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乞讨人员救助

救助机构 (1)生产教养院。1953年4月成立孝感专区生产教养院,配干部职工 6人,院址设在孝感城关府后街41.42号。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生产教养院下设煤球场、浴室、“长流”农场,共收容长期流浪人员 196人。1968年生产教养院撤销。(2)收容遣送站 (救助管理站 )。1955年,孝感县设立收容遣送站。站址位于火车站胜利街 110号,占地面积 0.13公顷,编制 17人。1993年孝感撤地建市后,收容遣送站交孝感市民政局管理。2003年,收容遣送工作体制改革,成立孝感市救助管理站,在编干部、职工16人。下设办公室、救助管理中心、巡逻劝导队。是年,孝昌县成立救助管理站,位于该县花园镇东洪花大道 139号,占地面积0.13公顷,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有干部职工6人。其他未建站的县市民政局,均有相应的股室承担救助管理工作。

收容遣送 1950-1952年,孝感城关生产教养院收容乞丐、游民、妓女、国民党军队战虏、散兵游勇70余人,遣送过境回乡的国民党军队家属和散兵游勇207人。1953年5月,孝感专署生产教养院收养一批各县送来的孤老残幼和社会游民。其中,失业工人、农民小商人、破产失业者60人,职业乞丐、流氓无产者、游民87人,叫花头、兵痞、伪军官、江湖帮24人。1955-1956年共收容 128人,遣送回家 89人,逮捕3人。1957年 5月至 1958年 10月,河南、安徽两省遭水灾,不少灾民流人孝感铁路沿线各乡镇。孝感县分别在城关、火车站、祝家湾、肖家港、王家店等地设立临时收容遣送站,共计收容遣送灾民2.36万人,开支遣送费 2.59万元。1959年,河南省发生自然灾害,大量灾民扒乘货运列车流人湖北,当年孝感地区共遣送灾民2万余人。三年困难时期,大批农村人口流人城镇。孝感专署所辖各收容遣送站随发现、随收容、随遣送,有病及时就医,重病及时抢救,坚持说服教育,1959年共收容遣送 1.04万人 (次)。1961年1-10月,共收容 10 171人。其中,遣送回原籍5967人,自走 3524人,逃跑569人,送公安部门102人,安置 19人。1963年,河南、安徽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灾民大量流人湖北,省民政厅厅长王平到孝感视察,要求广水、花园、孝感三站加强铁路 “堵口子”工作,作为防止灾民流人武汉的三道防线。孝感、应山两县抽调干部90余人,协助此项工作。全年共遣送灾民5.46万人。1979年后,收容对象为:农村流人城市乞讨人员;城市居民流浪乞讨人员;其他露宿街头、生活无着人员。后来又将收容遣送扩大到身份证、暂住证、务工证 “三证”不全人员。1984-2002年,孝感市共收容遣送流浪乞讨人员 8.45万人 (次)。

救助管理 2003年6月,收容遣送工作实行改革,改强制性收容遣送为关爱性社会救助。救助对象为: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2003年8月至2005年底,全市共对3363名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其中,救助妇女 514人,流浪儿童 204人,无力返乡老人 352人,残疾人 327人,其他 1966人。同时,救助管理站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变接待上门救助为主动上街劝导救助,联合相关社区,组成工作专班,深入城区街头,常年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主动劝导救助。尤其是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加强主动劝导救助工作,把流浪乞讨人员接到站里理一次发、洗一次热水澡、换一次新衣服、吃一次团年饭、搞一次娱乐活动、买一张返家车票,使社会弱势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