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间歌谣

一、歌谣分类

孝感地区主要民族为汉族,因此,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总的来讲具有汉族为主体的特点;但由于山区、水乡地理环境各异,各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各有不同。孝感北部属丘陵地区,人们多种旱地,栽茶植果,养蜂育蚕;南部属平原水乡,人们多种水稻,采莲蓬,捞鱼虾,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人们文化素质、生活习俗的不同,产生和形成孝感山区、水乡民间歌谣形式上的差异。北部大悟和安陆及部分山地,以山歌、采茶歌、情歌、打麦号子、搬运号子、榨油号子以及重大喜庆时表演 “采船”、“推车”、“亮花鼓”等民间舞蹈演唱的灯歌为主;南部汉川、应城、云梦、安陆及部分水乡则以田歌、峨歌、渔歌、灯歌、小调和工匠歌等最具特色。据市群众艺术馆组织搜集整理,1987年 10月精选汇编的 《孝感民间歌谣集》达600余首。孝感的民间歌谣分为 “劳动歌,,、“生活歌”、“情歌,,、“仪式歌 ”、“历史传说歌”、“时政歌,,、“儿歌”以及 “杂歌”等八大类。

劳动歌,反映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如流传孝感北部山区的 《十月农事歌》,从正月唱起:“正月是新年,小两口商量去种田,种田种田人不闲散。……”一直唱到 “寒露节”。

情歌,在整个歌谣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如 ((十月望郎》、《十条手巾》、((十把扇子》、((十爱姐》、《送郎》、《探妹》、《绣荷包》、《绣香袋》等。

仪式歌,如孝感市的 《婚礼歌》、《上梁彩》,安陆市的 《孝歌》,应城市的 《端午龙船号子》等,一方面表现出一定历史阶段人们企盼提高生产率,摆脱贫困和灾难,祈求获得美好生活;另一面表现出人民的顽强意志。还有一部分取材于宗教的歌谣,如孝南区 《佛教歌》、((道教歌》。

历史传说歌谣,主要是反映孝感乃至周边地区重大历史事件和各种历史人物的歌谣。如 《孟姜女》、《十二月好唱祝英台》、《八姐九妹保仁宗》、《七郎回朝搬救兵》等。孝感是革命老苏区,当地人民群众中流传 《湖里来了李先念》、《我看见了 “陈大脚”》等。

时政歌,是出自人民切身的政治生活感受,像 《打花园》:“八月里来桂花香,红军游击到我乡,孝感花园打一杖,缴获枪支无其数,还有八架机关枪”,真实地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花园打一次大胜仗的情形。还有 《出工》:“出工听钟响,做工问队长。出工人等人,做事人看人;出工像鸭子,收工像兔子;搞它一大年,不值二角钱”,反映 “人民公社”吃 “大锅饭”时的情形。

儿歌,反映儿童思想感情和儿童心理状态、儿童生活乐趣。有反映 “幼儿期”的儿歌,有 “摇篮曲”、“逗耍”、“数数字,,、“手掌游戏,,等。有反映 “少儿期”的儿歌,有 “点脚跪腿,,、“望月亮”、“躲猫”、“闯麻城,,、“撵追戏,,、“郊野戏,,、“仿劳作”、“杂戏,,以及 “谜语歌,,等等。

杂歌 ,包含的内容很广 ,凡 “三教九流”、“地名特产”、“花草歌”、“谐趣歌”、“哲理歌”、“社会现象”、“人际关系”、“学习修养”、“劝世告戒”等等均兼而有之。孝感的 “三教九流”歌,包括 “三规五戒”、“五阴六阳”、“四种江湖”、“九佬十八匠”等等。“地名特产”歌谣大都形式短小精干,乡土风味甚浓,语言生动精彩。如:“应城有三宝,石膏、汤池、灵芝草”。“八埠口的麻糖,三军台的婆娘”。

此外,还有一些 “谜语歌”和包括扯白歌、反唱歌、古怪歌之类的 “颠倒歌”等。这些杂歌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既受儿童们的欢迎,也为成年人所喜爱。如 《古怪歌》:“人走火,鬼推磨,鸡子生蛋生两个,塘里的营蒲结菱角,阪里的白菜长萝 卜。”

孝感地区的歌谣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且歌词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就词体而言,有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还有四段体如 《四季歌》、《四季景》等;五段体曲有 《五更天》、《五朵花》、《五更鼓》、《五劝》等等;还有一种唱中夹白的词体,如大悟小调 《抗日要跟共产党》:“如今中国真危险,日寇进了我中原,炸得冒黑烟。(白)炸了么地方?武昌、汉口都炸完,前天又炸礼山县,破了我防线。(白)破了大的还有小的舍……”

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 “套曲”、“联唱”或组歌。如孝南的风俗歌 《婚礼歌》,就是由 《朝圣》、《告祖加冠》、《陈设上香》、《歌诗》、《花烛》、《彩堂调》、《彩堂一对好鸳鸯》、《云想衣裳花想容》、《告祖文》、《新婚赋》等十来首歌曲组成一整套;应城的膏矿号子,也由 《正眼号子》、《水眼号子》、《锤工号子》、《拖工号子》、《抬工号子》等形成组歌。

孝感地区的歌谣,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对偶”、“排比”、“比喻”、“重叠句”等艺术手法综合运用。如:“秧歌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裁,要擒龙王下大海,要吃白米把秧裁。”此外,不少歌谣还可以边唱边舞,如云梦的 《五朵花》(对唱形式 )、安陆的 《懒大娘》、大悟的 《听我唱个赌博佬》、《骂保长》等,既是歌谣,同时又具有说唱艺术的特点。

二、劳动号子

孝感自古就有较发达的农业,孝感的先民在征服自然的劳动中,很早就有集体性的劳动,在这些劳动中,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吃喝或呼号。这些吃喝、呼号声逐渐被人们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劳动号子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并通过劳动号子表现出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劳动号子因各地区生产特点不同,可分许多类型。如沿海地区和水乡渔村,流行渔民号子,城镇的水旱码头,流行搬运号子。此外,还有开山号子、爬坡号子、插秧号子、榔头号子、入囤号子、夯号、打桩歌、辘护歌等多种形式。

孝感北部的几个县市,因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多流行农事号子,这种号子一般在打麦、车水、w草等农事活动时歌唱。而传唱最广的是过去在禾场脱粒时,打连枷的号子。这种号子一般4句为一小段,由一人领唱,众人同和,领唱的人唱歌词,其余的人就跟着唱同样的歌词。领唱者多为即兴创作,曲调比较简单,节奏强而有力,有领有合,顿挫分明。如:“打起来哟客们的哟哟唯哟嗬,哟哟嗬嗬哟嗬嘿,同下力哟客们的”。劳动中的人们边打边唱,打连枷的声音如同给号子伴奏一样,劳动的场面成集体表演的场面。

以前在各种土木工程中,时常需要夯土,人们常用的夯土工具就是一块较大的石块,多用禾场上碾谷用的石破代替。石破绑上粗且长的木杠,8人以上用手抬起后砸下。孝感把这种夯土方式叫 “打饿”,劳动时唱的号子也叫 “打峨歌”。大多有两种,一种是由一人领唱,众人和;一种是带变化的合唱,每4句为一段。每合唱一句,就抬起石块,让石块靠重力砸下去。如:

领:来来来呀站拢来,

合:哟喂个哟嗬嘿呀。

领:来把饿儿抬呀,

合:嗦哩嗦嗬喂喂。

领:抬得 (哪个)高来呀,

合:哟喂个哟嗬嘿呀。

领:落得 (哪个)平 (哪),

合:嗬呀嗬呀嘿呀嗬嘿。

每年到插秧季节,多人在一块田里插秧,妇女们常唱山歌解闷,这种山歌一般旋律较简单,时常为二人对唱,如流传较广的一首 《猜地谜》:

“打一个地名请你猜,请把地名打过来。城墙上挂尺是哪厢?城墙上挂尺是应城。隔山打锣是哪厢?隔山打锣是应山。豆腐落锅是哪厢?豆腐落锅是黄破。床脚下劈柴是哪厢?床脚下劈柴是南阳府。堂屋里撒网是哪厢?堂屋里撒网是嘉鱼。”

此外,还有从事搬运重物、拉纤等事情时,也有人喊号子,这类号子一般没有歌词,但也有较丰富的旋律,很难用文字记录,只能用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多人同时干的夯土、插秧、脱粒等农活,现在很少,与之同时产生的号子也渐渐趋于消失,如何把这种优秀的传统艺术保存下来,成了今天人们的任务之一。

三、汉川依呀调

汉川的民歌,在孝感独树一帜,极富江汉平原水乡的风味,其曲调一般较单一和简略,但感情浓烈,抒情时悠扬婉转,表意时高亢激昂,语气助词、口语等等都能人调,把情绪烘托到极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汉川的民歌种类很多,有劳动号子、风俗歌谣、田野小调、山歌和儿歌等等,其中以田野小调最具代表性,最富有汉川湖乡特点和韵味,依呀调就是这方面流传最广的一种。

依呀调虽然是汉川水乡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歌,打渔、砍芦、采莲、车水等各种劳动场面以及休闲、赶集、喜庆等等时候都会哼唱,但其内容表达最多的还是男欢女爱的场景,是一种以吟唱爱情为主题的小调,因此它的唱腔多呈现欢快轻盈、昂扬甜蜜的旋律,听起来有杏雨荷风的感觉,动人心弦。    近年汉川着力挖掘传统文化,对民歌的搜集十分重视,整理推出一大批受到群众喜爱的好作品,唯呀调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由汉川歌舞团演出的新版 《依呀调》,产生广泛影响,在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以及孝感的多次晚会上播出和演唱,广受好评。

四、叼汉湖采莲歌

i7汉湖浩瀚百里,荷花盛开,满湖芬芳,风光旖旎。采莲季节,少男少女打扮得整整齐齐,轻盈地跳上那两头尖尖中间小的小小莲舟,竹篙撑点,荡舟湖面,穿行于莲荷间,她们一边摘莲,一边唱着采莲歌。流行于}7汉湖诸多采莲歌,有 《摘莲花》:“脚踏莲花手摘藕,牵的牵来走的走,只要情哥把手伸,情妹就可摘到手。”《腰子脚盆当彩船》:“腰子脚盆腰子圆,腰子脚盆当彩船,一篙撑到莲蓬里,不分西北与东南,不见日头不见天,不顾采莲只顾玩。”可称得上是这种泛舟游赏的风俗画。此外,从采莲的古代习俗还衍生其他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民俗活动,如流行于叼汉湖乡的 “八月十五荷月会”、“七月初七咬七巧”等。在汉川湖乡的 “采莲船”这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表演艺术,便是从 “采莲时唱采莲歌”古代习俗派生出来的。后来广泛流行于江汉平原包括孝感湖乡等地。除此以外,采莲时唱 “采莲歌”的习俗还衍生出一些方言俗语,洪颐煊 《诸史考异》载:“按 《袁象传》于是河间为文惠太子作 《杨绊歌》,辞甚恻丽。《隋书·音乐志》其歌曲有 《杨畔》后呼 《杨畔儿》,皆此曲声之转,按今江西、湖南俗呼轻桃为杨畔。呼物不坚实、外华美为杨畔货。”《杨畔儿》这首采莲民歌,其曲调为古代江南流行最广,影响最深。民国初孝感花鼓戏 《杨绊 (畔)讨亲》这一剧目深受民间喜爱,并成传统剧目,其中主要人物杨绊便是借用 “杨畔”曲名。戏剧中的杨绊是个傻气糊涂的形象。该剧中有 “新娘上轿,合同过期”的情节,故而 “杨绊”这句方言在孝感及其周边地区又有 “傻气、糊涂的含意”,孝感俗语又有 “杨畔讨亲,过期作废”,这些亦是 “采莲时唱采莲歌”的习俗在江南湖乡包括叼汉湖区源远流长的侧面印证。

五、丧礼中的孝歌

孝歌是一种安陆民间传统丧礼上集音乐、说唱、舞蹈于一体的表演仪式,它主要由两名歌师对唱,其中还包含有多道固定仪式,尤其是当中长长的歌谣,为传统歌谣之最。第一道仪式是开路歌。这道仪式在死者的大门前的空场上,由一位巫师高声喊唱,一名乐手吹号伴奏,其余的人在巫师喊完一句后,同和一声“呕”,开始唱:‘,(歌路 )天地开张,日吉时良,手拿龙凤鼓褪,打扫歌场。……葬在龙头出天子,葬在龙尾出霸王”。洋鼓洋号,好不热闹。接下来的仪式叫 “开门”巫师带着众人进了死者的家门,两位巫师就坐下来,由小鼓、小锣、钱几种打击乐伴奏,巫师此时的节奏由喊改为唱,两名巫师各唱两句,每唱两句就停下来,由打击乐队奏一段乐,再接着唱:‘,(开门)一进门来鼓在打,好汉见官三分哑……人生光景容易过,劝人行善莫行恶。行善之人天降福,行恶之人天降祸。人善人欺天不欺,恶人自有恶人磨。莫看眼前无报应,死到阴间躲不脱”。这个时候就进入 “接亡安亡”仪式,仍然是两位巫师就坐下来,由小鼓、小锣、钱几种打击乐伴奏,巫师此时的节奏由喊改为唱,两名巫师各唱两句,每唱两句就停下来,由打击乐队奏一段乐,再接着唱:‘,(接亡安亡)接亡回来早回来,莫在丰都鬼城哭哀哀。我与阎罗化钱财,让我亡者转回来……”。“转面安王在东方,一请东方青帝位,骑青马来打青旗,东方鬼神生得恶,手拿千千唐麻索……”。最后一道仪式是 “送亡”。其方式与 “接亡安亡”相同。(送亡)“寸步土儿是皇土,堂前不可苦留亡,孝子办上茶和饭,我与亡者来进行……”。在各道仪式当中,还可夹唱一些传统戏文,内容大多是与宣扬孝道有关的,如 ((朱氏割肝》、((雪梅吊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