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报 纸

一、国内统一刊号报纸

((孝感日报》 1958年 10月 1日,中共孝感地委机关报 ((孝感报》正式创刊,孝感报社同时成立。报纸四开四版,周三刊。同年 12月 1日,报纸扩为周六刊。次年5月30日,因孝感地区并人武汉市,《孝感报》停刊。1961年,孝感地区复其原制,次年2月 15日,《孝感报》复刊。1964年 1月 1日,报纸启用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为孝感报题写的报名。1966年 8月29日,((孝感报》更名 ((东风报》,同年 12月28日,报纸停刊。1967-1969年,先后办过的报纸有:《新华电讯》、《东风报》、《孝感报》。1970年5月 1日,《孝感报》再次复刊,报纸四开四版,三日刊。1971年 1月,报纸改为二日刊。1977年春,《孝感报》着手进行报纸文风的改进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孝感报》在新闻宣传中提出 “短、实、土、活、新”的理念,逐步形成 “小报小办”和 “小报精办”的办报思想。1980年,《孝感报》以通讯 《会计讶嫌我的油壶小》首次获得全国新闻奖。其后,《孝感报》先后有 “杨小运超卖万斤粮求购永久牌自行车”的报道、《一个买书让书的故事》、《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等作品荣膺全国新闻奖。1990年 12月31日,((孝感报》第一张激光照排报纸出版。1991年 1月6日,《孝感报·星期天刊》创刊。1992年 1月 1日,《孝感报》更名 《孝感日报》,报纸增至周五刊。1993年 1月 1日,报纸增至周六刊;同年,孝感撤地建市后,《孝感 日报》改为中共孝感市委机关报,孝感日报社主办,孝感市委宣传部主管。1994年 1月2日,((孝感日报·星期天刊》扩为四开八版;次年 4月 8日,更名 《晚报版》。1997年 1月 1日,《孝感 日报》由四开四版扩为对开四版。1999年1月3日,孝感 日报 《科教周刊》创刊,报纸增至周七刊。

(一 )新闻宣传

1.战役性报道

围绕重大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组织战役性报道,多侧面地反映事件或典型事迹,持续地跟踪其进程,给读者提供系统和完整的信息,是孝感报的特色和传统。

创刊初,报纸在集中报道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围绕全区第一个人民公社— 应城县红旗公社就组织过战役性报道。1958年 11月 22日,报纸在一版运用消息、通讯、社论等,整版报道红旗公社兴建共产主义新村的情况;同月 28日,报纸再次报道红旗公社兴办幼儿园、托儿所的消息;次年 1月 3日,报纸一版头条报道红旗公社各集体食堂实现暖锅炉子化的消息。报纸通过对红旗公社新村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的报道,力图展示其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农村城市化”的图景。

1961年 2月,报纸首次复刊,在持续报道学习雷锋、焦裕禄和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过程中,对本地重大典型组织过多次战役性报道。孝感县卧龙公社金星大队,是当时省委书记王任重的 “蹲点”单位。1965年4月 10日,报纸发表通讯 ((喜看金星重光》,开始对金星大队的宣传。1966年 1月 13日,报纸再次发表长篇通讯 《金星》,同时配发来自金星大队的整版新闻图片。8月 10日,报纸发表地委 ((关于在全区进一步开展学习金星大队的决定》,把宣传和学习金星大队推向高潮。蒲析县神山公社先锋二大队民兵连长、共产党员陈文清为抢救阶级兄弟献出宝贵生命。1965年4月 25日,报纸报道陈文清事迹,同时配发地委 《关于向陈文清同志学习的决定》。随后,就学习陈文清,报纸发表一系列跟踪报道,其中还发表地委书记和专署专员的署名文章。自4月 25日至7月底,报纸就此发表作品97件,其中,言论 14件,图片 10幅,文艺副刊 1期 (作品5件),由此在一段时间内形成舆论热点。

1970年 5月,报纸再次复刊,就本地政治、经济、社会中重大活动组织过一些战役性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报纸把组织战役性报道作为新闻改革的重点,并进行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1981年 9月 5日,报纸发表 《应城县农民杨小运说:他家今年愿向国家交售两万斤粮食,只要求卖给他家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的消息。消息含有的信息,既反映农村责任制解放生产力、反映农民的爱国热情;更反映农村责任制后农民对商业流通的呼唤、工业产品的需求。报纸在随后报道应城县委、县政府明确答复的同时,就各行各业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进行舆论引导,刊发一系列跟踪报道。不久,《人民日报》发表《孝感报》关于 “杨小运的报道”。随后,在 《人民日报》新闻策动下,中央各大媒体以 《农民兄弟要 “永久”,“永久”工人要尽责》为题先后作报道,且引起上海永久自行车厂的热烈响应。“杨小运报道”在全国各地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响的同时,9月21日,《孝感报》推出专栏 《杨小运的愿望说明了什么》展开讨论;借助于永久自行车厂送车杨小运、送车应城农民的契机,10月初,报社将半个编辑部调到应城 “现场办公”,10月 1至 17日,报纸用近7个整版的篇幅报道永久车厂送车的新闻。报纸在刊发地委、行署 《关于向杨小运和 “永久”工人学习,进一步发展大好形势的通知》后,一方面开辟专栏进行再讨论,一方面用故事连载的方式报道新闻人物杨小运、报道杨小运赴上海的活动;更主要的是就各行各业开展比贡献、赛风格进行报道,就工农互动、城乡共进以及深化农村改革进行报道。至当年 12月,“杨小运报道”在孝感以至全国唱响一场 “新闻大戏”(9月 18日至 10月 24日,《人民日报》就此刊发报道 19篇,其中一版头条 5件,评论 2件 )。

总结并深化 “杨小运报道”的成功经验,报纸此后就地委确认的重大典型组织过规模不等的战役性报1959年孝感报道。被报道者有: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的应城市新河村、汉川县新农村 (当时简称 “两新”),发展乡镇企业取得显著成效的汉川脉旺镇等;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应山十里公社刘河大队社员刘运奎,全国金融系统劳动模范、汉川n东农场农行营业所职工刘贤东,等等。

1987年2月 3日起,报社 11名采编人员组成的 “贫困乡村徒步采访团”开始对孝感贫困乡村的采访。采访团兵分五路,历时26天,对大悟、应山、孝感三地 11个贫困乡进行实地采访。自2月 14日至4月 11日,报纸在题为 《来自贫困乡村的报告》专栏中,分代言篇、典型篇、探路篇、献策篇、记者调查、见闻录等,发表报道 118篇,并形成总题为 《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的系列报道,就贫困乡的历史与现状、脱贫的出路与对策等进行深度的分析,为系统、集中、深度报道贫困乡作成功的尝试,其中系列报道获得当年度中国新闻奖。

围绕重大活动、重大工程组织战役性报道,是党报的传统和优势。1992年 10月在孝举行的全国第二届农民运动会,是孝感历史上第一次举办的全国性大型运动会。自1990年开始,报纸就围绕农运会开展报道。历时两年多,报纸就场馆建设、筹办进展、“农运搭台、经贸唱戏”等进行全方位报道。农运会开幕,报社举全社之力,其中派往一线的记者多达近20人,在立体式报道此次活动盛况的同时,也为报纸开展大型活动的报道积累经验。1994和 1995年秋冬连续两次的汉北河工程,报社均派记者团分赴各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其中,1994年就工程建设发稿 190余件,1995年发稿 230多件,并在工程收尾时形成 《胜利的承诺》、《不倒的战旗》等一组 6篇系列报道,对汉北河工程建设进行全面的总结。

1997年初,报纸扩为对开四版。以此改版为契机,报纸就组织好战役性报道,提出强化和实施重大主题、重大典型、重大工程、重大活动 “四重”报道的办报思路。当年7月 1日,香港回归,此前一天,报纸用3个多版的篇幅,报道全国和孝感喜迎香港回归的新闻;;7月 1日,报纸除了整版套红报道香港政权交接盛况外,还以 《历史将永远铭记》为题,刊发本报记者当日零时时刻在全市 16个采访点发回的特稿。7月下旬至8月初,报社组织22名采编人员开展 “十年重访贫困乡”大型采访活动。

1998年,孝感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7月6日,报纸发表 《面对可能发生的 1954型洪水— 孝感今年防洪形势分析》的新闻调查,以新闻形式最先通报防大汛抗大灾的信息。在历时两个多月的抗洪斗争中,报社派出30余人奋战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其中就民乐闸抢险、10万军民迎战汉江特大洪峰等作过深人立体的报道。报纸在运用消息、现场特写、通讯、图片报道抗洪抢险壮举的同时,还陆续刊发一系列评论员文章,形成孝感 日报 “抗洪体”评论。至当年 10月上旬,报纸共发表报道 1000余篇,还结集出版 30万字的 《丰碑》一书。报社抗洪抢险报道组获省委宣传部表彰的’98湖北抗洪抢险新闻宣传先进集体,报社荣立孝感市抗洪救灾集体二等功,并有 3人分别荣立孝感市抗洪救灾个人二等功和三等功。

进人新世纪,组织战役性报道成为新闻策划机制中的常态议题。2003年,孝感建市 10周年,并同时举办首届 “荆楚十大敬老好儿女”颁奖活动。报纸开辟 《展示十年辉煌成就,促进孝感全面发展》、《见证十年》等栏 目,先后刊发报道 100余篇,11月 18日当天,报社出版24个版的 《孝感日报 (珍藏版)》。次年,报纸集中宣传因公殉职的安陆基层干部岳林涛,后,岳林涛事迹被 《中国纪检监察报》配评大篇幅报道,他还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廉政人物。2005年初夏,报社组织 30余人先后对革命老区孝昌县小悟乡、大悟县芳贩镇进行集中采访,分别形成组合报道和系列报道。其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与组织战役性报相结合的经验和做法,先后被省 《新闻前哨》杂志、《中国地市报人》杂志向全省、全国推介。

2.言论理论宣传

创刊初,报纸言论有社论、评论员文章、评论、短评、编报人讲话、编后、署名评论以及 《要紧话》、《杂谈》等栏目。其中社论尤甚,报纸期平发言论 2.3篇,社论占41.5%。其时,报纸社论,尤其是重要社论须经地委审阅。地委主要领导亦发表言论,如 1958年 11月 11日《全民办交通,全民办运输》(作者:地委书记处书记、专署专员樊作楷)、11月25日《论 “兑现,,》(作者:地委书记处书记冉砚农),1959年5月4日《鼓足干劲与留有余地》(作者:地委第一书记王家吉 )等。

首次复刊,报纸言论分工渐趋明确:社论、《要紧话》为时政评论;评论 (短评 )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大家谈》则为思想性群众言论。1962年 12月 22日,报纸开办 《百字文》言论专栏,次年 10月,以笔名 “石丁”(当时报社 10人,“石”谐 “十”音 )开辟 《杂谈》专栏,发表论理性文章;同时,报纸加大 《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社论的转载。期平发言论 1至 1.4篇。报纸言论紧扣时政外,重点宣传的有:落实党的农村政策;树立贫下中农威信;树立共产主义风格和突出政治。其中,《百字文》自创办至 1966年 4月 28日停办,共出119期。“百字文”200字左右,常选热门话题,运用群众口语、农村谚语等作深人浅出的说理,言短而意长,话 “土”而理深。如论述生产队经营管理的 《外头要有个 “好扒子”,屋里要有个 “好篓子”》,提倡基本建设要适度的 《是好大的鱼,鼓好大的泡》等。“石丁”署名评论,系 “编辑部文章”,常对地委战略部署、工作思路或重大时政问题阐述主张。1966年 5月后,报纸转载 “两报一刊”言论为主。

1978年初,报纸减少中央、省报刊言论转载,11月 1日,恢复 《百字文》。其后,言论激增至五大类:(1)短言论,如百字文、要紧话、编报人三言两语、一事一议等。(2)长言论,如社论、评论。(3)署名评论。(4)杂文,如小品文、杂谈等。(5)转载言论。如 《人民日报》社论摘要等。1979年,本报言论上升至期平 2.21篇。鉴于言论专栏杂且通用于各版,1980年,报纸对言论进行分工:一版 《百字文》、《要紧话》;二版 《大家谈》、《议事堂》、《市场小议》、《信息员一席谈》、《经济随笔》;三版 《.言集》、《谈道理》;四版 《科普纵横谈》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报纸运用 《百字文》、《要紧话》、评论员文章或署名评论,积极主动为改革开放勇开 “第一腔”。1979年,报纸发表 ((社会主义不姓 “穷”,家庭副业不姓 “资”》、《阶级斗争不能天天讲》、((赵公元帅可以请》等一系列评论,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1980年 8月,地委作出 “进一步把责任制搞落实”八条意见后,报纸接连发表 15篇评论。10至 11月,报纸发表 “戚石武”十谈 “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署名评论。这些评论,为农村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1983年春,全区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四五月,报纸连载七谈 “谈工商企业改革”。1984年 7月,针对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受责难,报纸发表 《改革是前进还是倒退?》、《改革是坚持还是摆脱党的领导?》等一组5篇评论员文章,旗帜鲜明地阐明党报的主张。1985年,围绕农产品购销体制和产业结构调整,1-3月,报纸发表 ((都来学做结构改革的巧妇》等一组 13篇评论员文章。同年 6-7月,报纸再发评论员文章 5篇,就产业结构调整作进一步的阐述。与读者互动,活跃言论氛围。1986年 5月 29日,报纸展开 “怎样对待改革”的讨论。讨论持续至 7月 19日,共出19期,发文59篇。1987年 5月,报纸推出 ((深化企业改革,搞好双增双节》专栏,配发 《从改革中学习改革》等 10篇评论员文章。加重言论的分量,同年 10月,报纸在一版连载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一组4篇主体评论。1988年 11月,就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报纸发表一组4篇特约评论员文章。三中全会后,报纸围绕改革开放,发挥言论 “举旗”和引路的作用。

1988年 9月,报纸改版,保留 “主打”言论专栏有:一版 《百字文》,二版 《经济随笔》;三版 《.言集》随政文版移入四版。起于 1985年5月的 《信息员一席谈》,止于 1988年8月,年均发稿 50余篇。起于 1982年 6月的 ((科普纵横谈》随科技版的撤销,止于 1988年7月,改版初,报纸言论十分活跃。其中如四版除 《.言集》外,还有 《谈道理》、《编余小议》等专栏,以及 《党员论坛》、《读者论坛》等,还开办过言论专刊 《心声》。改版时的第三版初为 《情趣·知识》版,运行一年后改为文艺副刊 (后定名 《芳草地》),其所设言论专栏也先后有 《人间闲话》、《槐荫随笔》等。二版增设过 《微言录》等专栏。一版则有社论、评论员文章,以及专题式评论等。

1991年 2月,报纸在一版开设 《每周论坛》,以此取代经营多年的 《百字文》。1993年 1月 1日,报纸开通使用新华社电讯,并设 《环球传真》时事版,此后,新华社播发的重要新闻评论得以及时转载。同年 2月,《每周论坛》更名 《热点评论》(1994年 1月又更名 《今日语论》)。随着时事报道的楔人和定型,报纸渐趋于专刊化操作。其中,1993年 7月开办的 《经济沙龙》设言论专栏 《经济语丝》。1995年前后,各类专刊先后登场,但各专刊均设有表达主张的言论专栏。例如,((科普园地》中设有 ((科坛众议》,((三农报道》中设有 《兴农百家言》(或 《兴农漫笔》),《党的建设》有 《党员论坛》,《教育天地》有 《教坛杂语》,《芳草地 》有 《槐荫随笔 》,以至 《孝感晚报 》前身的 《星期天刊》或 《晚报版 》,均在其头版设有 《七 日谈 》专栏,等等。1997年 1月,报纸扩为对开。适应扩版要求,报纸对各版以及各专刊进行重新分工与定位,其中一版言论专栏定名 《今 日论谈》。虽然此后报纸言论与前较少,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阶段性主体评论,仍显其功效。例如,1998年 6月六论推进孝感第二次创业,1999年 12月五论开展科教创新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2000年 11月五论为实现孝感 “十五”目标而奋斗,2003年 3月九论为全面建设小康孝感创造良好开局,2004年 10月五论如何做大做强市本级,等等。

1997年 1月,报纸在四版开设理论专刊 《学习》,自此至2005年 12月,累计推出415期 (年均46期),发表理论文章 1810余篇。《学习》专刊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编辑思想,紧扣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政治、经济、社会热点,搭建理论探讨和思想交流的平台,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交流经验,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其常设专栏有 《热点研究》、《调研与思考》、《思想纵横》、《经验交流》、《党建园地》等,并密切配合形势发展,与时俱进地组织过不同年份的阶段性理论专题。《学习》专刊主要面向党政干部和理论工作者,所发文章主要是结合工作实际的理论研究、调研报告、经验总结等。其中,《论孝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融人武汉城市圈 )重在发挥优势与坚持主动融人》、《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险若干问题的思考》等多篇理论文章,在湖北新闻奖评选中获奖。

3.经济新闻

创刊初,经济报道为主体报道。经济报道有:(1)落实农村经济政策。1962年 2月 18日,报纸发表 ((把各项政策一项一项地落实兑现》的社论,22日发表汉阳县抓政策落实兑现、促春耕生产的消息,此后,围绕落实政策进行大量宣传。(2)完善生产形式和加强劳动管理。1962年 2月 22日,报纸发表 《生产队要建立相对固定的作业组》的文章,关于生产队管理、发挥作业组作用等报道渐多。同时,报纸还宣传定额奖惩、小段包工等劳动管理办法。(3)加强生产队财务管理。1962年,报纸连载 《生产队财务会计工作讲话》,还发表评论,并就民主理财进行持续的报道。对农业生产报道,主要是民主安排活路、因地制宜安排农作物。1963年秋,生产活动报道减少,人物报道在经济宣传中增多。所宣传典型有,省特等先进工作者、被誉为 “铁管家”的通山县横市公社风光大队会计成绳武;克服私有观念、发展集体经济的武昌县五里界区山河公社锦绣大队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新闻宣传的主题,经济新闻占报纸主导地位。

1979年 1月 1日,报纸发表评论 《把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2月 3日,又发表 《社会主义不姓 “穷”》、《家庭副业不姓 “资”》的评论。同时,报纸开辟 《解放思想,适应转移》、《摆事实,批极左》两专栏,解放思想与实现重点转移的报道 日增。随后,报纸组织 《阶级斗争扩大化搞不得》、《为什么抱着“穷过渡”不放》等一系列报道。为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1980年前后,报纸组织四次大讨论:《现在是不是“三过了头 (即解放思想、发扬民主、落实政策是不是过了头)’’ ?》;《“吼”队长的苦恼怎样解决》;《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的口号该不该提?》;((农村么样富得快?》。

1979年2月3日,报纸发表应山县徐家河水库库区一生产队治穷奔富的报道。3月 1日,又介绍大悟县丰店公社玄坛九队联产计酬取得明显成效的经验。围绕联产计酬责任制,报纸发表 《肃清 “大公平穷”的极左流毒》等一系列述评和评论,还推出 《包工到组、联产计酬问题解答》专栏宣传政策。1980年 8月 11日,报纸刊发 《解放思想,放宽政策,进一步把责任制搞落实》的消息,报道地委放宽农村政策、落实生产责任制的意见,随后发表一组 15篇评论。之后,报纸就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发表一系列采访随笔和评论。10月,又推出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等专栏,以持续宣传农村责任制。这一年,《会计讶嫌我的油壶小》、《竹叶漂也怕责任制》等报道,用创新的新闻手法歌颂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9月 5日,《孝感报》“杨小运报道”在 《人民日报》新闻策动下,引发全国各大媒体先后予以报道,并形成一系列连锁新闻。农村落实责任制后,就 “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的问题,1982年,报纸宣传 21个先进典型。随后,报纸对延长承包合同以及 “三户一联”(带头户、专业户、重点户、联合体)展开持续宣传。1983年初,报纸宣传地委确认的 “三户一联”17面 “红旗”,1984年 1至 5月,又连续宣传 67个专业户 (村 )。

在宣传农村责任制的同时,工商企业改革的报道 日渐增多。1983年4月,报纸介绍应山县李店公社粮管所经营承包的经验,又报道安陆县城关镇造纸厂一工人自荐承包造纸厂的事实等。结合这些典型报道,报纸发表工商企业改革系列评论。1984年 6月 9日,报纸报道地委对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并就此作持续的集中宣传。8月,全区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后,作一系列典型报道,开辟 《经济改革巡礼》专栏。1986年,报纸还开展 ((怎样对待改革》大讨论。

报纸对乡镇企业的宣传始于 1984年。这年 3月 20日,报纸发表 ((热情支持农民办家庭工厂》的采访随笔,随后就农民家庭工厂展开多方面的报道 ,其中有 ,安陆农民兴起集资办工业热,云梦放开手脚发展乡镇企业,并专题介绍汉川马鞍乡索子烷村发展家庭工业的经验,连载庙头区乡镇工业调查。其后,对乡镇企业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农民企业家作较多宣传。1984年 3月起,关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报道屡见报端。次年初,报纸发表 《都来学做结构改革的巧妇》等一组评论员文章。报纸在宣传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报道农民务工经商发展二、三产业的新闻。1985年9月起,报纸就 “城乡通开”进行持续报道,登载孝感、大悟、云梦等地与武汉通开及各地城乡一体、互相促进的多种报道;次年夏秋集中宣传应城市新河村和汉川县新农村,并就学 “两新”经验展开讨论。同时还集中宣传汉川县脉旺镇工业。服务于农村和城镇改革和经济建设, 1985年2月,报纸将 《信息》专栏扩为信息版。信息版辟有 ((市场分析》、((致富有门》、((牵线搭桥》、((政策顾问》诸栏目。至 1986年 12月,信息版发布信息4600多条。

持续关注国企改革、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农业开发的同时,1989年,报纸开设 《市场大特写》专栏,市场和市场经济的报道增多,有关私营企业的报道也逐步加重。促进经济发展的开放度,1990年初夏,报社组织 “环孝感地市取经采访”,分别就黄冈科技兴农、咸宁山水开发、信阳农村统分结合、襄樊县市工业、荆州乡镇企业作系列报道。随后,关于农业,就 “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主体投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做了持续的报道;关于工业,就 “依靠大城市,坚持引进、联营、技改、挖潜”做了持续的报道。以有形市场为突破口,就国合商业改革做了持续的报道。1992年,围绕 “农运搭台、经贸唱戏”,报纸经济报道活跃。当年,报纸就孝感市 (现孝南区)开发区作一组9篇系列报道,拉开开发区报道序幕。

报纸改进经济报道起始于 1991年。当年初,报纸开设 《经济·生活·人》专栏,以新闻特写的形式,写“经济中的生活,生活中的经济;经济生活中的人,人的经济生活”。1993年 7月 10日,报纸在 《经济·生活·人》专栏基础上开办 《经济沙龙》专刊,以此强化经济报道的生活化和贴近性。1995年初,报纸专刊化操作,其经济报道被分类处理。最初专刊化操作的除 《经济沙龙》外,设有 《乡镇企业》、《开发区与中省企业》、《市场风云》专刊。后,经济专刊改为 《农村经济》(《三农报道》)、《企业大观》(《市场纵横》、《产经新闻》)等。延至 2005年初夏,大部分专刊被改为综合新闻。

随着改革的深人,企业改革从 “抓大放小”步入产权制度改革,企业改制、民营经济的报道 日渐增多,随后,报纸就工业强市、城市经济等做大量报道。农业在报道调整结构的同时,农业产业化的报道 日盛。后,报纸着重宣传以税费改革为重点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1997年起,经济报道主要有:(1)招商引进。1997年 5月中旬,本报记者参加湖北 (香港)对外经贸洽谈会,就此进了全景式报道;次年5月,报纸又就孝感 (福州 )招商会作立体式宣传。此后,就孝感参加港澳或沿海发达地区招商、孝感历届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会均进行充分报道。2001年3月,报纸发表 《孝南招商模式解析》系列报道,6月,又发表系列报道((过千万元企业招商启示录》。(2)经济热点。其中,1997年 7月,围绕 “八七扶贫攻坚”,报社组织 “十年重访贫困乡”大型采访活动;1998年,围绕盘活国有集体企业做一系列报道;2002年4月起,围绕构筑信用孝感、加快经济发展,运用评论、专栏等形式进行立体宣传。此外,报纸还就县域经济、项目建设年活动、市本级经济等做大量报道。(3)融人武汉城市圈。2001年年初,市委二届七次全会提出 “依托武汉、发展孝感”战略,2月,本报记者随市党政代表团赴武汉考察,随后撰写一组依托武汉、发展孝感的报道。2004年初,省委提出 “打造武汉城市圈、促进中部崛起”战略,7月2日,报纸 《财富周刊》发表 《第四极梦想— 孝感融人武汉城市圈前瞻》,对孝感融人城市圈的前景、基本思路、工作重点等作深度分析。次年初,报纸开设 《"1+8”城市风》专栏,关于融人武汉城市圈的报道日渐见多。

4.典型宣传

报纸创刊,典型宣传即为新闻报道重点,并多次报道过地委确认的典型。1958年 11月 29日,报纸运用消息、通讯、社论等形式,整版报道全区第一个人民公社— 应城县红旗公社共产主义新村。次年 1月28日,报纸以 《老模范,新风格》为题,介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孝感县朋兴公社副社长官木生的模范事迹。

首次复刊,报纸宣传的典型有全国的,也有本地的。全国的典型如雷锋、王杰、焦裕禄、刘英俊等典型个人,也有大庆、大寨、3211钻井队等集体。全国典型的宣传一般在全文转载其事迹后即多侧面报道孝感各地学习活动的情况,尤以报道以实际行动学习为甚。1964至 1966年,报纸宣传一系列本地典型。其中有:(1)工作经验型典型。1964年3月 16日至5月7日,报纸集中报道武昌县五里界区山河公社锦绣大队第三生产队队长和社员积极分子的事迹,以此宣传公而忘私、爱社如家的模范群体。1965年4月 10日,报纸发表通讯 《喜看金星重光》,开始对孝感县卧龙公社金星大队的宣传,报纸还运用 “重头报道”,力图树立一个 “思想革命化”、“农业机械化”的样板。(2)思想教育型典型。1965年4月 25日至 8月 25日,报纸集中宣传蒲忻县神山公社先锋二大队民兵连长、共产党员陈文清为抢救阶级兄弟献出生命的英雄事迹。报纸随之还配发地委决定,地委书记和专署专员的署名文章。此外,报纸还宣传爱社如家、勤俭理财的通山县横市公社风光大队会计、被誉为 “铁管家”的成绳武,扎根农村有作为的大悟县坞子铺公社回乡知青陈玉清等。报纸坚持把典型宣传作为战役性报道来组织,强调 “十八般武艺都用上”。典型宣传方式:(1)连续报道典型事迹;(2)配发评论或开辟专栏 (专题 )讨论;(3)跟踪报道各地反响。

再次复刊,典型宣传为:1970-1972年以转载全国典型为主,其中有 “忠于毛主席的好党员”、解放军战士李全洲、大庆 “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等。1973-1978年以宣传本地典型为主,其中有保持 “庄稼人本色”的安陆县罗庙公社白鹤大队党支部,倡议 “向封建婚姻宣战”的汉川县人和公社女青年李玉兰等。其中,白鹤大队党支部一班人 “身不懒、嘴不馋、手不沾”之 “三不精神”受到地委肯定,并在全区推广;李玉兰被推向全省以至全国,且当选为全国四届人大代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典型宣传被列为新闻改革的重点。1981年5月,报纸提出:“切实搞好典型报道,拿出有分量、有深度、有血肉、有影响的典型来”,“这是报纸的一项重要职责”。1985年秋报纸整改时进一步明确:大典型,文章做足;小典型,杂彩纷呈;好典型,经常不断;坏典型,适量适度。典型宣传呈现出切近生活、丰富多彩、活泼新鲜、深人人心的局面。

(1)探索型典型。1981年9月 5日,报纸发表应城农民杨小运超卖万斤粮求购永久牌自行车的消息,一时间,“杨小运”成为新时期农民的代名词。1983年 6月 11日,报纸报道黄破县蔡榨公社社员邱衍恒 “有心奔富路、无计解难题”而张榜招贤的故事,就深化农村改革对农民既要 “扶上马”、更要 “送一程”展开报道。1986年 10月 21日,报纸发表应山县平靖关村农民刘裕学 “请法”的通讯。刘裕学 1984年承包集体山场600亩,合同期 30年。但合同书系油印手写,他迫切要求补办公证手续,使之具有法律效力。报纸抓住农民从 “请神”、“请言”、“请科学”到 “请法”这一典型事件,进行持续报道。(2)思想教育型典型。应山县十里公社社员刘运奎,先后将4个儿子送到部队服役。大儿因公牺牲,他把二儿送去,二儿牺牲,将三儿送去,三儿退伍,又把四儿送去;他还为生产队买耕牛、买饼肥。1982年 10月,报纸连载7篇通讯报道刘运奎的事迹。10月30日,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召开大会,授予刘运奎 “爱国拥军模范”称号。这类典型还有,具有 “人梯精神”的孝高教师万尔遐,殊死斗歹徒保卫国家财产的汉川K7东农场农行营业所共产党员刘贤东等。(3)勇创业绩型典型。人平只有二分三厘耕地的汉川分水镇新农村,1975年人平收入 90元,1/3的农户 “超支”。党员李松柏当选村支书后,先后办起药用玻璃、化工、水泥制品等 9个企业,1983年上缴国家税收37.6万元。1984年6月 14至 19日,报纸连载李松柏访问记,记叙这位当家人带领乡亲们创业奔富路的历程。此外还有 :研制生物防治农作物大面积防病增效的大悟阳平公社女青年、十一届团中央候补委员乐翠芳;“张海迪式”的汉川马鞍乡青年农民陈又甫等。(4)经验型典型。1987年 7月,报纸用 《战略篇》、((应变篇》等 8篇通讯等,介绍汉川脉旺镇发展工业的经验。7月 17日起,地委行署召开全区县辖镇书记镇长会议,对口学习脉旺,研究发展县辖镇工业经济,脉旺经验在全区得到广泛推广。1988年 6至 7月,报纸连载山区、库区治穷致富样板的应山县新庵村和大悟县胜利村的事迹,宣传两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发展经济的经验,在地委作出向两村学习的决定后,各地开展学 “两村”的活动。(5)警戒型典型。这其中有:错误执行政策的;顶风违纪搞特权的;患 “红眼病”,对富裕户 “敲竹杠”的等。

报纸分专题、设专栏宣传典型群体,约始于 1992年。当年 6月 30日,报纸推出系列报道,总结推介10个农村奔小康的示范村。1994年 4月7日,报纸开设 《话说农民闯市场》专栏,推介一组勇闯市场的农民。1998年8月31日,报纸开设 ((抗洪英雄谱》专栏发文 13篇,集中宣传抗洪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此前后,报纸倡导开展重大主题、重大典型、重大工程、重大活动的 “四重”报道,其中陆续宣传全省十佳乡镇党委书记李世英、“雷锋奶奶”穆桂容等,但专题式宣传的报道方式仍在进行。1999年 7月 9日,报纸开设 《天南地北孝感人》专栏,集中宣传外出创业的 11位成功人士。2002年 10月 28日,报纸开设 《走进十大孝子家》专栏,图文并茂报道十大孝子孝亲敬老的感人事迹。延至2005年,报纸开设 ((时代先锋》专栏,历时一年,共推出22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典型。

借助于全国农运会在孝举行和孝感地改市的机遇,1992年,报社开通新华社电讯接收系统。利用新华社电讯资源,报纸紧密配合中心,做了一系列典型宣传。其中有,1995年 4月,报纸转载新华社通讯 《领导干部的楷模— 孔繁森》,随后开设 《学习孔繁森、做合格党员、当模范干部》专栏,报道孝感学习孔繁森的热潮。1999年7月至2001年1月,报纸连载揭露 “法轮功”所作所为的新华社通讯和评论员文章,弘扬新风正气,倡导精神文明,2004年前后,报纸集中宣传郑培民、任长霞、周国知、牛玉儒等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2005年8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 《一个导弹司令和一个大国的标志》,报道第二炮兵某基地司令员、应城籍少将杨业功。并组织一系列报道,丰富将军事迹,深人宣传将军精神。

坚持做好重大典型的报道,努力扩大典型的影响力。围绕孝感孝文化,2002年结合 “十大孝子”评选,报道刘青枝支撑四个家庭、奉养八位老人的事迹,随后进行一系列跟踪报道。刘青枝因此两度走进中央电视台,在传扬孝亲敬老精神的同时,也宣传孝感形象。2004年,报纸报道安陆基层干部岳林涛因公殉职的事迹。《中国纪检监察报》配评报道岳林涛。岳林涛获评 2004年度感动中国廉政人物。2005年 4月 4日,报纸报道潜心育良种的孝南区农业局副局长汤俭民。7月 25日,报纸配图8幅发表通讯 《永不锈蚀的信念》,报道汤俭民25年如一日,把农村当舞台、把农民当父母、把种子当儿子的事迹。11月 14日,市委作出向汤俭民学习的决定。报纸开设 《学习汤俭民、奉献在岗位》专栏,陆续报道孝感学习汤俭民的活动。此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集中宣传汤俭民。汤俭民先后获得孝感市首届突出贡献人才提名奖、省劳模、省政府津贴专家、省优秀共产党员、省政府模范公务员、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等荣誉。

5.典论监督

创刊初的 1958年 11月 21日,报纸载汉川县上游公社马鞍六社主任的自我检查文章 《改正错误,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文章检查作者在建立人民公社过程中不愿与 “穷社”合并,“嫌贫爱富”的错误思想。其时,报纸批评主要是针对本位主义 (或个人主义 )以及 “瞒产”的行为或表现。批评报道多为自我检查。

报纸复刊,批评与自我批评为:1962年 3月至同年 8月,以读者来信为主。3月 12日,报纸推出 ((读者来信》专栏,后设 《建议》、《农村干部来信》、《建议与批评》等子栏目。其内容主要有针对农作物、公共财物受损以及干部作风的批评,也有群众对干部、基层干部对上级的批评等。1962年9月至 1964年 1月,以直接开展批评为主。1962年9月 1日,报纸推出 《小镜头》,并存 《读者来信》、《建议》等栏目。其中,《小镜头》频繁刊出,期平发批评稿 1.34篇。其批评所涉:铺张浪费、封建迷信、损坏公物、窗口行业的劣质服务和干部不良作风等。1964年8月至次年 1月,以配评加强批评强度为主。1964年 1月后,报纸批评骤减;同年 8月,批评报道再度增多,以至于期平发稿 1.1篇。复刊后的报纸批评,报社派人实地调查,注意批评的真实性和下情上达渠道的.通。开辟 《批评反映》专栏 ,报道反响,刊登被批评者的复函。在刊载批评报道时配发表扬报道,通过正反对比,强化报道效果。同时,报纸批评还采用漫画、童话、活报剧、小演唱等形式。

1965年 1月以后,批评报道渐少。报纸再次复刊,不久即开设 ((革命群众来信》、《读者来信》等专栏以载批评或建议性稿件。但这些批评对事不对人或上纲上线,报道中常用 “有的地方”、“少数单位”指出某种现象;而一部分批评报道又将问题的性质不加分析地上升到 “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

1978年秋冬,报纸推出 《来信》、((群众来信》等专栏,逐步加大读者来信、群众评论和记者调查的刊载密度。1984年5月,报社提出,切实加强批评性报道。次年 10月,报纸整改,批评报道得到加强。其时,批评报道主要置于 《读者来信》专栏。《读者来信》月平均 1至2期,内设 ((群众呼声》、《监督岗》、((亮相》、《建议》、《读者论坛》、《来信综述》、《表扬》、《回音》等子栏 目。与 《读者来信》并存者,一版有《来信》与 《回音》,二版有 《顾客反映》、《天平》,二三版有 《尖菱角》,三四版有 《说长道短》等;而重大反面典型报道则主要载之于第一版。

批评报道采用的方式:(1)紧扣中心,抓反面典型。1979年 8月27日,报纸发表 ((重割 “资本主义尾巴”说明了什么》的调查,详述孝感县周巷公社燎原大队党支部将部分社员利用空闲地种的南瓜、葫芦等作物毁掉的经过。1984年 8月 11日,报纸发表 《一场拼凑棉花大户的 “闹剧”》,报道云梦县沙河乡党委书记等在该乡伍湖大队第七生产队用威逼捆打等手段拼凑棉花大户的事实。14日,报纸发表地委通报和云梦县委县政府的处分决定,配发 ((清除思想上的 “二号文件”》的评论。此后,围绕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受阻挠,国家、集体运输部门对个体运输户的排挤,以及党员干部顶风违纪行为等,报纸均抓住典型事例展开批评。(2)实施报道追踪,促进问题解决。其主要形式有:展开讨论,形成舆论压力;一抓到底,督促被批评者改正错误;报道反响,引起重视;吁请上级领导或主管部门出面干涉。其中,1985年4月25日,报纸在 《弃耕现象函宜引起重视》的来信中披露汉川县回龙区弃耕现象严重的问题。5月9日,报纸摘要编发地办综合科调查报告,随后又报道汉川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措施。至 5月 16日,回龙区4493亩退耕地全部有新主。1988年 12月,长期遭 “菜霸”之害的云梦菜农向记者诉苦,22日,报纸发出呼吁:“孝感市区 ‘菜霸’拦路打劫,市长同志,请您管一管。”记者就此一追到底,直至4名 “菜霸”被拘留收审,全区各地采取打击菜霸、整顿市场的行动。(3)讲究批评艺术,和谐批评环境。这其中有:开展对比报道的 《说长道短》专栏,发表讽刺漫画的 《带刺的画》、《笑与思》专栏,开展说理批评的 《.言集》专栏,还有批评性小品文、杂文以及讽刺性纪实小说等。

1989年后,报纸批评逐渐被称为舆论监督。19% 年5月24日,报纸在一版刊发评论 《舆论监督少不了》。1998年 11月 30日,报纸全文转载 《工人 日报》文章 《法律该给舆论监督撑腰》。2005年6月 8日,市委书记到报社调研,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报纸以 《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进一步提高新闻质量》为题作报道。其舆论监督经历如下过程。

1989年 1月至2001年9月,报纸日常舆论监督与重点舆论监督齐头并进。日常舆论监督主要在常设栏目《读者来信》中展开,一周或半月一期,每期发稿 3至5篇不等,内容涉及政务管理、经济生活、道德观念、社会现象等各层面。1990年7月 17日,《读者来信》刊发 《孝感市某些信息户假冒信息满天飞》来信,同时刊发记者调查。调查反映,因技术市场管理不严,市区行骗信息户达 30多家,市消委收到全国29省市自治区、83个县市投诉信 160多件,市科委收到投诉信 300多件,“孝感信息骗子”严重影响孝感声誉。为此,报纸开展连续报道,对清理整顿技术市场进行全程跟踪,宣传政府整顿市场的措施,直到 “科技骗子”得到惩处 ,技术市场得到净化。

2001年 10月至 2003年 2月,正面宣传为主,日报舆论监督淡化。随着 《孝感晚报》的创刊,晚报舆论监督日渐加强,2001年 9月4日,孝感日报 《读者来信》刊发最后一期,淡出读者视线。2003年 3月起,孝感日报舆论监督再次得到加强,随后增置 “内参”。3月 31日,报纸推出 《舆论监督》专栏,并设 ((投诉台》、《监督岗》、《读者评说》、((立此存照》、《以此为鉴》等子栏目。同年6月起,报社不定期出版内参《舆情反映 》,就不便于见报且事关大局的重大问题或社会情况 ,提供市委主要领导参阅。《舆情反映》以记者调查为主,辅之以读者来信反映的问题,出版以来,内容涉及投资环境、政风行风、金融问题等,绝大多数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6.科教宣传

1958年 10月至次年5月,《孝感报》在二、三、四版 (主要是四版 )不定期刊载科技报道。报道内容,1959年 1月以前以工业为主,以后以农业为主,兼以工具革新、新产品介绍及卫生常识等。科技报道语言通俗,其中如沼气技术、万能灶还作绘画说明,增强实用性。

1962年 2月 《孝感报》复刊后,科技报道分别安排在二、四版。二版以农业科技为主,其主要专栏有《农业知识》、《水产知识》、《农业技术交流站》等;四版以卫生、生活、科学常识为主,其主要专栏有 《医生的话》、《卫生常识》、《生活小常识》等。1962年9月,报纸将二类报道集中安排在第三版,冠以 《长知识》统辖两类报道。1963年4月,卫生、生活、科学常识类仍回第四版;三版农业科技则命名 《庄稼人的学问》。6月,《庄稼人的学问》复归二版。1964年 5月,报纸将二类报道再度合并且置于第四版,名之 ((学科技,开眼界》。《学科技,开眼界》历时年余,至 1966年5月停办。

1970年 5月 《孝感报》复刊,报纸在 《农业技术》、((科学种田,越种越甜》、《卫生知识》、《计划生育》等不定期栏 目中零星介绍农业、卫生等方面的知识。1977年 12月 24日,地委召开全区科学大会,提出 “迅速掀起全党动员、书记动手、大办科学的热潮,加快速度把孝感科学技术工作搞上去”。报纸次日刊载此消息,并于当期第四版推出 《科技新花》专栏,刊载一组 2篇科技报道。1978年 3月 23日,孝感报全文转载邓小平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成为宣传热点。孝感报在二、三、四版 (主要是四版)用 ((科技新花》、((科学种田》、《农业技术》、《卫生常识》、((学科学》等专栏刊载科技报道。1979年2月5日,报纸推出 ((科技园地》综合专栏。初,《科技园地》月平4期;7月,《科技园地》移人二版,每月 10期;1980年4月增至与报纸同期。1982年初,《科技园地》回归第四版,版面遂由以往 1/4版至 1/3版扩至 1/2个版。1982年 8月,((孝感报》与地区科委、科协联办 《科技园地》,版面由1/2版扩至整版,置第四版,刊期每月约 8至 10期。1984年5月,《孝感报》设科技版;8月,科技版与报纸同期。1988年 9月 6日,《孝感报》改版,此前之 9月 1日,科技版出最末一期停。此后,科技报道纳入第二版经济版,为经济报道之一分支,保留 ((田头参谋》等专栏以载科技报道。

1977年 12月推出的科技报道,主要有:群众学科学、用科学活动;生产经验总结;来自生产中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科技成果、技术革新;群众生活科技知识、卫生常识;科技文艺。如 《水稻自述》、《棉花姑娘日记》、((土壤科学讲话》、《鹤鸽诗社》诸连载,《田头参谋》等栏目。1982年8月,《科技园地》扩为科技版,常设专栏有 《田头参谋》、((技术推广站》、《庄稼户的经验交流会》、《科技服务站》、((学科技用科技》、《农机知识》、《畜牧兽医》、《塘堰养鱼》、《护林员手记》、《药材种植》、《科学种菜》、《卫生与健康》、《小单方》、《计划生育知识》、《气象知识》、《科普纵横谈》等。其报道有,《杂交水稻高产队访问记》、《张三爹学种杂交稻的故事》等杂交稻类连载;《地膜育秧八问八答》、《棉花姑娘谈地膜棉》等地膜类连载;((章兽医谈养猪》等养猪类连载;((家鱼自传》等养鱼类连载;等等。1985年秋,报纸调整,科技报道从过去偏重技术宣传,改为信息、技术、知识相结合;从宣传生产技能为主,改为推广新技术为主。1988年 1月,科技版再次调整 ,即加强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生产生活并重。版面安排 ,致富服务与生活服务各 占一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科技宣传,适应农村改革开放的需要,坚持为群众提供多方面的科技服务,并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如日记、故事、歌谣、连环画、章回体科普文章等 ),增强报道的实用性、通俗化、故事化、系列化 ,深受农民喜爱。

1989年报纸改版,仍在三、四版保留部分科技、教育、卫生类内容。1992年,((孝感报》更名且改版,报纸推出 “生活与健康”专刊,设 《健康顾问》、《药物指南》、《妇幼保健》、《为您服务》、《医生的话》等专栏;《田头参谋》置二版。当年 7月,报纸在四版推出 《校园春秋》,教育类新闻开始专栏化操作。1993年,除二版 ((田头参谋》外,“文体卫”及 “校园春秋”等以专刊形式轮流刊出。1994-19%年,科教宣传作相应调整,计生、卫生类新闻纳入三版政宣版,教育、文艺纳人四版副刊版。“教育天地”以专刊推出,内设 《红烛颂》、《青苹果园》、《希望工程》、《教师手记》、《家庭教育》等栏 目。此后,科教卫宣传专刊、专栏分工趋于细化。除保留 “教育天地”专刊外,原 “文化、卫生”专刊分为 “文化生活”、“祝您健康”和 “只生一个好”三个独立专刊,每周轮流刊出。运行至 1995年 7月,“只生一个好”和 “祝您健康”两个专版合并成 “计生与卫生”专刊。1997年报纸扩为对开,版式、专刊、专栏均作调整,科教卫容量增多。二版 “科技潮”专刊,四版科技宣传专刊有 “教育天地”、“现代生活”及 “卫生与健康”等。

以此为基础,1999年 1月,报纸 《孝感 日报·科教周刊》创刊。《科教周刊》一版为要闻,二版 “科技之光”,三版 “教育天地”,四版 “卫生健康”。报纸以绿色为其彩印主基调,每周六刊出。

《科教周刊》关注前沿科技,报道最新科技知识。创办初,陆续介绍信息产业、绿色食品、生物信息、数字世界等最新科技动态。后开设 《科海漫游》专栏,介绍激光技术、基因研究、微创手术、纳米技术等。旗帜鲜明地揭露 “法轮功”邪教本质,报纸先后刊发 《用科学战胜愚昧》、《科学思想是反邪教的有力武器》等20余篇科普文章。加强科技创新宣传,报道云梦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科技兴厂、全市 14家企业 17个产品申报绿色食品、大悟双季花生等一批典型。2004年起,报纸开设 《高新企业巡礼》和 《科技人风采》专栏,对全市高新企业作巡回式深度报道,对高科技人才作专题报道。抓好应用科技的普及,报纸围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等做一系列文章。

开设 《婚育新风进万家》等专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生育文明的典型经验,宣传计划生育的先进典型。针对医、患矛盾增加,医院效益下降,药品价格偏高,以及职工医疗保障问题,报纸加强医院改革和医德医风建设的报道;从群众普遍关心的医疗保险人手,加强医疗保障的报道。报纸还先后开辟 《康大夫信箱》、《寻医问药》、《名医推介》、《求医热线》等专栏,有针对性地介绍卫生健康知识。同时还重点加强防治结核病、艾滋病,以及防治 “非典”的宣传等。

2004年,科教周刊部获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科协科技活动优秀宣传奖。

7.文艺副刊

创刊初,报纸文艺副刊名 ((澄水》,1958年 10月7日创办,不定期刊出。《澄水》之外还有文艺专刊,如 《跃进歌声》等;另有栏间 “补白”小诗。副刊作品诗歌为主,除 《MR水》必载诗歌外,报纸时有 《赛诗会》、《工地诗抄》、《农民诗选》等专刊。此外是演唱材料,如快板、渔鼓、湖北大鼓、采莲船词、对口词、表演唱等;也有为数不多的故事类作品。其时文艺作品多取材于农村,且重于写实。

1962年2月报纸复刊,3月 9日,名之 《花园》的文艺副刊见报。((花园》月平 2期,次年 6月,《花园》更名 《俱乐部》,延至 1965年7月 19日停办。1965年 10月 1日,《花园》复出,版面亦扩大。1966年4月19日,《花园》停办。就所载作品而分,以1964年为分水岭,可分为前、后期。

前期,叙事类作品繁荣,其中有民间传说、地方掌故、革命回忆录、新编故事等。如劝人勤俭持家的民间传说 《三个媳妇》,写应山物产和今昔变化的地方掌故 《中华山》等。1962年5月 10日,报纸首次刊出小小说 《作业组里新事多》,嗣后,辟有 《小小说》专栏。后期,适逢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展开,群众文化活动勃兴,演唱材料繁荣。演唱材料中民间曲艺甚富,有湖北大鼓、渔鼓、道情、山歌联唱、表演唱、快板、对口词、相声、三句半、连响词、采莲船词、莲花闹词、对口剧、三句半剧、快板剧等20余种。这些作品,或表现人人争先的主题,或叙说助人为乐的故事,或体现报效祖国的情怀,成为各地文艺宣传队的“实用脚本”。演唱材料另一大类为戏剧。1964年初至 1966年初,副刊发表 ((老两口过年》、《双教子》、《换种》等多部戏剧。其中,宋虎等创作的楚剧 《双教子》,被广为演唱,孝感县楚剧团以此剧先后赴湖北省、中南五省区、北京等地演出,并搬上银幕。在其前、后交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诗歌。诗人管用和在文艺副刊发表许多诗作,其中有 《捕鱼》、《我轻轻把电门一开》等。

1967年3月至1969年7月之 《新华电讯》、《东风报》、《孝感报》等4种报纸偶有文艺作品,但均无正式文艺副刊。1970年 5月再次复刊,次年 12月 1日,报纸推出文艺副刊 ((红烂漫》,月平 2期,刊行至1979年 6月 1日止。

《红烂漫》主载诗歌、演唱材料,亦载小说、故事、散文等。其时,报纸还整版刊载 《红灯记》、《沙家洪》等 “样板戏”剧本及剧照。副刊文艺作品有农村题材、工商文卫题材,也有拥军爱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题材。副刊刊出时间多在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1972年前后,所刊载、影响广泛的作品有,黄破县黄宣文创作的、反映丰收后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湖北大鼓 《丰收场上》,驻孝解放军某部彭仲道创作、在解放军全军歌曲比赛中获一等奖的诗歌 《老汉我一人看了一台戏》等。

1978年 11月5日,副刊刊出爱情题材的湖北大鼓 《玉钗恋爱》,始突破 “文化大革命”禁区。之后,副刊相继发表表现尊师重教主题的小说 《李老师》,强调实事求是精神的小说 《方案》等。1979年 6月 15日,文艺副刊定名 《百花园》。初,《百花园》每月 3期;1980年 1月起,增至每月7期;1982年 1月起,减为每月 4期。1988年 9月,报纸改版,((百花园》停办。改版后,文艺作品杂人情趣版,散见于情趣版《孝感文坛》、《纪实小说》诸专栏。同年 12月3日,文艺副刊更名 《芳草地》。

((百花园》创办不久,各类文学艺术样式纷纷登场。(1)演唱材料,其中有湖北大鼓、渔鼓、道情、快板、相声、评书、三句半、唱词、小剧本等。(2)叙事作品,如小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故事等。(3)杂文随笔,设有 《七嘴八舌》、《三言两语》、《谈古道今》、《随感录》、《文艺随笔》、《小品文》等专栏。(4)民间文学,如民间故事、传统鼓书、民间笑话等。(5)诗歌,主要是民歌民谣、山歌儿歌,其次是叙事诗、抒情诗。(6)知识类,有 《知识小品》、《成语故事》、《文艺知识》、《地方志》、《天南地北》等专栏。(7)趣味类,有笑话、趣味数学、谜语、象棋残局、绕口令、趣味对联等。(8)美术作品,有连环画、年画、宣传画、木刻、艺术照片等。此外还载影评、影坛花絮及各地文艺动态。其时之副刊,反映粉碎 “四人帮”后文艺解放的盛况。刊出之作品,如湖北大鼓 《八仙过海》在省曲艺创作节目调演中获创作、演出奖;小楚剧《桑园曲》在全省业余创作调演中获奖。

适应社会生活变化,活跃文艺副刊,报纸还运用业务刊物、副刊 《文艺短评》专栏等开展文艺批评,藉以推动写作和欣赏,繁荣创作。繁荣于 1982年的小小说,至 1985年大获丰收。是年,孝感报文艺副刊发表一系列有轰动效应的作品,如 《市长理发》、《田老汉乔迁》、《维纳斯的泪珠儿》等。小说之外有新故事 《爱跷二郎腿的人》及小演唱 《姑娘讶们的私房话》等。由应城县潘集乡五分大队 18岁女青年黄素芳创作的小小说 《姑娘啊,姑娘》,6月 15日一发表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读者纷纷投书报社对作品的人物、主题及触及的社会问题发表见解,报纸也就此展开专题讨论。

1986年起,副刊转型抓故事类作品,将原有 《革命回忆录》、《地方名人》等,改为 《革命故事》、《名人故事》,使其发挥乡土教材的作用;将原有 “科幻小说”、“童话”改为 “科幻故事”、“童话故事”等,以实现其通俗性、地方性。新辟 《新故事》、《谜语故事》、《故事小品》、《生活素描》、《纪实小品》等栏 目。刊载过故事连载 《东方赛男》(共 32期 )、电视剧故事连载 ((阿芳》(共40期 )等。1986年 1月至次年 12月,副刊发各类故事共 80余件。改革开放初期的文艺副刊,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拥有各类作者群,如小说、诗歌、演唱材料作者群,甚至有儿歌作者群、漫画作者群。

1989年起,((芳草地》之外,其 “情趣版”亦载文艺作品。1991年 1月 6日,《孝感报·星期天刊》创刊,“情趣版”散人其中,设副刊 《七色人生》。《七色人生》载随笔杂文,也载散文小说,设 《人生偶得》、《多味豆》等栏 目。1994年 5月,《七色人生》移人更名的 《孝感日报·晚报版》,直至 《孝感晚报》创刊。晚报文艺副刊的成长成熟,丰富报纸副刊。其时,《芳草地》作新探索,推出儿童散文、绘画、剪纸等;设《时代的报告》等栏目,展现改革开放涌现的风云人物;设 《我的孝感》栏目,展现孝感地方风情。1996年前后,副刊连载安陆作家赵金禾小说 《女县长》、《先生耐寒不耐热》,备受欢迎。1997年 1月,日报扩为大报,《芳草地》更名 《天仙》。

体现党报特色、地方特色和副刊特色,《天仙》以多种文学艺术样式,记录时代进步,讴歌社会发展。其主要方面有,1997年香港回归,先后多期集诗歌、散文、剪纸、绘画、图片等,营造喜庆氛围。2001年7月庆祝建党 80周年,刊载 《共产党人》、((红船之歌》、《今天是你的生日》等一系列作品。此后,无论是“神五”飞天,还是关于抗击 “非典”等,均有良好表现。“孝文化”,是孝感品牌。早在 《天仙 》之前 ,副刊就开展 “孝文化征文”活动;1995年8月,又开辟 《孝文化与现代文明》专栏,以 “孝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持续繁荣。《天仙》面世,即设 《孝感文化研究》专栏,推出与 “孝”相关的名胜古迹、历史名人、地方掌故、风物传说等多类作品,如 《千年古迹西湖桥》、《黄香故里行》等;又设 《孝子故事》等栏目,并用理论文章,小说、散文、民间故事等,以丰富 “孝文化”题材的作品。杂于其间的 《天仙茶座》、《生活话题》、《报告文学》等栏 目,以现实题材为主,其中 《犁桦匆匆》(载2005年4月 8日)获中国报业协会副刊新闻奖一等奖。2005年 10月8日《天仙》版面,也获得中国报业协会副刊新闻奖一等奖。报纸文艺副刊,为文艺工作者提供园地,也扶植大批本土新人,诸如安陆作者群、应城作者群等。

8.摄影美术版面

新闻摄影 1958年 10月 14日,报纸发表创刊后第一张本报记者拍摄的新闻图片;此后,采编人员中先后有 11人发表过新闻图片。其时,报纸所用图片为新华社供稿 (占65%)、报社自摄 (占31%)、社会投稿(占4%)三类。受照相制版、印刷技术、纸张质量影响,1959年4月 18日起,报纸未载图片。

首次复刊至 1963年 12月初,报纸全使用新华社图片。1963年冬,报社添置照相器材,配备摄影记者。12月 10日,报纸始刊出通讯员拍摄新闻图片,13日,刊出本报记者图片。1964年 1月后,年用新华社图片逐渐下降到40%,本报自摄上升到20%,社会投稿上升到40%,新闻摄影逐步以本地新闻为主。1966年5月 1日,报纸第一次刊出1/2版领袖图片,自此,本报自摄和社会投稿急剧减少。新华社图片占据报纸的主要版面,且画幅大、组照多。

1967年 3月至 1969年 7月之 《新华电讯》、《东风报》、((孝感报》等4种报纸使用新华社图片稿达到98% o

报纸再次复刊后,图片刊出量期平均2.3至 3.1张。1972年,报社设摄影编辑;1974年,报社开办摄影通讯员学习班,以此培养和发展摄影通讯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报社加强摄影通讯员培训,每年与县、地有关部门合办摄影通讯员学习班。至 1980年,报社有摄影通讯员 225人,其中骨干通讯员 93人。1985年 10月,报社聘特约摄影通讯员29人。各地通讯员为孝感报提供丰富的图片稿源。

1979年后,报纸新闻摄影强调图片的时效性、艺术性和宣传效果,规定报纸每期每版至少要刊用 1张图片,同时减少新华社照片刊用量。至 1986年,报纸期平发图片4.5张。新闻图片在美化报纸版面、提高宣传效果的同时,也发挥新闻宣传的积极作用。1981-1987年,《孝感报》先后有 11张新闻图片参加全省或全国新闻摄影展,并有多幅作品获奖。

1988年,报社摄影部由原摄美部分立成独立部室。此后,新闻摄影逐步改变 “配角”地位,先后就江泽民、朱铬基、刘华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孝活动作充分报道,就第二届全国农民运动会、'98抗洪、汉北河工程等作多专题的摄影报道。随着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思想的提出和落实,以图片为主的视觉新闻进一步得到强化。1998年,报社添置图片微机处理系统,随后又陆续添置数码相机,图片的数字化处理得到应用,时效与质量进一步改善。报纸扩版,新闻图片刊发的画幅扩大,且逐步成为新闻主打品种,并时有图片专刊或图片专题。2002年,报社与新华社签订图片供用合同,时事报道中开始大量选用新华社图片。自1988-2005年,报社每年选送新闻图片参加全省 (随后有全国地市报、全国大中城市党报)新闻奖评选,且年年有新闻图片获奖。

报纸美术  创刊初,报社无美工。报纸美化主要靠购进的题画、插图、尾画等装饰图以及新华社美术作品锌版等。其时,报纸美术文图无关者多;有的装饰图被重复使用;装饰图画幅大、线条粗。但为了讲究版面美化,报纸期平配图 巧件左右,版面被 “花花朵朵”地美化。

首次复刊后,报社外请美术作者为报纸配图;至 1964年初,报社设兼职美术编辑。以 “画”普及文化知识,是当时编辑思想之一。1962年 11月 10日,报纸首次刊出现场速写;同年9月28日首次刊出新闻漫画;25日首次刊出新闻组画。1963年4月 22日,报纸首次刊出新闻连环画。此外,报纸美术还有宣传画、剪纸、文艺连环画等。复刊后,报纸期平刊用美术作品8件左右。

1967年 3月至 1969年 7月之 《新华电讯》、《东风报》、《孝感报》等报纸,((孝感报》刊载过 6幅单幅画。

再次复刊初,报社派编辑兼管美术工作;1972年 1月,始设美术编辑。复刊后,各类花草虫鱼之装饰画一律不准见报。报纸美术装饰有:绘有底画的通栏标题;插图;独立成篇的单幅画、组画、连环画等。其中,连环画居多。单幅画主要为宣传画,组画 (如速写 )、新闻连环画所占量不多。

1978年初,报社增配美术编辑。随后,报纸美术作为新闻改革的一部分,强调要发挥美化报纸和自身宣传的作用。报纸美术摈弃 “图解政治”的做法,讲究生动传神、艺术多样。此后,美术作品上升到期平16件以上。1979年 11月 13日,报纸首次推出新闻性文配画专栏 《一事一画》,同年9月 3日首次刊出广告画。1980年 1月 13日,报纸首次刊出科普组画,23日首次刊出新闻连环画 (画通讯)。1981年7月 1日,报纸推出漫画专栏 ((管四爹画传》。报社积极培养美术通讯员,全区年有骨干美术通讯员 50余人。其中,《一事一画》成为报纸新闻中一个独特品种,科普组画、科普连环画成为报纸科技宣传中的品牌。报纸也先后让新闻连环画、《一事一画》、漫画等上一版头条。

1990年,报社美术编辑增至 3人,且在全区拥有数量可观的美术通讯员。报纸美术除进行题饰、插图、尾画、专栏设计等等之外,尚有 “画新闻”以及单幅画、组画和各类画专栏,月均刊发美术作品百多件。1991年,报纸改铅字印刷为激光照排胶版印刷。微机的介人,使过去人工手绘的依文配图与美饰,逐步被电脑所存的字库、美饰件所替代。此后,报纸美术逐渐加强 “独立创作”功能,先后为报纸的 《经济沙龙》、《科教周刊》、《周未版》等专刊的各类 “画专栏”提供作品,其中有 《家事画廊》、《科技画廊》等;同时,不定期刊出画刊。自1981年起,报纸每年有美术作品在省及省以上评奖中获奖。但起始于 1995年,报纸美编陆续改行,延至 2005年,报社无专职美编。

版面 《孝感报》创刊即四开四版,各版以新闻为主,且按内容组成专版者较多,钢铁、积肥、公共食堂专版等。报纸除套红外,时配有大幅宣传画、图片或标语口号;时用通栏、半通栏标题或加花边;标题字号大;版面常被大面积装饰。

首次复刊,报纸明确提出:版面要眉清目秀、重点突出;文章拼排要成块 (长方块或正方块 ),切忌跳跃,字号宜大 (老五号字 ),以方便群众阅读;标题要醒目,宜对称。报纸极少使用通栏标题,标题字号不大,美术作品画幅适度,画面素雅。1966年5月,报纸版面骤变。一、二版以转载新华社电讯、图片为主;本地新闻被挪至三、四版,其拼排形式套用 《人民日报》拼排版式。报纸通栏标题及大幅图片显剧增多。

1967年3月至1969年7月之 《新华电讯》、《东风报》、《孝感报》等4种报纸以转载新华社电讯、图片为主。版面常载大幅图片,套红,配通栏题。再次复刊至 1978年春,报纸仍以转载新华社文图为主。版面拼排模仿大报,版式结构多为 “一块板”、“两扇门”、“三截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孝感报》着力进行新闻改革,探索和尝试小报小办,对版面要求 “精耕细作”。报纸减少转载,增上本地新闻,逐步形成小报小办、小报精办的特色和风格。(1)多搞 “拼盘”;(2)增开适合农民口味的专栏;(3)加强版面美化。《孝感报》1981年 6月 17日一、二版在全省地市报好新闻评选会上同时被评为好版面。不断进行版面美学和美化探索,报纸组版讲究 “黄金分割率”,运用视觉强势法则,追求结构多样与多变,甚至还形成 “梅花式”、“书页式”、“长江式”、“长城式”、“组字式”等版式。1985年,报纸实行整改,要求,要闻版的首要任务是在 “要闻”上有所突破;信息版的主攻方向是在 “信息”上加重搞活;政文版的宣传重点是在 “四有”上谱写新章;科技版的改革要领是在 “普及”上开花结果。1988年 9月,报纸改版。报纸在坚持 “厚题薄文”的同时,组版追求通透、流.和时尚。

1991年 1月 1日起,随着微机技术在组版方式上的娴熟运用,1995年前后,报纸版面出现过多种版面元素的叠加使用;同时,版面开始专刊化操作,即,一版要闻版,二版以经济为主的各专刊,三版时事版,四版以生活、文化为主的各副刊。1997年 1月 1日起,《孝感日报》由四开四版改为对开四版。1999年 1月3日,报纸创办套色 (绿色)印刷的 ((科教周刊》,至此,报纸为周七刊。此时,报纸版面编排仍讲究穿插,除破栏编排外,还常用眉心题、对角题、腰带题、文包题等多种编排形式。2000年 1月 1日,报纸首次印刷彩报。此后,报纸版面编排追求标题或线条的大、粗、黑、重,各版也相对 自成体系。2004年初,报纸改版,版面编排摈弃穿插而以横排式、块状结构为主,并统一各版编排,整体形成 “清秀型”风格。同年,《科教周刊》彩印出版,停原 《周末》,而新创办的 《财富周刊》亦彩印出版。

(二 )通联工作

创刊初,报纸辟 《通讯员园地》介绍投稿常识、通讯员谈写稿、报道提示和新闻写作知识,也载各地来稿用稿月度统计。其时,地委书记、专署专员带头为 《孝感报》写稿,报纸拥有通讯员4000余人。通讯员分别有:地县委写作小组,各县县报,各级党政干部以及农民通讯员。创刊初,地委号召各地 (特别是农村生产队)成立读报小组,《孝感报》为必读报纸。同时,报社也开展经常性的读者调查,以此强化通联工作。

报纸复刊,报社编采人员约 10人,自有采写能力大减。初,报社设专人登记来稿、寄送资料等,以加强通联工作。后,报社建通讯员档案,还出台制度,要求编辑培养骨干通讯员、作好业务辅导,并开展年度模范通讯员评选。复刊初,地委要求各级党政干部带头为孝感报写稿。1962年,各县县委设专职通讯干事 (或新闻秘书 ),负责宣传报道并发展通讯员。其后,通讯员队伍不断扩大,其中农民通讯员增至通讯员总数的40%至 50%。通讯员来稿渐从文字稿拓展到摄影、美术各类。复刊初,报纸在四版辟 《编者与读者》专栏,载读者来信,兼以介绍评报与写稿。嗣后,报社印发 《通讯往来》介绍新闻知识;报纸亦设 《读报参考》专栏,以开展读报与评报。

报纸再次复刊,地区革命委员会、军分区,各县革命委员会、人武部先后成立报道小组为党报党刊写稿。后,公社、农林场先后设专职通讯干事,有的生产大队也建立通讯报道小组。县、公社两级常召开通讯报道会议 (或举办学习班),全区有通讯员约 3000人。复刊后,报社派人兼管通联工作,登记各地来稿用稿,并给通讯员寄学习资料,或稿纸、信封、书籍 (其时无稿费 )。通讯员来稿多使用 “某某通讯组”。报纸复刊不久,编辑部编印 《学习资料》(或 《参考资料》、《学习文件》)业务刊物。1973年春,业务刊物更名 《工农兵通讯》,次年4月,又更名 《孝感报通讯》。业务刊物主载,新闻常识、通讯员写作经验交流。利用业务刊物,读者评报渐恢复。至 1977年初,对报纸改进文风的呼声日盛,读者评报亦日渐活跃,并逐步形成一批评报员,1978年,《孝感报通讯》期平发读者评报文章4.8篇。

1976年冬至 1981年冬,报社每年举办 1至2期通讯员学习班。学习班每期 12至 15人,学习时间40至45天,主要活动有:听课,评报,采访实习,编辑实习,经验交流等。学习班培养一大批骨干通讯员。全区通讯员发展到 4000余人。其中,云梦县农民通讯员吴学标采写的 《会计讶嫌我的油壶小》,孝感县农民通讯员潘胜屏采写的 《我三次猜错了姑娘的心》,应城县通讯员古越采写的 《应城县农民杨小运说:他家今年愿向国家交售两万斤粮食,只要求卖给他家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安陆县通讯员赵金禾写的 《他、她、她— 一个买书让书的故事》、应山县农民通讯员陈舜写的来信 《谁来主持我们的婚礼》等,均产生极强烈的社会反响。1980年,报纸首次参加全省和全国新闻奖评选,这些作品分获全省或全国好新闻奖。

1978年 1月,《孝感报通讯》改为32开合订本,辟有 《批判 “四人帮”,讨伐帮八股》、《读报用报评报》、《业务知识》等专栏,次年 9月又辟 ((业务研究》、《批评与建议》等栏目。所载内容有:宣传报道工作经验交流;读报评报;业务知识;业务研究。1978年 1月至次年底,《孝感报通讯》就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帮八股”文风展开持续的讨论,对报纸新闻宣传产生直接的积极作用。1980年 1月,《孝感报通讯》定为双月刊,常设专栏有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采写体会》、((战斗在新闻战线上》、《通讯员园地》、((读报与评报》、《业务研究》、《写作小故事》、《语法研究》等20余个。为配合 《孝感报》新闻改革、提高通讯员业务素质,《孝感报通讯》新增内容有:请读者为办好 《孝感报》出主意;编辑与通讯员对话;专题讨论。例如,1982年 1月至次年 8月,“大家来讨论:怎样抓新闻”讨论专题,共刊 8期,发文章 36篇。此外还先后就 “学 ‘杨小运新闻’谈体会”、“努力办好科技专栏”等展开过讨论。其时,读者评报被提到 “报纸怎样改革,请听读者怎样说”的重要地位。报社派专人主管读者评报工作,除发展评报员外,还通过信函、座谈等形式与读者交流。后,报社印发过 ((征求评报意见信》及 《评报意见表》,以此开展读者调查。1979-1983年,报社每月收评报信 50至70余件。

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通讯员数额大减。1984年,报社采取措施:(1)发动编辑、记者在读者中广交朋友,做到每个编辑都要联系一群通讯员;(2)应邀参加各地各单位通讯员培训班者,作好辅导和交流;(3)坚持开展评报活动和给通讯员复信的制度;(4)适当提高稿酬。同年下半年,报社科技版首次在全区约请 120余名科技通讯员。其时 《孝感报通讯》内容丰富,其所载有:(1)报道提示;(2)编辑思想;(3)业务工作经验总结。(4)新闻理论研究。1985-1988年 3月,《孝感报通讯》载理论研究和业务文章计 164篇。1984年前后,报社在各地所设评报点停止工作,读者评报信大减。1986年 4月,报社规定读者每评一份报纸寄付评报费,读者评报信渐增。1987年 1月 1日,报纸在一版推出 ((总编与读者对话录》专栏,请读者挑毛病、揭问题、指缺陷、提建议、“点穴位”、“开处方”。至次年 1月,《总编与读者对话录》刊发 34期,读者评报得到加强。

1986年初,报社首次在全区聘请 194名特约通讯员。次年,报社群工科由1至2人增至3人。一些县(市 )的乡镇、部门先后聘用通讯干事 (多为兼职 ),通讯员队伍逐渐扩大并重新形成一批骨干。1988年,《孝感报》在全区有通讯员约3800人。1988年 5月,《孝感报通讯》改为四开四版 《孝感报每月增刊》。《每月增刊》一版,报道提示 (包括撰稿指南),新闻界大事,本报内部消息,新闻改革信息。二版,当代新闻理论,新闻改革探讨,采编生活。三版,通讯员园地。四版,读报评报,新作推介,通联动态。同年8月,报社编辑部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抓好读者评报”是其竞岗重要内容。此后,分寄报纸、酌付评报报酬、刊发评报文章、开展读者调查得到加强,读者评报渐活跃。

早在 1984年初,报社就在当时的全区7县市各设驻县 (市 )记者站,以此加强对县市和基层的报道,同时发展通讯员队伍。驻县 (市 )记者站工作,延至 1990年初停止。1994年 1月,《孝感报》首次自办发行,并在除孝南区以外的各县市设发行站。发行站在做好报纸发行工作的同时,也为报纸提供新闻稿件。1995年初,报社在县 (市 )区发展特约记者,县 (市 )区 (以及孝感军分区)各有特约记者 1至3人。

为加强对特约记者的管理,1995年秋,报社首次召开特约记者年会,并开展特约记者新闻奖评选。此后,报社颁布 ((孝感日报社特约记者管理暂行办法》,就特约记者采写新闻与编辑部发稿、完成编辑部指令性任务与发展通讯员等,作明确的规定。特约记者的管理及其年会制度,坚持一年一度表彰模范通讯员制度等,为报社加强与县 (市 )区以及基层的联系、培养通讯员队伍,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1997年初,《孝感报每月增刊》改为杂志型的 ((采编实践》。《采编实践》设 《报道提示》、((采编信息》、《业务研究》、《通讯员园地》、《读者心语》、《通讯工作动态》等栏目,初为不定期出版,后为季刊、双月刊,至 2005年增至月刊。沿袭新闻奖评选制度,约于 1997年前后,新闻奖改为月度和年度评选,至2005年,日报、晚报参加省及省以上新闻奖评选的奖项计 20余种。结合编辑部业务管理,“以质计分,,引人业务考核中,并使之成为一种日常性的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评报,自1997年起,报社外聘专业人员从事报纸评报工作。后,报社聘请社内一资深编辑从事评报,并自2002年起,日报实行每周编前会评报通报。

(三 )报业经营

1.财政税收体制

1958年报社成立,报社各类费用,财政全额列支,人员工资由地委机关统一发放。1971年,报社自地委大院分出,随后建印刷厂,经费来源仍由财政列支。直至 1979年,报社仍实行社、厂一体,印刷厂属报社一生产科室,全社财务由社办公室统一管理。1970至 1984年,财政拨款年均 17.4万元左右。大型设备投资及房屋等固定资产添置,另行依靠财政拨款。

1984年 7月后,印刷厂独立核算,报社对印刷厂试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并按照 “独立核算、照章纳税、超收返回、定额上交、以厂养报”经营模式运行。1984年,报社 (印刷厂)上缴营业税,税率3% (对报纸减半征收,税率 1.5%)。1991年试行产品税,税率 5%; 1994年改征增值税,税率 13%。扶持党报发展,税务部门按规定对报社施行 “先征后返”政策。

1987年,报社为上彩印生产线,上报纳人当时行署推行的财源建设计划,要求将 3年财政经费提前预拨,报社实行 “自收自支”,不吃 “财政饭”。行署批准此项动议,预拨 3年经费后,从 1991年起对报社经费 “断奶”,直至2000年报社实施整体搬迁时,报社亏空严重,市政府逐渐恢复财政拨款。

2.报业产业化经营

广告 1980年,《孝感报》始有经营性广告业务。第一单广告为孝感柴油机厂产品宣传,广告额 22.50元,这也是当年全部广告收人。1981年,广告经营额 3360.17元,其中一部分为代理广告收人,即当年分别为 《湖北日报》、《襄阳报》、《黄冈报》、《宜昌报》、《荆州报》5家报纸作广告代理收取的差价。1985年,报纸广告额达到47 168.07元。作为孝感报经营性广告的创始阶段,这一时期广告,形式比较单一,内容多以产品说明书或公告、声明居多。

1985年,报社酝酿新的广告创收门路,在社内抽调部分人员创办 ((个体工商户报》、《槐荫画刊》、《广告画册》、《黄鹤信息》和广告装磺公司,1986年广告经营总额达 314 619.28元。至 1987年底,上述经营创收项目全部终止,回归到单一报纸广告形式。1988年后,报社试行广告经营承包责任制,1995年,广告创收 1 900 104.48元。

随着 ((孝感 日报》的扩期,以及 1997年由四开型报纸扩为对开型报纸,报纸广告获得新的发展平台。其间,1998年,报社分设孝感 日报信息部和科教周刊部,以专刊为依托承担创收任务 (此种运行方式两年后终止)。2000年 10月,((孝感晚报》创刊,2001年报社日报广告收人 160万元,晚报广告收人94万元。

2001年 10月报社完成整体搬迁,却陷人严峻的债务困境,对广告创收提出十分迫切的现实要求。2002年在充实调整力量后,日报广告收人 211万元,晚报收人 117万元。2003年,为整合资源、统一价格,报社试行日报、晚报两个广告部合并经营,成立孝感日报社广告中心,但未能完成预期目标,翌年恢复为两个广告部各 自经营状态。

2004年,报社恢复 《科教周刊》经营创收职能。2005年创办 《财富周刊》拓展财源,新成立的网络中心也承担经营创收任务。经过多年探索,报社广告经营创设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即以创收责任目标为本位,以可控责任成本为前提,以费率控制为杠杆,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绩效考核制度。在社党委领导下,社广告部门拥有编辑、组版、人事、分配、管理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广告经营获得较快增长,广告制作能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2005年 10月,孝感日报广告部荣获湖北省广告发展20年特别贡献奖。

发行 《孝感报》创刊,报纸邮局发行。1979-1993年,发行量42 500份到28 500份之间。1994年,((孝感日报》第一次自办发行。1996年,邮政与电信分业经营,报纸发行恢复为邮局发行。 1997至2003年邮发期间,发行费率24.5%,发行量44 500份左右,至 1999年广水市划出孝感,发行量萎缩至28 700份。

2000年晚报创刊。晚报从一开始就进人市场化的自办发行,发行费率控制在45%以内,发行量 5000到18 500份。日报第二次自办发行始于2004年,发行量稳定在38 400份以上,发行费率 35%。报社在县市设发行站,统辖 日报、晚报发行;在报社设发行中心 (含孝感城区),负责全市发行。

多种经营 1988年,报社探寻多业经营,并根据上级精神,动员机关干部 “下海”经商,内设孝感报社经理部,负责开办和管理新办经济实体。报社投资,分别开办新星农贸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兴盛钢材贸易公司、声像部、广告装演公司、打字复印社。1989年6月后,上述公司被控管调整、终止经营。此次 “公司热”以亏损而告终。

1991年,报社动员干部自愿创业,新开办孝感报社腾龙信息服务公司,经营近2年,收回投资后终止。1994年,单位招商引资被纳人目标考核,报社投资 10万元办孝感市黑陶厂,因亏损状态持续难以扭转,2000年,黑陶厂终止经营。其间,报社还先后开办过新产品直销部、电脑服务中心等项目;也从事过门面出租等业务。

2003年 10月,报社在孝感城区城站路与文化路交汇处的老院子开发纳人议事日程,并引进投资商开发“老院子”。此次开发,偿还报社搬迁欠下的银行贷款 1200多万元,同时持有开发房地产中约定商铺 13%的产权股份。

(四 )技术进步

《孝感报》创刊伊始,报社配相机 2部等采访用具;收音机 1台,收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报纸由孝感县印刷厂印刷。首次复刊,所配相机渐多;并购收放两用收音机 1台,收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报纸出版,仍由县 (或孝感地区印刷厂 )印刷。再次复刊,报社配相机 4部及暗房设备。后,照相设备添置至可满足采访所需。1970年 10月 ,报社从新华社购 回7512丙型收讯机 2台,DS型中文模写机 2台,新华社电讯接收台建成并投人使用。1978年后,报纸转载新华社电讯稿大幅减少,收讯设备逐步停止使用。

1971年末,报社筹建印刷厂,获地区印刷厂分拨之设备:对开平板铅印机、4开铅印机、全开机、元盘机、铸字机、8开照相机、全开切纸机等,铅字量可保证拣排 《孝感报》。1972年年初报社印刷厂建成投产起,先后购进小型设备,以解决生产所需。1974年,印刷厂始对外承接业务,设备购进量稍增。1976至1983年,印刷厂共置印刷机械40余台 (套 );并置水电、机修、运输等设备。至 1988年,主要印刷设备有:立式印刷机、单色自动胶印机、压痕切纸机、烫金机、吊式胶印照相机、三面切书机、立式凸版机、海德堡凸版机等。

1990年初,报社引进华光V型电脑激光照排系统。10月,微机室建成。1991年 1月 1日起,((孝感报》正式采用电脑激光照排、胶版印刷新技术,报纸印刷告别 “铅与火”,使用 “光与电”。1992年,报社引进新华社电讯接收系统并投人使用。此后,新华社电讯接收系统进行多次升级。2000年 8月,新华社电讯链人报社局域网,电讯稿开始网上传输。次年 8月,新华社电讯接收系统文字稿扩容。2004年4月,新华社电讯接收系统增加图片新闻。

1994年 12月,报社引进北大方正精密激光照排系统,购买黑白扫描仪进行图片处理。1996年 11月,为适应报纸扩为对开大报,报社引进北大方正大屏幕系统。此后,报社引进北大方正 PSPNT精密激光照排系统,同时购买彩色扫描仪等设备,适应彩印之需要。1997年 8月,报社财务部引进财务软件,财务管理实现电算化。2004年初,报社办公室建人事管理等数据库。同年 3月,报社发行中心、部分县市发行站配备电脑,报纸发行电算化管理。7月,为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报社网络部成立,报社网站建成运行。

2000年 7月,报社在筹建孝感晚报社时,同时引进、使用电子采编系统。10月 1日,采用电子采编流程编处的 《孝感晚报》创刊号出版。2001年 11月,报社迁至黄破西路新址,日报新排版输出系统投人使用。此前,日报摄影部于 1997年 8月配备电脑图片处理系统和数码相机。搬迁后,日报总编室、科教周刊部、理论副刊部、记者部等部室配备电脑。文字记者、文字编辑开始使用电脑写稿或编稿,摄影记者可用数码相机拍照片、用电脑处理图片。

早在 1994年报社引进北大方正精密激光照排系统时,就将输出主机、排版主机等连成 NOVELL网,实现局域网内文件传输和共享。1997年8月,报社摄影部电脑用 MODEM上网,成为报社第一台上网的电脑。1999年8月,报社在原有 NOVELL网基础上,构建 WINDOWS对等网。2001年 11月报社搬迁新址时,新的局域网投人使用。2001年 11月,使用联通光纤,报社与印刷厂办公网络实现链接,报纸的采编出版数据可方便、快捷地传输到印刷厂。

2001年,按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孝感日报为 “孝感热线”网站提供新闻。2003年 12月,报社申请到网站域名。2004年 7月,报社网站建成投人营运。同年 6月,日报各部室开通本报网站域名后缀的电子信箱。2005年5月,报社使用电信的光纤宽带,报社办公上网与对外网站,逐步走向微机化处理。附:孝感日报社印刷厂

孝感日报社印刷厂前身是孝感报社印刷厂。1970年5月,孝感报复刊时,地区印刷厂抽调专人,分出成套设备,组成 “报纸连”,专业负责 《孝感报》印刷。1971年冬,地区印刷厂将其 “报纸连”及印刷设备划拨孝感报社,组建报社印刷厂。1972年1月1日,孝感报社印刷厂建成投产。1984年夏,报社印刷厂自筹资金,且获财政拨款,始筹建报社综合楼。同年5月,印刷厂正式被批准为报社下属单位,单独核算。7月,报社综合大楼落成,印刷厂遂将机印、排 字 (铸字)、装订、照相制版 4个车间等迁入综合楼,生产环境得到改善。8月,报社对印刷厂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988年,印刷厂年排字量3500万字,年印刷量3000万印张,年用纸量18 000令,年产值140万元。1991年,印刷厂使用激光照排、胶版印刷技术。1992年,随着报纸改为日报,印刷厂遂更名。2001年 9月,印刷厂被孝感市质监局和市质量管理协会评为质量效益型企业;授予其 “九五”期间 “产品质量管理信得过单位”。在此前后,印刷厂连续5年获湖北省报业协会授予的湖北省报纸印刷质量优秀奖,并被省新闻出版局、省报纸行业经营管理协会授予湖北省报业经营管理先进单位。2001年 11月,投资1800万元、占地 34亩的新印刷厂建成投入使用。印刷厂印前设备拥有远程传送版接收系统,进口全自动电脑照排机,彩色桌面分色系统和书、报刊排版系统。印刷设备有三菱双色机、北人四色机、上海高斯彩色报纸印刷机等。随着上海紫光平装胶订自动生产线的投产,印刷厂实现装订 自动化 ,形成完善的印前、印中和印后加工生产体 系。至 2005年,孝感 日报社印刷厂有 60多种书报刊产品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为署优产品,有 100多种产品被认定为省优产品。

((孝感晚报》 于2000年 10月 1日正式创刊,孝感 日报社主办,孝感市委宣传部主管。国内统一刊号CN42-0019, 4开16版周六刊 (周三、周五24版)。以孝感城区及所辖孝南、云梦、孝昌、大悟、应城、安陆、汉川七县 (市)区为发行重点,覆盖全市城乡,是孝感唯一一份综合性市民生活报。

((槐荫周刊》 于 1992年创刊,前身为 《孝感广播电视报》。2007年 5月 16日,更名为 ((槐荫周刊》。是孝感市唯一一份高品质城市生活周报,36版全彩印刷。((槐荫周刊》为孝感市广播电影电视局下属独立法人单位。孝感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孝感电视台主办。有报社员工22人。二、县 (市 )报

((汉川报》 中共汉川县委机关报,原名 《汉川工作》,1953年 12月4日创刊,1956年 1月 1日公开发行。现所见最早一期报纸为 1960年 1月 1日第 889期,其终刊号为 1961年 1月 15日第 1043期。((汉川报》四开四版,不定期出版,月平约 16期。所载内容:一版,县委重要会议、县委文件及县内重要新闻;二、三版,工农文卫各战线新人新事新经验;四版,时事、文艺副刊、生产技术。常设专栏有:社论、编报人的话、评论、要闻快报 (要闻简报 )、通讯、在兄弟县里、庄稼话、农业技术、时事讲话等。汉川报社设汉川县委大院内,《汉川报》于 1969年3月 31日复刊,为汉川县革命委员会机关报,次年 2月 28日停刊,共出75期。四开四版,时四开十一版或六版,五日刊,公开发行,期平印数 2000份。1994年 7月 1日((汉川报》正式复刊,报纸四开四版,周二刊。同年9月 10日,汉川报社挂牌成立。1997年 11月,《汉川报》由周二刊增至周三刊。后,《汉川报》更名 ((孝感 日报·汉川版》。2000年,((汉川报》试办星期天刊。是年,《汉川报》发行量由最初的5000份增至 1.5万份。2001年,《汉川报》由周三刊增至周四刊。同年 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汉川报》获国内统一刊号。2003年9月29日,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汉川报》停刊。

((应城报》 中共应城县委机关报,其前身 《应城农村》,1955年4月 15日创刊,1956年5月 1日更名((应城报》,正式公开发行。《应城报》八开二版,三 日刊,1958年 1月 1日改为四开四版,同年 11月 1日再改为周六刊 《应城 日报》,1959年底恢复为三日刊 《应城报》,1961年 1月 13日停刊。公开发行的 《应城报》八开二版。一版,本县新闻;二版,外地新闻及农工文卫新闻、文艺副刊。常设专栏:社论、评论、新闻简讯、外国新闻、文艺生活等。四开四版 《应城报》一版,本县新闻;二、三版,农工文卫、经济、科技新闻;四版,时事、文艺副刊。其专栏:社论、农业技术、学习生活、读者来信、文艺生活、时事讲话等。《应城报》于20世纪90年代初再次复刊。1998年,《应城报》改版为 《孝感日报·应城版》; 2001年,更名为 《应城 日报》。2003年,《应城日报》停刊。

((安陆报》 中共安陆县委机关报。原名 ((生活消息》,前身是 1953年创办的 《倒水通讯》,由县委倒水乡工作组主办,刻写油印,始为周刊,后为三日刊,免费内部发行,期平印数200-300份。1957年,《安陆报》正式创刊。四开四版,先后为三日刊、二 日刊、周六刊、周二刊,报名改为 ((安陆日报》。现所见最早一期 《安陆日报》为 1959年4月 1日。1960年 8月 17日,《安陆报》收并 《云梦报》,现所见收并 《云梦报》最末一期为同年 10月4日第 18期。《安陆报》1961年 1月停刊。1970年 1月,《安陆报》复刊,同年 12月停刊,共出20期 (现安陆市档案馆存有 ((安陆报》)。((安陆报》于20世纪 90年代初再次复刊,2003年9月 30日,《安陆报》停刊。

((孝感报》 中共孝感县委机关报。初名 ((生产简报》,1953年5月9日创刊,始油印,后铅印。1956年 1月 1日,《生产简报》更名 《孝感农村》,同年4月 1日改为 ((孝感报》,八开二版三 日刊,公开发行。1958年 9月 1日,《孝感报》更名 ((孝感 日报》,八开二版周六刊,1959年 7月 10日恢复为 《孝感报》,四开四版三日刊。《孝感日报》报名系郭沫若题写。1961年 1月,《孝感报》停刊。

((云梦报》 中共云梦县委机关报,1954年 8月创刊,初名 ((云梦工作》,云梦县委办公室主编,始油印,后铅印,八开二版,不定期内部发行。1957年 3月,《云梦工作》更名 《云梦报》,正式公开发行。四开四版,间有八开二版,月平 13期左右,期印数千份。云梦报社设云梦县委大院内。1960年 8月 17日,((云梦报》并入 《安陆报》。1969年4月,《云梦报》复刊,同年 11月停刊。《云梦报》四开四版,每周一期,常发号外,每期 500-1000余份,集体订阅,邮局发行。1999年 1月 1日((云梦报》再次复刊,改名 《孝感日报·云梦版》,对开四版。2001年2月 1日,《孝感日报·云梦版》更名 《云梦报》; 2003年9月30日,《云梦报》停刊,共编辑出版716期。期发行量 1万多份。

《大悟报》 中共大悟县委机关报。初名 《生产建设》,1952年创刊;1954年秋,《生产建设》改为 《大悟简报》; 1956年 3月,《大悟简报》改为八开二版五日刊 《大悟农村》,同年5月 1日改为八开二版三日刊《大悟报》,公开发行。1958年 1月,《大悟报》增为二日刊,同年 10月 1日改为周七刊 《大悟日报》,1959年冬再改为四开四版不定期 (月平 10余期 )《大悟报》,1961年 1月 15日出至第 829期,停刊。《大悟报》期平印数3000多份,邮局发行。1967年8月 8日,由 “大悟县革命造反指挥部”编印 《新大悟》。1968年1月20日,《新大悟》即由大悟县革命委员会 《新大悟》编辑部编。1969年 3月 6日,((新大悟》更名 《大悟报》,正式确定为大悟县革命委员会主办。《大悟报》或四开四版,或八开二版,常出套红号外或特刊,铅印,不定期邮局公开发行。1969年 10月 14日,((大悟报》停刊。1993年 1月 1日《大悟报》再次复刊,大悟县委机关报,四开四版,周一刊。1994年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为 《大悟报》题写报名。报纸由周一刊扩为周二刊,逢周二、周五出版。报纸发行份数6500-7500份。1998年 1月 1日,《大悟报》改版为 《孝感 日报·大悟版》。1999年,《孝感日报·大悟版》扩为周三刊,逢周一、三、五出版。2003年,((大悟报》停刊。共出版 19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