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妇女保健

一、新法接生

1950年6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在孝感县城关中山街设立湖北孝感实验卫生院。为保护母婴健康,实验卫生院首先改造旧的接生方法。历代沿袭下来的旧法接生,婴儿脐带不消毒,遇上难产便烧香拜佛,摔坛罐,扁担压,草鞋堕,镣环钩,产妇婴儿遭受摧残。新法接生,则讲究科学卫生。当年11月至 12月,在孝感城关区和朋兴区训练接生婆 260人,培训新法接生员40人,达到每个乡平均有接生员4人。1951年 3月,专署卫生科筹办 “湖北孝感护产学校”,校址选在孝感城关镇东门 “积善堂”。4月建校挂牌,学校行政领导由助产培训班指导员担任。7月,按省卫生厅下达的计划招训助产人员。1952年,应城县县妇幼保健所成立后,建乡级新法接生站 18个,新法接生员 228人。1955年,应城县新法接生率达77.1%,城区达97%。各县由点到面,层层举办培训新法接生员和改造旧法接生婆学习班。到 1956年底,全地区新法接生率为48.3%。产妇死亡率由15%。降至 3%o,婴儿死亡率由300%。降至 5%o

1957年,各地开展新法接生复训工作。汉川县训练接生员实行 “三包”(包宣传、包训练、包巩固),全县新法接生率为37.82%0 1958-1959年,全地区新法接生工作在 “大跃进”中进入新阶段。各地群众集资献财大办妇产院,将辖区内临产者接到妇产院分娩,还破除 “月母子”不能进家门的陋习。汉川县有95个大队办妇产院,设产床 95张,休息床 240张,婴儿床25张,有接生站56个,接生小组 141个,接生员1389人。全年新法接生率由1957年37.82%提高到 43.25%。应城县90%的大队办妇产院。1958年 11月26日,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陪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首相金 日成参观应城县红旗人民公社卫生院、妇产院。当年全地区新法接生率由1956年的48.3%上升至 59.1%0

1959年秋至 1961年是三年困难期间,农村妇产院停办,接生站 (组)也被迫解散。全地区新法接生率降到38.2%,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31.7%c,产妇死亡率为 10.8/万。70年代,全区新法接生工作逐渐恢复。1973年全区接生 119 282人 (次 )。其中,新法接生 94 853人 (次 ),新法接生率 76.52%;新生儿破伤风361例,发病率3.03%;产妇死亡为0,新生儿死亡 171例,死亡率 1.43%c。  1975年 1月,应城县在大队合作医疗站创办妇产室。11月 14日至25日,全国新法接生会议在应城县召开。到 1978年底,应城全县330个大队有90%办起妇产室,对全区妇产室建设起到带动作用。是年,全区接产 98 297次。其中,新法接生91 407次,新法接生率为92.99%。新生儿破伤风 228例,发病率 2.32%c;产妇死亡67例,死亡率0.68%c,新生儿死亡为0。是年,落实国务院批转卫生部 “关于普及新法接生工作的报告”精神,加强接生员和女赤脚医生培训,共培训2万余人。

80年代,贯彻卫生部颁发的 ((妇幼卫生工作条例 (试行草案 )》,新法接生除严格消毒外,还做到密切观察,正确处理和全程记录,同时开展围产期保健,实行优生优育。全区有条件住院分娩的妇产室达到1131个。应城市自1980年以后,加强孕妇围产期保健,做到产前检查、产后访视,系统管理,提高产科质量。1982年,实行系统管理孕妇 4052人。1985年 1月,国家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人口活动基金会关于加强县、区级围产期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项目在应城市实施。此项目接受人口基金会 12万美元的资助。1990年5月,国家卫生部代表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赴应城市进行终期评审,结果是 “合格满意”。1989年,汉川县对998名孕产妇进行系统管理,建立卡片档案,建卡率为 95.6%0

90年代,贯彻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和国务院 《90年代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妇幼卫生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1996-1998年孕产妇系统管理覆盖率分别为 67.32%, 64.56%, 74.68%0 1995年,全市接受婚姻保健人数为4163人。

2001年,全市孕产妇产前检查率为93.78%,早期检查率为 87.02%,产后访视率为 85.93%,系统管理率上升至 80.02%,住院分娩率为84.84%,新法接生率为98.51%,孕产妇死亡率为46.91/10万,围产儿死亡率为 8.88%c,无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发生。

2003年,全市孕产妇产前检查 28 082人,产前检查率90%;早期检查 26 569人,早期检查率 85.16%;产后访视 29 282人,产后访视率93.85%;系统管理率 90.87%;住院分娩 28 868人,住院分娩率92.29%;新法接生 31 192人,新法接生率 99.72%;孕产妇死亡率28.77/10万,无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发生。

2005年,全市孕产妇产前检查 34 138人,产前检查率 94.29%;产后访视 33 864人,产后访视率93.53%;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2.17%;住院分娩 35 262人,住院分娩率 95.63%;新法接生36 037人,新法接生率99.53%;孕产妇死亡率27.62/10万,无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发生。

二、妇女病查治

1958年 “大跃进”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农村妇女劳动强度大,营养缺乏,一些妇女病如子宫脱垂、妇女闭经、尿屡等疾病增多。应城县对 101 842名妇女进行调查,查出子宫脱垂病人 1247人,尿屡 7人,子宫颈癌 9人。1960年,全地区子宫脱垂病妇 53 781例,妇女闭经28 014例 (时为 16个县的调查统计数 )。当年 7月,贯彻执行中共湖北省委 “关于防治子宫脱垂及闭经”的指示,孝感、云梦、安陆、应山、大悟、应城等县,组织医务人员奔赴基层,查病治病。汉川县设临时病院59所,采用中西药物及蒸气等疗法,免费收治。有8个公社卫生院、所,开设简易手术室,作手术治疗427例。到 1961年底,全地区治疗子宫脱垂病 30 141例,妇女闭经 19 827例。

1962年,遵照省人民委员会 “关于子宫脱垂手术后定期随访”的通知,全区各地建立手术专班,对接受手术病人进行复查。尔后 ,省、地分两批集训各县医院、妇幼保健机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受训人员对子宫脱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及追踪观察。

进人 70年代,全地区开展以 “两病”(子宫脱垂和尿屡 )为主的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1977年始,国家逐年拨给各地防治妇女 “两病”专款,要求各地在3-5年内查清妇女 “两病”并基本治完。是年,全地区查出子宫脱垂病人 14 515例,当年治疗 72% 例 (手术 462例,上托472例,其他 6362例 );尿屡病人172例,当年治疗 55例。1980年,查出子宫脱垂病人 9262例,当年治疗 2177例 (手术 1811例,上托 295例,其他 71例);尿屡病人 124例,当年治疗 11例。1981-1982年,各县开展 “两病”清查和治疗 “扫尾”工作。经过两年复查清理,全地区尿屡病例累计治疗 347例。1984年,复查复治 “两病”为主转向以防癌为主。1985年,全市调查 100 723名妇女,查出宫颈癌、尿屡、子宫脱垂、宫颈糜烂、阴道炎及其他妇女病计47 896例,当年治疗 43 553例,治疗率91.3%0

进入 90年代,滴虫阴道炎、宫颈糜烂、淋病、尖锐湿庆、宫颈癌、尿屡、II度以上子宫脱垂,均为妇女病查治范围。1996-1998年分别查出上述疾病 31 308例、35 298例和33 583例,全部进行治疗。

2001年,全市对 155 609名妇女进行普查,查出各类妇科病45 215例,患病率为29.66%,随即进行治疗。其中,1名乳腺癌患者,有幸得到早治疗。2003年,对全市 191 460名妇女进行普查,查出妇女病42 731例,患病率22.31%。其中,滴虫性阴道炎 18 692例,治疗 17 034例,治疗率 91.13%。宫颈糜烂 24 039例,治疗22005例,治疗率91.79%0

2005年,调查妇女 253 667人,查出妇女病73 499例,患病率 28.97%。查出的妇女病有滴虫性阴道炎、宫颈糜烂、淋病、尖锐湿庆、宫颈癌、乳腺癌等。治疗 60 912例,治疗率 82.9% 0

三、妇女 “五期”保健

从 1952年开始,全区各县卫生行政部门、工会、妇联,通过各种会议和印发文件,开展广泛宣传,贯彻执行国家规定的女职工56天产假制度。1956年,全区农村普遍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妇女劳动热情高涨,因劳累过度,孕妇流产时有发生。这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在有关会议和文件上,强调实施保健措施。1957年,全区妇幼卫生机构广泛宣传妇女 “四期”(月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 )保健科学知识。妇幼保健人员深人农村,指导和配合区、社、队建立妇女 “月经卡”、“护经站”、“四期照顾台”。1958年,各县农村广泛推行 “三调三不调”的妇女劳动保护措施,即经期调干不调湿,孕产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四期”的妇女特别是孕产妇受到不同程度的照顾。60年代,鉴于三年困难时期全区农村女社员子宫脱垂、闭经等妇女病大量发生的状况,各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妇女劳动保护工作。70年代末,全区在妇女 “四期”保健基础上增加更年期保健,成为 “五期”保健;“三调三不调”基础上增加 “调手工活不调肩挑活”。80年代至 90年代以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农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妇女开始注重自身的劳动保护,并受到家庭、社会的支持。妇女劳累过重的现象普遍消除,妇女病发病率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