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等师范教育

解放前,孝感有 1所创建于 1945年的湖北省立第三师范,1947年改为省立安陆师范学校。另外,各县县立中学附设有简师班。1947年,安陆师范从安陆迁往武汉,1949年 5月迁回安陆,1950年又迁到孝感三汉埠,改名 “湖北省孝感师范学校”。1950年,省政府在汉川喻家集创办 “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

1951年,省文教厅规定师范学校增设师范速成班,学制 1年,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初级小学教师。当年,在孝感县一中创建孝感县初级师范。1952年,地委、专署决定发展师范教育,增办应山初级师范。1953年,湖北孝感师范迁至孝感城关北门外。1956年,省教育厅决定选录5%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上中师,准许学历未达到初中毕业的小学教师报考中师。当年,省实验师范迁往武汉,专区在汉川喻家集开办汉川县初级师范学校。到 1957年,全区有中师 1所、初师 2所,教职工 111名。

1958年 10月,根据省教育厅党组提出的 “1958-1962年补充小学教师 7万人,要求各县办 1所综合师范学校”的规划,孝感县在孝感城关开办孝感县综合师范学校,设幼师班、简师班、速成师范班、工农师范班、美术师范班、中师班等,还设有教师轮训班和函授部,负责全县教师培训和中师函授。

1959年,孝感师范学校被确定为全省集中力量办好的28所师范学校之一,全区各县也确定自己的重点师范学校。在此期间,由于受 “大跃进”影响,师范发展过快,1960年,全区中师、初师共 6所。1961年,地区教育局停办初师,保留中师。1962年,只保留孝感师范学校,其他中师全部停办。1965年,专署教育局办速成师范 1所,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具有高中毕业学力的代课教师,学制 1年,毕业后分配当小学或初中教师。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区2所中师停办。1970年,地区革命委员会在孝感高中办高中教师培训班,学制半年,设语文、数学、工基、农基等4个专业班。1971年,孝感高中与孝感地区师范合并为孝感地区师范学校,开始复校招生。1973年,全区7县都各办师范 1所,但教育质量不高。

1977年,孝感县师范学校取消专业班,设普师班。1978年,根据教育部 《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地区教育局调整中师布局,制定中师教学计划,加强中师教育。1979年以后,各师范参加高考统一招生,学制 2年。毕业生一般能胜任小学教学任务,优秀毕业生还能在初中任教。1980年,全区有中师7所,教职工397名。其中,专任教师 199名。

1980年,遵照省教育局 《关于办好我省中等师范学校的意见》精神,确定中师为小学、幼儿园培养师资,原有培养初中师资的专业班毕业后不再招生。从 1981年秋季起,全区师范开始招收初中优秀毕业生(全市中考排名最前面的学生依序录人中师),学制改为 3年,在教学上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要求。尽管基本课沿用高中教材,但是突出师范特点,系统开设体、音、美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实践等课程,加强教师职业基本功训练。1983年6月,孝感行署批转地区教育局报告,将大悟、安陆、云梦、应城 4所师范学校改为 “教师进修学校”,保留孝感、应山、汉川 3所师范学校,由地区教育局领导,所在县管理,择优录取应届初中毕业生。到 1985年底,全区有中等师范3所,在校学生 2034名,是 1950年的 12倍;教职工 321名,其中专任教师 149名;共培养教师5714名,改善了小学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

1987年,孝感师范学校整体迁至城区南门外卧龙街 (现址),并成立师训处,主要任务是组织小学校长培训和小学教师学历培训。1990年,湖北省教委、计委发文,将孝感县师范学校正式命名为湖北省孝感师范学校,列为全省 35所重点师范之一。1991年,该校首次面向外省招生,招收河南籍学生。之后,招生范围逐步扩大到山西、广东、陕西、内蒙古、青海、新疆、四川等省区。1991-1995年,全市 3所中等师范学校按照国家教委、省教委统一要求,“完善标准化,启动现代化”,完成 5项基本建设,总投资 1000多万元。其中,孝感师范学校新建校舍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招生规划进一步扩大。全市 3所中师分别开设文秘、英语、工艺美术、贸易经济、计算机应用等 10多个专业,办学渠道逐步拓宽。其中,孝感师范学校被评为 “湖北省中等师范办学条件优等学校”。

1998年,孝感师范学校开始创办大专班。1999年,被省教委评为 “园林式学校”。2000年秋,省教育厅发文对中师办学体制进行调整,孝感师范成为孝感市保留的唯一中等师范学校,并开始试办 “3+2”分段制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办普通高中班;2004年增办孝感市实验高级中学,实行一校两制、一校两牌,直至2005年仍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