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师队伍

一、教师概况1948年,孝感地区有2121名教师。新中国成立 50多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壮大。至 1997年,教师数量达到 50 161人 ,是 1948年的近25倍。

二、民办教师

产生于50年代初。民办教师的报酬为工分加补贴。补贴部分由集体和国家支付,工分按农村同等劳力付给。1984年3月,应城县开始实行全县民办教师工资统筹,按农业人口划分,订人农民生产责任制合同,随同公粮水费由税务部门一起征收,交教育部门按人每月平均50元,发放给民办教师。地区教育局在应城召开有各县教育局长参加的现场会,推广应城县统筹解决民办教师工资的办法。1986年 12月,省教委、劳动人事厅、计委联合下发文件,下达孝感地区 “民转公”(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下同)专项劳动指标1600人,所需经费由各地自行负担,国家和省不再另拨经费。1987年 2月,地区教委、劳动人事局、计委联合下发通知,补充具体选录条件。全区确定名额为2216名。

在实行 “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后,有些地方擅 自招收民办教师。1988年,地区教委对全区民办教师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数量偏多。全区有民办教师 25 457人,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46.7%; (2)素质偏低,全区民办教师学历达标率只有 35%左右;(3)思想不稳。为改变这种状况,1989年,孝感行署将地区教委 《关于在全区开展民办教师调整工作的报告》批转各县 (市)执行。全区先在广水市和云梦县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全面展开。在调整工作中严格审查资格,妥善安置被精简辞退的民办教师。各县 (市)都建立民办教师档案,完成民办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全区共精减辞退民办教师7774人,占调整前民办教师总数的30.5%,民办教师学历合格率由调整前的35%上升到66.3%,仅工资一项按人平年工资600元计算,每年节约教育经费560万元。全区民办教师调整工作在 1990年 1月底前完成。1990年 8月,省教委在应城市召开全省民办教师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地区教委在会上作题为 《调整队伍,提高素质》的汇报。地区教委和应城市政府当年出席在郑州召开的全国民办教师管理工作会,并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1992年5月,地区教委与地区人事局印发 《关于从优秀民办教师选招公办教师的招考简章》,通过资格审查、文化测试、政治和业务考核,全区共选招公办教师 645名。1994年 8月,全市民办教师达到21 721人。其中,市教委确认聘用 15 870人,县 (市)、乡 (镇 )、村 3级共聘5851人。工资统筹分3类:县 (市 )统筹、乡镇统筹、村级自筹。全市民办教师人均年工资为 1080元。此时,民办教师队伍存在数量过多、管理混乱、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待遇偏低且难以落实等问题。

1995年 4月,孝感市市长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听取市教委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情况汇报,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会后印发专题会议纪要。要求:(1)各县 (市 )区政府要按文件要求,1995-2000年,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达 80%,并上报 6年规划;(2)按省委、省政府要求,孝感市采取 “转”、“招”、“辞”、“退”4种办法解决民办教师问题;(3)严把教师队伍进人关;(4)严格标准,严肃纪律,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解决民办教师问题;(5)劳动、人事、粮食、公安等有关部门统一思想,积极配合。11月,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委和人事局 《关于民转公的实施方案》;12月,全市 12万名民办教师参加 “民转公”考试,选招 645名优秀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41 593名教师进行年度考核。

19%年,全市按照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考核与考试相结合、以考核为主的办法,组织 11 429名民办教师参加考试。通过严格审查,选录 1583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1998年5月,市教委组织第 2次民转公考试,全市选录1764名民办教师转正。

2001年,全市在岗在册民办教师5428人。市政府按照 “招转一批、辞退一批、退养一批”的原则,制定实施政策,一次性妥善解决民办教师问题。至2005年 1月,全市民办教师共招转 2047人,占总数的37.72%;退养 1481人,占总数的27.28%;辞退 1900人,占总数的35%。一次性解决这一存在40余年的历史性问题。

三、教师待遇

(一)政治待遇

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1978年,地区召开先进教育集体、先进教师代表大会,给黄克应等 11名模范教师披红戴花,全区教师受到很大鼓舞。到 1985年,全区有陈巧菊等7人获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周淑文等4人获全国小学、初中先进少儿工作者称号,张新中国成立等2人获全国优秀体育教师称号,陈淑珍等40人获省优秀班主任称号,7人获省优秀体育教师称号,还有一批教师 (教育工作者)获省、地、县先进教师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9月 10日,孝感地、县两级党委、政府分别组织隆重集会,庆祝第 1个教师节。地、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都参加集会,向教师祝贺节日。各县 (市 )政府还为工作 25年以上的老教师颁发荣誉证书,有关部门为教师办好事、办实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开始在全区逐渐形成。1987年9月 10日,地委、行署召开庆祝第 3届教师节暨表彰先进教师、先进教育集体大会。会上表彰200名教书育人的模范教师,其中李明森、汪大祯、潘星、肖思菊 4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0年,张志国被评为市、地、省模范教师。1991年,肖港镇小学教师郑楚英身残志不残,先后获得 “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自强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还受到江泽民、李鹏、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3年,全市 10个尊师重教先进集体受到市政府表彰,98名优秀教师 (教育工作者)和20名尊师重教先进个人,94人受到省级表彰,21人受到国家级表彰。1993年4月,以奖励教师、推动全社会尊师重教为宗旨的孝感地区教育奖励基金会经地委、行署批准成立。1994年 9月 9日,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南海召开庆祝第 10个教师节大会,孝感市文昌中学校长戴诗亮作为湖北省的代表参加大会和座谈会 (全国50名代表 ),受到在京的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并合影留念。1997年,全市获湖北省教委、人事厅联合表彰的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1人,省优秀教师 59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10人。2000年 7月,开展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的推荐、审核、评选工作,共评选国家级骨干教师39人,省级骨干教师416人,市级骨干教师 800人。2004年9月 10日,孝感市隆重举行庆祝第20个教师节大会,有 7名教师获国家表彰,20名教师受省表彰。据不完全统计,从 1960年到 2005年底止,孝感市教育系统 (统计 口径与特级教师相同 )先后有 206人 (次 )获得国家级表彰。

评选特级教师和先进模范 1979年,应城市获得国家表彰的体育教师张建国及汉川一中数学教师梁书明被评选为特级教师。后每4年评选 1次,到2005年共评选 6批。据不完全统计,孝感市共有 125名中小学 (幼儿园 )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

(二 )经济待遇

1951年,教职工年薪以大米支付,小学教师低的120斤,高的270斤,中学教师 370至 430斤。1952年,公办教师工资改为薪金制。1956年进行工资调整,小学教职工平均工资为31.04元。1963年又进行 1次调整,小学教职工平均工资37.00元,中学教职工平均工资为48.92元。但教师工资与其他行业比,普遍偏低。1964年 5月,教育部农村教育调查组对汉川县农村教育进行调查,在 《湖北省汉川县农村教育调查材料》中,把小学教师工资与卫生、粮食、商业部门业务人员进行对比,小学教师工资平均低一级。1977年、1980年、1982年作 3次调整,1985年实行工资套改,教师工资与其他部门同学历、同工龄的干部职工比,基本拉平。1983年起,教师实行班主任津贴制度。1985年 1月起,教师又享受教龄津贴。公办教师还享受公费医疗等多种福利待遇。

1987年 10月起,全省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各级工资标准 (指 1985年国家颁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一工资标准中教师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之和)均提高 10%0 1988至2000年,教师工资又经过4次大的调升,教师工资比同资格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 10%,教师工资调升制度化,即年终考核连续 2年合格调升 1个档次,连续两年优秀者调升 1级。省政府规定,教龄满30年者,退休后每月按原工资 100%发退休金,退休教师也按规定标准调升工资。按国家 《教师法》规定,教师工资略高于同级公务员工资水平。1988年,中小学教师职称调资后,全区中小学公办教职工人均收入与本地区全民所有制 12个行业职工平均收入相比,高出3.45元。但是,在落实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后,农村教师工资实行乡财政统筹发放体制,由于乡镇财力有限,教师政策性工资和福利待遇没有全面落实,如部分教师的职称挂钩工资、微调工资、节支奖、公费医疗、部分民办教师报酬等不能兑现落实。特别在实行分税制后,乡镇财政拮据,从 80年代末开始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拖欠教师工资现象,90年代后更为严重,个别乡镇用滞销的日用品、农副产品抵教师工资,有的乡镇拖欠教师工资持续半年之久 ,有 的乡镇 1年只发半年工资,而且不能足额发放。

1993年 12月,国家副总督学陈德珍一行 3人到应城市、大悟县检查教师工资兑现情况,充分肯定应城市实行教师工资全市统筹的做法。1994年 2月,全国人大常委、科教文卫委员许嘉璐,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副主席陈明昭,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司长王茂根一行 6人检查应城市、大悟县教师工资兑现情况。检查组充分肯定应城市优先兑现教师工资的做法。同年2月23日,孝感市常务副市长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全市教师工资兑现问题。3月 4日,孝感市政府下发文件明确规定将教师工资收归县 (市)区统一管理,全额预算,按时足额发放。汉川县采取县财政包一部分、乡 (镇)集资自筹一部分的办法,使教师工资基本得到保证。10月底,市教委调查报告反映全市该年拖欠教师工资806.04万元。其中,公办教师工资732.%万元,民办教师工资73.08万元。至 12月底,全市还拖欠教师工资757万元,比上年同期工资未套改时拖欠数 1447.3万元减少 890万元。

从 1999年起,市政府再次强调,实行全市教师工资实行县 (市)区统筹。2000年,市政府召开全市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管理专题会议,确定县市统筹发放教师工资分三步走的实施办法。教师工资的发放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应城、汉川两市先后将教师工资收归县管。2003年,实行教育事业由县政府管理的教育体制改革 ,教师工资由县市财政拨款,并制定监督机制,拖欠教师工资问题才最终得到解决。


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把教师经济待遇与职称挂钩,让教师经济待遇更加有保障。从 1986年开始,根据全面考核、择优晋升的原则,全区首次取得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有 39 445人 (其中公办教师27 612人 ),占教职工总数的79.5%。其中,高级职务 722人,中级职务 6071人,初级职务 22 449人;民办教师中获小学一级 12 103人 ,二级 3532人 ,三级 539人。

1991年,组织首轮聘期期满考核工作,把竞争机制引人第二轮教师专业职务评聘中。表彰20名特别优秀的高级教师,上浮 1级工资,56名中青年教师破格晋升高一级职务,对不称职和基本不称职的分别给予缓聘和低聘,对未进岗尽责者通报批评,督促进岗,复查仍未改进者予以解聘。1992年,教师职务评聘转人经常化。评审中,坚持平等择优、公开竞争的原则,不重资历重能力,不重学历重实绩,做到能者上、庸者让、劣者汰,改变论资排辈的倾向。通过设 “擂台”比成绩,请专家考核评审,228人晋升高级职称,2083人晋升中级职务,破格评聘 12名优秀中青年教师任中学高级教师职称。

1994年 10月,市教委对全市高级教师第二轮聘期考核工作进行检查。第二轮评聘高级教师 824名。1996年,全市共有 331人被评为中教高级职务,1118人被评为中教中级职务,1349人被评为小教高级职务。还有 572名民办教师被评为小教高级职务。全市有53 276名教师参加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到年底,市直审查认定高中、中专、成人中专教师 6223人,使教师资格管理逐步步人规范化轨道。

1997年,市教委组织开展全市 19%年度教师高级和中级职务评审工作。经过严格评审,全市共有 37人获中专高级讲师职务,400人获中学高级教师职务,3369人获一级教师职务。

1999年,全市推行以全员聘任制为重点的 “四制”改革。全市有 100多个乡镇、1210所中小学开展全员聘任制工作。到年底,全市清退代课教师 3569人,占代课教师总数的45%,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减轻教育内部的经费压力。市教委对全市 1998年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的539名教师和申报中级教师职务的4 250名教师进行评审,中学高级、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教师职务的评聘通过率分别为 74.4%, 98.2%和96.27%


四、培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孝感各地采用多种方法培训提高师资。

短期培训  一般有两种形式:(1)星期 日学校。解放初,各县以区完全小学或学区为单位建立星期 日学校。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平时业余自学,间周集中面授 1次,每年暑假面授 1次;(2)暑假培训班。各县利用暑假办培训班。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大纲,过好 “教材关”。

离职进修 从 1950年起,各县教育行政部门逐年分期分批选送教师到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学校进修。1959-1965年,各县都办有师资培训班,轮期培训在职教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县每年都选送在职教师到县教师进修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及高等师范院校进修。

参加函授  华中师范学院从 1956年起、武汉师范学院从 1959年起,在孝感地区招收高师函授学员。1957年,孝感师范学校开始招收中师、初师函授学员,“文化大革命”中停止,1978年后恢复函授工作。1985年后,每年均有教师报考高师本科或专科函授。

电大学习和自学考试  广播电视大学自创办起就开展培养专科毕业的在职教师。国家开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后,不断有教师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取本科或专科学历。

以师带徒 60年代初、中期,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对青年教师 “传、帮、带”蔚成风气。1976年后,恢复这一优良传统,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安陆县城关一小的省优秀教师董爱萍带出省优秀班主任梁宗珍,梁又带出全国优秀班主任吴宝赢,吴带出语文教研组长、县优秀教师严小青。孝感高级中学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叶渠梁带出 “省百名跨世纪优秀青年人才”、全国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万东培、特级教师李腊生及高级教师胡香平等。

自修教材教法 1984年、1985年,全区分两次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进修教材教法 “过关”考试考核。小学第一次考试考核有 11 032名教师参加,其中8774人合格,占78%;小学第二次考试考核,有 16 621名教师参加,其中14 261人合格,占86%。初中10 299名教师参加考核,有8435名合格,占82%。高中2266名教师参加考核,有2131名合格,占94% o

完善培训模式 1991年,举办300多人的卫星电视高级预科班,经过 1年高中文化预修,考试合格后直升卫星电视专科班。为改变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低的状况,开辟卫星电视、函授、自考三结合培训模式。配合省教委在汉川开展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试点。1992年下半年开始,“三结合”(函授、卫星电视、自学考试 )培训模式,成为全区培训中学师资的主要形式。1993年 10月,国家教委 “三结合”管理培训班在应城市召开现场会。同时,开展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挂牌活动。年底,全市对 24个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0%, 80%的24个乡 (镇)颁发 “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乡 (镇 )’’ 标牌。正式启动全市小学教师职业基本功和学科基本功训练,举办各类教师短训班;以市干部培训中心为依托,对中小学校长进行岗位培训。 1993年 12月,市教委授予全市 24个乡镇为 “孝感市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合格乡镇”称号,并颁发奖牌。1994年 11月,省教委对孝感市 “三结合”专科工作进行检查评估,汉川、应城、大悟 3县 (市)和孝感教育学院被评为先进单位。经过 1年的努力,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 89.9%,68.9%, 57.8%,有 30个乡 (镇 )成为教师学历达标乡 (镇)。汉川县 100人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1000人被评为乡 (镇 )级骨干教师,并分别享受一定的资料补助费。1995年,全市有 37个乡 (镇 )成为教师学历达标乡 (镇 )。在进行学历补偿教育的同时,采取学理论与练技能相结合、教学与训练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多层次、多形式教师基本功训练。12月下旬,举行全市初中、中师教师普通话大赛,对提高教师普通话教学能力和水平起到促进作用。1995年全市依托孝感教育学院和各教师进修学校,开展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10月底,全市干训工作通过省教委验收,孝感教育学院、应城市、汉川县被评为全省干训工作先进单位,冉贤治等 8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至此,孝感市中小学校长首轮岗位培训基本完成。全市有82名小学教师被评为学科带头人。19% 年,汉川县受国家教委、省教委委托,就 “跨世纪农村初中教师素质结构及继续教育目标”的研究课题开展实验研究。5月,全省初中教师继续教育研讨会在汉川召开,年底,中国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海外考察与培训成果交流暨比较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与会的国家教委及有关省教委负责人专程到汉川考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并给予充分肯定。1998年,全市成功举办小学教师基本功全能大赛。

启动继续教育工程 1999年6月,启动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成立孝感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2000年初,孝感师范学校继续教育处并人孝感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该中心成立后,对全市 1996-1998年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行一次性登分,印发 《孝感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管理学分登记表》,建立教师培训档案,规范继续教育工作。市教委师训科在全省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全市通过举办骨干教师和教师岗位培训班,开展新教师上岗培训、计算机培训、短期业务培训、学历提高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层次。5月,孝感市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在全省继续教育会议上作经验介绍,省教育厅检查组对孝感市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01-2005年,市教育局采取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人、增强教师培训的师资力量、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等措施,有效保证教师培训质量。大悟、安陆、汉川 3县市被列为省重点建设基地,大悟、汉川分别向省申报 “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