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

一、中医技术

新中国成立前,全地区从医人员中大部分为中医中药人员,行医形式有坐堂、摆摊或游串行医,且多以开铺 (摊 )卖药,兼从医事,或半农半医,或半商半医,或半教半医,或习武行医。专门行医者少,受正规教育者少,处于自生自灭之态。新中国成立后贯彻中医政策,中医医术得以继承和发展。

起于 50年代的除害灭病运动和血吸虫病防治,中医药发挥重要作用。1958年,在全地区中医采风访贤活动中,近 10万多个秘方、验方、单方、土方传播于世,部分选录成册,许多在防治常发病、多发病中显示效力。1958年9月,专署卫生科抽调地直机关医务人员20人赴孝感县长风公社除害灭病,开展钩虫病的调查治疗,用苦谏树皮煎水服,治疗 3686名钩虫病阳性病人。当年 10月,在通山县、崇阳县、通城县,采用自制的中药 “三仙丹”为梅毒病人治疗,效果良好。1959年,安陆县卫生防疫站在疟疾发病季节到来之前,开展远期疟疾病人的抗复发治疗,采用马鞭草进行社会性的健康人预防服药,用药人数达 178 294人,当年全县疟疾发病 6人,疟疾患病率由1958年的1.52%。下降至 0.18%,基本实现无疟县。三年困难时期,一批名老中医被批准为高级知识分子,享受生活照顾,并派专人跟班,抢救其技术。1963年,应山县卫生局组织专人,历时3个多月收采整理印成 《实用方剂手册》、《医理粹全》、《药性配伍先粹》等 3本中医临床经验著作。1970年 5月,全区开展宣传普及中草药活动,共收集中草药标本 2000余种。

1971-1972年,在攻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活动中,全区共挖掘 156种单方、验方,对普查出的9万名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的 13 171人进行治疗,对其中5721例病人进行疗效观察,总有效率 68.9%。普遍应用的方剂有:复方棉花银片 (含合剂)棉冬合剂、复方胆汁胶丸、鼠典草合剂、丝瓜藤合剂、侧柏叶合剂、虎杖合剂、梨头草合剂、复方蒲公英注射液、车龙合剂等。

1973年,应城市医院派出援外医疗队员范大林赴阿尔及利亚,用针灸为阿尔及利亚地方官员、工人、农牧民以及摩洛哥亲王、马里总统治愈病疾,他们称之为 “中医神医、中国神针”。

随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全地区贯彻 “以土为主,土洋并举”方针,广泛开展 “一根针,一把草”(针灸和中草药 )、“三土”(土方、土法、土药 )、“四自”(自采、 自种、 自制、 自用中草药 )活动。1971-1975年,全地区先后组织 141名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开办中西结合学习班 116班次,参加学习人数3797人,采集中草药计 300余万斤,有 1633人能运用针灸和新针疗法 (针灸、拔火罐、按摩、推拿、耳针、头针、水针、埋线、鸡血、割脂、枯痔等)。中医中药和民间医术再次普及。1974年 9月,全国阑尾炎针麻手术座谈会的80余名代表赴汉川县人民医院和刘隔卫生院观看针麻手术操作。1975年 4月 13日,《湖北日报》第一版报道汉川县人民医院外科医师万信文的先进事迹,题为 《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介绍万信文为推广针麻,在自己身上探查痛点,体会针感,被针灸和小刀刺得麻麻点点的典型事例。1976年,湖北省新闻电影制片厂和省针麻医学科研协作组在汉川县刘隔卫生院拍摄针麻科教片。是年,汉川县将针灸麻醉应用于外科、妇产科和五官科。县人民医院妇产科用针麻成功地为一位 70岁的农村妇女切除重 17公斤卵巢囊肿。次年 9月27日,汉川县人民医院举行有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共 17台手术,105人参加的针麻大会战。在针麻下,对病人进行脾脏、胆囊、胃、阑尾、庙气,甲状腺囊肿切除术和输卵管结扎术。1979年,湖北省针刺麻醉研究经验交流会在黄石召开,汉川县人民医院被评为 “针刺麻醉研究先进集体”。此间还开展中草药研究。同年,地区卫生局组织专业人员 143人,赴大悟、应山、黄破、孝感、汉川 5个县,开展为期 5个月的中草药资源普查工作。共调查 18个公社,38个大队,收集中草药标本3227份,单验方 87种、混合品种4种,基本上摸清全区地产中草药药源分布情况及分布环境。是年,为解决中医药人员后继乏人的问题,从集体所有制医疗单位和散在城乡的中医药人员中,通过推荐、考试、鉴定,选拔 131人 (中医师59人,中药师 18名,中医士 15名,中药士 17人,名老中医 19人,名老中医药人员子女7人),充实到全民所有制卫生机构。

进人80年代,各县 (市)区中医院坚持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1980年 12月,地区卫生局为继承祖国医学遗产派员赴应城县医院帮助名老中医李泽清整理并出版 ((李泽清医案》一书。安陆市中医院注重中药炮制,不吝资财投入临床,并从提高中药人员业务素质,改善药品加工和养护条件着手,加强药品流通渠道环节的质量管理,“遵古炮制”,饮片质量好。1987年 3月,全省中医院工作会议在仙桃召开,安陆中医院在会上作 “继承发扬中药炮制技术,提高饮片质量”的典型发言。同年 5年,地区卫生局在安陆召开全区中药饮片质量现场会。1987年9月,((健康报》以 《提高药工素质,注重质量管理— 安陆县中医院饮片质量令人放心》为题予以报道。

1999年以后,中医 “三名”(即名院、名科、名医)建设促进中医医术的发展。广水市中医院以按摩特色治疗中风后遗症、小儿腹泻、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类风湿关节炎等病收到良好效果。自1970年建立按摩专科至2000年 7月,共收治黑龙江、上海、天津、四川、山东、河南、安徽等 15个省市的患者 5000名。为此,该专科主任栗静彦被中国妇女联合会授予 “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03年9月,全市选拔5名队员,参加全省在黄石举行的 “四大经典”比赛,孝感代表队获得团体总成绩第4名,3名队员个人成绩进人前 10名。

2003年7月,汉川市和孝南区两地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医药业务、中医药从业人员、中药饮品、中药制剂等所取得的成绩,获得湖北省卫生厅中医检查组的肯定。孝感、汉川、应城、云梦、安陆、大悟6家市县两级中医院药房被省卫生厅批准为 “放心药房”。孝感市、汉川市、应城市、云梦县、安陆市5家中医院的供应室、检验科分别被批准为 “合格供应室”和 “合格检验科”。同年 9月云梦县中医院被评为全省示范中医医院。

2004年4月,孝感市卫生局为促进中医医术发展,确定一批中医 (中西结合 )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孝感市中医院肝病、脑病科,汉川市中医院中风、肝病科,应城市中医院骨伤、康复科,云梦县中医院骨伤、中风科,安陆市中医院骨伤科。经各县 (市)区推荐,孝感市卫生局组织评审,向省推荐,由湖北省卫生厅批准,孝感市中医院丁雪安、汉川市中医院廖锦昌、应城市人民医院李久为全市第一批湖北省中医知名专家。

2005年底,全市县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共有 6家。县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均设有中医科或配备有中医专业人员,一部分村级卫生室能利用中医中药 (成药)为群众提供中医医疗服务。中医 (中西医结合)病床705张,中医药从业人员 141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 1190人。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 82人,中级职称 409人。全市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中,中医师 216人,中医士6人,中药师95人,中药士 14人。其中市中心医院卫生技术人员761人,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 130人,有 6人享受国务院及政府津贴。全市中医医院房屋建筑面积 9.3万平方米,万元以上设备 187台 (套 ),全市中医院固定资产9877万元,年门诊量达 35万人 (次 ),出院人 (次)达 1.2万人 (次 )。

二、中医政策

1950年9月始,全地区贯彻执行全国第一届卫生会议制定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以及团结新旧医的方针,组织以中医中药人员为主要成分的 “医联会”(后改称 “卫协会,’)。对通过考试取得行医资格者发给临时执照;动员中医中药人员参加疾病社会预防 (如预防注射 )、生产救灾和水利工程建设,并给予适当报酬。

从 1953年下半年起,全地区贯彻全省第一届中医代表会议精神,批判 “王斌思想”,落实中医政策,扶持中医开业。对中医私人诊所、联合诊所和以诊疗为主兼营药店者,实行免税;对开业有困难者给予救济或贷款;对被管制的中医,除现行反革命分子外,一律解除管制,有被罚劳役者,一律免除劳役;中医本人成分,与家庭区别,凡划为地主、富农的中医,其本人成分一般改为自由职业者;联合诊所不参加 “工商联”组织,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中医参加防疫工作,药品、办公费由国家开支,并给予报酬;对献方中医给予奖励;中西医粮油、布供应标准与国家工作人员同等。

1956-1957年,全地区中医工作蓬勃开展。75%以上的中医中药人员加人各种规模的联合诊所。平均月工资收人 35-37元,高的达60元。一批中医中药人员赴省、地、县培训参加函授学习。大部分中医中药人员参加血吸虫病防治和防疫保健工作。地区医院设中医科,各县卫生院也相继开设中医门诊。1959年 1月,专署发文,总结全区中医中药工作。当时,全地区共有中医人员 3000名。先后当选为县人民代表有 35人,乡、镇代表 113人,县人民委员 19人,政协委员 21人,加人中国共产党组织33人,加人共青团 146人。名老中医带学徒 1131人,并单独开处方治病。地区医院中医黄佛洲、应山县医院中医李润石被选为副院长。中医受到重视,但也有少数地方发生歧视限制、排斥中医的现象。在执行免税政策、供应口粮指标、政治待遇和扶持开业等方面,与西医不一视同仁。1961年,基层卫生组织体改,联合诊所恢复 “三权”(人权、财权、管理权 ),“国联”分家,退赔 “共产风”刮走的属于医务人员集体和个人所有的财产和资金,恢复传统的中医付酬制,允许个人开业。1966年 1月,专署卫生局召开全地区高、中级医务人员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参加代表大会的代表有中医中药人员21人,占代表总数的22% 0 1974年6月25日至 30日,地区革命委员会卫生科召开全区中西医结合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名老中医中药代表,西医学习中医积极分子代表,赤脚医生代表共 98人。会议要求组织西医学习中医。会后,地区革命委员会转发 《全区中西结合工作会议纪要》。1979年在平反 “文化大革命”时期造成的冤、假、错案中,全地区收回安置被错误处理的中医中药人员 139人。

80年代以后,全地区贯彻中医、西医、中西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共存的方针,各中医院加强建设,房屋建筑面积扩大,医疗设备增加,坚持体现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调整院、科两级领导人和技术队伍结构。在中医院工作人员中,中医中药人员占80%。各院因地因人制度恢复,建立某些濒临失传的中医传统专科、小科,如肛屡、正骨、关节、不孕症、肝病、肾病、按摩、推拿、针灸等。1981年 12月和 1986年8月30日和 11月,国家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中医司司长陈帮佑、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明先后视察云梦县中医院、应城市中医院,提出 “能中不西,先中后西”的办院方向。1988年5月30日至6月 1日,孝感地区卫生局召开全地区中西医医院院长会议,交流医院改革的经验。

2002-2005年,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中医工作,按照 ((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汉川市中医院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优势,在汉川市城区开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云梦县、应城市中医院与辖区内乡镇卫生院建立技术协作关系,为乡镇村卫生组织培养人才,促进中医药在农村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