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村建设

第二节  乡村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民生活逐步改善,村庄建设也逐步发展。50年代开始的多次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中,对村庄也进行治理和建设。将水库淹没河床改道、铁路建设线上的村湾拆迁改建,国家和集体都给予扶持。1958年公社化后,有的公社将分散的小湾拆除,建成大湾,名为 “共产主义新村”。农业学大寨高潮期间,有些公社为了增加耕地,建大寨式村庄,又以大队为单位,将分散的村庄迁到一起建成大村庄,小村并大村,增加部分耕地,便于大队管理。但多数未建给排水设施,又与耕地距离较远,给生活、耕作带来诸多不便;加之经济基础薄弱,新村只是拆旧房盖新屋,虽然能增加耕地面积,但是提高质量很少。1976年,在湖北省建委举办的新洲县、公安县新农村试点影响下,孝感地区开始新农村建设。应城县黄滩喻家大队建成每排 8户、20余排平房,前面是住宅,后面是小院,院内有猪舍、鸡笼、沼气池、厕所、柴房,每排前后间隔 8米,有道路、排水设施,周围植树;大队部、小学、卫生室、文化室、广播室、球场、代销点和村办企业建在村西部。1976年6月,在孝感召开的全省农房试点经验交流会上进行推广。为了指导和帮助农民建设新农房,孝感地区建委在办试点的基础上,1981年组织全区农房设计竞赛,评选出 11个先进设计方案,1983年评选 10个优秀方案汇编成册,在 1984年地委、行署召开的科技大会和四级干部会上向参加会议的县、区、乡三级领导干部赠阅。1984年,全区4.5万农户建房,其中砖结构占73.76%,混合结构占26.24%。汉川南港新村的200余户新农房全是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楼上有晒台、阳台,楼下有小院、卫生间、猪禽屋,中国科技电影制片厂进行拍摄推广。2005年,全市村庄合计为 18 619个。2003-2005年,当年建房户分别为0.86万户、1.23万户、1.54万户,呈逐年上升趋势。

1995-2005年孝感市村庄住宅建设情况