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研管理

教学 1952年成立之初,教学人员少,条件简陋。1953年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后,县委针对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始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较系统的理论、时事、政策教育。至 1957年,主要学习 《党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化的决议》等以党的文件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党员干部对党的性质、任务、民主集中制原则等的了解和掌握。

1958-1960年,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采取办红专学校和夜党校的形式,教学内容以学习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的理论、《政治经济学常识》、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矛盾论》等。

1960年2月至 1966年春,共举办短期培训班 21期。主要学习 《毛泽东选集》中的 《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思》、《愚公移山》等关于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文件。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党校停办。根据地委需要也进行相关的培训教育,主要举办 “毛泽东思想培训班”。1971年党校开始恢复内设机构和人员后 ,1972年开始办学。

1972-1978年,地委党校进人恢复建设时期,党校从孝感各县 (市)和大中专学校调人大批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每年定期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和理论辅导员培训班。培训内容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著,主要有 《矛盾论》、《实践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国家与革命》等。培训方式,要求学员联系个人思想实际,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除学习外,学员还要下乡调查、参加劳动。

1978-1980年,组织学员以揭批 “江青反革命集团”为主,学习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同时,结合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习毛泽东的 《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反对本本主义》和马克思、列宁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1980-1983年,党校积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推动拨乱反正工作,不断加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培训、轮训。教学内容以拨乱反正为主要内容,重点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文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

1983-1987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1983年 《中共中央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的颁布,党校进人新的发展阶段。为保障干部教育培训需要,党校先后从孝感各县 (市 )及大中专院校调人教师 21名。按照党校正规化建设要求,党校班次设置、课程设置、学制、培训对象都进行制度性规范,党校教育逐步走上正规化轨道。党校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理论,领导干部必备的业务知识和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设置课程。强调在教学中继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着重培训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对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主要教学内容有:中共中央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报告、新 《党章》、《邓小平文选》、中央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987-1994年,适应干部队伍 “四化”建设要求,1987年党校教师实行职称评聘,为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年9月评聘专技人员 56人,其中副高级 15人、中级32人、助理级8人。这期间,党校教学内容突出以干部学历教育和商品经济、政治理论、科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主。

1995-1999年,1995年《中共中央党校工作暂行条例》颁发后,教学内容突出 “一个中心、四个结合”的原则,坚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作为党校教育的中心内容 ,按照 “学马列要精 ,要管用”的原则,学习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认真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引导和帮助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的提高。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党校从内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办学体制和各项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党校自身的队伍建设有了新的加强,教学设备、校舍基本建设等都有了新的改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教学科研的现代化建设初显轮廓。

2000-2005年,党校积极贯彻 《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要求,突出教学中心开展工作。在导向上,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教学工作中,在开展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强化法律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时事政策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传授和讲解,把 “党校姓党”的原则和先进性要求,体现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中。在内容上,逐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教学体系。紧紧围绕学习邓小平理论这个中心,“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即 “一个中心、四句话”教学新布局,建立起 “三基本、五当代”的教学新体系。同时,在专题设置、班次安排上不搞 “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增强针对性、层次性;在内容安排上根据不同班次、不同对象,调整专题内容,不务虚而务虚,突出研究性、应用性、全面性、政策性;教学中突出把本地区改革与建设的实践作为重点,注重面对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正确分析、研究、探讨;每年更新专题不低于 30%。做到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专题系列化,与形势发展和孝感实际联系更加紧密。在方式上,积极摸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不满足于 “满堂灌”、启蒙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对 “研讨式”、“启发式”、“答疑式”、“答辩式”、“案例式”及 “2+2", "3+1”等研讨式教学的探索和运用,注重引导学员把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把课堂灌输和个人能动性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结合起来。在措施上,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新课试讲制度、跟班听课制度、教学公开课制度、学员课后评优制度、优秀课示范讲授制度、学术委员会评课制度等,促进了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和探索,按照理论基础、市情市策、必备知识、党性锻炼等方面的要求,建立起既适应中央要求又符合地方实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新布局和新体系。

科研  科研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在做好干部培训工作的同时,科研工作也出了一批成果。1979-1995年,全校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 315篇 141.53万字。其中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108篇92.63万字。出版著作、教材 (含主编和参编 )41本 (部 )32.83万字。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各2项,获省以上优秀成果奖 26项。其中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 “八五”重点社科项目《中国国情丛书— 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系列丛书中的 《孝感卷》于 1994年获湖北省党校系统第四届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北省乡镇领导干部岗位培训教材之一 《乡镇经济管理概论》于 1992年获全国首届 “兴农杯”优秀农村科技三等奖。

1996-1997年,出版著作 17部 (主编 )506万字,参编著作 75部 88.7万字;发表论文492篇 167.7万字,其中国家级48篇,省级 118篇,地级350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级 4项,地级 5项;撰写并被采用的调研报告 16篇;论文 /著作获得国家级奖项 8项,省级 108项。1998-2005年,出版著作20部 (主编 )600万字,参编著作 40部 320万字;发表论文 108篇,50余万字。其中,国家级 8篇,省级 30篇,地级 70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 目5项,省级 1项,地级20项;撰写并被采用的调研报告20篇;论文 /著作获得国家级奖3项,省级 30项。1998-2000年,孝感市委党校连续 2次获湖北省委党校系统科研组织先进奖。

校刊 1983年 ((孝感地委党校校刊》创刊并发行,1985年更名为 《乡镇干部之友》,1990年更名为 《孝感地委党校学刊》,1993年更名为 ((孝感学刊》。每年发行 4期,每期 100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