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县

大悟县


【概况】1999年,全县辖5乡14镇,国土面积19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5万亩,全县年末总人口620494人,其中:农业人口535607人,非农业人口8488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6.3%和13.7%。全年出生人口5446人,人口出生率为8.82‰,全年死亡人口3363人,死亡率为5.45‰。人口自然增长率3.37‰,人口净增长率4.9‰。2000年,全县总人口数602439人,其中:农业人口515166人,非农业人口87273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5.5%和14.5%。全年出生人口5080人,人口出生率为8.4‰。全年死亡人口3747人,死亡率为6.2‰。2001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大悟县乡镇行政区划作了部分调整,撤二郎乡、姚畈乡,分别并入城关镇、宣化店镇。年底全县辖3乡14镇,259村,年末总人口605833人,其中:农业人口513420人,非农业人口92413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4.7%和15.2%。全年出生人口4369人,人口出生率为8.85‰。全年死亡人口2217人,死亡率为5.92‰。人口自然增长率2.93‰。

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综合实力稳步增长。2001年,全县实现国内总产值29.18亿元(19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1999~2001年三年增长率分别为11.2%、11.4%、8.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达到7.35亿元、12.8亿元和9.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9%、12.6%和9.7%,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5.2∶41.7∶33.1。全年工农业总产值41.99亿元,三年增长率分别为25.34%、17.50%、8.3%。全年人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29元,比上年增长9.7%。全年城镇人口可支配收入均达5541元,比上年增长0.7%,人均消费支出为40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19元,主要是因为长期旱灾,农产品产量下降,价格降低、抗旱投入增加,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降低5元,下降0.33%,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403元,比上年增长1.7%。

农业生产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但全县人民克服困难、奋力抗灾、生产自救,使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200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0.82亿元,1999~2001年三年增长率分别为10.61%、4.9%和-3.6%。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5.10亿元,比上年减少11.9%;林业1.06亿元,比上年减少13.8%;牧业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渔业8731万元,比上年增长3.1%。粮棉油三项总产值1.51亿元,比上年减少26.8%;多种经营总产值4.5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全年粮食总产量20.44万吨,1999~2001年减少率分别为0.6%、0.65%、24.1%;棉花总产量225吨,比上年减少38.9%;油粮料总产量1.45万吨,比上年减少37.6%;烟叶总产量249吨,比上年增长19.9%。在主要林业产品中,板栗产量7886吨,比上年减少28.6%;白果产量376吨,比上年减少13.0%;茶子产量323吨,比上年减少16.8%;油桐籽产量683吨,比上年减少16.7%;乌桕产量3500吨,比上年减少16.7%;茶叶产量430吨,比上年减少20%;水果产量3734吨,比上年减少12.2%。全县大牲畜年末存栏24.8万头,比上年增长7.7%,当年出栏24.5万头,比上年增长5.6%;山羊存栏2.13万只,比上年增长28.3%,山羊出栏1.8万只、比上年增长17.6%。年末养兔1.5万只,蜂蜜产量8.6吨,全县猪、牛、羊肉总产量达3.05万吨,比上年增长1.3%,水果品产量1.40万吨,比上年下降6.3%。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2%,大中型农用机械967台,小型农用机械1551台,比上年同期都有较大增长,化肥施用量11216吨,农药施用量241吨,农村用电量542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6.3%,有效灌溉面积达16.42千公顷。

工业生产较快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1年,全县全部工业实现现价产值31.16亿元,1999~2001年增长率分别为15.6%、12.6%、11.9%。在工业产值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14.69亿元(按1990年价计算为1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村及村以下完成16.47亿元(按1990年价计算为13.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全部工业现价增加值实现10.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4%,按1990年变价计算,实现增加值6.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磷矿石27.86万吨,比上年减少6.33%;白酒3787吨,比上年增长2.24%;卷烟2.18万箱,比上年减少4.5%;棉布173万米,比上年增长13.82%;服装27.6万件,硫酸27.32万吨,比上年增长24.21%;农用氧、磷、钾肥1.51吨,比上年减少10.4%;水泥6.53万吨,比上年增长14.56%;水泥预制构件6.7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8.62%;砖3441万吨,比上年增长27.5%;自来水479.9万吨,比上年增长14.02%;大理石板材5.4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2.7%;花岗石板材3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9%。全县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7.8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利润总额达223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1%。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本设施日趋完善。1999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额5.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24%。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占5221万元,私人建房占8599万元,农村私人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占3234万元,房地产投资完成额1180万元。2000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8%,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3.59亿元,集体所有制单位占9355万元,私人建房占1.07亿元,农村私人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占3552万元。在全民所有制单位中:基本建设完成2.54亿元,技术改造完成7025万元,国有零星占3500万元。2001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84%,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占4.14亿元,集体所有制单位占1.22亿元,私人建房占1.22亿元,农村和城镇私人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960万元、2810万元,在全民所有制单位中,基本建设占2.87亿元,技术改造占8193万元,国有零星占4500万元。

电力、交通和邮政通信迅猛发展。“两改一同价”工作全面启动,城网方面已完成220KV站6条10KV出线架设、调整10KV线路10KM,投资近200万元。农网方面完成68个村镇集装改造、整改1.4万余户、新建和改造低压线路148KM,改造台区78台,完成投资1900万元。完成供电量2.47亿度,售电量2.33亿度。京珠高速公路大悟段已完成土建工程总量的82%,累计完成货币量1.8亿元。完成新建油路56.5公里,公路养护完成干支线平均好路率63.7%。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169公里,其中:二级公路54公里,三级公路80公里,四级公路740公里。完成客运量55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5.44亿人/公里;货运量331万吨,货物周转量2.92亿吨/公里。全县邮电业务收入2518万元,比上年增长22%,业务收入完成3028万元,两话数量完成4851户,其中:市话数完成2252户、农话数完成2599户。1999年,投入技改资金近2000万元,更新NEC数字交换机。数据通信完成27户,多媒体通信完成101户。移动通信发展1360部,邮政储蓄余额达7600万元,比上年增长40%,特快专递完成1.1万件,报刊流转额完成365万元,比上年增长24.6%,函件完成128万件,比上年增长28.8%,包件完成1.67万件,汇票出口2.3万张。2000年,全县完成售电量2.48亿度,比上年增长6.4%。新建10KV线路101公里,新建低压线路72.8公里,改造10KV线路77公里,改造低压线路133.33公里,新建台区51座、改造台区452座,集装改造用户53987户,直抄农户10324户。全县新建油路18.15公里,路基改造47.09公里。城关中心客运站主体工程竣工。运输企业完成生产营运收入910万元。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169公里,其中:二级公路54公里,三级公路80公里,四级公路740公里。完成客运量61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6.29亿人/公里;货运量完成2744万元,比上年增长9.0%。邮政储蓄余额达1亿元,比上年增长42.9%;集邮完成290万元,比上年增长13.3%;特快传递完成1.54万件;报刊流转额完成330万元;函件完成131万件。全县入网电话数量6800户,数字数据通信完成15户,多媒体通信完成890户,BP机完成3125部,IC卡完成21户,来电显示176户,语音信箱完成162户。新增移动机站8个,新增载波数16个,新增信道128个,新增移动电话发展用户4395部。全县共有固定电话2.8万部,移动电话7300部。2001年,全县完成供电量2.49亿度,售电量2.36亿度,比上年增长3.04%。县城区内首次开通公汽。黄土、宋应线路网改造工程已在进行之中。新建三华公路油路47.1公里,京珠高速公路大悟段已于12月5日投入使用,完成优等路10公里,标准路基320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273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09公里,三级公路118公里,四级公路1046公里。完成客运流量62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64951万人/公里,货运量261万吨,货运周转量23845万吨/公里。全县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070万元,比上年增长35%,邮政储蓄余额达1.52亿元;完成集邮290万元,特快传递2.9万件,报刊流转额260万元,函件140万件,包件3万件,汇票收入12万元。通信设施明显改善,新建315个电话村,60个无线市话基站和10个移动通信数字基站。年末,电信本地交投机容量完成43264门,其中实占容量36466门。移动电话用户达12000户。

财政、金融、保险业稳步发展。1999年,全县财政收入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支出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市场物价稳中有降,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99%;零售物价指数97.2%,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指数为96.8%。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9.56亿元,比年初增长1.10亿元,增长12.94%,各项贷款余额11.03亿元,比年初降低4.18亿元,下降27.5%。全年保险收入达2008万元,比上年增长41.6%。其中:财产保险收入711万元,比上年增长15%,赔付率49%;人寿保险收入1297万元,比上年增长62.1%,赔付率45%。2000年,全县财政收入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支出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全年社会商品零售额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市场物价水平稳中有降,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99.4%,零售物价指数为98.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7.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9亿元,比年初增加1.18亿元,增长12.1%;银行存款余额9.45亿元,比年初增加1.32亿元,增长16.3%;各项贷款余额10.11亿元,比年初减少9113万元,下降8.27%。全年保险收入2130万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财产保险收入780万元,比上年增长9.7%,赔付率38.8%;人寿保险收入1350万元,比上年增长4.1%,赔付率54%。2001年,全年财政收入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6%,支出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全年社会商品零售额9.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市场物价水平稳中有降,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为99.4%,零售物价总指数为98.9%。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3.48亿元,比年初增加2.58亿元,增长23.7%;银行存款余额11.27亿元,比年初增加1.81亿元,增长19.3%,各项贷款余额12.01亿元,比年初增加7679万元,增长18.7%。全年保险收入4734万元,比上年增长14.1%,赔付率达50.8%;人寿保险收入1843万元,比上年增长36%,赔付率达50.5%。

科技工作不断进步,全面实施科技兴县、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1999年,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8个,总投资960万元,建立农业科技项目示范基地5个。全县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533人,比上年增长1172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26170人,比去年增加1825人;小学在校学生89756人,比去年增加129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8%,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5.63%。残疾少儿入学率为88.43%。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05%,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1.76%,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零,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5%,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4.5%。全县拥有卫生机构62个,病床床位786张,卫生技术人员1798人。2000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87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4.3%,比上年同期增长2.08个百分点。全县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121人,比上年增加1588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29530人,比上年增加3360人,小学在校学生89287人,比上年减少469人。在园幼儿数11370人。全县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6615人,在校专职教师564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2%,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7.75%,残疾儿童入学率为88.5%,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05%,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1.75%,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零,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6%,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5.0%。全县广播电视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组组通已达42%,无线电视覆盖率76%;无线广播覆盖率62%,有线电视覆盖率67%。全县拥有卫生机构69个,病床床位693张,卫生技术人员1466人。2001年,经专家鉴定验收,全县工业、农业、卫生共创科技成果20项。其中,省登记认定5项,展示产品15项,技术交易额700多万元。大悟进入全国科技合格县行列。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高考上线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普通高中在校学生8101人,比上年增加980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31125人,比上年增加1595人,小学在校学生84476人,比上年减少4811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3207人,比上年增加1421人,在园幼儿4882人。全县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5801人。大悟一中迁建工程全面启动。全年“三下乡”服务中,送戏30场,送图书12次900余册,送电影4200多场次。编送《科技文摘》50多种1000多份。广播率99%,县电视台开办了《政务聚焦》20期,《党建新苑》10期,上送省台用稿156条,市台用稿320条。同时抓好“村村通工程”,新装有线电视用户3000多户,完成了城关用户“一户一线一盒”网改工程。全县卫生机构69个,病床床位701张,卫生技术人员1479人。


劳动、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1999年,全县大力实现和推进再就业工程,安置城镇就业人员1560人,对外输出劳力4400人,征集社会保险基金1051万元,支付社会保险基金903万元。全县从业人员3.25万人,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94亿元,人平年工资总额5999元,比上年增加682元,增长12.8%。全县优抚对象5100人,发放优抚定补抚恤费340万元,赈灾救灾2万人次,救灾款200万元,优待统筹133万元。2000年,全县共为2148人次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150万元。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3220人;组织下岗职工培训1100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1739人;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5件,结案13件。全县从业人员3.23万人,在岗职工3.14万人,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03亿元,人平年工资总额6344元,比上年增加345元,增长5.57%。全年各类优抚对象4.9万人,发放优抚定补抚恤费600万元,赈灾救灾8万人次,救灾款200万元,优待统筹133万元。2001年,全县指导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656人,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1861人,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5%,发放2342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044万元,发放率100%,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5件,结案13件,时效内结案率100%。全县从业人员2.98万人,在岗职工2.9万人,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98亿元,人平年工资总额6575元,比上年增加231元,增长3.6%。全年各类优抚对象5.1万人,发放优抚定补抚恤费6.20万元,赈灾救灾16万人次,救灾款438万元,优待统筹133万元。

【任质斌同志的骨灰撒放大悟】1999年1月10日上午,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领导李海华、张杰、陈义万、杨余家、陈春田等同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县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在烈士陵园沉痛地为已故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党组书记、局长任质斌同志举行骨灰撒放仪式,并遵照任老生前遗嘱,同他的亲属一道将其骨灰分别撒在“大悟革命烈士陵园”、“中原突围烈士纪念碑”旁和五岳山上。


【电视剧《徐海东大将》在北京首映】1999年5月29日上午9时,八集电视连续剧《徐海东大将》首映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隆重举行。刘华清、李铁映、王光美、任建新、张思卿、万国权、马文瑞等同志出席了首映式。湖北省政府副省长王少阶、孝感市政府副市长赵晓勇和受县委、县政府委托的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郭瑞平、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贺常新也出席了首映式。

【大将遗物归故里】1999年6月26日,徐海东大将的128件遗物运回县博物馆珍藏,大悟县人民迎来了一份珍贵的精神食粮。

【《中原突围》荣获“五个一”工程奖】1999年9月15日,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北京正式揭晓,由大悟县楚剧团创作、演出的《中原突围》入选戏剧奖。

【大悟县三个投资项目挤进国家笼子】1999年,大悟县三个投资总额达到5190万元的重点项目,首次挤进国家笼子。三个投资项目及额度分别是:大悟县城区排水工程,投资2090万元;大别山腹地公路,投资2000万元;大悟县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项目,投资1100万元。

【国务院农负检查组来大悟县检查】2000年1月15日,由国务院纠风办、减负办、农业部经管司、国家计委物价司组成的国务院农负检查组来大悟县检查农民负担工作。历时三天,不仅听取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农负管理工作汇报,而且深入农村认真调查研究,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整改意见。

【大悟县与河南边界线勘定】大悟县与河南边界线实际距离165公里。边界范围涉及大悟县黄站、宣化店、姚畈、三里4个乡镇,共计26个行政村。经勘界工作人员2个月努力,截至2000年3月27日,大悟县与河南信阳市师阳河区、罗山县、新县边界的实地踏勘工作结束。几处争议地段经双方联合实地踏勘核定,整个线路全部贯通。

【大悟县在北京举办新四军第五师老首长及后代联谊会】2000年7月29日,由中共大悟县委、县人民政府举办的革命老区大悟县与新四军第五师(简称新五师)老首长及其后代联谊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以“重上大别山、畅叙战地情”为主题的联谊会,邀请了新五师老首长、老同志顾大椿、栗秀真、萧剑、王定烈、须浩凤、蒲云、胡志学、夏菲、吴道英以及一批新五师后代何界生、任全胜、陈卫平、李紫阳等。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夫人林佳楣也专程出席了会议。与会人员在“重上大别山”卷轴上签名;并集中观看了大悟县制作的《春风又绿大悟山》专题片,阅览了《大悟画册》和《大悟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议由大悟县人民政府县长张杰主持,县委书记李海华首先向到会的老首长、老同志介绍了大悟县的基本情况,着重回忆了战争年代发生在大悟县境内革命战争的光辉事迹,同时汇报了建国50年来大悟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最后诚恳邀请新五师老首长及后代重返大悟县寻访先辈的战斗足迹,并希望他们为老区建设和发展出主意、当高参、提供信息服务、当好桥梁纽带。

10月2日至4日,新五师后代任全胜、冯高潮等18人组成的代表团,踏访革命老区大悟山白果树湾、宣化店等地追寻先辈光辉战斗足迹,深入农村、工厂考察,并对大悟经济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抗大旱赈灾民】继1998~2000年三年连旱之后,2001年,大悟又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旱灾持续长、范围广、损失重均为历史罕见。全县大小河流断流,大部分塘堰龟裂,小(二)、(三)型水库干涸、中型水库活水放完抽死水抗旱。榜田、沙土田的中稻枯萎,坡地、岗地的花生绝收。低山、高丘贫瘠处的松杉干死。板栗、白果、乌桕、茶叶等林特产品受损,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全县受灾人口56.82万人,旱情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2.6亿元。灾情引起了国家、省市领导极大关注,国家民政部、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多次到大悟指导抗旱。省、市民政、财政部门支援抗灾救灾资金778万元。为确保灾民生活,省、市向灾民发放救灾款物,向重灾户开仓借粮、减免农业税。至年末,全县已向灾民发放救济粮240万公斤,向乡镇借出粮食750万公斤,借粮户4.26万元,农民人平减负9.5元。除此,县直100个部门单位对口帮扶全县76个重灾村,广大干部职工踊跃捐款捐物,向对口帮扶村送去捐款28万元、大米26.3万斤、棉衣、棉被3.5万件(床),及时帮助农民解决了吃饭、穿衣等生活困难。大灾之年保持了社会稳定。

【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落成】投资680万元的门诊大楼于1999年3月8日动工,2001年4月8日竣工,高七层,建筑面积5648平方米。4月23日举行落成仪式。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夫人林佳楣,中央金融工委委员、工会主席何界生,孝感市委书记张昌尔,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解放军301医院领导、专家等100多家有关单位前来参加庆典。县人民医院是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

【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改造工程竣工】此陵园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

育基地之一,为适应发展需要,共投资260余万元对陵园进行改造。工程于2000年5月动工,2001年10月完工,改建工程共1.5万平方米,其中园内广场9800平方米,门楼、挡土墙5200余平方米,改建后,园内广场宽敞明亮,环境清静幽雅,建筑物庄严肃穆。

【滨河广场竣工开放】2001年10月1日,滨河广场举行竣工庆典仪式。广场位于城区河西岸,东连沿河大道,南濒河一桥西端,北抵滨河新村,西靠府前街居民建筑群,总面积3.9万平方米。该工程是县委、县政府向群众承诺的实事工程之一。6月28日开工,仅用3个月的时间完工,共投资280余万元。广场分南、北、中、西四区。中区1.8万平方米。外方内圆。该广场的建成开放,为城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场所。

【大悟县被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和中国板栗之乡称号】大悟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坚持调整农业产业、品种和区域结构,大力发展板栗、银杏、乌桕、茶叶等经济林,取得了良好成果和经济效益,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和中国板栗之乡。

【大悟县被授予全国地籍管理工作先进县称号】土地管理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研究地籍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地籍管理上建立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为社会和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地籍管理工作先进县。

【大悟县被国家列入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悟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山区和贫困县,国家、省、市一直关心和扶持,2001年被国家列入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大悟县委、人大、政府、政协

领导成员名单

县委书记  李海华(1998.5—)

副 书 记  张  杰(1998.12—)

          龚少波(1998.12—)

          艾世民(1998.12—)

          魏少清(2001.8—)

常    委  谈荣耕  沈德恩  魏少清

          戴传亮  林树文  陈义万

          方明才  陈年旺  胡  俊

          陈  东

 

县人大常委会

主  任  黄新初(1999.1—)

副主任  杨余家(1994.1—)

        郑福凯(1994.1—)

        刘东山(1994.1—)

        王志明(1999.1—2000.8)

 

县政府

县    长  张  杰(1999.1—)

副 县 长  魏少清(1995.3—2001.8)

          曹  松(1999.1—)

          黄少平(女,1996.1)

          陈  东(1997.12—2001.8)

          武荣楚(1999.1—)

          方明才(2001.8—)

县长助理  左意诚(1999.1—)

 

县政协

主  席  黄金波(1999.1—)

副主席  孙芳圆(1999.1—)

        甘炎海(1999.1—)

        王守金(女,1994.1—)

 

 

 

大悟县部、办、委、局领导人名单

县委办公室主任  陈义万(1998.12—)

纪  委  书  记  谈荣耕(1998.12—)

组  织  部  长  林树文(1998.12—)

宣  传  部  长  沈德恩(1999.12—)

统  战  部  长  孙芳圆(1999.1—)

政 法 委 书 记  戴传亮(1998.12—)

人大办公室主任  彭启鹏(1994.4—)

政协办公室主任  黄明昌(1996.5—)

人 武 部 政 委  胡  俊(1999.3—)

人 武 部 部 长  杨国富(1996.4—)

机 关 工委书记  肖  玲(女,1999.3— )

老干部工作局局长  黄国英(女,1996.4— )

 

信访办主任  周桂梅(女,1999.3—)

对台办主任  刘洪文(1999.3—)

民宗 局 长  高  峰(1996.5—)

史志办主任  张社初(2000.9—)

档案 局 长  李桂双(女,1994.3—)

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李晓东(1996.5— )

大悟报社社长  谈华健(1995.8—)

工会主席  张贞栋(1994.4—)

团委书记  陈建军(2001.1—)

妇联主任  王  瑛(女,2001.1—)

科协主席  李仁华(1994.1—)

工商联会长  张宗良(1996.5—)

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伍运刚(1999.1—)

体改招商办主任  左意诚(1999.3—)

残联理事长  盛运球(1999.3—)

民政局长  万长水(1995.8—)

人事局长  张建楚(1999.3—)

劳动局长  蔡运友(1999.3—)

建设局长  任水生(1997.8—)

监察局长  沈道琦(2001.1—)

计生委主  任钱世荣(1996.5—)

审计局长  严少林(1998.7—)

土管局长  王仁朝(1999.3-)

医管办主任  张国安(1999.3—)

开发办主任  陈江新(1996.5—)

房改办主任  沈宗略(2001.1—)

物价局长  宁彩霞(1996.4—)

行管局长  雒国民(2000.12—)

老龄委主任  周崇娣(女,1999.3—)

华大总经理  彭启超(1998.8—)

驻沈阳办副主任  周绪华(1994.10—)

驻宜昌办副主任  段卫平(1994.2—)

驻北京联络处主任  贺常新(1998.7—)

驻武汉办副主任  魏  刚(2000.9—)

计委主任  胡凡明(1999.3—)

地矿局长  李  志(1999.3—)

统计局长  杨仁顺(1999.3—)

物资总公司经理  张建鹏(1999.3—)

财办主任  钱运富(1999.3—)

财政局长  卢美胜(1999.3—)

粮食局长  万焕坤(2000.12—)

商业总公司经理  李先可(1999.12—)

供销社主任  胡仲明(1993.8—)

县卷烟厂厂长  唐剑放(2000.9—)

国税局长  王  福(1999.8—)

地税局长  吴幼清(1999.8—)

工商局长  郑国宽(1994.3—)

烟草局长  王章本(1999.8—2002.1)

          张运华(2002.1—)

医药总公司总经理  段芳生(1999.12—2001.12)

                  谈怀忠(2001.12—)

药品监督管理局长  段芳生(2001.12—)

外贸总公司总经理  吴大国(1999.3—)

石油公司总经理  夏志耘(1995.8—)

人民银行行长  高家普(1998.7—)

工商银行行长  孙  春(1998.2—)

农业银行行长  胡清华(1999.1—)

建设银行行长  田  耕(1999.8—)

中国银行行长  程  胜(1999.3—)

农发行行长  夏荣华(2001.3代—)

信用联社主任  鄢华贵(1999.10—2001.10)

              王礼刚(2001.10代—)

财产保险公司经理  彭彰洪(1999.8—)

人寿保险公司经理  宗映红(2001.1—)

经委主任  邓  刚(1994.3—)

交通局长  严燕木(1999.3—)

电力局长  曾  烽(2001.1—)

电信局长  黄宏斌(2001.8—)

邮政局长  孙公意(2000.1—)

移动公司总经理  耿显和(1999.7—)

技术监督局长  余文涛(1996.5—)

工业总公司经理  胡德伟(1996.5—)

轻工业总公司经理  汪柏平(1999.3—)

建材总公司经理  刘必华(1999.4—)

农委主任  蔡伦朝(1999.1—)

绿色办副主任  王  晔(1999.3—)

农业局长  沈宗超(1994.3—)

水利局长  陈  锋(1993.8—)

林业局长  周军华(1999.1—)

企管局长  乐孝南(1999.3—)

经管局长  殷绍富(1994.4—)

畜牧局长  严金火(1996.1—)

气象局长  包  涛(1997.5—)

水产总公司经理  戴保明(1999.3—)

农机总公司经理  熊教育(1999.8—)

科委主任  幸发堂(1999.3—)

文体局长  雷雨田(1999.3—)

卫生局长  黄显发(2000.12—)

广电局长  郭胜林(1999.3—)

人民医院院长  刘文治(1998.5—)

公安局长  徐祖旺(2000.3—)

检察院检察长  肖和平(1999.1—)

法院院长  刘文飞(1998.12—)

司法局长  曾琼英(1999.3—)

教委主任  石传明(2000.12—)

县一中校长  付友明(1999.3—)

中等职校副校长  赵圣华(1999.5—)

乡、镇简介

【城关镇】2001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大悟县乡镇行政区划作了部分调整,撤二郎乡,并入城关镇。全镇辖19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17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由1999年的61325人增至2001年的936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由33642人增至60478人,耕地面积由1999年初的2957亩增至17923亩。

全镇工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国民经济及人平纯收入不断增长。1999~2001年三年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为11.3亿元、7.06亿元、5.8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2001年工业产值达49510万元、农业37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5%、63.83%。多种经营产值311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82.93%。财政收入三年分别为800万元、876万元、1158.03万元,年均增长率20.8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三年分别为2800元、2964元、2599元。1999~2001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2.16‰、15.25‰、10.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3‰、8.7‰、3.81‰,计划生育率为100%、99.44%、99.47%。

2001年,全镇有工商企业1906个,产值(1990年不变,下同)11.07亿元,其中农业类2个,产值6090万元;工业类428个,产值57570万元;建筑业类129个,产值19950万元;交通运输类120个,产值6090万元;商品流通业584个,产值13638万元;旅游服务业625个,产值7380万元。有学校19所,其中小学16所、中学3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镇党委、政府在实施十五计划,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三个两”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以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农村结构战略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和落实政策为动力,切实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城区经济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方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城区内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加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产加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镇党委书记  刘  苏(1999.1—)

人大  主席  刘  苏(2000.1—)

镇      长  付晓波(2000.12—)

政协  组长  卢建华(1999.12—)

 

原二郎乡

党委书记  华玉祥(1999.3—2001.3)

人大主席  华玉祥(1999.3—2001.3)

乡    长  刘从明(2000.3—2001.4)

 

 

 

 

【阳平镇】阳平镇辖16个村民委员会,15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3246亩。总人口21901人,其中农业人口19148人。现有学校15所,其中小学14所、中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1999~2001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6.98‰、9.21‰、7.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4‰、2.66‰、1.74‰,计划生育率为99.34%、99%、100%。

阳平镇充分利用地材资源、黄麦岭尾沙资源以及金、磷矿石资源招商引资710万元,兴办大小各类工矿企业30余家。该镇加大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全镇农民突出发展青茶、油茶、蔬菜、香菇四个特色骨干品种,重点建设白云青茶、中秋油茶、阳平蔬菜、尚寺香菇等四个特色带,调整山场5000余亩。面对今年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全镇广大干群不等不靠,以抗旱救灾为中心,全力抗灾夺丰收,全镇实现工农业产值1.17亿元,1999~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三年增长率分别为23.6%、70.7%、-23.56%。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1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718万元,农业总产值1979万元。各种经营产值1551万元,占农业产值的78.37%。财政收入三年分别为380万元、327.4万元、373万元。农民年人平纯收入三年分别为2050元、2082元、1986元。全镇有工商企业188个,产值(现价,下同)22230万元,其中:农业类10个,产值1195万元;工业类67个,产值11300万元;建筑业11个,产值3911万元;交通运输业44个,产值1695万元;商品流通业46个,产值2391万元;其他10个,产值1738万元。

镇委书记  李宗富(1999.1—)

人大主席  李宗富(1999.1—)

镇    长  张毓成(1999.1—)

政协组长  夏汉堂(—1999.12)

 

 

 

 

 

【芳畈镇】芳畈镇辖20个村民委员会,26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386人,其中农业人口30888人。耕地面积由1999年的24682亩减至24322亩。1999~2001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8.20‰、7.78‰、6.8‰;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37‰、2.97‰、2.99‰;计划生育率为98.65%、99.6%、100%。2001年,有学校22所,其中小学20所、中学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9.96%。

芳畈镇旅游资源丰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开发悟峰旅游风景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芳畈水库、大悟山、新五师革命旧址为重点,把悟峰作为疗养度假、登山参佛、接受传统教育的综合旅游区。该镇依托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政治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进力度。2000年共引进资金720万元,引进项目8个,引进企业3家。在坚持巩固农业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基地建设、开发和管理,加大京珠沿线的油茶基地建设与管理,同时加大该镇的板栗、茶叶、香椿、药材、玉皇李和山味绿色食品基地。1999~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31609万元、28561万元、17048万元;财政收入分别为376万元、470万元、620万元;农民年人平纯收入分别为2050元、2200元、2262元。2001年工业总产值12272万元、农业总产值477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03%、4.17%。多种经营产值395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82.71%。全镇工商企业267个、产值(现价,下同)27440万元,其中农业类25个,产值1510万元;工业类126个,产值14270万元;建筑业22个,产值4940万元;交通运输业46个,产值1510万元;商品流通业26个,产值2803万元;其他22个,产值2407万元。

镇委书记  张晓鹏(2000.12—)

人大主席  张晓鹏(2000.12—)

镇    长  姜从金(2000.12—)

 

 

 

 

 

【新城镇】新城镇辖25个村民委员会,29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8756亩,总人口40210人,其中农业人口38626人。1999~2001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0.32‰、9.99‰、9.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2.51‰、2.51‰;计划生育率为98%、98.63%、99.24%。2001年有学校24所,其中小学22所,中学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新城镇党委、政府结合镇情,面向市场,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为目标,按照“结构调优、特色调明、市场调活、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原则,以花生为龙头,因势利导,合理布局,注重引导,强化服务,深入推进全镇农业结构调整。一是发挥科技优势抓调整。新城镇是全县的花生大镇之一,近年来试验成功了具有一省(工)、两早(播种、上市)、三增(产量、收入、效益)、四保(肥、墒、土、温)等十大好处的地膜栽培模式,使地膜花生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二是发挥资源优势抓调整。新城镇先后开挖了以宋应公路沿线万亩绿色经济长廊为主的各类经济林基地近4万亩,为全镇经济的发展培植了骨干财源基地。三是发挥规模优势抓调整。规模就是效益。多年来,该镇坚持实施“百千万”养殖工程,大力推广雷道富、雷祖宏等规模养殖大户经验,推广立体开发、链式养殖经营模式,鼓励农民群众发展肉兔、山羊等特色养殖,并通过引进优良品种,逐步扩大养殖业比重。四是发挥品牌优势抓调整。茶叶作为新城镇一大优势产业,天岗、七里岗、杨山和长岭四大茶场的总面积在6000亩以上。2001年全镇有各类企业181个,总产值(现价,下同)15740万元。其中:农业类34个,产值865万元;工业类90个,产值8190万元;建筑业类8个,产值2830万元;交通运输业19个,产值865万元;商品流通业19个,产值2090万元;其他11个,产值900万元。

社会不断进步,促使经济不断发展。1999~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3.05亿元、2.76亿元、1.12亿元。2001年工业总产值7043万元、农业总产值414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5%、36.7%;多种经营产值272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65.81%;财政收入472万元,比上年增加6.31%;农民年人平纯收入2262元,因旱灾比上年减少20元。

镇党委书记  周立波(2000.12—)

人大  主席  周立波(2000.12—)

镇      长  徐  佩(2000.12—)

政协  组长  付久才(—2001.10)

 

 

 

 

 

【彭店乡】彭店乡辖21个村民委员会,22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1488亩,总人口31591人。其中,农业人口30387人。1999~2001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0.23‰、8.63‰、9.98‰,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58‰、1.31‰、3.8‰。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8.73%、99.62%、98.03%。2001年,全乡有学校21所,其中小学18所、中学3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彭店乡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利用自然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烟叶、养殖三大板块,巩固开发板栗和石材加工两个经济带,开发青松岭旅游风景区,建设山味绿色食品产业,加大了板栗、银杏、茶叶、马齿苋、珍珠花、干豇豆、香椿、干南瓜等山味绿色食品的开发与发展。该乡围绕孔雀绿大理石资源优势,向省内外招商引进张友浩和尹维海等石材大户开发石材,全乡已发展石材加工企业18户,同时引进浙江立马集团在乳山投资30万元建立水泥生产线,带动了全乡民营经济发展,年实现产值1100万元。新增养殖大户68户,加工经济大户39户,种植大户146户,形成了余河、桥店、彭店三个民营经济小市场,促使该乡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加强。1999~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9751万元、10256万元、7767万元。2001年,工业产值4764万元、农业产值3003万元,分别比上年减少67.36%、1.06%,多种经营产值1982万元,占农业产值的66%,财政收入388.8万元,比上年增长7.2%,农民年人平纯收入1976元,比上年减少67元。全镇有工商企业124个,产值(现价,下同)12580元,其中:农业类15个,产值690万元;工业类60个,产值6540万元;建筑业9个,产值2260万元;交通运输业15个,产值690万元;商品流通业25个,产值2400万元。

为了使经济快速发展,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电力、交通、邮电为主的基本建设投资630万元,实现“村村通工程”,开通了彭店、桥店、余河三片的程控电话。有100%的村实现电网改造,65%的村安装了闭路电视,公路沿线新老基地进行彻底改造,投资100多万元对学校进行高标准的维修,学校“六配套”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

党委书记  聂清波(2001.10—)

人大主席  聂清波(2001.10—)

乡    长  熊主煌(2001.10—)

政协组长  张高升(—1999.12)

 

 

 

 

 

【夏店镇】夏店镇辖19个村民委员会,19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0484亩,总人口31845人,其中,农业人口30046人。1999~2001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9.69‰、11.6‰、11‰;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61‰、4.85‰、4.55‰,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8.32%、98.29%、99.09%。2001年有学校18所,其中小学16所、中学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夏店镇位于大悟县东部,与新城、四姑、刘集、孝昌县毗邻,交通便利。该镇尽管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但在各方面仍取得较好成绩。镇党委、政府着力一线抓二柱,突出四个重点,发展经济,即将宋应线夏店段建成现代经济园,狠抓药材和石材开发两个支柱产业,继续抓好地域经济,搞好调整产业化。利用地理、自然优势,发展地膜花生,突出农业产业化、民营经济、城镇经济、招商引资四个重点。对二畈、松林、高河、蔡畈、黄桥几个老基地进行补植,共投资3万余元,植苗6万余株,重点在杜畈建起320余亩的杜仲苗圃基地。利用丰富的花岗岩资源,开发花色品种丰富的建筑装饰材料。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整体经济的稳步发展。1999~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11250万元、12121万元、9818万元。2001年,工业产值6493万元、农业产值3325万元;多种经营产值2486万元,占农业产值的74.77%;财政收入398万元,比上年增长5.29%;农民年人平纯收入1895元,比上年减少85万。全镇工商企业发展到246个,产值(现价,下同)14520元,其中:农业类39个,产值800万元;工业类73个,产值7550万元;建筑业8个,产值2620万元;交通运输业37个,产值800万元;商品流通业70个,产值1295万元;其他19个,产值1455万元。

镇党委书记  曾献奇(2000.12—)

人大  主席  曾献奇(2000.12—)

镇      长  吴嗣善(2000.12—)

 

 

 

 

 

【刘集镇】刘集镇辖15个村民委员会,21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7128亩,总人口30568人,其中,农业人口29640人。1999~2001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6.58‰、8.25‰、7.89‰;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58‰、1.09‰、2.09‰;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8.53%、98.05%、98.78%。2001年,全镇有学校15所,其中小学13所、中学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实施“稳定农业生产,发展多种经营,壮大工业规模,实施名牌战略”的方针,充分利用山场优势,以发展茶叶为主导,调优茶树品种,调大基地规模。该镇到福建省福鼎市引进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等六个新茶品种,引进碧螺春、铁观音等制茶工艺,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扩大“金鼓露毫”品牌的知名度。利用现代通信手段上网销售,上网发布促销信息,与河南省焦作市政府一次性恰谈成功,取得经济效益10.5万元;“左右逢源”酒以其“无色清香、甘醇爽口”之特色赢得市场,年产达到250吨,实现销售收入1456万元。花岗石储量达1.31亿立方米,品种齐、质量好,便于开采,年开采量达1.3万立方米,产值325万元,花岗岩的开采加工发展成为该镇又一兴镇富民的支柱产业。1999~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9224万元、10455万元、8949万元。2001年,工业产值6261万元、农业产值2688万元;多种经营产值1936万元,占农业产值的72.02%;财政收入341万元,比上年增长4.28%;农民年人平纯收入1941元,比上年减少48元。全镇有工商企业139个,产值13950万元,其中:农业类3个,产值770万元;工业类38个,产值7260万元;建筑业22个,产值2500万元;交通运输业24个,产值770万元;商品流通业52个,产值2650万元。

镇委书记  方忠建(1999.1—)

人大主席  方忠建(1999.1—)

镇    长  严书高(1999.12—)

政协组长  陈传刚(—1999.12)

 

 

 

 

 

 

【河口镇】河口镇辖11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136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由1999年初的11577亩减至11319亩,总人口24217人,其中,农业人口20497人。1999~2001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7.47‰、8.16‰、6.84‰;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92‰、2.23‰、0.25‰;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9.44%、100%、100%。2001年,全镇有学校12所,其中小学11所、中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河口镇党委、政府以“农业稳镇、工业兴镇、商贸活镇、科技立镇、城建强镇”为总体思路,加大农业、工业、商业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使社会各业全面发展。农业实行“产业调整、高位推进”。积极推进了“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明确了“农业产业化、城镇建设、企业改制”三大主题,促使农田向种田能手集中、资产向能人集中。农村富余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工业实行“改革、盘活、强镇联合”,促进企业转体改制,现已形成建材、副食加工、服饰三大企业集团。商业和招商引资以“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良经营环境”吸引远近客商。三年来,先后引进资金2750余万元,民营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1999~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为34290万元、36714万元,30094万元;财政收入分别为345万元、496万元、532万元;农民年人平纯收入分别为2378元、2500元、2550元;2001年,多种经营产值1621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2.32%。全镇有工商企业949个,产值(现价,下同)62309万元。其中:农业类14个,产值3440万元;工业类214个,产值32319万元;建筑业57个,产值11250万元;交通运输业112个,产值3420万元;商品流通业433个,产值8840万元;其他113个,产值2880万元。

镇委书记  吴元生(1999.1—)

人大主席  吴元生(1999.1—)

镇    长  张  驰(2000.12—)

政协组长  吴从启(—1999.12)

 

 

 

 

 

 

【四姑镇】四姑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18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3243亩,总人口24913人,其中,农业人口24201人。1999~2001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9.8‰、8.71‰、10.1‰,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87‰、3.14‰、-7.6‰;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8.06%、99.13%、98.88%。2001年,全镇有学校15所,其中小学14所、中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四姑镇地处丘陵,矿产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石灰石、水泥石、粘土资源、建材资源等,现已开采的有大理石和石英石,大理石中以汉白玉、虎皮、墨绿为主。镇党委、政府引导群众合理开发,加大对龙头企业丛岗石灰厂的引导,扩大碎石、优质石灰及袋装石灰的生产、销售渠道,使石灰厂效益大增。改造更新了城镇街道和12个村组电力增容设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装机总量1000多门,居全县乡镇榜首,移动通信网站已全面开通。1999~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下同)分别为7854万元、8100万元、6758万元。2001年,工业总产值4541万元,农业总产值2217万元,分别比上年减少28.25%、4.29%;多种经营产值1649万元,占农业产值的74.38%;财政收入286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农民年人平纯收入1875元,比上年减少260元。全镇有工商企业169个,产值(现价,下同)10150元。其中:农业类7个,产值565万元;工业类56个,产值5280万元;建筑业18个,产值1830万元;交通运输业23个,产值565万元;商品流通业60个,产值1895万元;其他5个,产值15万元。

镇党委书记  李清平(2000.12—)

人大  主席  李清平(2000.12—)

镇      长  刘海华(2000.12—)

政协  组长  黎文铁(—1999.12)

 

 

 

 

 

【吕王镇】吕王镇辖19个村民委员会,16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4190亩,总人口27391人,其中,农业人口25420人。1999~2001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1.10‰、10.26‰、10.2‰;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5.71‰、4.41‰、7.4‰;计划生育率分别为78.7%、95.77%、98.89%。2001年,全镇有学校17所,其中小学16所、中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兴镇富民为突破口,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进力度,努力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化,搞好以板栗、青茶、油茶、水果、银杏为主的名特优林果和以杉木为主的速生林基地开发。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开拓培育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努力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和变现率。在盘活现有企业的基础上,利用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进力度,利用石材资源优势,三年来引进外资3800余万元,有力地促进了该镇工商企业的发展,培植了新的财源增长点。农、工、商“三轮并驱”,使该镇经济迅速发展。1999~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11409万元、11857万元、9715万元。2001年,工业产值6424万元,农业产值329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98%、7.65%;多种经营产值2616万元,占农业产值的79.49%;财政收入316万元,比上年增长4.64%;农民年人平纯收入1851元,比上年减少87元。全镇有工商企业203个,产值(现价,下同)14360万元。其中农业类7个,产值790万元;工业类78个,产值7470万元;建筑业类6个,产值2590万元;交通运输业50个,产值790万元;商品流通业62个,产值2720万元。

镇委书记  胡火山(1999.1—)

人大主席  胡火山(1999.1—)

镇    长  陈土朝(2000.8—)

 

 

 

 

 

【黄站镇】黄站镇辖11个村民委员会,10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8441亩,总人口15639人,其中,农业人口14599人。1999~2001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2.49‰、10.4‰、10.3‰,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5.77‰、2.93‰、-1‰,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8.08%、98.85%、97.85%;2001年,全镇有学校11所,其中小学10所、中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黄站镇建镇时间较短,基础设施差,经济底子薄,地理位置差,自然资源缺乏。鉴于这一实际,镇党委、政府制定“稳定发展农业,突出发展工商业”的总体规划,围绕总体规划,突出特色,本着“打精品牌、念茶叶经、闯市场关、走致富路”的指导思想,依托大悟寿眉茶的名牌效应,突出本地特色,力争把茶叶经念好,把茶叶生意做大,逐步形成规模效应,壮大支柱产业。另外还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进力度,借助外来力量发展新的工商企业,鼓励本镇农民联营办企业,到2001年,引进回归工程9项,资金1800余万元。1999~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7487万元、7598万元、5913万元。2001年,工业产值达4274万元、农业产值1643万元,分别比上年减少36.69%、6.88%;多种经营产值1234万元,占农业产值的75.11%;财政收入235万元,比上年增长6.82%;农民年人平纯收入1896元,比上年减少42元。

全镇有工商企业98家,产值(现价、下同)9560万元,其中:农业类6个,产值520万元;工业类20个,产值4970万元;建筑业3个,产值1720万元;交通运输业25个,产值520万元;商品流通商业44个,产值1830万元。镇委书记黄华旭(2000.9—)

人大主席  黄华旭(2000.9—)

镇    长  刘从明(2000.10—)

 

 

 

 

 

【宣化店镇】2001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大悟县乡镇行政区划作了部分调整,撤姚畈乡并入宣化店镇。宣化店镇辖40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41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为47182亩,总人口61250人,其中,农业人口55215人。1999~2001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8.42‰、9.23‰、8.41‰;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23‰、1.83‰、2.29‰;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5.66%、98.69%、99.07%。2001年,全镇有学校39所,其中小学36所、中学3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宣化店是全省25个重点建设口子镇之一,镇党委、政府抢抓口子镇建设机遇,弘扬老区精神,充分发挥该镇政治、区位、资源三大优势,突出农业基地、城镇市场、民营经济三大特色,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市、县对口子镇建设的投入,用活用足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大户。粮油生产稳步增长,多种经营快速发展,已形成以板栗、银杏为主的多种经营基地,年创产值达3000余万元,人平栗杏收入700元,为建成“全国板栗第一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会馆村11亩“鸡口田”灵芝菇基地,种植出的灵芝菇每亩纯收入达到1.5万元,该镇灵芝菇生产迎来了全市农业现场会与会的县(市)委书记参观,并称赞“宣化店镇灵芝菇是新科技示范”。充分利用该镇资源优势,把乡镇企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开发萤石、石英石、云母石,并且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近三年来,实现招商引资总额6400万元,促进了该镇经济的快速发展。1999~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31267万元、32089万元、28715万元。2001年,工业产值达20270万元、农业产值844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14%、18.46%;多种经营产值677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0.22%;财政收入882万元,比上年增长36.74%;农民年人平纯收入2210元,比上年减少55元。全镇有工商企业1954个,产值(现价,下同)54160万元,其中:农业类158个,产值3020万元;工业类647个,产值28570万元;建筑业12个,产值9890万元;交通运输业415个,产值3020万元;商品流通业541个,产值6066万元;其他181个,产值4394万元。

镇委书记  吴  凌(1999.1—)

人大主席  吴  凌(1999.1—)

镇    长  刘  志(2001.3—)

政协组长  查时高(1999.12—2001.3)

 

原姚畈乡

党委书记  刘  志(2000.12—2001.3)

人大主席  刘  志(2000.12—2001.3)

乡    长  李伦泽(2000.12—2001.3)

 

 

 

 

 

 

【丰店镇】丰店镇辖26个村民委员会,25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1708亩,总人口32493人,其中,农业人口30980人。1999~2001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8.91‰、8.21‰、9.36‰;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11‰、1.68‰、3.97‰;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9.68%、99.65%、99.05%。2001年,全镇有学校24所,其中小学23所、中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丰店镇党委、政府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围绕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大石材、松脂业的开发,全镇有石材加工厂13个,以松脂厂为龙头,利用松树资源搞松脂开发,全镇已有采脂专业户500余户,三年来创利税57万余元。与台湾老板合作开发孔雀绿大理石工艺品加工厂,已投资200万元建成工艺品生产车间,样品已打入市场,前景可观。成立了山野味、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建起以林特、矿产、粮油、畜禽为主的经济小区。全镇引进资金2600万元。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0万元安装了14个村的程控电话,对20个村的电网进行改造,增加了7个村的有线电视。投资3万元改建了广播电视站。1999~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13188万元、13433万元、11438万元。2001年,工业总产值7602万元、农业总产值3836万元,分别比上年减少20.39%、11.60%;多种经营产值300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8.23%;财政收入401万元,比上年增长6.65%;农民年人平纯收入1950元,比上年增加38元。全镇有工商企业230个,产值(现价,下同)16980万元,其中:农业类31个,产值934万元;工业类80个,产值8840万元;建筑业28个,产值3056万元;交通运输业23个,产值934万元;商品流通业41个,产值1930万元;其他27个,产值1286万元。

镇委书记  严启波(2000.12—)

人大主席  严启波(2000.12—)

镇    长  刘继新(2000.12—)

 

 

 

 

 

 

【高店乡】高店乡辖25个村民委员会,27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由1999年的29077亩减少至28475亩,总人口42812人,其中,农业人口41540人。1999~2001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8.51‰、9.39‰、8.9‰;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59‰、0.55‰、2.2‰;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7.51%、99.75%、99.47%;2001年,全镇有学校26所,其中小学25所、中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高店乡地理位置独特,山场岗地多,盛产花生,花生产量居全县首位。乡党委、政府利用山场岗地,带领全乡人民以基地为龙头,大力推广荒山板栗和油茶、坎边药材和黄花的种植,对已建成的40里环形板栗带,加强了老基地管理,扩建“新河至凉亭”、“忠和至瑜汀”两条绿色长廊,大力发展杂交油茶、大棚蔬菜、地膜花生等一批销路好、品质优、价格高的经济作物。工业、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较好。招商引进政策优惠,制漆厂成功引进了硕士研究生罗爱明进行承包经营,生产高档油漆,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产品远销福建、广东等省,相继打开南北市场。年引进项目5个,引资800余万,有力地促进了乡镇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99~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13665万元、13186万元、12327万元。2001年,工业产值8403万元、农业产值382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81%、-7.08%;多种经营产值2606万元,占农业产值的66.41%;财政收入397万元,比上年增长5.03%;农民年人平纯收入2050元。全镇有工商企业315个,产值(现价,下同)18805万元,其中:农业类36个,产值1030万元;工业类129个,产值9771万元;建筑业2个,产值3380万元;交通运输业23个,产值1031万元;商贸业85个,产值1882万元;其他40个,产值7380万元。

党委书记  廖和发(1999.1—)

人大主席  廖和发(1999.1—)

乡    长  李精华(1999.1—)

 

 

 

 

 

 

【大新镇】大新镇辖24个村民委员会,22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由1999年初的22396亩减至21904亩,总人口34180人,其中,农业人口32455人。1999~2001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8.93‰、10.45‰、10‰;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09‰、5.76‰、6.55‰;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6.96%、99.19%、97.99%。2001年,全镇有学校20所,其中小学19所、中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大新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精神,紧紧围绕“两保”、“三抓”、“四突破”的工作思路,重点搞好三大建设:一是围绕抗旱保丰收、调整结构、确保稳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万亩渠网化粮油产业基地和干渠进行清理整修。扩大板栗、银杏、油茶为主体的林特产业基地。在抓种植的同时,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技术指导等方式发展养殖业和以多种经营为重点的养殖基地,以塑料大棚为重点的蔬菜基地,以“黄花”、“湘南”为主的优质果品基地。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对交通、城区电网、学校、集贸市场、镇容街貌进行整治改善。三是加大招商引进力度,促进经济发展,先后引进资金2275万元,新上项目7个,开发的青龙寺天然优质水厂经省、县两级技术监督局化验水质合格率达到100%,可生产菠萝、桔子、桃子、可乐、雪碧、芬达等14个系列饮品。三年来,全镇工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特别是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确保了社会稳定、人心稳定,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较大的好转。1999~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11775万元、12177万元、9364万元。2001年工业产值6493万元、农业产值2871万元,分别比上年减少35.53%、17.62%;多种经营产值1886万元,占农业产值的65.69%;财政收入418万元,比上年增长8.29%;农民年人平纯收入1593元,比上年减少80元。全镇有工商企业256个,产值(现价,下同)14530万元,其中:农业类23个,产值800万元;工业类100个,产值7550万元;建筑业27个,产值2620万元;交通运输业31个,产值1031万元;商品流通业49个,产值2110万元;其他26个,产值650万元。

镇委书记  高卫东(1999.12—)

人大主席  高卫东(1999.12—)

镇    长  杜成略(1999.12—)

 

 

 

 

 

 

【东新乡】东新乡辖31个村民委员会,24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由1999年初的28775亩减至28715亩,总人口33201人,其中,农业人口31974人。1999~2001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7.85‰、8.3‰、7.86‰;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47‰、4.88‰、2.07‰;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7.84%、99.32%、98.15%。2001年,有学校25所,其中小学24所、中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东新乡地处大悟县西边边陲,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困难,乡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以农业内部调整为动力,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手段”的指导思想,在稳定全乡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形成一条绿色长廊,即京珠高速公路沿线油茶板栗经济林示范带;二大科技产业即1000亩黄花、湘兰梨,500亩大棚蔬菜;三大经济群,即牲畜养殖经济群、禽业养殖经济群和名特优养殖经济群;四大区域基地,即姚店花生、板栗,东新油茶花生,太平山味绿色食品,三河线万亩林特基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主攻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林果、特色蔬菜;新建姚店移动基站一座,新增通电话村8个;新建自来水厂一座;完成三合线8公里公路黑色化;完成15个村的电网改建工程;疏通1000米地下排水通道;开发一个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同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投进资金1900万元,有力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全面发展。1999~2001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10399万元、11073万元、9440万元;2001年工业产值5629万元,农业产值3811万元,分别比上年减少25.64%、4.99%;多种经营产值2889万元,占农业产值的75.81%;财政收入330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农民年人平纯收入2191元,比上年增加131元。全镇有工商企业268个,产值(现价,下同)12586万元,其中:农业类8个,产值692万元;工业类98个,产值6545万元;建筑业6个,产值2265万元;交通运输业50个,产值692万元;商品流通业77个,产值1637万元;其他29个,产值755万元。

党委书记  冷裕煌(2000.12—)

人大主席  冷裕煌(2000.12—)

乡    长  刘保春(1999.1—)

政协组长  万美友(—1999.12)

 

 

 

 

 

 

【三里城镇】三里城镇辖20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19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由1999年初的22011亩减至21415亩,总人口26580人,其中,农业人口24626人。1999~2001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8.18‰、8.05‰、6.82‰,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09‰、2.14‰、1.16‰;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8.71%、100%、98.94%。2001年,全镇有学校20所,其中:小学19所、中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三里城镇地处大悟县西北边陲,地理位置优越,新建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全境,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俗有“三里城出米仁”之称。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克服市场疲软、特大旱灾等困难,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实施“三个五”发展战略,为民兴办八件事,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瞄准市场,调优品种和布局,做到山上抓板栗,岗地抓花生,养殖抓特色,劳力抓转移。重点实施“三个五”工程,即发展板栗5000亩、地膜花生5000亩、多种经营5000亩(无公害大棚蔬菜1000亩,黄龙寺茶叶1000亩,优质水果1000亩,退耕还林1000亩,瓜类山味1000亩),形成大界线水果蔬菜带,三宣线板栗杉树带。具体办好八件事,即硬化、亮化、美化希望街;打通文昌街,连通大界路至粮管所;完善、硬化建新街,拆建护城沿河大道,整治护城河;新建国、地、财三幢纳税大楼;新开发天棚岗连片板栗基地3000亩;新建黄龙寺1000亩茶场;新修杨林河口大桥,修通沿堤大道。利用该镇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进力度,促进经济发展,先后引进资金1400万元。1999~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11754万元、12073万元、10157万元。2001年,工业产值6648万元、农业产值3509万元,分别比上年减少27.56%、2.39%;多种经营产值2432万元,占农业产值的69.31%;财政收入418万元,比上年增长7.73%;农民年人平纯收入1930元。全镇工商企业发展到174个,产值(现价,下同)14850万元,其中:农业类21个,产值2660万元;工业类79个,产值7730万元;建筑业21个,产值2660万元;交通运输业8个,产值810万元;商品流通业38个,产值2840万元。

该镇名牌柏园青茶打入省城,并荣获湖北省茶叶学会名优茶评比“陆羽杯”金奖。

镇委书记  刘和平(2000.12—)

人大主席  刘和平(2000.12—)

镇    长  刘圣堂(2000.12—)

政协组长  夏良家(—1999.12)

(钟修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