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层组织建设

1949年 5月孝感地委建立之日起,为了做好各项工作,地委十分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审慎地吸收新党员,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壮大党的力量。据 1949年年底统计,全区只有 1463名党员,157个党支部,主要集中在专、县、区三级党政领导机关,乡村、厂矿、学校、医院等大多数基层单位没有共产党员和党的组织。1949年 9月,地委根据湖北省党代会和专区党代会 ((关于在土改运动中积极提拔农民干部的建党问题的决议》精神,着重在工作基础好的地方发展农民党员。1950年 1月8日,地委发出 《关于目前组织工作的指示》,指出要吸收干部中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员人党,全面启动党组织的发展工作。5月,地委以孝感县朋兴区鲁岗乡为建党试点,在农民积极分子中吸收新党员,筹建党的基层组织,随后又在厂矿等基层单位,坚持 “重质不重量”和 “慎重积极”的建党原则,在土改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1952年 1月,孝感专区行政区划扩大到 16县时,全区地县委办建党试点 33个。8月,地委发出 《关于目前建党工作的指示》,介绍孝感、武昌、汉阳等县开办建党或积极分子训练班,发展新党员的经验,要求各县确定第一批建党乡,吸收新党员,为建立乡党支部创造条件。到年底,全区各条战线的党员增加到 11 703名,其中机关党员 4884名、财经部门党员751名,党支部增加到 1017个。1953年春,全区党员总数达 14 553名,基层支部达 1404个。

不断地开展整党整风和反腐防变活动,保持和增强党的战斗力。地委建立后,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仍然抽出时间和精力对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反腐防变。1949年8月,地委安排各县集中全体党政干部和共产党员,开展整风学习。内容是在执政条件下,党员和干部如何保持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严格要求党员和干部对敌人的糖衣炮弹保持高度警惕。学习中初步解决了部分干部以功臣自居,争地位、图享受,摆老资格,工作不深人、不求进取的问题。1950年 1月 8日,地委安排全区党员干部按照职级,分别参加省委、地委和县委整风会议,接受整风教育。12月开始,地委又安排各级党组织,结合镇反、土改和抗美援朝运动,对全体党员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都收到良好效果。1951年 5月 14日,地委遵照省委 ((关于整顿党的基层党组织的决定》,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全区整党工作,按照共产党员的8条标准,掀起一个争做合格党员的热潮,对于经过教育仍然不合格的党员劝其退党,对于混人党内的坏分子坚决清除出党。通过这次活动,纯洁了党员队伍,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1952年上半年,地委结合 “三反”运动,对党员干部进行反腐防变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953年底,地委为了在全区建设一支强大的党组织,迎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高潮,各级党委配备组织员具体负责建党工作,并且要求机关建党和农村建党齐头并进,以推广孝感县民主乡建党经验大力发展党的组织。1954年全区发展党员 6076名,1955年发展党员 16 402名,全区党员总数达到 38 031名,占总人口的0.78%。其中农民党员占农业人口的0.6%;企业党员占职工总数的8.04%;机关党员占人员总数的33.2%a

1955年 9月中旬,地委结合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全区分片集中共产党员全面开展整党建党工作。1956年全区发展党员 21 829名,1957年发展党员4033名,其中发展高级知识分子党员 94名。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前 5年,全区共发展新党员 52 190名,党员总数达 63 893名,是前一时期的4.4倍。其中农村发展党员 30 006名,城镇工业发展党员 1559名。基本改变了1956年前全区12 732个初、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无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状况,改变了工业、财贸、交通运输等系统的基层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共产党员稀少的现象。这时期由于全区推广咸宁县高桥区委加强党建工作的经验,建党工作健康稳步发展。

1957年初全区共有预备党员 15 891名,占党员总数的35.9%。地委针对全区预备党员数量庞大的情况,开始认真贯彻中共中央下达的 “基本停止发展,巩固提高党”的指示,总结推广省委组织部在孝感县朝阳乡党员转正工作的试点经验,结合整风整社运动扎实进行预备党员转正工作。1957年底全区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 11 678名,占预备党员数的82.85%。在预备党员转正工作中,延长预备期的 1761名 (包括限期 128名),占预备党员数的12.49%;取消预备党员资格656名 (包括开除24名),占预备党员数的4.66%0

1958年开始,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指引下,全区各级党组织贯彻地委 “书记挂帅、全面安排、组织部门主动、全党动手发展党员组织”的指示,全区党组织又一次得到空前大发展。1958年全区发展新党员 11 419名,发展人数仅次于 1955年和 1956年。在这次建党工作中,由于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影响,开始重视新党员的阶级成分和政治历史的审查。1959-1960年全区在继续 “大跃进”运动中又发展 18 640名新党员 ,全 区党员总数达 93 952名,比 1957年党员总数净增 30 059名。这时,地委已经发现党员发展过快,为了纠正由于发展过快而忽视党员质量的问题,立即召开全区组织工作会议,坚决贯彻省委严格控制成批接受新党员的现象,扎实做好预备党员教育和转正工作。

1962年 8月开始,地委认真推广中南局、省委、地委和云梦县委四级组织部在云梦县隔蒲区么屋公社训练党员、整顿党组织工作试点经验,全专区开展大规模训练党员、预备党员转正和整顿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汉阳县柏林区是湖北省开展重新登记党员工作的两个试点之一,为全省重新登记党员工作提供了经验。1963-1964年地委要求各级党委严格把好新党员的质量关,全区仅发展新党员516名。1964年 10月至1966年 5月,地委先后在孝感县、黄破县和汉川县开展 “四清”运动,在运动后期处理出党的党员达 1214名,其中农村党员处理出党的占党员总数的 12.5%,县、区、社脱产党员处理出党的占党员总数的6.3%0“四清”运动后期发展新党员4863名。

“文化大革命”十年,全区各级党组织遭到破坏,共产党员在复杂的阶级斗争环境中受到严峻的考验。党的 “九大”召开之前,由于各级党组织瘫痪,党员基本停止组织生活。1970年5月至 1971年春,全区在党的 “九大”精神指导下开展整党建党,11万多名共产党员开始逐步恢复组织生活。由于党组织开始恢复和部分党的干部 “解放”,各级党委开始抓建党工作,这一时期全区共发展新党员 9767名。但是由于在 “左”倾路线指导下,一部分合乎党员条件的党员不能恢复组织生活或被错误地开除出党,在吸收的新党员中,有一部分不具备党员条件而被纳人,造成党组织的严重不纯。

1979年2月,中共孝感地委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三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加快发展,把全区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地委为了纯洁党的组织,开始大规模地轮训共产党员。至 1982年 9月党的 “十二大”召开止,全区共轮训党员 146 000名,占党员总数的88%。结合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在全体党员中进行党的性质、任务、宗旨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活动,全区轮训党员 138 500名,占党员总数的80%。全区有79 387名党员参加“党员联系户”活动。地委严格按照新时期党员标准,积极慎重发展党员,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一部分优秀分子参加了党组织。1977-1982年,全区共发展新党员 32 275名,其中主要是发展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注重发展妇女党员,党员合格率达到98.5%0

1985年,地委一改过去那种发展党员注重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的做法,确立重在现实表现和工作实绩的发展新党员观念,大力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1986年,全区发展知识分子党员8600名,占全区新党员总数的40.5%,占知识分子总数的26.1%,极大地改善了党员队伍文化知识结构。

1985年 1月至 1986年 12月,全区分五批开展整党,参加整党的党员达 156 000名、候补党员 7273名,未参加整党的党员 102名。整党结束后,全区吸收新党员 3520名。

1987年 10月,党的 “十三大”召开,大会系统阐述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地委遵照党的 “十三大”提出的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指示精神,在各级党组织中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工作。这一工作从 1988年开始至 1990年结束,历时 3年。

党的 “十三大”召开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地委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适时地把党建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党员素质、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上来。从 1990年起,全区对农村党员开展大规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帮助农村党员掌握致富技能,至 1993年培训农村党员 86 400名,全区农村 45岁以下党员 80%以上掌握一、二门实用技术,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1993年,孝感撤地建市,市委坚决贯彻党的 “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加速经济发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建工作,为确保 90年代发展战略顺利实施提供坚强保证。

根据农村党建工作实际,市委在全市农村党支部全面推行 “双层双目标管理”。早在 1990年,地委在全区 101个乡镇 560个村支部7万名党员中推行 “双层双目标管理”,各县市结合 “151”工程,使 “双层双目标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992年,在全区147个乡镇、办事处,3414个村支部和 91 261名农民党员中推行 “双层双目标管理”。1993年,在全市所有村支部开展党员 “双层双目标管理”,以后一直坚持。

1994年,市委在全市党员中分三批推行广水市多个 “双带”典型经验,在全市开展 “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 “双带”活动,同时结合党员 “双层双目标管理”、“十乡百村红旗单位”与 “争创五好党支部”活动开展 “双带”活动。1995年,全市涌现 “双带”标兵 3860名。1994-1996年,全市在 “双带”活动中发展新党员 13 697名,其中经济建设第一线发展新党员 7992名,占新党员总数的 58.5%, 35岁以下青年党员占新党员总数的62.2%0

1994-1995年,市委将全市国营企业的 “双学”活动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积极探索不同经济成分企业的党建路子,及时调整企业党组织设置,结合改革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

1998年,市委结合在党员中开展的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开展党建工作。由于敞开大门开展 “三讲”,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边整边改,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增强了党组织吸引力,一大批优秀分子要求加人党组织。“三讲,,教育活动期间,全市发展新党员9859名。

1999年市委在实施农村 “双带”工程,加强农村党员管理工作的同时,制定 ((关于加强城镇下岗职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为城镇经济改革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市委在坚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发展党员公示制度。1999-2001年,市直30个党委报送 936名发展对象接受预审,其中43名退回补办手续,22名培养期不够暂缓发展。全市266名人党积极分子被公示后,暂缓或停止发展。3年间全市共发展新党员 14 959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占72.5%,企业、农村、生产和教学科研第一线党员占66.4%,女党员占22.5%,进一步改善了党员队伍结构。

2000-2001年,市委根据中央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精神,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开展调查,积极探索在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新路子。2000年,制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下岗党员教育管理的一系列制度,逐步规范党建与经济同步运行机制、党建工作保障机制,推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2001年,针对市直部分国有企业在放小、转民改革中,党组织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委组织部与市委经贸工委共同制定 《关于市直国有企业转民中党组织设置和领导关系等有关问题的试行意见》。针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经营规模扩大、发展迅速、从业人员增多的趋势,召开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党工团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制定 《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 (试行 )》。市委组织部十分注重党内统计分析工作,充分发挥其监督和服务功能,党内统计报表连续 3年被省评为全优报表,2001年市委组织部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党内统计工作先进集体。

2002-2004年,市委以 “三推”活动为重点,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全市开展以 “推荐下岗职工党员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推荐优秀青年员工加人党组织,推荐优秀党员员工进人企业管理层”为主要内容的 “三推”活动,孝南区、汉川市被定为省管创新项目联系点。3年间共推荐 3372名下岗职工党员到非公企业就业,推荐 956名优秀企业员工加人党组织,推荐 1528名非公企业优秀党员员工进入企业管理层。2004年,全市有 3名以上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 544家,建立党组织 521家,组建率 95.8% 0 2002-2004年,市委组织部先后制定 《关于实行发展党员 “两票制”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等文件。2004年指导汉川市、安陆市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业主人党试点工作。

2005年底 ,全市发展新党员 2337名 ,党员总数突破 20万 ,达到 201 52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