兴院】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从四个方面牢牢把握教育质量生命线: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本科意识。深入开展“学校上本科,我们怎么办”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强化本科意识。确立了立足孝感,服务湖北,面向全国,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服务的方向。更加突出教学在学院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明确了“达标、争优、创特色”的教学工作思路。二是狠抓教学常规,建立本科教学秩序。严格规范“两张表”(作息时间表、课程表)、“三种计划”(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工作进度计划、课时计划)、“六个环节”(备、教、改、考、辅、实验实习)的教学常规管理。建立了院系两级的教学督导制以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本科教学的规章制度,迅速构建了本科教育的教学体系。严格规范的教学秩序确保了学院的教学质量。学院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获全省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赛区二等奖,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二、三等奖,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在省属高校中位居前列。三是苦练内功,夯实本科基础。学院加大教学经费投入,1999年投入580万元,2000年投入771万元,2001年投入1400万元。“升本”后每年教学经费的投入占全年总决算经费的20%以上,超过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的比例。学院扎扎实实抓好教学十大基本建设,即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建设,教风学风建设,教学制度建设,教学档案建设,教学组织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加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狠抓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实施“名师工程”,聘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大学教授来校任教,支持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返聘退休教授继续担任教学科研工作,大力引进“三高”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四是面向基层,形成办学的地方特色。努力打造“地方品牌”的学科专业,为孝感“十五”发展规划和基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开展了“孝文化”研究及特级优质稻孝感太子米品质形成的机理开发研究,与孝感市共同投资200多万元开发高新农业园智能温室,进行茄果类蔬菜无虫害高产栽培技术和高档花卉栽培的研究,在孝感市所辖县市开展了板栗、猕猴桃等果树品种改良嫁接、防虫治病、贮藏保鲜等技术的推广工作,积极参与市小城镇建设,对重点镇、中心试点村进行规划设计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依托名校稳步发展】学院积极探索办学的新模式。2001年11月18日,举行了“孝感学院揭牌庆典暨与武汉大学联合办学签字仪式”,以此次庆典活动为契机,与武汉大学签定了《武汉大学与孝感学院校际合作协议书》,武汉大学在教学管理、学科专业、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学生培养等方面对学院提供帮助与支持。学院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经常邀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重点大学的教授、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这些活动大大加快学院自身的建设发展。

【深化改革内激活力】为适应本科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需要,2001年,学院全面推进内部改革。圆满完成了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分别进行了正处级干部、副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及管理人员的竞聘上岗。经过改革,党政机构由原16个精简为12个,机关工作人员由105人精简为72人。干部队伍的素质结构体现了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常规,拉大分配差距,使分配向教学、教师倾斜,向三高人员(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倾斜。深化教学改革,进行专业重组,把原土木工程系、城建系、交通工程系整合成土木工程系和城建系。顺利组建了后勤产业集团。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精神,把原科教办以及从机关分离出去的部门组建成后勤产业集团,实行企事分开,进行资产清理,明确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建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经营模式,完成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既定目标。

【规模扩大校貌巨变】学院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1999年普通招生1838人,在校生3737人,2000年普通招生3093人,在校生7456人,2001年普通招生2200人,在校生7538人,在校生规模比1999年翻一番多。成人教育迅速发展,办学形式丰富,办学规模扩大,形成了成人本科、专科、自考函授、脱产、业余及成职教并举的格局,2001年,成人学历教育招生1500人,非学历教育400多人。校园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增加。校园面积由1998年的502亩扩大到2001年的857亩,校舍建筑面积由1998年的22万平方米增加到2001年的25万平方米。校园西、北新区与老区连成一片,主次干道贯通,形成了南北出入的大通道。基本建设资金三年累计投入4800余万元。校园环境焕然一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作力度大,整个校园花团锦簇,四季常青,整洁亮丽。学院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制定了《孝感学院“二定一”发展计划》、《孝感学院2001——2005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2000年后五年和十年的办学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任务,确立了办学的近期规模为在校生10000人,远期规模为15000人,在校硕士研究生规模为300人,校园总体规划用地1500亩,学院已请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高水平的校园总体规划,经省教育厅和孝感市规划专家组评审通过,已报孝感市政府批准实施。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创建工作上台阶】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集中精力,扎扎实实开展了“三讲”教育。2000年10月12日至12月20日完成了学院领导班子“三讲”教育,2000年11月27日至2001年1月15日完成了学院中层党员领导干部“三讲”教育。基层党总支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方面不断深入,凝聚力、战斗力、工作活力显著增强。党员的教育发展工作活跃,三年来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302名。学院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充实政工人员力量,着力建设一支人员足、能力强、作风硬的政工队伍。以“两课”教育为主渠道、主阵地,大力推进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学习活动,在全省高校“两课”评估中,学院社科部被评为优秀社科部。大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大赛、科技文化节、社会实践等活动。2001年,学院物理系学生服务队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百个青年服务先进集体”。积极走民主办学、依法办学之路。2001年6月召开了教代会、工代会,通过聚人心、集民智,谋求学院的大发展。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新突破。学院文明创建氛围浓厚,常抓不懈,深入扎实。以“十星”为内容的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形成了丰富的创建工作经验,取得了可喜的创建成果。创建工作继1998年、2000年连续两届被孝感市委、市政府评为“最佳文明单位”后,于2001年3月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单位”。


孝感学院领导班子成员

(2001年)

党委书记  刘华才

院    长  吴崇恕

副 院 长  赵文正

副 院 长  陈丁堂

纪委书记  李四芬

(胡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