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办学规模

1952年,全区小学 1297所,在校学生 147 650名。1953-1957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省教育厅关于 “整顿巩固、重点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整顿小学教育,改革学校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1953年,专署文教科推广黄破县 (当时属孝感地区管辖,1983年后划归武汉市)着重整顿小学的经验,调整学校规模布局。除集中力量办好正规全日制小学外,还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湖乡选派公办教师,办半日制小学。1953年,群众办起民办小学,教育行政部门加以指导和扶持,以方便农民子女就近人学。1956-1957年,根据省政府对公、民办教育统筹安排的指示,提倡群众办学,民办小学进一步发展。到 1957年底,全区有小学 2727所 (包括民办,下同),在校学生301 571名。

1958-1965年,除公办小学外,按照 “两条腿走路”(公办和民办,下同)方针,快速发展民办小学。1960年,小学达到3985所,在校学生 399 144名 (比1952年增长4.6倍 )。1961-1962年,中共孝感地委贯彻中央和省政府确定的调整方针,对小学进行调整,办一批重点小学,把一批全日制小学改为民办小学。1962年底,小学3119所,在校学生267 745名。1963年,国民经济情况开始好转,小学得到充实、发展。1965年小学 3801所 ,在校学生 367 148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小学一度处于半瘫痪状态。1969年,公办中小学下放到公社、大队办,农村公办教师回原籍拿工分;小学全部下放到大队办,小学教师回原籍任教。1970年后,采用多种形式办学,努力普及小学教育。1976年底,全区有小学3793所,在校学生 820 326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强小学教育调整和改革,加快普及小学教育。(1)整顿提高小学教师队伍。1978-1985年,全区对民办教师队伍进行4次整顿,辞退并妥善安置一批不宜任教的民办教师。(2)建立各级党政干部普及初等教育责任制。(3)建立普及小学教育档案。(4)制定普及初等教育检查验收方案。各县先组织自查,地区组织抽查。(5)改善小学办学条件,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食、宿、办公三集中的问题。(6)推广普及初等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先进经验。在全区推广汉川县严把三关 (人学关、巩固关、质量关 )、狠抓两项建设 (教师队伍、办学条件 )的典型经验。到 1985年,小学数量比1976年略有减少,而在校学生比1948年增长 13.6倍。

1985年后,贯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共孝感地 (市 )委和行署 (市政府)先后召开多次全区 (市)教育工作会议,依法治教 ,分别制定 “七五”、"A五”、“九五”、“十五”教育发展规划。“七五”期间,汉川县成为湖北省第一个普及小学教育县,全区7县市于 1988年比省规划提前两年普及小学教育。1988年,全区7县均达到国家普及初等教育标准,提前两年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历史任务。

1990年,按省定办学规模及学校覆盖人口的标准,调并结合,小学 3343所调减为 3195所;1991-1992年,调减为 3047所。但学校的班数增多,规模变大,每所小学人口覆盖面由1988年的0.15万人提高到 0.18万人。

1993年,按省颁行的 “普九”基本要求和条件进行督导检查。小学人学率为99.8%,巩固率99.6%,毕业率98.3%, 14周岁少年儿童小学普及率为95%,小学阶段按时毕业率 85.2%;盲、聋哑、弱智儿童人学分别为9.8%, 21.5%, 72.2%,巩固了普及初等教育成果。

“十五”期间,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减并小学。到 2005年,全市有小学 1072所,教学点 98个,在校学生378 063人 ;教职工21482人。其中,专任教师20 682人。

二、学制课程

学制 1949-1952年,小学6年 (初小4年、高小 2年 )。1952年秋,小学试行 5年一贯制,因实行困难,1953年秋重回四二分段6年制。1960年遵省教育厅指示,试行学制改革,小学 5年。1961年试行改制的学校复行6年制。“文化大革命”中的 1969年,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学制一律 5年。1978年,教育部规定中小学实行 10年学制,即小学5年。1983年中小学重行 12年制,其中小学6年,至2005年。

课程  新中国成立初,小学课程开设分低、中、高年级。低年级设国语 (含常识、三节书法课)、算术、美术、唱游;中年级设国语 (含 2课时作文 )、常识、算术、音乐、美术、体育。高年级增设历史、地理、自然、政治。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统一 《小学教学计划》,将国语改为语文,美术改为美工。中、低年级设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美工。高年级再加自然、地理。各年级均设朝会、周会。1955年课程设置略有变动,高年级从算术课内抽一节做珠算课,同时,各年级均设手工劳动课。1956年,语文课含阅读、作文、写字三科。农村完全小学每周珠算课定为2节。又试开小学农业常识课。1958年,各县小学大都开设农业常识课,未开设的学校,开设手工劳动课。1963年,部分学校减少历史,农业常识、语文、算术各增加 1节。1964-1965年,除全日制小学按规定教学计划设置外,耕读小学课程、简易小学可不按统一教学计划设置,以上好语文、算术为基本要求。“文化大革命”初期,教学计划被当作条条框框 “砸烂”,课程开设混乱。到 1972年,均按各县教育局制定的教学计划开设课程。粉碎 “四人帮”后,按 1981年 3月教育部公布的 《教学计划 (修改草案)》开设课程。1981年,改政治课为思想品德课。民办小学课程设置灵活,语文、数学 (算术)、珠算必开,其他课程有条件者开设。农村小学农忙季节放农忙假 1至2周。1984年,自然、历史、地理改为自然常识、历史常识、地理常识,农村小学增开农业常识。1993-2005年,全日制小学课程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 (有条件者开 )、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活动、地方课程等,为学生进人初中学习打好基础。

三、小学选介

孝感市实验小学  位于孝感城区后湖东边广场路 1号,前身为创办于 1958年的 “孝感地区行政公署机关子弟小学”。1960年停办,1961年恢复,1962年附属湖北省孝感师范学校,更名为孝感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1963年,该校占地面积 1亩多 (840平方米 ),教师 20人,教学班 10个,学生400余人。1963年迁至现址,1969年下放到孝感县城关镇,更名为孝感县城关二附小,增开初中班。1979年,更名为孝感县城关镇第二小学。1981年 10月,更名为孝感地区实验小学,附属孝感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 7月,撤销初中部。1987年 8月,直属地区教委领导。1993年 “地改市”后,更名为孝感市实验小学。2005年,该校占地 19亩,总建筑面积 18 715平方米,建有高标准的图书室、阶梯教室、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有教学班60个,在校学生 4200人;教师 171人。其中,特级教师 3名,中学高级教师 12人,小学高级教师 58人,90%以上的教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25%的教师成为学科教学骨干和教育科研带头人。学校在强化基础学科的同时,成立美术、音乐、体育、科技等兴趣小组,开办管乐、电子琴、小提琴、二胡、剑桥英语和微机等特色班和 18个电教实验班。承担省级课题 11个,市级课题 17个,大部分课题在省教研室和市教科所立项备案。承担的思想品德课 “道德情感教育实验”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2000年5月,荣获该实验课题省一等奖。学校先后被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全国妇联、省教育厅等单位授予 “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优秀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先进单位”、“‘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先进单位”、“湖北省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 60余项荣誉称号。

孝感市玉泉小学  位于孝感城区玉泉路中段,是市政府 1997年投资新建的一所规范化示范小学。到2005年底,学校占地 44亩,建筑面积 19 822平方米,建有 5栋连体的教学楼、综合楼、体育艺术楼,250米塑胶运动场,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图书室、舞蹈室、电子钢琴室、多功能报告厅等现代教育技术设施,有 65个教学班 (含3个学前班 ),在校生总数达4009人;教师达到 109人,大专学历占80%以上,有特级教师 2人。学校秉承 “人品如玉,知识如泉”校训,坚持 “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思路,承担国家级实验课题 1个,省级实验课题 6个,市级实验课题 6个。曾获 “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全国优秀 (示范 )家长学校”、“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省教改实验先进单位”。

孝感市体育路学校 1991年,国营4404厂 “国营汉光电工厂子弟学校”,随工厂搬迁到孝感城区。全校共 18个教学班,学生600余名,教师32名。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学校得到持续发展。10余年,共有120多名学生被孝感高中录取。2004年学校整体划拨给孝感市教育局管理,更名为 “孝感市体育路小学”。位于孝感市体育大道 98号,毗邻市体育中心。学校有教学班31个,在校学生 1849名。教职工 87人。其中,高级职称 16人,中级职称 33人。学校先后获得 “湖北省消防安全教育示范校”、“湖北省少先队工作示范校”、“全国小语 《发展与创新 》课题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