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施政活动

一、维护社会稳定

行署成立之初,全区保权维稳的形势严峻。就政治而言,区内有20多股反动势力对刚组建的9个县、72个区的人民政权构成威胁。为解决这些问题,在 1949至 1951年3年内,孝感行署领导全区人民和各级政府开展清匪、肃特、反霸和减租减息斗争,开展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 、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经济情报 )运动,建立和健全基层组织,全面贯彻实施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初步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1950年宣传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区建立各级农民协会,作为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执行机关。10月,全区组织土改队员 5700多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春完成土改复查工作,结合土改复查建立区 (镇)、乡人民政府,奠定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1951年春夏实行婚姻制度改革、司法改革和禁烟禁毒运动。1949年建立司法机构,1950年建立检察机关,选拔一批优秀干部从事检察、司法工作,为恢复和发展经济扫除障碍和提供动力。1949年和 1954年,孝感先后发生两次大洪灾,专署组织群众全力应对,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二、恢复国民经济

1949-1952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为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然而,不法奸商投机活动猖撅,物价飞涨。为稳定物价和统一全区的财政经济,孝感专署先后组织开展“银元”和 “米棉”两大战役,打击不法奸商的投机活动,使物价平稳回落。1950年主要是发行 “公债”,加强税收征管,在全区范围内统一财政收人,统一物资调度,统一现金管理,增强各级政府的财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1年,没收应城矿区中的官僚资本,建立孝感境内第一个国营企业。投资兴办水电厂、农具厂、机械加工厂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 81个和一些国营商贸企业,建立和发展国有经济。同时,扶持私营的膏洞、盐厂坚持生产,恢复和发展榨油、轨花、铁业、农具和家俱等手工作坊,以及盐业、百货、花纱布、土产、食品、烟酒、五金、石油等公司,发展工商经济。

三、实现 “一五计划”

1953年冬,全区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迅速转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重点是工业化建设。孝感专署从各县选派民工 2万人参加武钢建设。从当年开始,先后选调 600多名优秀干部,到国家重点企业、湖北省属企业和南方数省工业战线工作,到孝感本地厂矿工作。在支援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和省属工业建设的同时,新建一批地方国营企业,积极发展孝感本地工业。扩建和新建一大批油、纱、酒、石灰类型的地方国营工厂。 1956年,全区地方国营工厂发展到 110个,拥有工人6124名。在专署建设科设立农具股,各县相应设立农具推广委员会或者配备农具专门干部,具体负责扩建和新建专、县两级农具厂,改良、制造和推广新式农具。到 1956年底,全区改良和试制新式农具 24种,推广新式农具 15 372件。专署加强地方工业管理,督促地方严格经济核算,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普遍得到提高。又利用良好的经济效益,建设新的工业项目,形成良胜循环。到 1957年,全区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达到540万元 (新币,下同),地方国营工业企业达到 133个,职工 6792名,全年完成工业产值 8950.57万元。加上公私合营、手工业合作社等性质的企业,全区有工业企业 1229个,职工3.5万余人。各类工业总产值达到 14 886.30万元,超额完成孝感专区 “一五”计划地方工业指标。在组织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开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1953年冬天临时互助组发展到2655个,常年互助组发展到 1557个,还新建3个初级社。1956年 8月,全区参加高级社的户数占农户总数的75.78%,到 12月增加到97%。同时,孝感专署采取类似改造个体农业的方法,逐步引导个体手工业者走上社会主义合作化的道路。“一五”计划取得显著成就。1953-195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 9.4%,人均收人递增 9.2%,财政收人递增 6.9%0 1955-1957年农业生产连年增长。农业总产值 1955年比1954年增长30.8%; 1956年比1955年增长7.7%; 1957年比1956年增长3.9%。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都有很大发展。

四、调整经济结构

1958年,开展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三年严重 自然灾害影响,孝感经济建设遇到很大困难。1961年,贯彻执行中央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六十条 (草案 )》,在粮食工作上实行 “多产多留、多卖多吃,少产少留、少卖少吃”政策。1962年,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国民经济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进行一系列调整: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压缩粮食销量,适当减轻统购,增加农民留粮水平。全区减少职工 41 000人,减少城镇人 口65 000人,减少商品粮人口83 000人,全年减少粮食销量 2400万斤左右。同时,缩短基建战线,紧缩财政开支,减少货币投放,开放集贸市场,恢复供销社,调整手工业体制。在全国率先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政策,实行按劳分配,解散公共食堂,恢复社员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下放手工业,开放集贸市场,发动群众生产自救,节约渡荒,较快地恢复生产元气。粮食产量1962年比1961年增长49.7%, 1963年又比1962年增长 15.47%,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63-1965年,在前期经济调整的基础上,以农业、工业、手工业为重点进一步进行国民经济大调整,确定农业生产要达到和超过 1957年水平,工业生产要比1957年水平提高50%左右,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大体协调的目标。以此为奋斗目标,先后提出农业上 “以粮为纲、粮棉并举”,工业上 “修改并举,以修为主”的工作思路并付诸实施。将 1962年应完成的“二五”计划时间,调整推迟到 1966年。

五、开展水利建设

早在 1951年,孝感专区就开始修建小型提灌站,动工修建汉川大型涵闸。国家水利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人傅作义、李葆华、林一山和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亲临工地指导。1952年兴建一大批小型水库和全省最早的中型水库— 金盆浴鲤水库。1954年特大洪灾之后,全区干部群众连续苦战3年,在堤防建设、农田水利、排涝工程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1956年编制全省第一条中等河流流域的治理规划— 府河流域治理规划。1958年 9月,徐家河水库动工兴建,3万人参加建设。1959年上半年水库截流蓄水。枢纽工程由主坝、副坝、溢洪道、非常溢洪道、灌溉渠道及电站6个部分组成。下半年,专署调集 10万人修建总干渠。1960年开通试渠。1961年冬天至 1962年春天,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委调集 8000余名工人支援徐家河建设,完成总干渠的整修和主要扩建任务。1963-1964年,渠道进行扩修配套,修成上至应山县长岭岗,下至云梦、孝感两县交界的芦子章的总干渠,长达 61.5公里;配修干渠、分干渠、支渠、分支渠、斗渠五级渠道,共计756条,长达 1567公里。1965年,徐家河水利工程全面竣工。这项工程总计投工2874万个,完成土石方 1693万立方米,混凝土 6.8282万立方米,浆砌石 9.7669万立方米。国家投资 4308万元。水库库容7.78亿立方米,灌溉面积57万亩,是徐家河灌区的主体水源。工程的修建受到多方关注,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在湖北省省长张体学陪同下视察工地;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视察工地。1961年 11月,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到安陆、应山两县进行农村调查时,也关注过徐家河水利工程建设。在修建徐家河大型水库的同时,还筹建晏店、桂家贩 (陆水 )、牛鼻潭、阮基寺、飞沙河 5个水库,续建滑石冲水库和援河改道工程,统称 8个重点水利工程。从 1969年起,孝感水利建设的重点转到平原湖区,建设电排站,解决农田低洼的渍涝问题。1969-1978年,先后建成北径咀、汉川一站、云梦、朱湖、鲍鱼地等6座大型排水站,初步解决湖区受外江外河水位顶托不能外排的矛盾。治理汉北河是孝感水利建设史上的宏伟工程。1969年 10月 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孝感汉北河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从 1969年 11月开始,参加这一工程建设有 6县 52万民工 (汉川 16万、孝感 10万、应城 10万、云梦6万、黄破7万、汉阳3万 ),经过一年艰苦奋战,1970年5月实现通水。整个汉北河主体工程于 1971年4月竣工,其他配套工程于 1974年 5月建成。全部工程共完成土方8821万立方米,石方 8.51万立方米,混凝土 10.8万立方米,完成标工6410万个,工程总投资5293万元。在治理汉北河基础上,应城、安陆、云梦 3县对漳河进行改道;应城对大富水下游进行裁弯取直;云梦对女儿港进行改道,为湖区综合治理打下基础。同时,加强山区、丘陵地区骨干蓄水工程建设。1965-1971年,孝感西北部的农村掀起万人至几万人修建大中型水库的热潮。1966年及以后修建的有郑家河、花山、观音岩、芳贩、姚家河等5座水库。1970年 7月,应城县在京山县境内修建高关水库。高关水库是汉北水利规划中治理大富水的主体工程之一。坝址位于京山县大富水干流上。应城县动员、组织 7万余民工,远离家乡到京山县修建高关水库。大坝施工实行 “人海战术”,平均日上劳力3万人,高峰时达到5万人。于翌年4月基本竣工。水库建成后不久,大坝发生严重脱坡,被迫于 1972年重建新大坝。同年 10月下旬,应城县又组织劳力第二次奔赴京山,进行大坝修复施工。高峰劳力达7万人,板车 2万辆,日夜三班连续修建。经过 1年的奋战,新坝于 1973年 12月建成。兴建高关水库,国家先后两次投资2908万元,共完成土石方 1950万立方米。

六、“抓革命促生产”

1966年5月起,孝感 “文化大革命”开始。孝感行署陷人瘫痪,无法施政。1968年 1月,党政合一的孝感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革命委员会在全力抓好制止武斗,开展 “斗、批、改”,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展 “教育革命”,处理 “反复旧”,“清理阶级队伍”等政治任务的同时,在 “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下,尽力抓经济工作。1971年3月,孝感地委恢复后,党政领导机构从此分设,地区革命委员会成为政权机构。1972-1973年,在农业上继续贯彻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坚持队为基础,办好社队企业;在工业上完善指挥系统,制定规章制度,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在全区经济的调整上,重点解决 “三个突破”,即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和粮食销量突破国家计划。1973年全区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农业总产值 20.1亿元,增长 12.9%;财政收人 8804万元,增长 16.6%。但经过 1974年的 “批林批孔”运动,全区的经济再次遭到挫折、破坏。1975年是孝感全面整顿的一年。主要是整顿工矿企业建立领导班子,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重点抓好氮磷肥生产发展;农业上,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经济管理混乱问题,农田水利建设开展 “三治”(治山、治水、治土),集中力量打歼灭仗;在商业、科技、文卫等领域主要是落实党的有关政策,解决知识分子服务方向问题,培养先进典型等。通过整顿,工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财政收人都有较大幅度增长,财政收人第 1次突破亿元,达到 1.13亿元。但刚有起色的孝感国民经济被第二年的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严重冲击。1976年工业总产值减少 2726万元。在农村由于大批 “三自一包”,搞 “穷过渡”,“割资本主义尾巴”,没收自留地,限制家庭副业,关闭农贸市场等,使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徘徊不前。1976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人 206元,农民年人平纯收人84元。1976年 10月以后,孝感进人新的历史时期。当时施政重点是解决 “文化大革命”的 “后遗症”。工业上学大庆,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促进全区工业发展;农业上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抓好 “一水、二肥、三治、四改”工作。“一水”就是完善水利设施;“二肥”就是大积农家肥,抓好磷肥生产;“三治”就是治山、治岗、治湖;四改,就是改良品种,改革耕作制度,改单 (单季稻)为双 (双季稻 ),改 “两熟”为 “三熟”。同时,在农村推行大队核算,搞 “穷过渡”,割 “资本主义尾巴”,没收自留地,限制家庭副业等。农业生产出现两年徘徊局面。但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落实相关政策,社会事业有一定发展。

支援 “三线”建设 1970-1975年,全区先后组织民兵 10万人参加国家 “三线”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完成修建焦 (作 )枝 (城 )、襄 (樊 )渝 (重庆 )、武沙铁路的任务,参加武钢4号高炉 ("07”工程 )大会战和国防电缆工程 ("201”工程)建设。参加工程建设的民兵有的献出宝贵的生命。1970年 8月,安陆县组织民兵8300人,参加修建武沙铁路,大战4个月提前完成 13公里路基修建任务。巡店民兵团洪山连民兵、共产党员肖厚均在帮助驻地农民抢收稻谷时,为抢救触电的5名民兵而英勇牺牲。1970年 10月至1973年 12月,孝感县组织 2万民兵参加襄渝铁路 21 072工程建设。民兵聂华英在这次工程建设中光荣牺牲。1971年 6月至 1973年 12月,汉川县组织 1.2万名民兵赴陕西白河参加襄渝铁路会战。广大民兵在施工中发扬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晴天拼命干,小雨坚持干,大雨游击战”,“夜以继日大干快上”,与铁道兵部队共同打通隧道 8条,修建涵洞 14个,架设桥梁 13座,回填路基 20.96万米,铺设铁轨 5107米,圆满完成任务。1971年 1月至 1972年 11月,全区组织民兵 2.1万人参加修建襄渝铁路。在2年时间里,完成陕西白河站至麻虎站 14.1公里的修建任务。修隧道 11条,共5188.82米,架设大小桥梁 19座,修涵洞22处,完成土石 3.96万方,铺轨架桥 140余公里。1970-1973年,大悟县组织 1万余人的民兵师,赴郧阳地区参加焦枝铁路建设,架设桥梁3座,修筑铁路 30多公里。1970年 9月,孝感军分区担负 “201”工程130公里国防电缆埋设任务。工程途经安陆、孝感、黄破 3县所辖 25个公社,所经之地丘陵起伏,水网密布,困难重重。这项工程要通过大山3座,石方地 60公里,宽度 500米以上的大河 5条,小河40余条。参加工程建设的4万民兵,发扬军队的优良传统,奋战50天,高质量地完成埋设电缆的任务,受到省军区的表彰。1975年,应山县组织民兵 1200人,参加武钢4号高炉 ("07”工程 )大会战。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勇挑重担,在 3年的施工中,夺得 10面优胜红旗,成为 “07”工程建设标兵。

发展工业和社队企业 从 1970年起,全区按照 “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为农业”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地方 “五小”工业 (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和小水泥厂 )。1975年,地区革命委员会直接组织兴建 7家地属工矿企业,带动各县 “五小”工业的发展。1966-1976年,全区兴建 6个小氮肥厂、3个小磷肥厂、4个小水泥厂。化肥年生产能力 3000-8000吨;磷肥年生产能力 2000-5000吨;水泥年生产能力 2000-7000吨。全区社队企业有一定的发展。1975年底,全区工业集体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 1.3亿元,比上年增长 37.9%。其中,社队企业总产值 4389万元,比上年增长 1.45倍。1976年,全区社队企业达912个,职工6万多人。地、县、社都加强对社队企业领导和管理,地区和县都成立企业管理局,公社成立社队企业管理委员会,农村社队企业发展逐步走上正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省、驻鄂部队直属9家大中型企业在孝感境 内的应城、云梦、安陆 3县相继兴建 ,对当时孝感经济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七、改革管理体制

管理方式改革 1954年,孝感专署计划统计科成立后,按照 “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国民经济实行直接计划和间接计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新中国成立后至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国营和公私合营实行直接计划,主要生产资料由各主管部门按计划供应,产品由商业、物资部门收购或调拨。对基本建设采用直接计划,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实行间接计划,国家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措施和经济合同等手段,将其经济活动纳人国家计划。1954年,国家对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和凭票供应后,对征购任务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基本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但在 1958年和 1959年的大跃进运动中违背统一计划原则,对工农业生产,层层下达高指标,否定计划管理、否定综合平衡,存在严重的分散主义和无政府主义。1961年,党中央提出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先后颁发 《关于调整管理体制若干规定》和 《关于改进计划工作的几项规定》,强调国家计划工作必须全国一盘棋,各部门、各地方必须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发挥各自的积极性,防止和克服各自为政的分散主义。确定计划一律归口计委,农业、工业、商业、基建、交通、文教等 12个方面的计划,都必须由计委综合平衡。并上收计划决策权、基本建设审批权和物资分配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计划管理体制也在改革之列。1984年 9月,国务院在批转国家计划委员会 《关于改革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的通知中指出:“现行计划体制的主要问题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指令性计划的比重过大,忽视市场调节,不善于运用经济调节手段”。

1986年,成立孝感行署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其办公室与行署经济技术协作引进办公室合署办公,下设体改研究科。1988年 10月,体改办与行署办公室调研科合并为行署体改办研究室。1993年2月,启用行署体改办印章,改称孝感行署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1993年 8月,更名为孝感市体制改革委员会 (简称体改委),为综合管理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秘书科、生产流通科、经济调节科、综合科、房改科。下辖资金管理中心,经济适用房开发中心等 2个企业单位。1994年底成立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其职能由综合科承担。1996-1998年,先后成立职工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和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股份制企业评审事务所、证券监督管理办公室,有干部职工 102人。1999年 3月,归口管理的房改办移交市建委,医改办划归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体改委更名为体改办。2004年,体改办撤销,其职能转人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根据 “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的精神,孝感地区在国家计划和产业政策指导下,逐步形成以计划为主的物价、税收、劳动、物资、外汇、信贷等经济杠杆部门协调一致的宏观运行机制,理顺计划部门和其他经济综合部门的关系,逐步建立有利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的全面性的宏观调控体系,强化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为突出新形势下计划工作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市计委结合年度计划的编制,改进计划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进一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和内容,精简和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和专项计划指标,减少实物型指标,提高编制效率,较好地发挥计划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预测、指导和管理功能。工业计划工作注意适时研究、预测、分析经济运行情况;农业计划中减少产品产量指标,增加价值指标;教育事业计划重点抓中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调整,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劳动工资计划由具体指标的控制转为总量控制。1994年增加城乡劳动力平衡计划、城镇登记失业率计划、职工平均工资计划,取消职工人数与工资总额具体指标分解计划。改进对统配物资计划管理,加强与有关部门、专营公司的联系,较好地保证重点项目的需求;积极探索生产力布局和地改市后土地计划管理的新路子,增强计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管理职能转变 1955年,国家发布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从此,一切经济活动均纳人计划管理。孝感专署计委本着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原则,遵照上级计委的统一部署,既编制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又下达工农业产品的调拨计划、主要商品的购销计划、重要物资的分配计划,“农转非”(即农村户口转为商品粮户口)计划,学校招生计划 (含委培生、自费生),劳动用工计戈1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等,并根据审批权限办理上报下达的有关事宜。计委机关集审批权与分配权于一身,成为政府行使经济综合管理的重要部门。1984年,计划管理体制实行改革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计划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市计委 (发改委 )不断转变观念,调整计划管理权限和范围。转变职能,简化年度计划,减少计划指标,特别是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的范围,大量减少订指标、批项目、分钱、分物等具体事务。计划管理的职能逐步转到 “研究战略、制定规划、宏观调控、总量平衡、产业政策、培育市场、重点建设、协调服务”的犯字方针上来。在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实现五个转向。即从管理实物为主转向管理价值量为主;从管理年度计划为主转向管理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计划为主;从管理全民所有制经济转向指导和管理各类、各种经济成分的活动;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综合运用经济调节为主。

市计委 (发改委 )在切实抓好中长期计划编制、经济杠杆运用、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技术改革、发展第三产业、依靠和发挥社会智力作用和综合平衡的同时,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国内外的经济信息,为市委市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依据。1993年,市计委编制 《农业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及综合开发发展规划》。1995年,组织开展广水市国家级持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验示范,完成国家和省动态监测网点建设和部分县(市 )乡镇庭院经济调查,参与部分农业重大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1997年,进一步完善 ((孝感市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参与 《孝感市农业结构调整思路》的编写,协调广水市开展全国持续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试验区工作,继续开展孝感市农业资源动态变化的调研,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做一定的基础性工作。同时还分别就发展国民经济、农业产业化、市区龙头建设、搞活国有企业进行专题调查,编写 《孝感市 1998年及今后五年发展目标和对策》、《孝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等,其中,《孝感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被编人 《中国跨世纪改革文献》一书。1998年,制定 ((孝感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完成 ((孝感市第二次创业发展纲要》,提出 “依托一点、建设两城、开发三沿地带、实现四个突破”的战略思路,为市委作出关于开展第二次创业的决定和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提供依据。针对 1998年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按照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制定 《孝感市实施灾后重建、根治水患总体规划》,提出 《关于我市灾后确保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的建议》,对孝感市实施灾后重建,根治水患起到积极作用。

1999年,市计委集中力量,对启动消费、住宅、教育、医疗、工业品销售、农产品销售、外贸出口、房地产开发、农业结构调整等 12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其中,《关于孝感市住宅市场的现状及对策》、《依托区位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等文章被湖北省 《计划与市场》刊登,《培育风险投资、发展知识经济》一文被市委宣传部评为一等奖,《孝感市五十年投资与建议》、《孝感城市建设问题与展望》被省计委采纳编印。

2000年,针对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缓慢,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部大开发等重大课题作 10个专题调研,其中,((构筑孝感 21世纪特色农业新格局》一文编人 《湖北 21世纪论坛》论文集,((深化市情认识,构筑区域经济特色》获得省计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围绕经济发展综合分析,“三农”问题,加强依托武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对 WTO挑战,进行 15个专题的调研,对全市经济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2-2004年,围绕农村工作热点、难点,完成 《孝感市优质稻米生产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工业现状,结合 “十五”计划,制定 《孝感市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 (2003-2020) ));参照国家和省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完成 《孝感市招标投标管理实施办法》、《评选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制定 《关于加快融人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实施意见》,确立构建汽车走廊、外商投资、信息物流 “三大节点”,努力建设工业配套、农产品供应、旅游度假、科技转化、人才培训 “五个基地”的发展思路。A、推进企业改革

1982年9月7日,行署在全区县长会议上强调:无论工业企业或是财贸企业,都要按照十二大精神,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真正体现责、权、利的统一,工厂企业必须实行责任指标化、考核数据化、费用包干化,全面推行层层包保。包保产品数量、产品质量、能源消耗、生产费用和实现利润等基本指标。一线工人按包保的要求,承担自己的经济责任;二线工人和行管人员 (包括企业领导干部 ),把各个岗位的职责同本人的经济利益挂钩。制定一套完整的合理的工时定额、消耗定额、质量标准和工艺标准。同时,健全检验、记录、统计、核算等管理制度。把经济办法同政治工作紧密结合,教育干部职工,正确处理坚持按劳分配和提高共产主义精神的关系,实行按劳取酬,不能吃大锅饭,不能采取雇佣劳动的态度,更不能不顾国家利益,一味追求个人物质享受。

1986年4月21日,行署制发 《关于推进工商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关于完善和落实以承包为主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简政放权,帮助企业减轻历史包袱,给予亏损企业、微利企业和创汇企业优惠,加速重点企业的发展,鼓励引进资金办企业,帮助企业用活流动资金贷款,支持企业加速技术进步,设立专项奖励和切实减轻社会摊派负担共十条政策性意见。

1987年5月 21日,行署提出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意见:(1)凡是已实行 “照章纳税,定额上缴,超收返还”的,要坚持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完善。(2)对采购、经销人员,坚持实行费用包干责任制。(3)凡是已实行租赁经营的企业,要重效果、轻形式。(4)对政策性的亏损企业,实行定额补亏包干;对经营性亏损企业,实行限期扭亏责任制。达不到要求,坚决实行经济惩罚。行署确定审计、财政、人行 3家组成扭亏监督小组,对亏损企业实行监督。各县 (市 )也相应成立扭亏监督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5)积极推行厂长 (经理)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同承包责任制相配套。当年 10月份,对承包、租赁责任制落实情况、厂长 (经理 )负责制实行情况、经济效益 (包括扭亏 )情况进行检查。1992年以后,市政府实施财税、外汇、外贸、价格和流通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1994年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实行市带县财政体制。

1994年 12月 12日,市委市政府首次召开全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同时,成立深化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市体改委根据会议要求,举办3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操作培训班,市直各部门和企业的负责人参加系统的学习;制作 《股份制人门与操作》一书,共印发 1万册;编发 《体改动态》48期,用稿 231篇,编印 《孝感体改研究》8期,用稿 160篇。在宣传发动的同时,进行改革试点。全市党政领导亲自办点46个。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取得阶段性成果,至 1995年,全市经批准登记的股份制公司317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 10家,有限责任公司307家,股本总额7.8亿元;全市股份合作制企业 8536家,股本总额 11亿元。组成企业集团89家,总投资 36亿元。兼并联合企业 64家,盘活固定资产存量 6610万元,增加生产能力 1.8亿元,安置 “双停”企业职工7000余人。实行租赁经营的企业 731家,租赁者带资 8968万元,启动闲置资产4亿元。其中,市直租赁经营4家,租赁者带资 68.6万元,启动闲置资产 390万元。全市有 19家资不抵债的企业经法院立案破产,其中结案9家。整体和部分出售资产达 8000万元。其中,市产权交易中心成立,完成资产交易额700万元。19% 年 1月,孝感市直首家破产企业— 内配厂由黄麦岭磷化工集团公司以1081万元收购,并全员接收该厂职工。5月,全市工商企业改革工作会议在应城召开,会议总结前两年改革的成效和经验,分析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部署企业改革工作。会后,市直工商、劳动等 10个部门本着“积极参与、大胆改革”的原则,提出支持企业改革的46条措施。6月,市委市政府针对全市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固定资产存量占72%以上,职工人数占80%以上,工商税收占70%以上的实际,提出加大改革力度的工作方针。11月,市政府在汉川召开全市企业改革与管理现场会,确定企业改革实行 “一把手领导工程”负责制,出台企业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提出从 1997年起到 1999年,企业改革 “一年大转机、二年大突破、三年大见效”的年度目标。各县 (市 )区政府 “一把手”立下 “军令状”,签订 1997年改革目标责任书。1997年2月,市 “四大家”领导分兵四路外出学习考察。其中市长张昌尔带队到江西学习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改革的经验,副市长曹世佑带队到荆州市学习股份制改造的经验。

1997年,8个县 (市)区都召开千人以上的改革动员大会,加上各级部门召开改革动员大会共有 125场次,参加会议的人员达2.48万人,共编发企改简报 175期,出台综合性改革办法和政策性文件 58个,汇编改革小册子一万余册,举办改革操作培训班 31期,参训人员4700人 (次)。市委宣传部、市体改委联合发出 《关于加大对企业改制宣传力度的通知》,报纸、电台、电视台常年开辟宣传专栏。各县 (市 )区都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企业改革领导小组以及企业改革办公室。1996年全市市县区156名领导率领 560人组成工作队,1997年又有 162名领导率领800多人的工作队,进驻企业指导改制工作。至年底,全市 264户公有企业被私营企业购买,资产总额 4.37亿元;244家公有企业被职工全员出资买断公有净资产,收回资金 1.89亿元;464家国合商业企业抽回企业全部流动资金后实行承包经营;330家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出资总额 4.1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控股公司 197家,出资总额 2.3亿元;518家乡镇办工业企业认债 1.63亿元,筹集现金股 1.31亿元;1448家中小企业退出公有公营行列,占乡及乡以上工商企业总数的52.7%。全市组织产权交易活动 3次,加上各县 (市)区组织的共 13次,成交项目771个,签约金额 2.7亿元,到位资金 1.9亿元。组建十大企业集团总资产 39亿元。

1998年,全市有28家企业集中到 10大企业集团,资产总额达到47亿元。全市建股份有限公司57家,总股本 17.7亿元。53个公有企业的主要发起人以8.9亿元投资,吸收产业相同、产品关联度高、资产利用价值大的212家企业 5.6亿元的资产和资金,优化资本结构,壮大骨干企业。有 15家国有企业被市外大企业、大集团兼并,资产总额 1.6亿元;有 68家企业与市外近50家大企业、大集团挂靠,成为他们的分 (子)公司。全市大规模招商5次,实际利用外资2.58亿元,引进内联资金 49亿元。其中外资有20%、内资80%用于中小企业嫁接改造。有23个企业向外实施资本扩张,输出资本 8000多万元。有 45家资不抵债,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资产总额3.2亿元,其中有效经营性资产全部被市内外企业收购,妥善安排职工 8200人,没有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的工商企业2748家,已进行各种形式改革的企业有2549家,占92.8%, 1717家得到搞活和发展,占已改制企业的67.2%;初步走出困境的654家,占25.7% 0

1999年 10月,孝感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汉川举行,会议邀请北京、省经济改革专家和学者及有关领导出席,各县 (市 )区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市直有关部门、重点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市委书记张昌尔、市长曹世佑在会上讲话。会议交流改革经验,研讨深层次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2000年,全市县 (市 )区属工商企业 781家,已有 718家实现转民,占91%, 2001年,全市有 133家企业依法破产,资产总额 10亿元,其中有效经营性资产全部被市内外企业收购,安置职工2.6万人。九、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从20世纪 80年代起,孝感市对投融资体制从宏观管理到微观运行,进行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投资决策多层次,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新格局。

投资主体多元化 1980年,国务院决定除北京、天津、上海 3个直辖市外,对其他地区的财政管理由“一灶吃饭”改为 “分灶吃饭”的体制,从而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央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格局,地方政府也成投资主体。1994年,市政府成立孝感市投资公司,该公司代表市政府行使国有投资主体的职能,筹集建设资金,用经济手段进行投资和管理,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同时,作出 《关于将市直基本建设自筹资金委托投资公司管理的决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国营集体企业、民营个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都成固定资产投资主体,2000年后,孝感市的工商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32家有限公司和97家有限责任公司也成固定资产投资主体。

融资方式多渠道 1985年,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联合下发 《关于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全部由拨款改为贷款的暂行规定》,国有预算直接安排的投资渠道相应取消。从此后,用地方统筹投资和财政自筹资金安排的基本建设项目均实行 “拨改贷”,改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1995年,全市投资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清理界定国家投资和融资的范围,把一般加工工业和竞争性基础产业的建设项目逐步推向市场,由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和融资活动,对基础性项目,主要由政府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并广泛吸收企业和外商参与投资,对公益性项目,主要由各级政府运用财政资金安排。1998年后,孝感市不断改善各种投资的软硬环境,吸引外商来孝投资,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1993-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5.67亿美元。融资方式由过去的直接融资变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存,资金渠道由过去的单一中央财政变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银行信贷、企业自筹、股票、债券、个人集资和利用外资等多种渠道。

投资风险约束机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孝感市逐步形成一套内容较全面、涵盖面较宽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1)项目法人责任制。19% 年7月,国家计委印发 《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要求国有单位经营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在建设阶段必须组建项目法人,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项目一般都应依托现有企业进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要由项目法人提出。不能依托现有法人进行建设的项目,可由政府部门、有关单位或项目发起人提出,经审批后,尽快确定法人,实行先有法人后进行项目建设。由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策划、筹资、建设实施、经营管理、债务偿还及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全程负责。孝感市制定的 《重点建设管理办法》还明确规定,项目法人应严格执行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确保建设进度、质量和投资效益,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控制建设规模、标准和投资概算,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招标投标、开工报告、质量监督、建设监理、竣工验收和审计监督等法律、法规和规章。(2)资本金制度。孝感市从 19%年开始,试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按照国家规定,对各种经营性投资项目,包括国有单位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开发项目和集体投资项目,必须首先落实一定比例的基本金才能进行建设,使用银行贷款的项目,要将基本金存人其承诺行,并由该行行使资本金的验收权。对资本金不按规定进度和数额到位的投资项目,计划部门不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发投资许可证、金融机构不贷款。(3)招投标制度。1997年 9月,国家计委颁发 《国家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实行招投标的暂行规定》,招投标制度由此付诸实施。2000年,市计委制定 《孝感市招标投标管理实施办法》、《评标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对招标的对象、招标必须遵循的原则、招投标人必须具备的条件、招标方式、程序、评标、定标方法及违规的处理都作详细规定。凡由各级政府和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投资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工程,总投资在 50万元以上的,其施工均应进行招标投标,评标、定标应采取科学方法,根据报价、工期、工程质量、主要材料用量、技术措施、企业信誉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2006年,市发改委进一步完善 《孝感市评标委员会暂行规定》,下发 ((关于依法必须招标投标项目招标公告媒体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市级招标投标工作的意见》,加大现场督查和专项检查力度,积极参与招标活动,总结工作成效,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加大查处力度,针对违规举报,组成调查专班进行调查取证,形成调查报告和处理意见,防止违规行为发生,从而使全市招标投标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4)登记备案制度。凡总投资预算在人民币 100万元 (含 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均应在立项后,到投资计划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对没有备案证明的项目,计划管理部门不核发投资许可证,土地、城建、环保等部门不予办理有关手续。(5)办好地方投资公司。按照竞争性、基础性和公益性三大投资领域的划分,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投资,各级地方投资公司是各级政府的投资主体,抓住时机,迅速建立和壮大基金实力,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切实承担起从事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的投资责任,避免在体制转换中,出现政府投资主体缺位的不利局面。(6)改进投资管理方式。逐步把计划编制的重点由年度投资工作量转向年度投资资金,从资金源头人手,加强对投资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同时,培育投资市场服务体系,建立工程咨询、计划施工的市场竞争机制。

+、推进城镇综合改革

1976年 10月 “文化大革命”结束,地区革命委员会工作机构 40个,基本与 “文革”前机构相等。各县革命委员会及工作机构也相应恢复,各级政府的政令恢复.通。1983年底,孝感地区各县基层政权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农村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在改革中结束历史使命,区、乡政府得到恢复性加强。全区设置 60个区,21个县辖镇;区 (镇)共下设 330个乡,35个乡级镇。农村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由于农村居住分散,交通滞后,生产力极不发达,区 (镇 )级机构设置显得空虚乏力,难以发挥农村基层政权的作用。1987年 9月中旬,孝感地区顺利完成撤区并乡工作。全区设乡级单位 146个,其中,乡 39个、镇 88个、街道办事处 12个、农 (渔)场 7个,平均每个乡级单位国土面积 82平方公里,辖 25个村,3.5万多人。

小城镇改革 1995年 7月,省体改委等 14个委办厅局下发 《关于选择若干小城镇进行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1996年6月,省体改委批准孝感市孝南肖港镇、汉川马口镇、云梦道桥镇、应城长江埠办事处、安陆袱水镇等 5镇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镇。8月,上报5个镇的综合改革总体方案,1997年 1月得到省体改委的批准。各试点镇所在县 (市 )区均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出台 《关于加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决定》。通过综合改革,城镇建设得到全面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其中,城镇建设投人、兴办企业、实际利用资金、工农业总产值、实现利税、财政收人、农民人均纯收人,1997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 35.5%, 32.5%, 38.3%, 45%, 27%, 15.9%, 14.1%; 1998年分别比1997年同期增长 54.6%, 62%, 97%, 19.4%, 22.6%, 61.7%, 14.9%。乡镇企业改革基本完成,120家镇办企业改革面达到96%。城镇建设推行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式。城镇建设投人 1997年 4358万元;1998年投人 8499万元。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共建设中心集贸、农副产品批发、粮食交易、烟草、医药、建筑、运输、屠宰 8个大市场。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引进项目兴办企业,1997年 66个、1998年 107个;引进资金,1997年 8342万元、1998年 16 434万元。乡镇企业产业、产品结构逐步调整,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另外,道桥镇针对土地承包以来出现的人口增减、外出务工经商撂荒等矛盾,在群利村进行土地调整试点,收到好的效果。长江埠、马口镇建立健全保障体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001年全市5个试点镇经济发展加速,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较大,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29.44亿元,同比增长 15.6%;财政收人 6316万元,同比增长 17.2%;农民年人均纯收人 2974元。同时,积极做好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及全省第二轮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申报工作。2001年底,马口、长江埠、道桥、肖港、袱水、小河等 6个镇列人全省第二轮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名单,长江埠、马口镇完成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的申报工作。组织完成小城镇综合改革培训工作,先后两次组织试点镇有关人员赴广东、新疆学习培训,了解掌握全国试点工作动态,借鉴外地经验,收到良好效果。2002年 4月,全省第二轮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后,第二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各地按照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子方案,积极按方案开始实施试点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机构改革稳步推进,试点镇都撤销管理区,合并行政事业单位,精简了30%一40%的人员;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实施,农民负担平均减幅40%左右;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试点镇的镇区面貌大为改观。安陆市委市政府对袱水镇的试点工作高度重视,7月,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市直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袱水镇召开试点工作现场办公会,相关部门在会上都拿出具体措施,全力支持袱水的试点工作。袱水镇抓住试点机遇,积极按改革方案推进试点工作,在户籍制度改革、机构改革、城镇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至年底,全市 6个综合改革试点镇抓住试点机遇,大力推进综合改革,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40.33亿元,比上年增长 36.8%;财政收人8672万元,比上年增长 37.3%;工业总产值36.15亿元,比上年增长7.6%;农民人均收人2880元;引进项目90多个,引进资金近2亿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镇区环境得到较大改观。2003年,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各试点镇结合实际编制建设规划,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资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吸纳各方面资金改善硬件环境。6个镇共投人 1.86亿元,修建了道路、市场,绿化街道,镇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综合改革,试点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6个试点镇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5亿,比上年增长 10.3%;财政收人 9500万元,同比增长9.5%;工业总产值 54.63亿元,同比增长 11.8%;农民人均纯收人 3066元 ,比上年增加 186元。

综合配套改革 1998年 3月,国家体改委批准孝感市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此,市体改委受命起草 《孝感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并组建工作专班,先赴省发改委听取指导意见,后考察黄冈市 《总体方案》的制作过程。5月 16日,召开市直 26个部门参加的制作任务分解会议,在广泛收集资料,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上报省政府的方案。1998年 12月,省政府批准 ((孝感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2001年 3月 1日,孝感市召开全市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市县乡机构改革的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理顺各方面关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精干公务员队伍,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改革和精简,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中央关于 “保持现有格局,体现精简原则”的要求和省里的统一规定,市政府设置机构 30个,县 (市)政府机构设置 22个,孝南区政府设置机构 20个。市县乡机关编制由11 553名减为 8717名,减少2836名,精减 24.55%。市直机关编制 1856名,减为 1400名,减少 24.6%。在实施改革中,认真制定各单位的 “三定”方案,搞好人员的定岗分流工作,贯彻中央 “带职分流、定向培训、加强企业、优化结构”的原则意见,实行 1次定编定员、3年分流人员的办法通盘考虑。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人员分流,年底,基本完成机构改革任务。

+一、推进开放开发

招商引进 1993年6月,市政府首次组团参加省政府在香港举办的 “1993年湖北省香港洽谈会”。签订外资合同 10项,协议 6项。1997年5月中旬,省政府在香港举办 “1997年湖北 (香港 )对外经贸洽谈会”。孝感市赴港经贸代表团签订合资 (作)项目合同19个,项目利用外资额4000万美元;接待 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 570人,对外贸易进出口成交额 475万美元。1998年 5月 17-28日,由市政府领导带队,组成 150余人的代表团赴闽招商。共签约独资项目41个,总投资额 8.83亿元。1998年 11月 18日,利用建市5周年契机,开展招商引进。签约项目35个,合同金额 15.4亿元,其中引资额 9.58亿元;集中签约的合同项目25个,成交额 4.2亿元;设摊位 136个,参展企业 156家,组织彩车 86辆。产品涉及到食品、服装、日用品、机电、烟酒、汽车等 6大类 210余种。企业参展工作人员达520多人,前来参观和购物的人数超过 10万人 (次)。现场直销额达 786万元,现场订货 4760余万元。2000年,市政府率团参加厦门第四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并举办 “2000年孝感 (厦门)招商洽谈会”,签约项目19个,引资额 6.55亿元人民币。2001年 10月,举办 “第二届天仙杯奖暨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大型活动,共签约项目35个,直接吸引投资 8.6亿元。2002年 10月,举办 “孝文化”节,共签订投资项目34个,签约项目总投资 12.95亿元,合同引资额 10.2亿元。其中,内资4.4亿元,外资 6475万美元。2002-2004年,通过网上招商、活动招商、以商招商、筑巢招商等形式,共签约项目200个,总投资 106.73亿元,合同引资91.14亿元。引进法国雷诺、德国西门子、日本松下、美国杜邦等世界 500强企业,以及恒安集团、维达集团、中顺纸业 (集团)、中华燃气等名牌大公司落户孝感。抓住东部沿海特别是上海、福建、浙江、温州、广东、深圳知名品牌、知名客商到孝感投资发展的机遇,推出 11大类、100多个招商项目与各商家对接洽谈。2005年,孝感市组团参加 “2005年香港湖北周”活动。全市代表团由7个县 (市 )区和市开发区、商务局、发改委、交通局、移动公司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项 目业主代表共51人组成,由市政府领导带队。这次赴港招商,孝感市共签订利用外资项 目合同29个,总投资 3.12亿美元,合同外资2.49亿美元。2005年 7月 18-22日,湖北省首次组团参加第六届中国青海结构调整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这次“青洽会”上,孝感市参团的黄麦岭磷化工集团、湖北神丹健康食品公司、湖北山乡调味饮品公司等 6家企业与青海等地的有关企业共签订经济合作项目5个,总投资额 1.65亿元。此外,孝感市人民政府与海西州人民政府签订友好市州协议书。至2005年,全市 500万元以上引资企业达到 570家,引资资金 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6.8亿元,就业人数 5万多人。

开发区建设管理 1989年 12月21日,省政府批准设立 “孝感市新产业开发开放试验区”,界定整个孝感城区为对外开放开发区域,规划面积 33平方公里,是全省最早设立的9个省级开发区之一。1993年,孝感撤地建市,开发区整体划转到地级孝感市管理,界定重点开发范围为 9.5平方公里。

1994年成立开发区管理办公室,负责孝感市开发区 (省级 )及孝昌、广水、应城、安陆、汉川开发区管理工作。1995年 2月,完成了孝感市列为国家开放城市,汉川、孝昌2县为全省综合试点小城镇,广水市开发区升为省管开发区的申报工作。同时,召开全市首次开发区工作会议。5月和 9月,安陆、广水开发区列为省管开发区。19% 年,应城、汉川、孝昌开发区升为省管开发区,全市 1个省级、5个省管开发区步人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至 1998年,6个开发区共引进项目办企业 185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 26家,实际利用内资4.6亿元,外资 0.97亿美元。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145亿元,工业总产值 144.3亿元,利税 13.8亿元,财政收入 6.6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6.8亿元,基本实现 “四通一平”,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2001年,全市 6个省级、省管开发区始终坚持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以现代工业为主的方针,致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营造投资环境,大力抓好招商引资、认真落实 《开发区条例》,推行封闭式管理,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至年底,全市开发区共引进项 目% 个,实际利用资金 6.45亿元,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40.14亿元,同比增长 15.2%;工业产值 46.2亿元,同比增长 18%;工业增加值 12.52亿元,同比增长26.3%;利税 1.74亿元,同比增长 13%0 2002年,孝感高新区及汉川、应城、安陆、孝昌等4家开发区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61.34亿元、工业总产值 57.54亿元,财政收人 2.0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 38%,20%。共引进项 目33个,引进资金 3亿多元。9月,省体改委、省开发办批准设立省管云梦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全市开发区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76亿元,工业总产值 80.2亿元,工业增加值57亿元,财政收人 2.8亿元,同比增长均在 30%以上;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亿多元;动工和正式签约项 目60个,总投资21亿元。各开发区成为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2004年 1月,根据省政府关于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开发区的决定,全市各类开发区 (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工业园区等 )的清理整顿工作全面展开。在对各类开发区基本情况、建设发展情况、规划执行和土地使用情况、环境建设情况进行自查的基础上,3月 1-6日,接受省政府检查组的检查验收,全市 18家开发区 (包括原来没有经过审批的大悟县经济开发区、观音湖旅游度假区)中,经省同意保留 14家,保留比例为78%,高于全省52.8的平均水平,保留的开发区数量占全省开发区的比例由整顿前的6.7%上升到 10%。整顿结束后,又开展上档升级工作,安陆、应城、汉川3家开发区由省管开发区升为省级开发区。2004年上半年,全市 14家省级、省管、市级开发区和省管工业园区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46亿元,工业总产值 56亿元,实现税收 1.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2.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人2.3亿元;引进500万元以上项目54个,引进内资21亿元、外资6487万美元,各项经济指标同比增长20%以上 。

+二、推进 “二次创业”

1998年 2月,在孝感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孝感市政府提出 1998-2002年 5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并强调重点抓好 8大战略性举措:(1)调整优化结构,努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2)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体系。(3)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4)加大投人力度,着力培植发展后劲。(5)壮大市区龙头,增强市本级经济实力。(6)努力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加速发展。(7)坚持 “科技兴市”,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8)加强自身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此 ,市政府提出相应的 ‘,/又大工程”:即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经济 “调头”、招商引进、产权交易、财源建设、文明城市创建和政府形象工程。1998年 6月,市委市政府为赶上并超过经济发达地区,提出抢抓机遇,奋力拼博的号召,提出第二次创业战略。要求通过5年努力,实现5大目标:(1)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人、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幅高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增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在全省居于靠前的位次。(2)三产业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的比重顺序由 “二、一、三”转变为 “二、三、一”,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3)在整体搞活公有经济的基础上,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大头。(4)市区龙头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初步形成 “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区域经济特色。(5)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宏观调控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建成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经济比较发达的中等城市。

为推进二次创业,其主要举措是:(1)坚持改革开放促发展。(2)以农业产业化总揽农村经济工作全局。(3)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主体和突破口。(4)突出区域经济特色。(5)大力优化发展环境。(6)依靠科技进步。(7)依托武汉发展孝感。(8)加快市区龙头建设。(9)坚持埋头苦干抓落实。(10)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二次创业”实施,实现预期目标。2002-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4.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 17.43亿元增加到 21.38亿元,年均增长7%,同比增长 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81.4亿元增加到 121.71亿元,年均增长 14.3%。三类产业结构由 “二、一、三”转变为 “二、三、一”。全市城镇化率由29.7%提高到35.7%。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市小康实现92.2%, 4个县市进人小康县市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