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规划编制

第二节  规划编制

一、中长期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1955年,编制孝感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到 1957年,农业总产值 64 941万元,粮食总产量46 866 756担,棉花429 760担,油料 1 823 310担,生猪 867 828头,耕牛486 542头,水产品37 316吨,工业总产值5635.5万元 (其中,地方国营2697.038万元,合作社营223.713万元,公私合营799.17万元),采购 1915.57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30 933.9万元。教育方面,扫盲91 348人,高中招生 3121人,毕业生 1601人;初师招生2400人,毕业生 1744人;中师招生 1821人,毕业生997人;初中招生 27 124人,毕业生 19 471人;小学招生 520 937人,毕业生411 632人。卫生方面,医院病床总数 840张,疗养院30张,门诊部 2所,区卫生所 158个,防治所 (站 )7个,卫生院 17个,妇幼保健所 7个。文化方面,电影队46个,电影院 1个,职业剧团 17个,剧场 30个,文化馆 20个。

计划执行情况:提前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地方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195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 1.45万元,比1952年增长 141.67%。其中,轻工业增长 142.79%,重工业增长252.23%,纱、布产量和发电量分别比1952年增长 170.6倍、3.49倍和4.94倍。公路通车里程由278公里延伸到652公里,汽车客运量由13万人发展到50.14万人;货运量由84万吨增加到98万吨。“一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41.5%,年均增长7.2%0 1957年,粮棉油产值达到 6.92亿元,比1952年增长 47.5%,多种经营产值 4.68亿元,比 1952年增长 31.8%。全区物价基本稳定,社会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 9.9%,财政收人由1952年的2406万元,发展到 1957年的3359万元,增长39.6%;银行系统存款余额由1692万元上升到 5703万元;贷款余额由781万元增加到 1.39亿元。5年间,全区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增长 12.4%;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53.3%,年均增长 8.9%,三次产业的比例由84.9 : 5.5:9.6调整为78.1:9.7:12.2。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城市成立文工团 (队),农村组织业余剧团,积极开展通俗化、大众化、地方化的文艺活动,为巩固新生政权和服务生产发挥积极作用。1957年,全区公办学校招收学生比1949年增加 5.9倍,民办小学发展到 2500多所,招收学生 15.8万人,基本解决适龄儿童就学问题。“一五”期间,国有单位职工人数由20 836人增加到43 286人,增长 107.75%;城乡居民储畜存款由 169万元增加到 546万元。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8-1962)

主要计划指标:孝感地区按照省委提出的 “千百万、翻一番”(即粮食亩产千斤,皮棉亩产百斤,户户万斤粮 )的要求,1962年农业总产值达到 12亿元,计划粮食总产量 1958年达到55亿斤,1962年达到80亿斤;棉花 12 500万斤,油料 49 000万斤;耕牛 1958年 54万头,1962年 137万头;生猪 1958年 240万头,1962年 1180万头;水产品 1962年 100亿斤。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70 000万元。生铁 1958年 70万吨,钢 1万吨 (执行过程中又提出 1958年完成 8万吨钢、19万吨煤炭、15万吨高标号水泥 );1962年生铁 350万吨,钢 150万吨,总投资 19 850万元。交通方面,五年新建公路 3850公里,通车公路 5822公里,晴雨通车公路 3780公里,汽车发展到8112辆,运输量达到 2222万吨;开辟轮船航线 682.4公里,木帆船航线 15公里。邮电方面 ,1959年社社装总机、队队通电话。电力方面 ,农村基本实现电力化 ,1962年发电总量达到 13 000千瓦,实现工业总产值 65 000万元。“二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 24 439万元。其中,工业投资9909.9万元,农林水投资 9555.1万元,财粮贸 1199万元,交通 1667万元,文教卫 1893万元,其他 215万元。

计划执行情况:“二五”期间,各行各业组织 “大跃进”,从上到下制订高指标。在农业 “大跃进”的同时,又开展 “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1958年8月至年底,全区建起8600多座炼铁炼钢炉,出现 10万大军上山办钢铁的局面,不仅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还因乱伐、乱挖、乱采,破坏生态平衡,也严重影响当年农副业生产。高估产带来高征购,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从 1959年开始,连续几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再加上人民公社建立后,大办食堂,吃大锅饭,造成粮食严重浪费,农村人口每天人均不足半斤原粮,营养严重不足。全区有数万人得浮肿病,有的病重死亡。由于制定计划的高指标,加之严重自然灾害影响,主要经济指标实际完成量均低于计划指标。1962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为 10.4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 9.3亿元,工业总产值 1.18亿元,粮食总产量 14.73亿斤,棉花 19.4万担,油料 40.14万担,生猪出栏 29.11万头,水产品 1332万斤,社会商品零售额 17 500万元,财政收人达到 3375万元。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1970)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孝感地区深受其害,到 1970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全区工农业总产值 15.9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 13.3亿元,工业总产值 2.62亿元,粮食总产量 23.01亿斤,棉花48.24万担,油料 35.35万担,水产品2506万斤,生猪 42.57万头;社会商品零售额21 800万元,财政收人4224万元,银行存款余额 3469万元;公路通车里程 1556公里;公路桥梁422座、7416米;全区职工总人数135441人,人均工资439元,农民人平纯收人65元。

第四个五年计划 (1971-1975)

1971年 3月 15日,中共孝感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强调,全区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全区人民的积极性,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 1971年计划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97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6.19亿元,农业总产值 17.5亿元,粮食总产量 29.48亿斤,棉花 81.75万担,生猪 69.19万头,水产品 1284万斤;公路通车里程 2755公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46亿元,对外贸易收购总值4223万元,财政收人 11 307万元,各项存款余额 2.92亿元,贷款余额 4.10亿元,农民人平纯收人 80元;小学在校生总数68.78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 21.6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0.3万人;医疗机构 341个,床位0.45万张。

第五个五年计划 (1976-1980)

198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 16.9亿元,粮食总产量26.97亿斤,棉花45.29万担,油料47.39万担。工业总产值 10.45亿元,净增值 3.13亿元,技术革新项目894个;公路通车里程340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690公里,有桥梁552座、1.85万米。基本建设投资完成785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 822万元,省投资 1226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5.03亿元,外贸收购总值 6941万元,财政收人 11 9% 万元,银行存款余额 36 133万元,贷款余额57 222万元,农民人平纯收人 177元。文化事业单位 933个,有职工 4175人;电视大学 11所,招生 176人,在校 260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0.48万人;中学在校学生31.07万人;小学在校学生69.43万人;幼儿园在园儿童 4.35万人;卫生机构 392个,床位 9743张。

第六个五年计划 (1981-1985)

1982年 10月,制定孝感地区 “六五”计划和20年的战略目标。国民收人,1985年 30亿元,比 1980年增长 1倍;1990年42亿元,2000年 60亿元,实现翻两番。工农业总产值,1985年 40.5亿元,“六五”期间年均递增 14.7%, 1990年 55亿元,“七五”期间年均递增6.3%; 2000年 102亿元,年均递增 6.4%。农业总产值,1985年 24.5亿元,比1980年增长 1.2倍;1990年31亿元,2000年46亿元,实现翻两番。工业总产值,1985年 16亿元,1990年24亿元,2000年 56亿元,1995年实现翻两番。粮食总产量,1985年30.5亿公斤,1990年 33亿公斤,2000年 37.5亿公斤;棉花总产量,1985年 115万担,1990年 130万担,2000年 150万担;油脂总产量,1985年70.7万担,1990年 80万担,2000年89万担;人平国民收人,1985年 510元,比1980年增长 84%, 1990年 690元,增长 1.5倍,2000年 1060元,达到小康水平;农民人平纯收人,1985年 355元,1990年 420元,2000年500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 1.8倍,2.4倍和 3倍;人 口净增率,“六五”期间年均递增 10%0,“七五”期间年均递增 8%0,后 10年年均递增6%。0

计划执行情况:“六五”期间,全区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都取得很大的成绩,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经济发展速度超过计划。主要指标提前或超额完成。1985年,全区完成国民生产总值 27.8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 50.39亿元,年均增长 15.6%,其中,工业总产值 20.59亿元,年均增长14.5%;农业总产值 29.8亿元,年均增长 12%;农村经济正朝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村及村以下工业和多种经营发展较快,其产值在 “六五”期间年均增长 25.7%,快于整个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1985年,全区财政收人完成 1.53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0.48亿元,外贸收购总额 16 281万元,银行存款余额 6.69亿元,贷款余额 17.71亿万元。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全民和城镇集体职工人平工资 919元,年均增长 6.8%;农民人平纯收人 379元,年均增长 16.4%。基本建设项 目328个,新开项目238个,建成投产项目217个,实际完成 1.0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 2031万元,新增固定资产 8527万元。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

第七个五年计划 (1986-1990)

经济社会发展 目标是: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按 1980年不变价计算,达到 58.81亿元,年均增长9.5%,其中农业总产值 21.2亿元,年均增长 5.12%,工业总产值 37.61亿元,年均增长 12.54%。国民生产总值49.8亿元,年均增长 9.71%,三次产业比重由 “六五”的51:32:17调整为41:36:23。国民收人45.45亿元,年均增长 9.57%,人均国民收人 886元,比1985年增长 50%。固定资产投资 25.6万元。财政收人 2.38亿元,年均增长9.1%,支出2.45亿元,年均增长6.26%。农民人平纯收人 600元;职工人平工资年均增长5%。人口自然增长率,五年平均控制在 10.1%。以内。完成 “星火计划”科研项目,使依靠科技进步因素由24.5%提高到38%0 1990年前完成普及初等教育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五年内,全区大专招生5300人,中专招生 11 200人,技校招生4600人。城镇新就业 6万人左右。增加医院病床512张,专业卫生人员 2400人。

计划执行情况: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平均每年增长 14.9%。财政收人达到3.8亿元,比1980年增长 2.2倍,年均增长 12.2%。工农业总产值74.74亿元,比 1980年增长 1.73倍,年均增长 10.6%,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7.2%,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14.6%。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粮食产量达到220.56万吨,比1980年增长63.58%;棉花产量 3.71万吨,增长63.74%;油料产量5.32万吨,增长 1.24倍;生猪出栏 125.29万头,增长69.6%;水产品6.52万吨,增长49%;发电量 6.82亿千瓦·时,增长 7.9倍;原盐 133.98万吨,增长 99%;纱 4.31万吨,增长 1.06倍;纯碱21.75万吨,增长3.09倍;水泥 33.6万吨,增长 2.59倍。乡镇企业总值达到30.42亿元,10年间平均每年增长32.8%。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先后建成孝感、安陆、应城3个优质米、汉川优质棉、大悟优质花生基地,5个重点水利工程和 1个现代化养鸡厂。老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成绩显著,90%以上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村率先进行改革,普遍推行和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开展双层经营,加强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城市全面开展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的改革,着力推行以承包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经国务院批准,孝感、应城、安陆、云梦、汉川五县市为对外开放地。经省批准,在安陆、孝感、汉川、大悟进行综合改革开发开放试点和农村改革试点,孝感市新产业开发开放试验区有一个好的起步。交通方面,先后完成 107, 316国道、宋长线省道、京广铁路电气化孝感地段的建设。建成三个一、二级汽车客运站,2个航运码头和新沟船闸等一批重点项目。新增二级公路 260公里,通车里程达 4036.61公里。电力方面,新建 22万伏变电站3座,11万伏变电站 8座,3.5万伏变电站34座,全区农村村民小组通电率达87.67%。通讯方面,累计投资3300多万元,电话装机达2.14万部,增长 1.7倍,电话普及率每百人拥有电话 0.4部。城镇建设方面,改造4个县级市、70个乡级镇,使城镇人口翻一番,新建和改扩建 7个县市城区及一批重点乡镇水厂,新增日供水能力 20万吨,开发商品房5000套,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4.97平方米。内外贸易大幅增长。1990年,全区全社会商品零售额 18.32亿元,比1980年增长 2.64倍。年均增长13.8%,外贸收购总额达4.5亿元,比1980年增长5.5倍,年均增长20.7%。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工业制成品达 75%以上,10年间利用外资 1000万美元,兴办 5家 “三资”企业。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有较大发展。到 1990年,全区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150项,有些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普遍加强基础教育,发展普通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广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文化、体育、卫生、新闻、广播电视、气象等事业都得到较快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提高。1990年,城镇职工年均工资达到 1626元,农民人平纯收人639元,分别比1980年增加 993元和462元。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 9.7平方米,农村居民居住面积 21.3平方米,分别比1980年增长 1倍和 56.3%0

第八个五年计划 (1991-1995)

孝感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于 1990年正式编制并发布实施。10年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到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按 1990年不变价计算,达到 14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9%,在 1980年的基础上,提前5年实现第二个翻番。国民收人达到 125亿元,年均增长 8.6%;财政收人 10亿元,年均增长 10.2%,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8亿元,年均增长 9.2%,其中农业总产值 60亿元,年均增长4.4%,工业总产值 178亿元,年均增长 11.6%。

“八五”计划的目标:到 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94亿元,年均增长 9%,国民收人达到 85亿元,年均增长 9.2%;工农业总产值 159亿元,年均增长 10%,其中农业生产总值49亿元,年均增长4.6%,工业 110亿元,年均增长 13.1%;财政收入 6.7亿元,年均增长 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比 “七五”累计增长5.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2亿元,年均增长 10.6%;外贸收购总值7亿元,年均增长9%;利用外资累计达到 0.6亿元。

孝感地区 “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实施两年后,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新形势,进行适时调整。调整的指导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围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武汉为依托,以孝感新产业开放区为龙头,以5个经济开发小区为骨干,全面推进 “两线、两路、一江”沿线的开发开放,加速实施 “151”工程,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实力为重点,促进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调整目标:20世纪90年代,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 12%,比原定速度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八五”期间年均增长 12.4% “九五”期间年均增长 11.6%,从 1993年起到 2000年,全区经济发展再登上 “3个新台阶”:第一个台阶是 1994年实现第二个翻番,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10亿元;第二个台阶是到 1997年,力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45亿元,提前 3年实现原定 2000年目标;第三个台阶是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90亿元,实现第三个翻番目标。2000年,国民收人达到 165亿元,10年间年均增长 11.7%,比原定速度高 3.1个百分点。其中,“八五”期间年均增长 12.6%,“九五”期间年均增长 10.8%0 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310亿元,年均增长 12.1%,比原定速度高2.9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总产值 64亿元,年均增长 5%,工业总产值 246亿元,年均增长15.2%。总人口:到2000年,全区总人口控制在 610万人以内,10年净增74.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人民生活水平:到2000年,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140元。其中,“八五”末期 1923元。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均工资达到3100元,其中,“八五”末期 2070元,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均工资2500元,其中 “八五”末期 1460元。农民人平纯收人 1400元,其中 “八五”末期 900元。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比较丰富。

计划执行情况: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125.19亿元,比1990年增长 1.32倍,年均增长 18.3%;工农业总产值 142.36亿元,5年增长90.5%,年均增长 13.8%;财政收人 7.22亿元,增长90%,年均增长13.7%;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5年粮食总产达到229.79万吨,比1990年增加 11.23万吨,棉花4.4万吨,增加0.69万吨;油料 10.25万吨,增加 5.02万吨;肉类总产23.64万吨,增加 10.98万吨;水产品14.47万吨,增加 7.95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53.3亿元,年均增长9.5%,其中,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1%上升到 64.8%;乡镇企业产值达到260.9亿元,年均增长 51.2%;工业总产值 100.18亿元,年均增长22.6%。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间累计完成 101.07亿元,比 “七五”增长 1.15倍,其中,全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 85.4亿元,是前5年的2.3倍。农业完成4.99亿元,比前 5年增长 162%,工业完成 57.7亿元,增长 142.9%,交通邮电完成8.33亿元,增长 108%,文教卫完成 3.96亿元,增长 162%,商粮 4.31亿元,增长 95%,城建完成 1.44亿元,增长27%。投资结构趋向合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增强,支柱产业快速增长。交通建设方面,改造境内的 107国道、荷沙线全线路段和汉宜线部分路段,基本完成孝天公路建设,新增一级公路21公里,二级公路 185公里,等级公路比重由1990年的52%提高到66.8%。新建、改建、扩建汽车客运站21个,整治航道 18公里,改扩建港口泊位 15个,新增年吞吐能力 105万吨。邮电通信方面,建设孝感移动电话网,无线寻呼网,分组数据交换网,邮电作业微机网、可视电话系统和磁卡电话系统,完成部分农话改制联网,新增电话交换机容量 14万门,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3530路端;建成孝感扩大的本地网,实现全市范围内的7位拨号,电话普及率达到2.1部/百人;邮电业务总量 1.51亿元,年均增长40.6%。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孝感城区在县级市的基础上,逐步拉开中等城市的基本框架,全市形成由中等城市、县级市和中心城镇以及一大批农村集镇构成的城镇网络。城镇日供水能力新增 巧万吨,城市道路硬化率达到65%以上。大力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到 1995年,全市基本实现 110千伏双电源供电,并于当年 9月,实现村村通电。

改革开放。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巩固和完善 ,股份合作制有较快发展;城镇以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全面展开,产权制度改革势头良好,计划、财税、金融、投资、价格、外贸、流通体制以及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均取得明显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市围绕 “两线、两路、一江”开发开放战略,在加快孝感市新产业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步伐的同时,先后建立广水、安陆、应城四里棚、汉川电厂、孝昌等开发开放小区,初步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1995年,全市外贸出口供货 8.87亿元,5年增长95%,外贸自营出口企业发展到 16家,出口创汇 3200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 1660万美元。

社会事业。“八五”期间,全市获省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55项,实施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55项,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由1990年的28%提高到 35%。教育条件明显改善,新建和改扩建校舍面积60万平方米。基础教育得到加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乡镇达到 116个,应城、安陆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达标任务。全市提前完成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快,教育结构更趋合理。普通中专学校在校生由1990年的0.82万人增加到 2.08万人。体育事业抓住承办第二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的契机,建设5个比较先进的现代化体育场馆,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专业训练成绩显著,在国际国内体育竞赛中,获奖牌 124枚,荣获湖北省 “建设体育强省突出贡献奖”。文化、卫生、广播电视、气象、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都得到较快发展。

人民生活。1995年,农民人平纯收人 1421元,城镇职工年均工资3699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 1.22倍和 1.2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5.84亿元,年均增长 20.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 1107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11平方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第九个五年计划 (1996-2000)

“九五”计划的发展目标:到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65亿元,5年平均增长 15.5%;工农业总产值 630亿元,年均增长 19%,其中农业总产值 85亿元,年均增长 6.5%;工业总产值 545亿元,年均增长22%;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到 24:40:36;财政收人 19亿元,年均增长21.4%;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比 “八五”净增 188亿元,增长 1.7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25亿元,年均增长19.2%;外贸出口供货 24亿元,年均增长22%;自营出口创汇 1亿美元,年均增长25.1%;利用外资五年累计 8亿美元,比 “八五,,增长 2.46倍。

2001-2010年远景 目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10年平均增长 11.7%,人均生产总值突破 1.2万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 13:42:45,财政收人达到75亿元,年均增长 14.7%;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200亿元。

“九五”计划调整。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变化,全市又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加之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九五”计划部分指标不能实现。因此,根据 《地方组织法》有关规定,经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于2000年2月起,对 《孝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进行调整。调整的内容有 25项。即:国内生产总值由原计划年均增长 15.5%调整为 14%,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幅分别由原计划的5.9%, 18.2%和20.9%调整为5.5%, 18.1%和 19.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年均增长 19.2%调整为 17%。财政收人由19亿元调整为 16.58亿元,年均增幅由21.4%降为 18.1%,财政支出由18亿元降为 15.5亿元。年均增幅由19.7%降为 16.2%。零售物价指数由161%调整为 100%左右。利用外贸由原计划五年累计8亿美元降为5.92亿美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4:40:36调整为28.7 : 40.1:31.2。人口城镇化率由39%调为29%。粮食产量由300万吨调为260万吨。棉花产量由5万吨调为2万吨。肉类总产量由30万头调为27万头。生猪出栏由300万头调为208万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50%调为48%。邮电业务总量由7.5亿元调为4.72亿元。因宏观环境和统计口径变化需调整的是出口总额原计划外贸口径到2000年达到 1亿美元,调整为海关口径为6691万美元。因指标变更而用新指标替代的是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人原计划2100元,调整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到 2000年达到5396元。因体制改革或统计部门不再统计的有 13项,主要是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外贸出口供货、银行存贷款余额、工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等。

计划执行情况: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94.32亿元,年均增长 9.19%,人均生产总值 5221元,年均增长 14.2%;全市财政收人达到 13.78亿元,年均增长 18.7%;三次产业结构由 “八五”期末的42.6:30.9:26.5调整为37.1:32.4 : 30.5;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增加值年均增长5.3%;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三大龙头和十大产业化重点项目资产总额达到 20.6亿元;工业保持主导地位,全市工业增加值为51.91亿元,年均增长 10.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32.4%,第三产业年均增长 1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2亿元,年均增长 17.3%,“调头工程”实现预定目标,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成长,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 1995年的5%上升到 13%0

改革开放。农村以农民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巩固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得到长期稳定。城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梯次推进的企业宝塔型格局已形成。十大企业集团按照 “四跨”标准实现资本扩张,资本总额达到 80亿元以上。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改制面达到 75.3%, 116家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国有行列,32家股份有限公司和97家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在股权多元化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迈出新步伐。国企改革和 3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平稳推进,开放引进取得新的成绩,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出口总额累计2.83亿美元,是 “八五”时期的3.5倍。

固定资产投资。“九五”期间,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281亿元,是前 5年的2.78倍。其中,国有及混合经济单位完成投资 189.2亿元,是前5年的3.1倍,集团经济单位完成 35.7亿元,是前5年的3.2倍,个体私营经济完成 56.1亿元,是前 5年的2.8倍。全市在建总投资 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骨干项目748项,总投资 211.6亿元,完成投资 126.5亿元,是前 5年的2.74倍。总投资过亿元的项目30个,完成投资81.3亿元;5000万元至 1亿元的项目39个,完成投资 19.4亿元;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项目179个,完成投资75.8亿元。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 “九五”中后期,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加快水利设施、交通通信、农村电网、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较好基础。新建220千伏变电站 3座,110千伏变电站 1座,新建改建二级公路 257公里,新铺油路1100公里;新增电话交换机21.9万门、移动通信 24.8万门,无线市话交换机2万门。

社会事业。“九五”期间,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逐步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7%;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孝感学院、孝感职业技术学院经国家批准成立,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办学取得突破;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均自然增长率下降到4.1%。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孝感图书馆、孝感中心医院医技大楼、孝感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等社会项目相继建成。旅游事业加快发展,旅游人次年均增长 16% O

人民生活。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2143元,年均增长 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5126元,年均增长6.7%;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13.45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9平方米。

“九五”期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经济效益偏低;工业发展不足,产业化升级进展缓慢;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农民增收困难;区位优势发挥不够,大流通发展不快,经济开放度低,外向型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弱小;城镇下岗失业职工增多,就业压力较大。

第十个五年计划 (2001-2005)

“十五”计划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两大优势,实施依托武汉、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抓好汽车、盐磷化工、食品、建材建筑 4大支柱产业,突出农业产业化、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民营经济、市场建设五大重点,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区域经济特色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社会保障与就业、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国内生产总值 2008年前翻一番,全面实现第二次创业和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以上;三次产业调整为 21.2 : 41.5 : 37.3;财政收人年均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 500亿元,年均增长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1%;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10%;累计利用外资 8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年均增长 8%,农民人均纯收人达到 3000元以上,年均增长5.3%;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18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6%。以内,总人口控制在 520万人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 38%;人均受教育年限达 8.5年以上,普通高校在校生占全市人口的比例达到nO。以上。

计划执行情况。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53.42亿元,年均增长 12.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5%, 16.9%和 15.5%;人均生产总值6984元,年均增长 12.4%。粮食总产量211.6万吨,肉、禽、蛋、水产品和主要经济作物产量较快增长,农产品优质率达到70%;林业建设上新台阶,五年完成退耕还林5万公顷,植树造林 7.8万公顷。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56%。财政收入21.38亿元,年均增长9.18%A

固定资产投资。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485.8亿元,年均增长 10.3%。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率达到38%,比2000年提高 8.3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一批市政工程设施如期建成。公路建设迅猛发展,通车总里程达到5126公里,市域公路循环线初步建成;80%以上的通乡公路达到 3级标准,52.6%的行政村通达油 (水泥 )路。电力设施不断完善,建成 110千伏以上变电站 10座,完成城网和农网改造工程。邮政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建成邮政电子化网点 135个,固定和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04万门,互联网用户达到 13万户。

改革开放。农村改革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进展顺利,土地二轮延包基本完成,提前实现免征农业税,实施粮食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市场化、民营化为取向的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改制面达到 98%以上。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深人。投资体制改革取得实质进展。项目核准和备案制度全面实施。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落实。外贸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全市出口总额突破 1亿美元,年均增长26.3%;五年吸收外商投资 3.83亿美元,年均增长 18.1%,新批外商投资企业 161家。

社会事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3.3%。教育投入逐步增加,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适年儿童人学率 100%;初中生人学率 97.4%;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25.5万平方米;孝感高中和各县市区一中完成整体搬迁和扩建;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达到 3.7万人;孝感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类卫生机构 486个,每千人口拥有病床 1.7张,医生 1.2人,重点建设一个紧急医疗救援中心,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传染病院 (区)和%个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口巧万人。

人民生活。全市总人口506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 4.09%;农民人均纯收人 3028元,年均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 7839元,年均增长 8.9%。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文化、休闲、健身场所增多。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比2000年增加 16平方米。

存在的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全适应市场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优势仍不明显,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完善的公共服务和财力支撑;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还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二、年度计划

1956-2005年,每年的第三季度,市计划部门研究宏观经济环境,深入到各县市区和有关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基期计划的执行情况,征求各计划单位对新一年度计划的意见,测算新一年的各项计划指标,进行综合汇总,提出新一年孝感市 (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议,报市政府 (行署)审查后,上报省计委。在此基础上,编制新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交全市计划会议讨论,并同有关部门进行磋商和衔接,经修改后,报市政府 (行署)审定。在孝感地改市前,由地区行政公署发文下达,改市后,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再由市政府行文下达,专项计划由市计委另行下达,市直企事业单位的行业计划,由各主管局下达。    计划思想  改革开放前,编制年度计划是以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按农轻重的次序进行安排。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编制年度计划则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管住宏观,放开微观,把握长远计划与年度计划之间的平衡,从协调第一、二、三次产业和农轻重等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人手,进行科学安排。

计划内容  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在计划管理之列,因此,年度计划下达的计划指标既广泛又具体,而且多为指令性。下达的计划指标,农业方面:农作物种植面积、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工业方面:各类生产企业的产品产量;基本建设方面:农林水电、工业交通、建筑、环保、财贸、文教等基建规模及投资;商品购销调方面:主要生活和生产资料及建筑材料;外贸收购方面:粮油、纺织、土产、畜产、矿产、轻工、工艺、化医、机械等;教育方面:各类学校招生、在校生、毕业生;卫生方面:床位、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治疗人数;财政预算收支方面:各类收人及支出;科学发展方面:科技三项费用分配、科技发展种类、投资、规模等。还有人口生育计划、劳动工资计划等。从 1982年起,国民经济计划正式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充实和增加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方面的指标和内容。1986年增加反映国民经济总量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价值指标,以及反映信贷收支平衡状况的银行收人和支出指标。1988年,开始下达反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全民集体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人指标。同时,对工业、建筑业、商业和外贸部门下达效益计划,从而把效益列人年度计划内容。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编制年度计划主要从宏观性、预期性、指导性和政策性等方面考量。因而,年度计划不断简化,计划内容逐步减少。就编制的各类计划表而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前都在70至80宗之间;改革后,一般都在 5宗之内。计划指标和指令性计划在减少。从 1988年开始,市计 (发改 )委实行计划管理以及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农业生产品种、物资商品分配调拨品种、出口产品的收购品种及物价管理的品种不断减少。1996年,孝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计划分为调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2000年后,综合指标只保留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利用外资、城镇居 民可支配收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标和节能环保指数等。

计划方法 1992年前,年度计划由计委编制、行署下达,行文比较简单,各项计划指标均以表格形式下达。每年编制工作繁重,仅表格就有几十种,还要对比测算。孝感建市后,年度计划大体由四大部分组成:制定计划的依据;基期年完成计划的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新年度的奋斗目标;完成计划的主要措施。计划编制后,向市人代会报告,经审议通过,再由市政府行文下达,充分体现计划的科学性、严肃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年度计划下达后,各地各部门组织实施。全市推行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后,市政府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的主要指标列人工作目标,层层签订责任状,把计划管理和责任 目标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每年的第四季度,均以百分制形式进行综合考核,并按等级给予奖惩兑现。为促进计划顺利实施,市计 (发改 )委定期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从宏观上分析经济运行态势;做好经济预测工作,按季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行预测,参与国家计委系统的监测、预测网络,及时了解全国经济发展态势和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借鉴外地经济发展成功经验,针对孝感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不足,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对策建议;加强计划实施过程的检查、协调和服务。对生产和建设中出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诸如资金、外汇、物资、能源等,综合运用经济杠杆,协调各方面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保证生产和建设顺利进行。

三、专项规划

1980-2005年,市计 (发改)委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先后编制 《孝感市国土总体规划》、《孝感地区 “菜篮子工程”建设规划》、《孝感市七年以工代娠扶贫规划》、《孝感市 “一优两高”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孝感市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孝感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孝感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孝感市第二次创业发展纲要》、《孝感市市场建设规划》、《孝感市实施灾后重建、根治水患总体规划》、《孝感市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 (2003-2020)),《孝感市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2006-2020)》、《孝感市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等。

孝感地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 以1987年为基期,制定2000年经济发展目标:(1)速度目标:社会总产值、国民收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 8.8%, 8.7%和7.9%0 (2)财政收人 7.2亿元,每年净增 800万元。(3)科学技术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工业逐步提高技术装备,运用先进科技,实施综合开发;农业实现品种优良化,栽培技术、饲养管理科学化;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发挥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形成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科技体系。(4)社会发展 目标:包括城镇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交通运输事业、通信设施、人口控制、社会保障事业等方面的发展目标。(5)生态环境目标:主要包括国土整治、水土流失治理、“三废”处理,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美化、净化、大气环境质量等。(6)生活水平目标:全区人平国民生产总值 2228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1200元,乡村居民消费水平 1000元。实施战略重点:在稳定农业基础、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把城镇工业、乡镇企业、多种经营作为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支柱,建立符合孝感实际的、比较先进的结构类型和产业模式。发挥科技先导作用,重点建设粮食、棉花、林果、畜牧、水产、蔬菜等六大基地,发展化工、建材、纺织、食品饲料、机电等五大工业,致力抓好乡镇企业,推进全区经济振兴。为实现战略目标,强化战略措施: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建立和完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开发 “三点两线两路一水”(“三点”指孝感、应城、广水三个县级市,“两线”指京广、汉丹两条铁路,“两路”指 107, 316国道,“一水”指汉江 ),形成优化的区域经济格局;发展 “当家”企业和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广泛开展横向联合,充分吸收各方优势;加强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国土整治,搞好综合开发;搞好资金、科技和劳力三大投人,培养后续能力;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采取得力措施,控制人口增长。由于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速度、效益、后劲 “一起要”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统一,近期目标与战略目标有机结合,从而发挥宏观指导作用,促进 “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全方位开放开发新格局的形成。

关于开展第二次创业的决定 1998年,孝感市委根据市计委编制的 《孝感市第二次创业发展纲要》,作出 《关于开展第二次创业的决定》。指出,第二次创业是孝感跨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总体思路上,以加快发展为核心,以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为主题,以发展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体和突破口,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增创机制优势、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和环境优势,奋力把孝感建成发达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实行第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重点是前 5年,要求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幅高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增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在全省居于靠前位次;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顺序由 “二、一、三”转变为 “二、三、一”,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在整体搞活公有经济的基础上,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 “大头”;市区 “龙头”的实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 “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区域经济特色;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宏观调控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建成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经济比较发达的中等城市。推进第二次创业,《决定》提出具体措施和要求:坚持改革开放促发展;以农业产业化总缆农村工作全局;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主体和突破口;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依靠科技进步;依托武汉发展孝感;加快市区龙头建设;坚持埋头苦干抓落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自1998年 8月制定并实施后,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明显成效。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增长 10.9%和9.5%;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为 27.8:39.5 : 32.7,实现 “二、三、一”;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得以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值、税收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占全市的54.2%, 53%, 54%和 84.5%,提前实现 “三年调头”的奋斗目标。

孝感市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  示范区地处江汉平原北部,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包括20个乡镇和农林牧渔场,国土总面积 10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52.5万亩,水面39.45万亩;总人口82.59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63.94万人 )。地貌以平原为主,也有一部分宜于发展林果的丘岗,自然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区位十分优越,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并建设一批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强,建设农产品转化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在平原及丘岗地区可以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基本思路:示范区建设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进行资金、物资等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在农产品品种和质量方面进行广度和深度开发,以发展名特优高 (产 )良种、种苗生产和扩大生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抓好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为重点,以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实体为龙头,通过市场的引导和推动,带动和辐射千家万户发展生产,使示范区生产商品化、经营集约化、效益规模化、服务系列化。根据示范区内资源组合特点,集中建设好六个示范小区:以卧龙、东山头原种场为中心的优质米生产加工示范小区;以杨店、双峰林场为中心的林果茶开发示范小区;以廖家海、野猪湖、朱湖为中心的甲鱼、w-鱼、螃蟹等水产品开发示范小区;以孝感禽业集团、孝南区种畜场为中心的畜禽综合开发示范小区;以城郊、肖港、毛陈为中心的优质蔬菜、大蒜、莲藕开发示范小区;以西河为中心的药材开发示范小区。通过示范区的建设,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真正成为以农产品转化增值为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1)经济发展目标:到 1998年,示范区农业总产值达到 12亿元 (其中,粮棉油产值 2.7亿元,占22.5%;多种经营产值 9.3亿元,占77.5%),以 1993年为基期年,五年年递增 14.5%;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 60亿元,比 1993年的30.1亿元接近翻一番;财政收人达到 1.15亿元,五年年递增 12.7%;农民人平纯收人达到 1500元,比1993年净增661元,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向富裕型过渡。(2)主要农产品产量目标:保持粮棉稳定增产,到 1998年,示范区粮食、棉花总产分另D达到 3.4亿公斤、400万公斤,与 1993年相比,五年年递增 2.5%, 3.9%;生猪出栏 30.8万头,五年年递增 7.7%;禽蛋产量 1600万公斤,五年年递增 12.3%;水产品产量达到 3230万公斤,其中名特优质水产品占60%左右,五年年递增 13%;鲜果产量1400万公斤,五年年递增 20.2%;蔬菜总产达到 4亿公斤,比 1993年接近翻一番。(3)生态环境目标:通过五年建设,示范区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城乡工业 “三废”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三废”处理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人畜饮用水质和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 (类 )标准。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7大系列 19个项目;总投资 15 735万元,申请国家专项贷款 12 500万元,自筹 3235万元。在总投资中,基建投资 5114万元,占32.5%;设备购置5193万元,占33.0%;流动资金4956万元,占31.5%;其他投资 472万元,占3.0%0

孝感市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  基本原则:(1)坚持走扩张总量,提升产业,培优支柱,加快转移之路。积极支持市场主体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张,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鼓励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聚集,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2)坚持从整体上提升孝感工业化水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培育精品名牌产品,提高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坚持发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构建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4)坚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培育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机制,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主要 目标:到2007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79元 (折 1157美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 18:46:36;工业增加值 210亿元,与 2002年比年均增长 12%,占gdp的42%;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6%;城镇化率40%。重点骨干企业生产装备应用信息技术的比重达到 50%,产品开发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的比重分别达到80%和50%。全市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2年减少 10%左右,每万元工业产值能耗降到 14标吨。财政收人2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人 13.6亿元,年均增长9%,各县市区财力确保满足重点支出需要。汉川、应城财政收人过 5亿元,云梦力争过 3亿元,孝南、安陆、大悟过 2亿元;孝昌过 1亿元。到 201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2 075元 (折 1458美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 15:47:38;工业增加值 275亿元,占gdp的43%;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 60%;城镇化率 45%左右。重点骨干企业生产装备应用信息技术的比重达到 70%,产品开发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的比重分别达到 90%和 70%。全市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2年减少 14%以上,每万元工业产值能耗降到 1.2标吨。财政收人 33.7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17.6亿元。到 202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 670元 (折 3200美元 );财政收人 79.7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人 41.7亿元。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基本实现工业化。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立足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提升孝感整体竞争力,以优势企业和工业园区为载体,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的带动作用,着力发展云 (梦 )应 (城 )、(汉 )川 (孝 )南、北三县市三大板块,建设优质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武汉产业链接、现代物流四大基地,壮大汽车机电、盐磷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医药、金属制品五大支柱。规划项目228项,总投资306亿元。其中,五大支柱产业规划项目206项,总投资 171亿元。到 2010年,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 17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


孝感市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总体规划  规划范围和目标:以2004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06-2010年。其范围是孝感市中心城区 (包括老城区、高新开发区、东城区、南大开发区)、云梦县、安陆市、应城市、汉川市、大悟县、孝昌县等 6个县市中心城区。总体 目标是:到 2010年底,各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和再生利用率分别为:孝感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 90%,再生水利用率为 5%,云梦、安陆、应城、汉川4县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均为 60%,再生水利用率5%,孝昌、大悟2县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为50%,再生水利用率5%。规划编制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统筹设计,同步建设;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创新机制,确保运行;统一标准,控制投资。按照 《规划》要求,全市实施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孝感市中心城区率先建起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设施,对污水收集管网进行改造,全长 1.06万米 ,使城区污水横流及雨后渍水现象得到初步治理,城区环境卫生亦有很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