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年自然灾害救济

1959-1961年,史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孝感地区 1959年特大干旱以后,1960年、1961年又连续干旱,造成全区三年减产粮食 20.55亿公斤。三年中,外流乞讨 67 398人,非正常死亡 17 351人。由于粮食奇缺,灾民营养不良,1960-1961年 “四病,,人数达到254 169人。其中,浮肿 14 208人,干瘦52 944人,子宫脱垂 64 536人,妇女闭经 122 481人。

1959年 6月8日下午至 9日上午,全区有 10个县遭暴雨袭击。汉川、汉阳、应城、云梦、黄破、武昌等 6县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孝感、大悟、应山、安陆等 4县在 100毫米左右。发生水灾时,有 2855公顷小麦堆被冲走,倒塌房屋 1198间,毁坏塘堰、堤坝 16 736处,死亡 13人,伤34人。后是旱灾。全区从7月到 9月有 82天未下透墒雨。全年受灾人口353.26万人,受灾面积 33.88万公顷。其中,成灾人口173.24万人,成灾面积 20.61万公顷。全年减产粮食54 296万公斤。

全区救灾措施:“复秋”小杂粮 19.07万公顷;种菜 12.01万公顷,收菜 16.8亿公斤;采集藕、菱角、旅根等代食品2.5亿公斤;投人副业生产20余万人,收人 16 025万元。国家发放生活救济款461.9万元,生产贷款2842万元。另外,对因灾致病的浮肿病人进行救济和治疗。发放救济款 150多万元,免费治疗款 15万元。给病人发放大米235万公斤,黄豆 97.50万公斤,红糖 11.27万公斤,红枣 6.20万公斤,食油 8.02万公斤,猪肉3.62公斤,牛肉 1.05万公斤,面条5.30万公斤,糕点 8.08万公斤。全区建立临时医院1100个,组织医务人员 5132人 ,治疗病人 4.68万人,当年治愈 1.54万人。

3月下旬起,农民因生活问题大批外流。据专署救灾办公室统计,外流人数达到5.53万人。其中,外流人口最多的孝感县 1.98万人,黄破县 1.08万人。为做好外流人员返乡工作,孝感专署成立 “清理外流农民办公室”,在黄破横店、孝感城关及花园镇、应山广水镇设立四个收容站。同时,派出 123名干部分赴河南、湖南、江西等地动员遗返外流农民返乡。当年遣返回乡的农民2.50万人。全年非正常死亡 1.60万人。弃婴814人,领回570人,被人领养56人,死亡26人,民政部门收养 162人。

1960年5月 17日晚8时至次日凌晨 4时,全区突遭暴风雨袭击,陆地风力 8-9级,江湖水面达到 10级,降雨量30一80毫米,造成严重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倒塌房屋9691栋,揭顶和部分倒塌 12 263栋;沉船 174只,击坏船只 69只;因房倒、沉船死亡74人,受伤723人;死亡耕牛50头,生猪 262头;损失捕鱼埂网9031条,毛箱9808个;水稻、棉花、杂粮、芋麻、果树也损失很大。6月 25日一28日,应山、大悟、孝感、应城等县连降暴雨,雨量 200一400毫米,造成山洪暴发,堤烷溃口。孝感县死亡 14人,冲毁房屋4426间,冲走粮食 593.5吨。该县朋兴区挂口等3处溃口,应城县天鹅挡围堰漫溃,垦区被淹。7月下旬一9月下旬,全区伏旱连秋旱。孝感县7月21日一9月 6日降雨量只 18.1毫米。全年全区受灾面积 18.3万公顷,成灾面积 15.45万公顷。“四病”病人合计 19.13万人。其中,浮肿5613人,干瘦 3.62万人,子宫脱垂3.28万人,妇女闭经 11.67万人。

为了安排好灾民生活,全区共安排生活救济款608.9万元,下拨粮食27 998万公斤。国家安排赊销米杂1050万公斤。据 8县 (缺孝感、黄破、武昌、通山)统计,制发棉衣 5.95万件,棉被 1.33床,解决 37万多人过冬问题。全年下拨 “四病”救济款和医疗营养补助款 211万元。其中,湖北省拨 52万元,武汉市人民委员会拨款 159万元。下发的营养物资有:黄豆243 191公斤,红糖56 763公斤,红枣 22 568公斤,肉类25 956公斤,大米 91 846公斤,其他营养品43 776公斤。全区外流农民10 618人,收容弃婴 137人。全区有孤儿6929人,应集中收养 4962人,年底收养 3647人,收养单位有 94处。全年非正常死亡 1338人。

1961年孝感地区又遭受大旱,以应城、应山、黄破、孝感、安陆、大悟、武昌等县为最重。旱情时间长、损失大。1-9月降雨量只有 600-800毫米,比常年减少400 - 600毫米。全区大小河流383条,有342条断流,应山、应城、黄破、孝感、大悟、安陆等 9县共有 30万个塘堰,干涸 26.4万个,许多地区无水栽秧、保苗,人畜饮水困难。黄破县李集区192个村湾,人吃水凭票供应。全区水田42.53万公顷,有9.73万公顷未插上秧;栽 32.67万公顷,无收 6.33万公顷,欠收 11.8万公顷。旱作物计划播种 21.87万公顷,7.07万公顷未种上;已种的 14.8万公顷,无收 2.5万公顷。全区 1961年粮食总产 108 945万公斤,比 1957年的203 585万公斤减少 46.1%。在 507万农业人口中,重灾 213万人,轻灾 140万人。

专署成立生产救灾委员会,专员樊作楷任主任委员。从上到下都建立救灾办公室,由书记挂帅,“五长”(县长、区长、社长、大队长、生产队长 )负责。全区种自留地 3.53万公顷,开荒5.4万公顷,借地6.53万公顷,合计 15.46万公顷。其中,种植杂粮红薯 9.2万公顷,收获粮食 9715万公斤。另外,还种植 6.27万公顷蔬菜,采集橡子、藕、曹藤等代食品8500万公斤。

对重灾缺粮队的口粮安排,按每人每月7.5公斤粮食的标准,安排到 1962年麦收。口粮只有7.5公斤的,征购任务全免;口粮在 7.5公斤以下的,国家供应到 7.5公斤。全年发放救济款 964.2万元,银行贷款 1808万元。其中,救灾专用 899万元。国营商业系统下发大批救灾物资:铅钉 3000公斤,铁丝 3000公斤,食糖95 000公斤,食盐 122.60万公斤,棉布28.80米,棉花 16.3万公斤,各种药品 14.1万元。荆州地区调给孝感地区代食品 (棉饼)150万公斤。

全区3.5万多个缺粮生产队,90%的队粮食安排落实,还修房 8.8万间,解决棉衣 13.5万件,棉被2.27多床,烧柴和牛草都进行安排。农村形势好转,病人下降,外流基本杜绝。全区 “四病”人数6.29万人,比1960年的 19.13万人减少 12.84万人;外流 1458人,比 1960年的 1.06万人减少 9160人;弃婴 26人,比1960年 137人减少 111人;非正常死亡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