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贷款投向

第三节  货款投向

一、工业贷款

1949年,孝感地区银行对地方国营工业和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业发放临时贷款 1万元。1950-1952年,集中短期信用,运用信用、质押、订贷、折实等贷款方式,对国营、私营、合作等工业生产企业发放临时性、季节性贷款。到 1952年末,工业贷款余额 25万元,其中,国营工业占48%。同年,工业总产值5511万元,比 1949年同期增长 44.12% 0

1956年,推行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分口管理,银行贷款按不同经济用途分计划内定额贷款、结算贷款、大修理贷款、特种贷款4种。年末,国营集体工业贷款 325万元,其中国营工业贷款余额 161万元,比1952年增长 12.42倍。

1958年春,地区银行信贷 “反保守、破制度、开口子、放权力”,逐步卷人 “大跃进”。地方集资或投资办工厂,需要提前使用资金的,银行可先贷款;兴办用钱少、收效大、获利快的工厂,基建也可贷款,1年内偿还;自筹资金企业,特别是农具制造、修理、肥料、煤炭生产、黑色及有色金属开采冶炼等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银行给予积极支持;手工业自有资金占流动资金 40%以上的,可抽自有资金添置固定资产。凡单位在银行既有贷款户,又有存款户的,均可 2户并 1户,采取公私合营的活存透支办法贷款,简化手续,减少资金占压。年末,工业贷款余额 2449万元,比 1957年上升 5.9倍。其中,用于支持大办钢铁贷款占57.8%。当年,工业产值 1.76亿元,比1957年上升 16.03%0

1959年3月,国营企业流动资金开始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孝感人民银行对国营企业实行 “全额信贷”,企业自有资金全部转为银行贷款,工业贷款不再划分定额、超定额、临时、结算和特种贷款,统称生产贷款。“全额信贷”对企业来说虽然灵活方便,但企业资金需要银行包下来,加之 “存贷账户合一”,允许企业 “活存透支”,以支作贷,以存作还,这使银行信贷管理更加松驰,贷款继续上升。年末,工业贷款余额4107万元,比同期增长40.2%;工业总产值 1.89亿元,同比增长6.8%。

1961年,孝感地区银行贯彻中央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7月,停止 “全额信贷”,企业的定额流动资金 80%由财政拨给,20%由财政拨给银行发放定额贷款。8月,按照国务院 《关于企业流动资金供应办法的几条规定》,重新核实企业流动资金定额,协助企业建立了各项专用基金管理制度。并按照湖北省政府 7月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银行主动参与企业清仓核资工作,上报2760万元的贷款悬案。

1962年 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 《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即银行六条),收回了 “大跃进”期间下放的一切权力,银行工作实行垂直领导。孝感地区银行在执行 “银行六条”中,对信贷计划实行 “层层负责、层层控制、不准突破”的制度,制止任意超过信贷计划增加贷款的现象;严格了信贷资金管理,坚持信贷 “三原则”即按计划、有物资保证、按期归还;抓紧清理收回企业挤占挪用银行贷款用于财政性支出,如基本建设支出、弥补企业亏损、发放工资福利、缴纳税款和 “四项费用”(技术组织措施费、安全技术劳动保护费、试制新产品费、零星基本建设费)等方面的贷款。促进一些企业按照中央 “关、停、并、转”的精神,迅速进行调整。由于上半年管紧贷款后,暴露了企业在生产、流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矛盾,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张,孝感地区银行为了盘活资金,做到紧中有活,有堵有疏,下半年又集中信贷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对工业生产企业按照适用、适销的原则,逐个排队,具体分析,及时的发放贷款,解决工业、手工业生产资金的正常需要,还协助企业处理积压物资,清理拖欠,搞活生产资金,帮助企业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

1963年,企业定额流动资金改由财政全部供给,取消定额放款,孝感地区银行对超定额放款,仍沿用逐笔申请,逐笔核贷的办法。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受到批判,信贷资金管理偏松,贷款急剧上升,到 1970年末,工业贷款余额 1797万元,比 1965年同期上升 213%,工业总产值只上升29.5%。

1973年,财政、银行分设后,各县人民银行才认真贯彻执行 1972年 11月,国家计季、财政部 《关于切实加强流动资金管理的通知》文件,对国营工业生产企业的贷款进行了清理。孝感地区革命委员会财贸办公室批发了孝感县人民银行 《关于掌握工商贷款的几点意见》,促进了清理工作。年末,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3.4%,工业贷款4019万元,只增长 14.3%。

1975年4月,省人行召开了全省金融系统桥口现场会,推广了娇口区银行贯彻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组织小分队大力开展支、帮、促活动,做国民经济促进派的经验。会后,孝感地区银行普遍建立小分队,深人企业开展了支、帮、促活动。孝感地区柴油机厂小分队不管是个支农小分队,还是总装厂与协作厂联合小分队,经济效益都好,得到省里表扬。是年末,孝感地区工业贷款余额 6232万元,比上年下降43.2%,工业总产值上升 20.3%0

1979年,中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孝感地区银行在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中,实行银行工作重点转移。孝感地区银行推行 “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的经验。

1980年 3月,人行孝感地区中支在应山县广水镇召开信贷工作现场会,会上广水镇介绍了联系实际贯彻 “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的做法,肯定了广水镇在企业信贷中 “已优的选优,不优的促优”指导思想,研究了按企业、按产品、按销售合同,也就是按市场需要择优发放贷款的具体做法。是年,还通过 “三加息”(对逾期贷款加收利息 20%,对积压物资和有问题的商品占用贷款加息 30%,对挤占挪用的贷款罚息50%)工作,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通过调整,孝感地区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1980年,孝感地区建设银行选择了16个试点项目,将预算内基本建设拨款 714万元改为基本建设贷款。到年末,有 8个项目投产受益。孝感地区建设银行运用省机动财力拨改贷资金200万元,弥补孝感220千伏输变电站投资缺口,使输变电站按期通电,并从新增的利润中提前还清了全部贷款。

1981年,人行孝感地区中支在孝感县对机械行业作了调整试点,支持孝感县钢犁厂扩大孝感步犁的生产,支持孝感地区柴油机、机床、钢犁、内配厂组成联合体,转向生产钢窗、钢门、钢管和其他建筑材料配件,支持电机、轴承等厂生产镇流器、蜜蜂桶、木柄刷等 日用工业品的生产,使机械行业的产品由上年的35种增加到65种,产值达到2049.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44% 0

1982年 10月,人行孝感地区中支在安陆县铝制品厂发放技术改造贷款 300万元,从日本引进新工艺,吨铝耗电由原来的2300度降为 1600度。

1982年 4月,中国银行汉口分行支持孝感地区卫生纸厂,引进 1575长短网纸机一台及配套设备 4套,发放特甲类外汇贷款 37万美元。这是中国银行在孝感地区的第一笔外汇贷款。

1983年 7月 1日起,孝感地区银行业执行国务院批转中国人民银行 《关于国营企业流动资金改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的报告》文件,对国营流动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对国拨流动资金仍留给企业作为自有资金,由银行进行管理;对流动资金的核定,由过去按生产、流通的合理周转需要核定,改为按平均先进的销售资金率核定流动资金定额,每年按销售计划调整一次,生产、销售增长了,流动资金定额可以相应增加;把加速流动资金周转指标 ,作为指令性指标进行考核。

1985年,全地区各家银行积极支持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当年对驻孝中省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开办技改项目21个,其中有安陆棉纺织厂引进日本单双面提花机和染整设备,湖北铝厂万吨扩建工程,湖北省化工厂双8万吨改造工程等,使这些老企业换发了青春。1985年,孝感地区建行对国家所有投资项目,一律改为建设银行贷款,取消基本建设拨款制,建立了有偿使用基本建设投资制度。是年末,拨改贷项目为 89个,贷款余额为3210.64万元。在拨改贷的过程中,还按照拨改贷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拨款转为贷款的项目进行了清理,并经有关部门批准,豁免了确实无力偿还的项目48个,豁免贷款571万元。

1987年,工行孝感中支贷款 100万元,支持广水服装工业公司扩大出口服装生产能力,该项目1989年投产,年增产值 500万元,税利 150万元,创汇 100万美元。贷款 200万元支持云梦道桥玩具厂出口玩具项目。贷款250万元,支持广水彩印厂为烟厂配套生产烟盒、盒片项目等。1987年,农行孝感中支根据省委提出的 “五个轮子一起转,重点抓村办”的精神,在资金偏紧的情况下,统筹安排,上半年放中求稳,下半年紧中求活。全年累计发放乡镇企业贷款 (含集体工业贷款 )16 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6%,支持镇办企业 573个、乡办企业 3280个、联合体 1430个。全年乡镇工业完成产值76 200万元,实现销售收人 68 700万元,获利 4238万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 25%, 30%, 28%。在对五个层次一起支持的同时,重点支持了村办工业的发展,使村办企业贷款占全部乡镇企业贷款的比重由上年的 11.5%提高到 15.4%,村办企业的个数比上年增加了121家。1987年,中行孝感分行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075万元,外汇贷款 156万美元,仅仅只有孝感城区几家出口企业,如孝感棉纺总厂、卫生纸厂、钢木家具厂等和外贸公司有外汇贷款业务。

1989-1990年,工行孝感中心支行支持 066红林机械厂 100万套脚轮生产线技改项目、国营 238厂 20万支激光枪项目、湖北汽车齿轮厂 10万台汽车取力器项目、4404厂系列真空灭弧室项目发展。

1991年5月,中行孝感分行支持孝感市 (县级 )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投放人民币贷款2150万元。其中,066先导线项目1950万元;承办 “三资”企业项目6个,贷款 650万元。

1992年,人行孝感地区分行向066基地孝感开发部的汽车公司、红林机械厂、红峰机械厂、万峰无线电厂、万里无线电厂累计投放贷款3520万元。

1993年,农行孝感分行工业信贷改过去 “普降小雨”为重点支持。汉川钢丝绳厂在农行信贷支持下,1993年产值达到 1.04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利税 1045万元,分别比 1992年增长2.1倍和2.4倍,成为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应城市强力集团公司是在原郎君麻纺厂基础上组建起来的,下辖9个经济实体,主要产品为多型号麻袋、合股线、油毡网、工业帆布、塑革工艺品、装饰板等 10余种,规格达 80余种,产品除销往全国各地外,还出口亚非等国家和地区,年创外汇65万美元。为促其快速发展,农行孝感分行通过深人评估、论证,在原有贷款 850万元基础上,新增贷款660万元,扶持增加 4条涂塑工艺合成革生产线,对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不仅使原有的产品及时更新换代,而且使其 9家实体企业满负荷生产,产值达5000万元,实现利税 340万元。同年,中行孝感分行 60%以上信贷资金用于市区 “龙头”建设,为湖北三环墙体有限公司引进设备,投放外汇贷款 125万马克,为 “三资”企业用汇 117万美元。

1994年,农行孝感分行实施 “121”信贷计划,重点扶持 1个产销过亿元的乡镇企业,100个 “明星村”,20个产销过千万、利税达百万元的骨干企业,20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00个产销过 20万元的私营企业,100个进入市委、市政府 “151”工程档次的村。由此,全市农行人选的50个骨干企业产值和利税分别达到 8.2亿元和62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22%和 25%。年末全市工业贷款余额20.21亿元,乡镇企业贷款余额 2.76亿元。

1995年,工行孝感分行各项贷款余额 25.88亿元。其中,流动资金贷款21.50亿元,固定资产贷款 4.38亿元。在工行开户的各类企业 1.73万户。在 “八五”期间为开户企业累计办理资金汇划与结算 2428万笔,资金结算量2873亿元。

1996-1998年,中国银行孝感分行累计投人十多亿元人民币贷款,支持中国包装总公司云梦薄膜厂、三江雷诺汽车公司、市邮电局、孝棉集团、湖北芬莉针织有限公司、孝感华昆制刷有限公司、应城青啤、汉川路桥、238厂、孝感高中、大悟一中、大悟人民医院等 30家企业引进项目和技改项目建设。

1996年,农行孝感分行抓住省农行实施 “银桥工程”战略机遇,对全市工商企业再次普遍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授予 62家工商企业为特级、一级信用企业称号,推荐汉川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等 7家企业为省农行 “银桥工程”企业,并将 70户重点企业作为 “银桥工程”后备队。对这些企业实行 “四优先”:优先满足企业流动资金需要,优先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办理承兑汇票,优先派员驻厂驻项目,优先加强资金管理。到年末,全市农行的工业和乡镇企业贷款余额达到5.77亿元,7家 “银桥工程”企业产值、销售、利税分别达到5.5亿元、5.9亿元和0.5亿元。同年,中行孝感分行批准三江雷诺轻型汽车和湖北铅复合材料项目外汇贷款7309万美元,人民币配套贷款960万元,对外开证320万美元。

1997年,全市银行系统在商业化经营原则指导下,择优发放贷款,实现 “银企双活”。农行孝感分行把信贷资金导向高效益、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载体,对汉川钢丝绳股份集团公司等9家 “银桥工程”企业累计投放贷款5490万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 1.61亿元。这些企业完成产值 7.58亿元,销售额 8.68亿元,实现利税 5933万元,分别比1996年提高 35%, 42%和41%,

1998年,孝感市银行业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以及历史上特大洪灾和国有集体企业经济不景气的直接影响,全市银行系统以深化信贷改革为动力,注重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工业企业效益。建行汉川电厂支行和工行孝感分行相继完成汉川电厂二期工程评估和审查工作,工行孝感分行完成京珠国道主干线湖北省北段项目、湖北双环集团20万吨合成氨燃油改煤技改工程等项目的评估和审查工作,争取工行总行对汉新公司直营贷款 1.8亿元,双环集团直营贷款0.5亿元。农行孝感分行集中70%以上的增量贷款继续支持汉川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等 19家 “黄金客户”。

2000年,工行孝感分行将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良好的湖北双环化工集团公司、4404厂、广水卷烟厂等16家企业列为基本客户,实行主办银行制度,促进企业扩张资本;以市委市政府确立的3个 “十大集团”为载体,重点支持黄麦岭磷化集团公司、孝感麻糖米酒集团、孝商集团、宇济房地产公司等企业。

2001年,工行孝感分行抓住京珠高速公路、孝襄高速公路、孝感公路路网改造以及汉川电厂建设等项目,多次到省交通厅、省电力、省电信等主管部门联系,争取到福星科技、孝襄高速公路、富思特 2万吨BOPET薄膜生产线、孝感市公路工程公司技改项目贷款等一批优质客户和项目。2001-2003年,工行投放到电力行业贷款净增4338万元,投放到交通行业贷款净增 3.87亿元,投放 “三资”、民营企业贷款净增5.71亿元。

2002年,农行孝感分行对福星科技、杜邦云梦蛋白、维达纸业、湖北常兴包装、鸿昌实业、午时药业等 38家重点骨干企业投放贷款5.80亿元;对孝感一中、孝昌一中、云梦县人民医院等一批机构客户投人贷款 3600万元;对 1225户私营企业和个人消费信贷投放 1.56亿元。

2004-2005年,全市银行系统开展孝襄高速公路、汉孝高速公路、孝感学院、天然气利用等项目的二次营销和汉新发电、黄麦岭磷矿等优质客户的信贷营销。其中,工行孝感分行 2005年累计对孝襄高速公路营销项目贷款2.50亿元、对天然气项目营销项目贷款 1.40亿元。对新南洋富豪花园、宇济时代广场和乾坤阳光项 目发放开发贷款分别为3000万元、4000万元和5000万元。累计对爱仕达、富思特、福星科技、汇通工贸、双环化工、孝棉集团、维达纸业、辉煌物资等优质客户办理再融资 8.95亿元,累计对黄麦岭、中科铜箔、永和安等客户新增流动资金 8300余万元。2005年末,全市工业贷款余额 17.35亿元,乡镇企业贷款余额 6.89亿元。

工业生产企业贷款余额

 

二、商业贷款

1949-1952年,孝感以中央级贸易单位为主,开展国营商业贸易活动。其资金实行 “贸易金库制”,一切资金收付由上级公司统收统支,银行主要是办理收付划转,只在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时,发放少量临时性贷款。其间,孝感专署人民银行主要是扶植地方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 (简称供销社)商业,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促进地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52年末,商业贷款余额 512万元,占银行信贷资金的65.6%;商品购进总额6493万元,商品销售额为7150.8万元。

1953年 3月,孝感专署人民银行停止 “贸易金库制”。国营商业系统实行经济核算制,执行 ((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国营商业短期放款暂行办法》,由独立核算的商业企业向孝感专署人行办理定额、季节性、大修理、结算、临时贷款 (简称5种贷款)。是年 8月,孝感地区银行停止发放 ‘`5种贷款”,实行地方贸易、供销合作、农贷三项指标互相调剂。年末,商业贷款余额 1481万元,比上年增长2.89倍,商品购进总额和商品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9.35%, 56.29%0

1954年,供销社网点迅速向农村扩展。孝感专署人民银行对供销社放款年末扩大到 1147万元,比上年末增长 93.75%。国营商业贷款余额下降 28%,国营商业购、销总额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 13.4%, 47.66%0因受水灾影响,供销社收购额比上年下降 17.85%,但商品零售额增长99% 0  1954年下半年,银行执行财务收支扎差放款办法,保证了商品流通的资金需要。

1955年7月,孝感专署人民银行开始在部分企业试行 《农产品采购放款办法》、《基层供销社短期放款办法》、《国营商业放款暂行办法》、《粮食放款办法》,停止财务收支扎差放款方法,改变商业放款的 “资金供给制”,明确划分财政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的分工,明确企业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的使用范围,确定 “有计划、有物资保证、按期归还”的信贷原则,建立 “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制度,使银行贷款与物资结合起来。

1958年,在 “大破大立、破字当头、先破后立”的思想指导下,商业信贷工作普遍推行 “存贷合一”贷款方式。在资金供应上 “收购到那里,资金供应到那里”,“收购多少,供应多少”,按 “赊销预付,凡经当地党政或上级领导同意,均应予以贷款”的要求发放贷款,出现资金供应 “大敞口”。年末,孝感地区商业贷款余额达到2.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40.8%,用于赊销、预付的资金分别占银行贷款的14.32%,23.74%。仅粮食部门赊销预付贷款 1267万元。

1959年,孝感地区商业信贷工作重点是清查和整顿流动资金,重建信贷管理制度。通过清查整治,到8月底,商业、粮食部门预付贷款比上年末分别减少53.82%, 13.6%,但赊销贷款仍上升 14.95%和 8.79%0上升的原因是农村人民公社商业和粮食部门,用赊销贷款的方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1960年,实行商品定额资金管理,贷款余额比上年略有上升,但库存中的主要商品减少,商品资金中有一部分被赊销预付、待处理损失、冷背残次和虚假库存占用,贷款物资保证仍然不足。孝感县国营商业和粮食贷款物资保证率分别为60.1%, 34.09%0

1962年,执行 “银行六条”。商业贷款指标由商业部门包干使用,贷款计划上报、下批追加,由商业部门与银行联合办理。银行对商业部门的资金,根据自有资金和借人资金、信贷资金和专用资金不同用途,实行存贷分户管理。

1964年,清理拖欠,减少结算过程中的资金占用。基本堵住挪用流动资金作财政性开支的情况,同时核销一批贷款损失,商业贷款余额下降到 2.53亿元,比1960年同期下降30.09%,收购总额上升48.44%,商品库存增加,食油、鲜鱼、猪肉、蛋、禽等主要商品库存都增长 10%以上,销量增加。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银行业务受到影响,利息被视为 “物资刺激”受到批判,农行孝感专署中心支行并人人行孝感专署中心支行,1971年6月,人行孝感地区中心支行与孝感地区财政局合并,从1966年到 1972年,孝感地区人民银行商业信贷工作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1973年7月,财政、银行分设后,执行 《商业贷款办法》。贷款分为商品流转贷款、农副产品预购定金贷款、大修理贷款 3种。年末贷款余额比上年同期增长 12.98%,主要用于增加商品库存。但由于商业企业恢复 “存贷合一”账户管理,企业不合理资金占用被掩盖,许多企业不重视经济核算。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购买者对商品的选购性增强,商品库存一度出现积压。孝感地区人民银行坚持推行 “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的放款原则,按企业、按商品择优供应资金。1980年,“存贷合一”贷款方式改为 “存贷分户”管理,实行区别利率,奖优罚劣,调动企业管理资金的积极性。

1982年,改变以往 “以进定贷”、“保批发、促零售”的传统做法,对商业企业实行 “以销定贷”的放款原则。对计划收购的工业品,按国家安排计划和收购进度供应资金,对超计划收购部分,根据能否销售掌握贷款;对实行订购选购的工业品,根据库存多少和销售情况掌握贷款;对收购不适销的商品不贷款,促进商业企业以销定购,盘活经营。

1984年,孝感地区银行进一步放宽政策,支持流通体制改革,开拓新的信贷领域,扩大对联营商业、国营贸易中心、商办工业、商业网点设施等方面贷款,还运用信贷、结算、利率杠杆,支持国营商业进行改革,推行承包和租赁形式,对搞活市场起到一定作用。是年,商业贷款余额8.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58亿元。

1985年,国务院下发 《关于控制一九八五年贷款规模的若干规定》。农行孝感中心支行接管粮食企业贷款,对国营粮食、商业、供销社收购的粮、棉、油等 11种农村产品贷款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改过去“充分供应”为 “区别对待”。对国家计划内合同定购农副产品,按实际需要及时供应资金;对超计划收购的农副产品的资金需要,按国家批准的收购量和银行资金情况供应;对市场调节的一般农产品收购,按 “以销定贷”原则供应资金,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是年底,全区商业贷款余额 9.45亿元,而农行商业贷款余额7.18亿元,比上年增加 3.39亿元。其中,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余额4.47亿元。

1986年,农行向生资部门发放流动资金贷款 1.35亿元,支持采购适销对路生产资料,销售额达 1.64亿元,比上年增加2843万元;对收购部门发放资金 8.55亿元,支持收购粮食 6.55亿公斤,棉花 55万担,食油 5694吨。

1988年,中行孝感分行支持安陆市外贸收购,放款500万元收购白果 177.2吨;支持汉川市收购螃蟹 31吨出口,提前完成当年收购任务,按期出口交货。

1990年,农行孝感中心支行积极争取人行支持和有关部门配合,保证农副产品收购的资金需要,没有“打白条”。是年,全地区收购贷款增加 3.4亿元,占当年净增贷款的69.5%,支持收购粮食 7.35亿公斤,棉花72.8万担。

1992年,农行孝感中心支行全年累计发放农资专营贷款6266万元,支持供销社购进化肥44万吨,农药 1664吨,农膜 1054吨。贷款 650万元,支持供销门店改造和粮食仓储建设,改造新建供销商场 8个;贷款 270万元,支持粮食部门修建仓库 11处,增加仓容量 1500万公斤;支持集体、个体运销大户经营粮食4000多万公斤,为农民增加收人 3000多万元。

从 1986年到 1992年,在商业贷款支持下,孝感地区商业流通领域发生很大变化,市场活跃,仅面粉加工厂就新建投产40余家。孝感市南大市场、汉川蔬菜市场、云梦珍珠坡市场等各具特色的市场成为联结全国、网络孝感地区农村的交易中心。应城市农行支持供销社开拓城区业务,新建的6个大商场,月均营业额380万元以上,成为孝感地区商业企业的典型。但是,贷款商品率、收息率不高。

1993年 7月,农行孝感中心支行对全市在农行开户的 152家收购企业进行清理。到年底,企业销售收人归行率由以前的51%上升到81%;贷款商品率由以前的25%增加到 32%,贷款收息率达到 100%,应收贷款下降21.4个百分点,商业企业在农行存款增加425万元。供销社贷款债务悬挂、资金滞流、利息难收的现象得到改变。全市 65个基层社、公司补办抵押手续 178份,贷款金额 1.25亿元。

1994年 6月,各家银行实行政策性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与商业性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分账管理。政策性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从农行划人农业发展银行账户,由农行代理经营,商业性收购贷款仍由农行等各家银行自营。一般性商贸企业贷款仍由各行 自营。

1996年 11月,农发行孝感分行成立,接管农业银行代理经营的政策性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业务。

1996年,农发行孝感分行按照 “库贷挂钩、钱随粮走”资金供应原则,累计投放收购贷款 44.8亿元,支持收购粮食 19.5亿公斤,棉花 144.5万担,油脂 1605万公斤;同期,建行孝感市分行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投放商贸企业贷款 1.63亿元,投放住房贷款 1.31亿元。

1997年,各家银行对所有商业贷款业务停止信用发放,按市场原则经营,实行抵押、担保等方式放款。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全市的一般性商业企业逐步改制,各县市的商场也纷纷改为承包制、股份制,一般性商业贷款逐渐减小,对大型商业企业采用票据方式给予支持,只有农发行的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占据主要成分。是年,全市商业贷款余额69.3亿元。

1998年,农发行累计投放政策性收购贷款 26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 13亿公斤,棉花95万担、油脂1540万公斤;发放扶贫开发贷款 3400余万元,扶持农业综合开发及扶贫项目47个,帮助 10余万户农民摆脱贫困,创造产值 29亿元。是年,全市商业贷款余额 61.3亿元。

2000年,农发行对具有市场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孝棉集团等优势企业,实行公开授信管理,将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棉花收购贷款、棉花调销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多产品组合授信,授信额 1.8亿元人民币,其中短期贷款 1亿元人民币,票据业务 3000万元人民币,信用证 200万元美元。工行对孝商集团等商业企业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23 215万元,办理贴现贷款9131万元。是年全市商业贷款余额74.3亿元。

2001年以后,粮食购销市场逐步放开,主产区仍属保护价范畴的粮食品种,农发行按照 “收一斤粮,给一斤粮款”的政策,保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的资金需要;对于非保护价粮食品种,按照“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原则发放收购贷款,但必须依据贷款企业的信用等级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并对贷款企业实行担保抵押。是年,全市商业贷款余额 69.2亿元,商业贷款基本稳定在 1997年的水平上。

2004年,农发行坚持以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为中心,以79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21家国有棉花公司为贷款对象,累计投放粮棉油收购贷款 51亿元,支持收购粮食 37亿公斤,油脂 1140万公斤,棉花 98万担,有效地解决了农民 “卖粮 (棉)难”问题,保护了农民利益,促进了孝感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行粮棉油贷款 “年度清场”管理,处理 “老粮”29 050万公斤、“老棉”36万担,减少了国家信贷资金损失,减轻了国家财政包袱;是年全市商业贷款余额 66.9亿元。

2005年,农发行执行国家最低价收购政策,累计投放调控粮收购贷款 143 170万元,累计收购最低价粮食 % 363万公斤,累计销售 59 478万公斤,收回贷款 87 101万元。此外,农发行还贷款 1亿元支持应城、云梦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贷款 1亿元支持孝感南大农村流通市场建设;贷款4000万元支持大悟农村生态建设等,使农业金融的辐射和拉动功能得到显现,是年,全市商业贷款余额68.2亿元。

1949-2005年商业贷款余额表

 

 

三、农业贷款

1949年 9月,为帮助翻身农民恢复和发展生产,孝感专署人民银行开始按照 “有借有还,到期归还”的放款原则,用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对贫苦农民发放麦种贷款45.5万斤,口粮贷款 (大米 )798万斤,冬季副业生产贷款 1万元。

1950年,结合清匪反霸斗争,对贫苦农民发放春耕生产贷款2.5万元,农贷大米639万斤,并根据不同对象发放以贷订货农业贷款 13万元,定购一批大米、豆饼、谷种、食油等物资,冬季发放各种贷款63万元,年末,农业贷款余额28万元。

1951年,人行开始对国营农业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帮助解决超定额季节性和临时性资金需求。各县、区、乡成立农贷委员会,组织专人学习农贷政策,办理贷款手续。贷款发放以重灾区和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地方为重点,以帮助农民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主。是年,发放种子贷款 1.5万元,耕牛贷款 6万元,农具贷款 1.5万元,各种农贷粮 720.3万斤。

1952年,孝感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旱灾。孝感专署人民银行7月发放抗旱贷款 12万元,9月发放生产救灾贷款 238万元。贷款对象以受灾户为主。

1953年,对个体农民不再发放实物贷款,实行货币贷款,停办专款专用,强调农业贷款对象以 “贫雇农为主,适当照顾中农”。

1954年 2月,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灾区到期农贷减免缓收的指示》精神,分配应山、大悟、安陆、孝感、崇阳、通山、蒲忻等县减免农业贷款23万元;3月分配灾区种子贷款 161万元;7月,按照 “重灾多贷,轻灾少贷,不灾不贷”的放款原则,发放贷款 1063万元,帮助受灾农民组织起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同年,开始办理粮、棉、油预购定金贷款业务,发展到生猪、鲜鱼、茶业、麻类、蚕丝、药材等项 目。发放的粮食预购定金占各项预购定金总额的80%,棉花占10%,其他占10%。年末,农业贷款余额 677万元。

1955年,孝感专署人民银行贷款转向支持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以推广新式农具,水稻、棉花良种为主。

1956年,对 884个高级农业社、5个初级农业社共发放贷款 152万元,占放出总额的98%。帮助农业社购回大量早粳、中粳、双季晚粳等优良谷种,同时,购回双轮双桦犁、新式步犁、十行播种机、打谷机、抽水机、喷雾器、喷粉器等新式农具 3210件,兴修小型水库、塘堰、豆吐闸7处。农业合作化后,农村信用合作社由原来支持社员个人为主转向支持农业社集体为主。1955-1957年,发放集体贷款 1491万元,促进了农业合作社的巩固与发展。

1959年到 1961年,全地区农业生产连续受灾,加上农村 “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的影响,农贷资金使用效益较差,出现农贷资金大量沉淀。三年投放农业贷款 6583万元,收回2623万元,收回率为39.84%0 1961年末,农业贷款余额6239万元。

1962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 ((关于农业生产资金问题的通知》精神,孝感农贷资金使用强调“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原则,开始纠正 “农民种田,国家拿钱”的倾向。按照 “确有物资,物资适用,讲求实效,群众欢迎”的原则,对生产队发放长期无息贷款 421万元,短期贷款716万元,耕牛贷款 120万元,灾区社员口粮贷款 100万元。除生产队需要在集贸市场购买生产资料付给现金外,凡国家供应的生产资料经生产队自行选购后,实行转账结算。到异地购买耕牛、农业机械,实行划拨清算,委托当地银行、信用社监督,提高农贷资金的使用效果。

1965年 3月,孝感地区人民银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处理 1961年以前农村四项欠款问题的通知》精神,将农村欠国家的赊销款、预付款、预购定金和农业贷款 (简称四项欠款 )进行清理和处理。孝感地区豁免 1961年底以前的农业贷款2505.94万元,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年末,农业贷款余额由上年的7278万元,减少到5398万元。

1966年,预购定金的发放改由采购部门、银行、生产队签订 “三角合同”,由银行代理发放,预购定金由采购部门收回后归还当地银行。

1966-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贷款主要用于社队改变生产条件,兴修农田水利,购置和修配农业机械,支持穷队发展生产,由于农贷管理偏松,发放和回收都缺乏积极性,贷款余额减少,1966年,农业贷款余额 5838万元,到 1970年农业贷款余额为 5484万元。

1971年,根据湖北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 《关于农村信贷包干试行办法》,将农贷指标包干到县,实行多收多用,少收少用,不收不用,允许边收边用;对下拨的临时指标,按期收回,调动各县管好、用好农贷资金的积极性。1972年,全面推广云梦县 “常收常贷”经验,促进农贷资金周转率提高。是年,全地区农贷资金周转率达到85%,比 1971年提高 30%; 1973年比1972年又提高 15%0

1974年春,孝感地区人民银行发放春耕生产贷款 1370万元,帮助2.17万个生产队,购买耕牛 5176头、化肥432万斤、豆饼 311万斤、农用薄膜 229万斤、机械 828台,修配农机具 1398台 (套),添修农具 12.9万件。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强调对贷款 “三查”(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工作,年末贷款余额只有 3218万元。

1975-1976年,普及大寨县。农贷资金大量用于水利建设,购置农业机械。应山县两年发放设备贷款312万元,帮助社队修建小型水利工程 587处,收益面积2.09万亩;治土改河 172处,扩大面积2774亩;治山463处,坡改梯田面积 8565亩,购置修理各种农机具 3936台 (套 )。其中,有一些农田基本建设是无效益工程,购置了一些不适用的农业机械,增加了社队经济负担,造成农贷资金沉淀。

1978年,孝感地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农业信贷发放抗旱贷款2278万元,占全年放款总额的42.2%,年末,贷款余额 6859万元。

1984年,农行孝感中心支行改春放秋收的农贷管理办法为按生产周期发放贷款,实行分期管理,常收常贷,年终考核贷款的到期、逾期、收回率,改单一支持农业生产为支持农村农、工、商全面发展。是年,发放农业贷款6117.8万元。其中,用于农业生产费用的贷款占36%,用于村办企业、联合体企业、家庭工业方面的贷款占30.4%,用于发展多种经营生产方面的贷款占22.6%,用于农村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的贷款占11%0

1985年 1月,农行孝感中心支行执行 “统一计划、核定资金,实借实存,自主经营”的农业信贷资金管理办法。1985年5月,对技术改造贷款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对信用社实行按 30%交纳存款准备金等管理办法,促使信贷规模得到控制。在农业贷款的使用上,强调执行 “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按照各地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势,因地制宜的发放农业贷款7073.7万元。对叼汉湖养殖场发放外贸贷款 83万元,养殖场自筹资金 28万元,使 3.5万亩水面实现了全湖分格精养,年末成鱼产量达到310万斤,比上年同期增长 1.7倍,实现产值 37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0%,实现纯利润 32万元。对朱湖农场发放贷款 312.29万元,扶持养鱼专业户 216户、养猪专业户 27户、家庭农场503个、村办工厂43个,扶持贫困农户59户、其他专业户 31户、场办工商企业 17个,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6年,农行孝感中心支行开始发放农业扶贫贷款。全年对全区67个贫困乡、43 720户农民发放扶贫贷款 618万元,帮其开辟生产门路,使贫困户当年户平增收260元。到 1988年末,全区农行累放扶贫贷款2068万元,重点支持大悟、应山等山区的特困乡村和特困户脱贫。老苏区大悟县在农行的支持下,16 259户农民解决温饱问题,1471户农民走上富裕道路,分别占贫困户总数的36.1%和 3.26%0

1988年,全区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旱涝灾害。农行孝感中心支行及时发放贷款 1406万元,使受灾的194.2万亩水稻和51万亩棉花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向内部 “挤资”,从外地引资,累计发放多种经营贷款 7824万元,重点支持多种经营和创汇农业,保证资源开发、基地建设和骨干项目发展的资金需要。全区共开发山场面积 342万亩,建成 87个多种经营基地和43个农业创汇项目。其中,支持位于江汉平原北部的汉川、孝感、应城等县市建起名优水产品基地;支持地处大别山、桐柏山南麓和大洪山山脉的大悟、广水、安陆的204个养牛项目村,形成利用天然草山发展6万多头商品牛繁育基地;支持在孝感东北部形成以周巷、丰山柑桔种植为龙头的柑桔种植带。

1990年,农行孝感中心支行在满足农业生产资金和扶贫帮困资金需要的同时,信贷支农实行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农业资源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个倾斜”。全区支持农民种 “两膜棉”1.2万亩,早、中、晚 “三杂稻”144.50万亩,支持杂交稻制种 3.29万亩,支持购置耕整器283台。共投放专项农业开发贷款 1249万元,支持水产项目22处,1500亩;林业项 目24处,5.11万亩;种畜项目2处,增养良种生猪 1500头;种禽项目1处,孵化鸡鸭 15万只;食用菌项目27处;年生产 180吨蜂蜜加工项目1处,年加工 800吨。共投放贷款409万元,支持新建和维修农用水利设施515处,增加旱涝保收面积27万亩。

1993年,农行孝感分行严格按照 “约法三章”要求,确保粮棉油资金供应到位,不向农民 “打白条”。全市累计增加收购贷款 27.43亿元,年末,贷款余额 2.93亿元。

1994年,农行孝感分行完成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分账和划转工作,并于7月 1日起全面代理农发行的政策性业务。将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划转为商业贷款,所以,年末贷款余额 1.83亿元,比上年减少 1.1亿元。

1995年,全市进入实施阶段的 “粮棉大县”和 “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51个,共投放贷款9949万元。新竣工投产的项目新增产值 1.50亿元,利税 2700万元,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1.5万人。是年 9月,农行孝感中心支行作为全省二级分行的唯一代表,出席总行召开的全国粮棉大县 “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信贷工作经验交流会,《农民日报》在显要位置刊发农行孝感中心支行支持 “两高一优”农业的经验。

1996年,农行孝感分行把支持高效农业与实施 “银桥工程”相结合,精选25家 “粮棉大县”和 “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专项贷款项目,保证其资金需要量足额到位,支持农业示范区项目创收 3.6亿元,创利税4000多万元。是年信用社与农行脱离隶属关系,其农村、农业、农户 “三农”贷款业务逐步由农行转为信用联社。

1998年,孝感信用联社大力支持春耕生产。发放春耕生产贷款 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 1.2亿元。采取钱物结合、转账结算方式,及时满足 350个村、1.44万个组、49.7万个农户春耕生产资金需求。

1999年,农行孝感分行专项贷款净放4892万元。其中,扶贫贷款3586万元,重点支持孝昌太子米公司等 30个项目,发放粮棉油附营贷款 300万元,重点支持午时药业等一批农产品龙头企业。

2000年,孝感农村信用联社累计投放小额农业贷款 1.20亿元,累计投放支农贷款 1.69亿元,农贷净投放 6290万元,共支持 15.6万农户购买化肥 6.53万吨,良种 1857吨,农膜 2145吨,耕牛4622头,农机具1.49万台 (套);共发放抗旱贷款 1260万元,解决农民抗旱资金困难,缓解 30万亩农田旱情。

2002年,创建 “农村信用工程”,累计发放支农贷款6.8亿元,核定信用户 51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6%;评定信用村 776个;评定信用乡镇43个。省人大常委会高瑞科副主任、省政府蒋超良副省长等领导先后三次来孝感,对孝感市创建 “农村信用工程”,推广小额农贷,给予高度评价。

2003年,孝感信用联社克服 “非典”影响,进一步深化 “农村信用工程”创建。组织信贷人员和农户联络员组成300多个支农专班,走村串户,开展信用村、信用乡镇考评验收和年检工作。全市共评出各类信用等级农户 56.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1.3%;为农户核发贷款证 56.5万份,占信用等级面的100%,持贷款证农户贷款满足率 100%。评定信用乡镇43个,占乡镇总数的43%;信用村74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5% 0当年,孝感信用联社累计发放农业贷款7.23亿元,投放占比在武汉分行所辖三省地市中名列第一。同时,孝感信用联社在汉川市马口镇组建全省首家民营企业信用协会,组织裕丰纺织、汉江精纺、长信科技等十多家民营企业,开展信用企业授信授牌试点工作,探索社企合作新举措。在孝昌周巷、丰山等乡镇创建 “信用一条街”,突出反映信用社支持的信贷效益和信贷文化,形成广泛的信用氛围,构筑 “信用孝感”、“社农双赢”体系。

2004年底,全市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 25.8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 80%,比年初净增2.9亿元,及时满足广大农户生产资金需要。中国银监会李伟副主席来孝感市调研信用社支农工作时,对信用社落实中央 1号文件精神,创建 “农村信用工程”给予肯定。中央电视台两次报道孝感市信用社支农工作。

2005年,孝感信用联社根据孝感市委、市政府 “一园三带八大产业”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战略,重点支持安 (陆)京 (山)线30万亩银杏带等7条农业产业化经济带、孝昌牛迹山30万亩太子米基地、孝南朱湖农场2万亩糯稻、1800亩花卉苗木及 5000亩林果基地、云梦黎篙基地、大悟地膜花生和茶叶基地、应城城北办事处大棚蘑菇、汉川叼汉湖水产养殖、分水 (广东)温氏集团家禽养殖等 10大农业结构调整基地。湖北省副省长阮成发在孝感农村信用社调研工作时,对信用社支农致富、社农共富工作给予肯定。是年,农发行孝感市分行强化支农,促进农民增收,全年累计投放粮棉油收购贷款 14.76亿元,同比多放 3.46亿元;支持企业购调粮食 8.57亿公斤,油菜籽 369万公斤,皮棉7.03万担。年末,全市农业贷款余额 22.27亿元。

1949-2005年孝感市农业贷款余额

 

四、农副产品预购定金贷款

孝感从 1954年开始办理粮、棉、油预购定金贷款业务,以后根据人民生活和外贸的需要,预购定金的发放项 目发展到生猪、烟叶、鲜鱼、茶叶、麻类、蚕丝、药材等品种。发放的粮食预购定金占各项预购定金总额的80%左右,棉花占10%,其他占10%。到 1960年,预购定金贷款余额为 1404万元。1961年预购定金转人农业贷款指标周转使用。1965年 3月,执行省政府 《关于预购定金由收购部门委托农业银行代理发放的》的规定,将预购定金与各项支农资金进行统一安排,按 “死指标、活比例”的办法,分配到生产队,并由银行按照生产季节分期分批掌握发放,提高了预购定金的使用效益。年末,贷款余额593万元,比上年减少732万元。1966年,预购定金的发放改由采购部门、银行、生产队签订三角合同,由银行代理发放,由采购部门收回后归还银行,当年发放的预购定金贷款全部收回,并且还回收了历年贷款。年末,预购定金贷款余额只有258万元,比上年又减少了335万元。1980年以后,农村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预购定金的发放逐步由生产队转向 “三户一联”,农业银行将预购定金贷款委托信用社发放。1985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轨,预购定金贷款余额 1372万元,比上年减少 565万元,减少 29%a 1986年,农行孝感中心支行执行 “统一计划、核定资金,实借实存,自主经营”的农业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农行将乡镇企业贷款从农业贷款中划分出来,实行指标管理,对收购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实行专户管理,纳人商业贷款科目,预购定金贷款科目无余额。

1955-1985年孝感地区农副产品预购定金贷款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